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冠明 段晴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勘《法华经》的两个汉译本与梵文本,对《法华经》汉译本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及其理据进行了解释。这些具体的词语考释例证可以进一步证明梵汉对勘对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法华经》 札记 语词 语言研究 汉译佛典 词语考释 汉译本 对勘 解释 理据 例证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下载PDF
再释“在所”
3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从指称到陈述——试探古汉语“者”字结构的消亡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南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8-562,共15页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以往研究较多关注谓词性成分如何通过添加指称化标记,如汉语的“的、者、所、之”等,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本文试将目光转向指称到陈述的演变,借助中古译经及梵汉对勘材料,探寻古汉语“...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以往研究较多关注谓词性成分如何通过添加指称化标记,如汉语的“的、者、所、之”等,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本文试将目光转向指称到陈述的演变,借助中古译经及梵汉对勘材料,探寻古汉语“者”字结构由盛而衰的过程和机制,认为“者”字结构的瓦解与“为VP”结构的涌现、“主之谓”结构的消失等语法格式的兴衰并驾齐趋,共同呈现出汉语从指称到陈述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 陈述 “者”字结构 梵汉佛经对勘
原文传递
从《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看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兼谈不同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
5
作者 于方圆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90-204,共15页
本文考察了《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本中对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梵语中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汉语中没有完全一致的范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是着眼于句法功能,翻译成汉语的关系小句或条件小句;或者是关注... 本文考察了《道行般若经》及其同经异译本中对梵语关系小句的翻译。梵语中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汉语中没有完全一致的范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是着眼于句法功能,翻译成汉语的关系小句或条件小句;或者是关注词汇意义,使用汉语中的指示词来翻译;或者在使用关系标记或指示词的同时,把“如”“随”“敢”等置于小句句首。以支谶为首的早期译者更多地译为汉语中的“者”“所”关系小句,在翻译时将小句翻译在主句外,且遵从梵语中关系小句相对主句的顺序。鸠摩罗什起,则绝大多数都译为条件小句,居于主句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小句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从梵汉对勘看《道行般若经》中的关系小句
6
作者 于方圆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本文使用梵汉对勘的材料考察了《道行般若经》中关系小句的分布.整体看来,本经中的关系小句沿用了汉语的关系标记,遵循了汉语的关系化策略.关系标记间的差异较为清晰:在有核关系小句中,前置型关系小句以"所"字为主,主要关系... 本文使用梵汉对勘的材料考察了《道行般若经》中关系小句的分布.整体看来,本经中的关系小句沿用了汉语的关系标记,遵循了汉语的关系化策略.关系标记间的差异较为清晰:在有核关系小句中,前置型关系小句以"所"字为主,主要关系化动词、介词宾语,后置型关系小句以"者"字最为常见,主要关系化主语,"之"字关系小句仅见到少量前置用例,关系化主语和旁语.无标记的关系小句开始崭露头角,功能与"之"字关系小句类似.另外,本经中有一些语序十分特别的用例,如核心名词和中心语隔开的"者"字关系小句、关系化介词宾语时核心名词出现在介词后的"所"字关系小句、后置的无标记关系小句等,体现出原典语言对早期汉文译经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关系小句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原文传递
“見”字新解——從“見笑方家”到“慈父見背”“人見斷絕”
7
作者 姜南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32-443,共12页
對於漢語史上先後産生又共存於中古的三個"見"字式:"見笑方家""慈父見背"和"人見斷絕",以往研究雖能説出它們的分别,卻道不明它們的聯繫,結果難免造成對"見"字用法的誤讀和諸多解釋... 對於漢語史上先後産生又共存於中古的三個"見"字式:"見笑方家""慈父見背"和"人見斷絕",以往研究雖能説出它們的分别,卻道不明它們的聯繫,結果難免造成對"見"字用法的誤讀和諸多解釋困境。中古譯經及其梵漢對勘則别開生面,有望厘清幾個"見"字式間撲朔迷離的關係。它們相繼出現,實與漢語受事主語句的發展合流,即由表被動的狹義受事主語句向表狀態的廣義受事主語句派生擴展的結果,而前附於動詞的"見"字,其意義雖漸趨虚泛,但作爲語態標記的性質未變。這也符合跨語言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見”字式 受事主語句 語態標記 梵漢佛经對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