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追踪的东北地区红隼冬季家域及移动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沛卓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3-614,共12页
2021年11月—2022年2月,采用卫星追踪技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赤峰、大连和哈尔滨分别对7只红隼普通亚种(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2♂,5♀)进行追踪,对冬季家域面积、土地利用特点和影响冬季家域面积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昼夜... 2021年11月—2022年2月,采用卫星追踪技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赤峰、大连和哈尔滨分别对7只红隼普通亚种(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2♂,5♀)进行追踪,对冬季家域面积、土地利用特点和影响冬季家域面积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昼夜和各月份的活跃程度及影响栖息地更换的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使用动态布朗桥模型分析发现,冬季红隼95%d BBMM平均家域面积为(448.56±361.59)km^(2),90%d BBMM平均家域面积为(108.57±153.18)km^(2),50%d BBMM平均家域面积为(2.80±3.23)km^(2),个体的家域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核心家域(50%d BBMM)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发现,冬季红隼更偏向于利用居民区和林地。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对于红隼冬季家域(95%d BBMM)而言,风速(β=0.50,p<0.05)对其有显著影响,能见度(β=0.82,p<0.01)、气温(β=1.46,p<0.01)和降水量(β=-1.08,p<0.01)对其有极显著影响,而NDVI(β=0.23,p>0.05)对其无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核心家域(50%d BBMM)均无显著影响。布朗方差分析表明,跟踪个体冬季昼夜活跃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11—12月活动频次较高,这可能与栖息地探索行为有关。此外,记录到个别个体有更换栖息地的现象,依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发现,能见度的变化对红隼更换栖息地影响显著(β=0.90,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隼 冬季家域 移动生态学 卫星追踪 动态布朗桥模型
下载PDF
栖木在越冬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觅食地与捕食方式选择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熊李虎 陆健健 +1 位作者 童春富 何文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60-2166,共7页
栖木是重要的生境因子,对于鸟类生境选择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9月-2004年3月,采用固定样地对照观测的方法,分析研究栖木在越冬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栖息地选择与捕食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了栖木的试验... 栖木是重要的生境因子,对于鸟类生境选择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9月-2004年3月,采用固定样地对照观测的方法,分析研究栖木在越冬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栖息地选择与捕食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了栖木的试验区(下称试验区),红隼的出现频率远大于未增加栖木的对照区(下称对照区);试验区红隼个体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区;在试验区红隼栖停捕食占捕食次数的77.24%,而在对照区红隼只进行飞行捕食,红隼捕食方式和样地中是否增加栖木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试验区,红隼栖停行为时间占51.8%,大于对照区(30.1%),对照区中,红隼在空中的行为如飞行、翱翔、悬停等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为34.8%,远高于试验区(12.1%)。这些结果表明,栖木在越冬红隼的栖息地选择和捕食方式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栖木的存在是栖停捕食的先决条件,冬季红隼偏好于具有较好栖木条件的栖息地,并且偏向于采取低消耗低收益的栖停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隼 捕食方式 觅食栖息地选择 栖木
下载PDF
上海郊区红隼(Falco tinnunculus)种群密度及其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熊李虎 童春富 陆健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2,共4页
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对上海郊区祝桥镇、机场镇和朝阳农场及其附近区域的红隼种群密度进行了计数调查。调查通过固定路线进行,共进行调查53次。结果表明该区域红隼种群密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红隼种群的季... 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对上海郊区祝桥镇、机场镇和朝阳农场及其附近区域的红隼种群密度进行了计数调查。调查通过固定路线进行,共进行调查53次。结果表明该区域红隼种群密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红隼种群的季节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红隼的迁徙及居留情况,认为红隼在上海地区的居留状况包括留鸟、冬候鸟和过境鸟3种类型。混合农作物生境和芦苇生境中红隼种群密度具有极显著差异(t=4.6506,P=0.0000<0.001),红隼更加偏好混合农作物生境。通过红隼的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红隼的居留状况和对生境的选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隼 种群密度 生境 居留状况 上海郊区
下载PDF
黄爪隼和红隼的繁殖习性记录 被引量:2
4
作者 杜利民 马鸣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6-769,共4页
红隼和黄爪隼繁殖分布区重叠,二者的外部特征十分相似,但行为却很不相同,包括是否远途迁徙、繁殖过程、食物与食性等。2006年5~6月和2010~2011年春夏及2012年5~7月,采用焦点观察法和路线调查法,对新疆北部几个繁殖区的黄爪隼和红隼的活... 红隼和黄爪隼繁殖分布区重叠,二者的外部特征十分相似,但行为却很不相同,包括是否远途迁徙、繁殖过程、食物与食性等。2006年5~6月和2010~2011年春夏及2012年5~7月,采用焦点观察法和路线调查法,对新疆北部几个繁殖区的黄爪隼和红隼的活动规律、栖息地选择、相互距离、繁殖习性、食物组成展开调查。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两者巢间距最近约30 m,但取食生态位却是不同的,红隼更喜欢捕捉沙鼠、小鸟、麻蜥或沙蜥等脊椎动物(占84.8%),而黄爪隼则以采食直翅目昆虫、蜈蚣等无脊椎动物为主(占95.3%)。二者每小时捕食育雏频次也显著不同。在中国,黄爪隼可能是一个"入侵"的或"东扩"物种,此消彼长,漂泊成性,营巢地不固定,近10年种群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爪隼 红隼 繁殖 行为 食物 生态位 迁徙 天山
下载PDF
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路线和活动区域
5
作者 张微 田颖 +2 位作者 张亚琼 李杰 胡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9-357,共9页
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 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点数据,采用净平方位移-时间曲线依次对各红隼的迁徙模式进行了判别,深入分析了迁徙红隼的迁徙时间、距离和路线等,并采用核心密度法分别计算了迁徙及留居型红隼95%及50%活动区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为部分迁徙,追踪的7只红隼个体(N01~N07)中,4只为留鸟,1只为迁徙鸟,2只居留类型无法准确判断。N01为迁徙红隼,其度夏地和越冬地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河北廊坊,此红隼秋季迁徙速度明显高于春季,其春季迁徙距离551 km,历时25 d,平均迁徙速度为22 km/d,而秋季迁徙距离412km,历时2 d,平均迁徙速度为203 km/d,河北承德滦平县是其春季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不同红隼个体间95%及50%活动区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迁徙红隼N0195%、50%活动区面积在度夏区分别为93.10 km^(2)、17.50 km^(2),在越冬区分别为7.03 km^(2)、0.99 km^(2);留居型红隼95%、50%活动区面积均值分别为1165.34 km^(2)、178.71 km^(2)(n=4),其中最大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4320.26 km^(2)(N0_(2))、648.22 km^(2)(N0_(2)),最小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80 km^(2)(N03)、0.29 km^(2)(N03)。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活动区状况,为红隼的针对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隼 卫星追踪 迁徙路线 活动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