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敏娜 井金学 +5 位作者 刘佩 侯璐 胡茂林 宋晓贺 王美南 李振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92,198,共7页
【目的】M853-2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s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研究易位系M853-2抗条锈菌的遗传规律,对揭示其遗传机制和抗源的... 【目的】M853-2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s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研究易位系M853-2抗条锈菌的遗传规律,对揭示其遗传机制和抗源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感病品种铭贤169和易位系M853-2作亲本,通过杂交制备F2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M853-2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最后对其中一个接种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M853-2对条中29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30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隐性和1对显性核基因以及3对隐性胞质基因的共同作用,对条中31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显性(互补作用)基因的独立控制,对Su-4的抗锈性遗传受1对显性和1对隐性核基因以及2对显性(互补作用)胞质基因的共同控制,对Su-11的抗锈性遗传受1对显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将该抗锈基因暂命名为YrElm2,并对该接种群体利用BSA法进行了SSR标记。从305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个位于4BL上的SSR标记Xgwm495,连锁分析表明,YrElm2与Xgwm495的遗传距离为7.60 cM,该抗病基因位于4BL上。【结论】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2对小麦条锈病有良好的抗性,对所接种的菌系CY29、CY31和Su-11表现为核基因遗传,对CY30和Su-4表现为与核质互作有关的抗病性遗传,说明易位系M853-2可以作为抗源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柔软滨麦草 抗条锈病基因 遗传分析 SSR标记
下载PDF
西藏普通小麦地方品种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代寿芬 郑有良 +4 位作者 颜泽洪 魏育明 刘登才 兰秀锦 周永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5-11,共7页
本文对128份来源于西藏堆龙德庆、工布江达、江孜、墨竹工卡、曲水、日喀则、拉萨、贡嘎、乃东、琼结和泽当等地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醇溶蛋白共有112种不同的带纹组合类型,根据迁移... 本文对128份来源于西藏堆龙德庆、工布江达、江孜、墨竹工卡、曲水、日喀则、拉萨、贡嘎、乃东、琼结和泽当等地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醇溶蛋白共有112种不同的带纹组合类型,根据迁移率的不同,可分为40条不同的谱带,有4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每个材料可出现11~23条带。40条醇溶蛋白带可分为α、β、γ和ω4个区,绝大多数品种在α、β、γ和ω4个区均存在差异,α区共有7条谱带,24种不同带型;β区共7条谱带,11种不同带型;γ区共有7条谱带,32种不同的变异类型,ω区共有19条谱带,共有94种不同的带型。聚类分析可将这些地方品种分为五大类。本文还对西藏地方小麦品种的利用价值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方品种 醇溶蛋自 小麦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AFP1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 被引量:5
3
作者 支大英 徐春晖 +3 位作者 薛哲勇 刘庆忠 姜鸿鸣 夏光敏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3期14-16,19,共4页
以nptⅡ基因为筛选基因,利用农杆菌转化系统向普通小麦品种核生3号和99P的愈伤组织中转入白粉病抗性基因Rs-AFP1;获得抗生素抗性克隆数目分别为27个和24个,其中再生绿苗的克隆分别为2个和8个;PCR分析检测所得nptⅡ阳性植株分别为2株和6... 以nptⅡ基因为筛选基因,利用农杆菌转化系统向普通小麦品种核生3号和99P的愈伤组织中转入白粉病抗性基因Rs-AFP1;获得抗生素抗性克隆数目分别为27个和24个,其中再生绿苗的克隆分别为2个和8个;PCR分析检测所得nptⅡ阳性植株分别为2株和6株,AFP1基因阳性植株分别为1株和4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农杆菌介导转化 转基因植株 Rs-AFP1
下载PDF
小麦与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效果研究
4
作者 朱晋云 许玉娟 +2 位作者 亢秀丽 杨丽萍 李楠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9年第S2期46-49,共4页
为了探讨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效果,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和幼胚-愈伤组织成苗两种培养方法进行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培养法,小麦石4185×大麦W 30胚培出苗率为28.71%,胚拯救成功率为13.04%... 为了探讨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效果,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和幼胚-愈伤组织成苗两种培养方法进行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采用幼胚直接成苗培养法,小麦石4185×大麦W 30胚培出苗率为28.71%,胚拯救成功率为13.04%,移栽存活率为28%;大麦W 30×小麦石4185胚培出苗率为38.83%,胚拯救成功率为17.51%,移栽存活率为34.21%。采用幼胚-愈伤组织成苗培养方法,小麦石4185×大麦W 30胚培出愈率为16.67%,移栽存活率为88.41%;大麦W 30×小麦石4185胚培出愈率为10.45%,移栽存活率为89.29%。说明通过幼胚-愈伤组织成苗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健壮再生植物,是普通小麦与栽培大麦正反交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栽培大麦 杂种幼胚 离体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