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s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1
作者 LI Oumei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4期30-35,共6页
The mass culture penetrates into the world of the daily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all directions. As the most sensitive group of the cultural assimil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various form... The mass culture penetrates into the world of the daily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all directions. As the most sensitive group of the cultural assimil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various forms of the mass culture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everyday life are inseparable. The mass culture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he concept of our everyday life and the practice of our daily life,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popular culture greatly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daily lif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image, the nationhood and the consumption, but it also brings the negative effect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e daily lif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relative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s and forms, including the communication plate, the emotional plate and the leisure plate. Every meaning plat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generation of values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ass culture gives fresh and complicated contents to these meanings. How to find the values of their life and how to present oneself i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and missions faced by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ly life mass culture INFLUENCE
下载PDF
网络视听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现实表征与构建逻辑
2
作者 王晓红 张琦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69,共9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听已成为文化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也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网络视听在创新主体、核心根脉和重要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刻而自洽的内涵关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赋权、彰显中国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听已成为文化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也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网络视听在创新主体、核心根脉和重要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刻而自洽的内涵关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赋权、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双创”以及打造共同富裕的产业驱动等先天优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网络视听空间以丰富的案例多维度地反映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究其背后的生成逻辑,实为网络视听承担了五种身份,即作为“引领者”弘扬主流价值,作为“记录者”打造多模态中国文化符号,作为“讲述者”激发情感共鸣的时代语态,作为“参与者”构建多元互动的社会场景,作为“驱动者”正确处理技术赋能与艺术实践的关系。网络视听媒体以其突出的视听艺术特性和共创共享的互联网品质,正在成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视听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生产 日常生活
下载PDF
面向日常生活——论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域
3
作者 郑素华 杜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31,共11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当前似乎到达某种瓶颈状态。儿童文化研究在核心范畴、命题、话语构建上未有新的突破,这与儿童文化研究逻辑起点的模糊不无相关。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之于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当前似乎到达某种瓶颈状态。儿童文化研究在核心范畴、命题、话语构建上未有新的突破,这与儿童文化研究逻辑起点的模糊不无相关。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之于儿童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儿童的日常生活催生、形塑并构成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普遍的、普通的、平常的,是在儿童日常生活中被赋予意义并发展的。因此,儿童的日常生活就是儿童文化研究的田野,以此为基点而形成了当代儿童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视域: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儿童的日常生活形式、儿童的日常社会关系及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化 日常生活 逻辑起点 问题视域
下载PDF
李欧梵中国式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与建构
4
作者 郭小霞 路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44,共10页
李欧梵从中国式现代性的实际境况出发,将西方的现代性研究作为发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在与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建构。首先,他将中国式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并置,管窥中国式文化现代性的面貌。其次,他致力... 李欧梵从中国式现代性的实际境况出发,将西方的现代性研究作为发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在与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建构。首先,他将中国式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并置,管窥中国式文化现代性的面貌。其次,他致力于研究中国式现代性想象的风貌,重点论述了晚清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形成过程,以及上海都市文化的想象、张爱玲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想象。另外,他在后现代性理论语境下,对中国式现代性中的历史感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梵 中国式现代性 民族国家的想象 都市文化的想象 日常生活的想象
下载PDF
仪式生产、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武陵地区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
5
作者 李烨鑫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梯玛文化是武陵地区民间留存的一种古朴文化,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仪式生产、仪式象征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梯玛文化的仪式生产孕育于武陵地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生境,形成了一... 梯玛文化是武陵地区民间留存的一种古朴文化,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仪式生产、仪式象征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梯玛文化的仪式生产孕育于武陵地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生境,形成了一套与之契合的仪式体系,并通过仪式对象、仪式祭物、仪式道具等要素展现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及艺术观;梯玛仪式的象征符号分为物、事、人三种类型,即仪式道具、仪式程序及行为、仪式实践主体,每一类型都具有自身的能指和所指,展现出丰富的象征意义;梯玛文化具有日常生活基因,其仪式成因、仪式主持、仪式时间、仪式内容和仪式功能皆反映出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这三重维度构成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整体,反映武陵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映射当时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彰显出深远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玛文化 仪式生产 符号象征 日常生活
下载PDF
文化治理视域下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路
6
作者 李红兵 《新疆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14-122,149,150,共11页
文化润疆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地区持续注入和长期濡化的过程,也是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特质的深切体认过程。文章认为,文化治理作为一种集理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是深刻理解文化润疆内涵的有效视角... 文化润疆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地区持续注入和长期濡化的过程,也是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特质的深切体认过程。文章认为,文化治理作为一种集理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是深刻理解文化润疆内涵的有效视角,提供了一个厘析文化润疆所内蕴的多种复杂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治理观、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构成了文化润疆的理论基础。文化润疆的实践进路,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基于国家治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在社会层面表现为基于多元共治的文化生态建设,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 文化润疆 文化生态 日常生活
下载PDF
民众日常生活转型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
7
作者 周全明 王慧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3-68,共6页
文化产业发展与日常生活转型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民众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众日常生活转型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新... 文化产业发展与日常生活转型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民众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众日常生活转型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新时代的共生关系呈现桴鼓相应之势。民众日常生活转型推动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使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文化产业发展强化着日常生产活动转型的文化意识,营造了日常交往活动转型的文化氛围,推动着日常观念活动转型的文化创新,提升了民众日常生活转型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转型 文化产业发展 共生
下载PDF
对“国风变装”短视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批判性透视
8
作者 赵雯睿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当今各大视频平台流行的“国风变装”短视频可被看作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现象,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美感元素。但是,这种美感并非我们在经典美学中所理解的美感,而是由消费社会制造的、披着“美”的外衣的快感。“国风变装”短视频带... 当今各大视频平台流行的“国风变装”短视频可被看作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现象,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美感元素。但是,这种美感并非我们在经典美学中所理解的美感,而是由消费社会制造的、披着“美”的外衣的快感。“国风变装”短视频带有明显的文化工业特质,在消费逻辑的操纵之下,创作者对于流量的关注更胜于质量,因而常常创作出模式化的视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进成了促进消费的一种话语策略,所生产出的实为美感的幻象,在这种情况下,美感被快感偷换,人们的感性钝化,审美能力被削弱,最终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真正的审美相背离。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已违背了其推崇者最初的美学畅想,我们需要回溯其理论渊源,以此来重建一种与当今时代之人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变装”短视频 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社会 文化工业
下载PDF
Being Aware of Sino-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9
作者 李启东 《中国校外教育》 2007年第4期115-,共1页
This is an attempt to analy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ose countries whos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The analysis is made here to caution that enough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 This is an attempt to analy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ose countries whos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The analysis is made here to caution that enough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is very differe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differences daily life social contact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非遗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要途径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返回生活现场将非遗所从出的日常生活真正纳入关怀视野,剖析非遗生存空间的地域性、限制性与所承担的消费意义的无限性、全民性之间的矛盾,促进非遗在日常生活场域中“自然性”的恢复与扩散,建构人民大众共享的公共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尊重民众自身的选择和实践,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建构。将人文精神的人学标准作为非遗当下文化建构的检验标准,兼顾世俗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使之从一种文化事象成为一种文化体系,从一种生活实践成为一种生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非遗 文化建构 日常生活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自媒体文化表征与传播:“超文化”多元异质性剖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互联网工具的微型化和私人化,使得文化概念在雷蒙·威廉斯所下的社会文化定义基础上,又扩展出个人化及全球化的超文化内涵。超文化文本将普通网民的个人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文化资源,与传统的国家民族话语秩序下的国际传播行为形成... 互联网工具的微型化和私人化,使得文化概念在雷蒙·威廉斯所下的社会文化定义基础上,又扩展出个人化及全球化的超文化内涵。超文化文本将普通网民的个人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文化资源,与传统的国家民族话语秩序下的国际传播行为形成了良好互补。然而,如李子柒的自媒体视频作品这类超文化文本,又因其内容和媒介的个体化和自由化色彩,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碎片性和混杂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媒介表演倾向,使得其传播的文化生活与“真实生活”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最终在其媒介受众中引起或褒或贬的多重反响。多重异质性的超文化文本因此充斥了较多不断变化的个体性文化冲动和偶然选择,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共存的文化反讽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 日常生活 媒介表演 多重接受 文化反讽
下载PDF
从“吃了吗”到“Hi”:招呼语的社会生成与表征探析
12
作者 吕文春 刘大为 《新闻知识》 2023年第7期36-43,94,共9页
日常生活中“Hi”替代“吃了吗”成为Z世代青年常用招呼语,折射出不同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人们的语言习惯。“吃了吗”作为招呼语,反映出中国人的苦难记忆、人本主义思想、底层协作的智慧与农耕文明下对于生命价值的珍视;而“Hi”则代表... 日常生活中“Hi”替代“吃了吗”成为Z世代青年常用招呼语,折射出不同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人们的语言习惯。“吃了吗”作为招呼语,反映出中国人的苦难记忆、人本主义思想、底层协作的智慧与农耕文明下对于生命价值的珍视;而“Hi”则代表着经济理性下对表达效率的考量、中西文化融合与接轨以及对于隐私的关注。语码转换来自于深层文化的转型,从“吃了吗”到“Hi”,是中国人从关注身体维度到心灵维度的转变,是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的表现,是东西方文明对于文明话语的融通。研究“吃了吗”到“Hi”的转变,可以切入社会现实,从中看到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文化习性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招呼语 文化转型 语码转换
下载PDF
边缘城市“文化遗留物”的转译与思考
13
作者 毛咸 段卫斌 宋晓 《工业设计》 2023年第6期114-116,共3页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边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下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而“遗留物”是居民对于当下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精神的集中表达,是人通过非设计方式创造出具有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物”,承载着对于居民...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边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下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而“遗留物”是居民对于当下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精神的集中表达,是人通过非设计方式创造出具有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物”,承载着对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和历史,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物件。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边缘城市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文章通过以民俗学的视角去观察边缘城市,以符号化的方式将边缘城市的“文化遗留物”转化为新形式,从而引发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城市 日常生活 “文化遗留物”
下载PDF
湖畔的文化客厅——吴文化博物馆设计思考
14
作者 骆晓怡 岳凯 《建筑技艺》 2023年第S02期18-25,共8页
城市中心区内的博物馆,在满足其自身功能、展现其特质的同时,更需思考其与城市历史文化、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的连接。吴文化博物馆通过阐释建筑与场地、空间和人的连接,呈现具有苏州地方文化内涵,能够与环境和谐共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 城市中心区内的博物馆,在满足其自身功能、展现其特质的同时,更需思考其与城市历史文化、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的连接。吴文化博物馆通过阐释建筑与场地、空间和人的连接,呈现具有苏州地方文化内涵,能够与环境和谐共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博物馆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对话 开放空间 文化客厅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8
15
作者 孟迎辉 邓泉国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68,共5页
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包括和渗透着文化价值,是价值观形成的根基,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它与日常生活的融入和引领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要偏重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忽视了日常... 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包括和渗透着文化价值,是价值观形成的根基,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它与日常生活的融入和引领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要偏重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忽视了日常生活,致使核心价值观建设出现了偏差,日常生活化成为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核心价值观消极地去适应日常生活,也不是日常生活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完全被核心价值观所统摄,而是核心价值观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提升和引领作用,实现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怀玉 范海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27-33,共9页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哲学 日常生活批判 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
下载PDF
非遗民俗生活性保护的媒体传播及其策略——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占雷 盛嘉祺 许鑫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2,共9页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归纳与厘清非遗保护及其传播、民俗及其传播的内涵、特点等要素,宏观把握非遗民俗传播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民俗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现状;通过绘制节气民俗知识图谱形象表达要点、对比官方宣传...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归纳与厘清非遗保护及其传播、民俗及其传播的内涵、特点等要素,宏观把握非遗民俗传播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民俗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现状;通过绘制节气民俗知识图谱形象表达要点、对比官方宣传与自媒体传播差异等,剖析存在的问题——非遗民俗传播存在随意、区域分布不均、低级重复等现象,且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生活性保护 媒体传播
下载PDF
从“物器之用”到“君子人格”: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永 李能 +1 位作者 喻迎春 李世军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0,共5页
"竹"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历经了由竹制生产工具到礼器,再到乐器,终而到"君子"形象三种审美流变形式,在流变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虚化"。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教神圣化、艺术高雅化、审美人格化三种审美手段... "竹"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历经了由竹制生产工具到礼器,再到乐器,终而到"君子"形象三种审美流变形式,在流变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虚化"。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教神圣化、艺术高雅化、审美人格化三种审美手段,表明竹文化符号的流变源于对神性、物性、人性的"比物"对象的不断"实化"。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标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即将生活中的物质层面虚化,精神层面实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文化 比物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根基与发展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辉 张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6,共7页
在吸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并对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其中,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思想启发我们首次承认大众文化的独立地位;英美文化研究学派依循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引导我们重新探讨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 在吸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并对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其中,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思想启发我们首次承认大众文化的独立地位;英美文化研究学派依循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引导我们重新探讨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消费文化理论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则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分析大众文化的审美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信息社会 消费者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秋云 黄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3-97,共5页
电视在我国农村日益普及,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分析,认为电视传媒对乡村农民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对乡村农民的... 电视在我国农村日益普及,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分析,认为电视传媒对乡村农民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对乡村农民的消费行为也起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作为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宣传科学知识的电视传媒,对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变迁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农村居民 日常生活 农村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