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来吴澄及草庐学派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元代由吴澄创立的草庐学派,向来被认为是在接武朱子学的同时,对陆九渊心学也有所吸收。百年来关于吴澄及草庐学派的研究,多立足于此重点分析学派思想中的朱陆关系。按时段与进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时期,多以哲学史书写... 元代由吴澄创立的草庐学派,向来被认为是在接武朱子学的同时,对陆九渊心学也有所吸收。百年来关于吴澄及草庐学派的研究,多立足于此重点分析学派思想中的朱陆关系。按时段与进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时期,多以哲学史书写的视角,简要辨析吴澄思想中的朱陆成分;第二阶段为1949年至1980年,主要以我国台湾地区及海外讨论吴澄在元代的身份问题为主;第三阶段为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在研究深度、广度方面,均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绩;第四阶段为21世纪以来,突出了去“朱陆”化、重群体的新变。百年来吴澄及草庐学派的研究呈现出从无到有、从个人到学派、从思想单一到多元面向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草庐学派 虞集 朱陆关系 述评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性说
2
作者 申绪璐(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大学》“身有所忿懥”的身、心理解反映了道学家不同的思想特色。有关性本善与无善无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家不同的思想重点。尤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对立的思想史叙事不断地再生产,直至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为代表,这样的叙事非常稳妥,但也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这样的叙事容易忽略不同学者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强调“朱陆和会”的学者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朱陆对立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无善无恶 朱熹 王阳明 陆九渊
下载PDF
阳明学成立与发展的朱子理学思想渊源 被引量:2
3
作者 方遥 陈支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89,共10页
陆九渊与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一系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学者往往以陆、王二人并称,将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但二者之间更多只是思想宗旨相近,并无直接的承袭关系。相较之下,阳明学的产生、发展与朱子学有着更深的思想渊源... 陆九渊与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一系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学者往往以陆、王二人并称,将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但二者之间更多只是思想宗旨相近,并无直接的承袭关系。相较之下,阳明学的产生、发展与朱子学有着更深的思想渊源。阳明学其是在朱子学的笼罩下,继承了朱熹所建构的经典体系、理论框架与主要论题,并融会了佛道的智慧,进而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对朱子学加以深刻的反思、批判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可视为朱子学在明代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而王阳明所作的《朱子晚年定论》即来源于此前朱子学内部和会朱陆的逻辑思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思想渊源的具体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朱子学 陆学 《朱子晚年定论》
下载PDF
元代新安理学从“唯朱是宗”到“和会朱陆”的转向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成群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共7页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朱 流弊 训诂 和会 转向
下载PDF
从“朱陆之争”到“内在理路”——余英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管窥 被引量:4
5
作者 侯宏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共11页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中国学术思想史 朱陆之争 内在理路
下载PDF
朱熹的“心即理”及其与“性即理”的关系——兼论朱陆之异同 被引量:8
6
作者 乐爱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18,共5页
朱熹强调"性"与"心"的不同,并较多讲"性即理",但是,朱熹又讲"心即理",并对"心"多有研究,从而表明朱熹讲"性即理"不仅与讲"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与陆九渊讲&... 朱熹强调"性"与"心"的不同,并较多讲"性即理",但是,朱熹又讲"心即理",并对"心"多有研究,从而表明朱熹讲"性即理"不仅与讲"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与陆九渊讲"心即理"也属大同小异。因此,朱陆的差异不在于朱熹讲"性即理"、陆九渊讲"心即理",而在于朱熹所谓陆九渊"不知有气禀之杂",从而造成工夫论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心即理 性即理 陆九渊 气禀
下载PDF
牟宗三、唐君毅对朱陆异同的不同阐释与学术冲突 被引量:2
7
作者 乐爱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8,共7页
对于冯友兰认为朱陆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朱熹偏重道问学、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而在于朱熹言"性即理"为理学、陆九渊言"心即理"为心学,牟宗三强调朱陆所言尊德性具有不同内涵,并且认为朱陆异同在于朱熹讲"只存有... 对于冯友兰认为朱陆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朱熹偏重道问学、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而在于朱熹言"性即理"为理学、陆九渊言"心即理"为心学,牟宗三强调朱陆所言尊德性具有不同内涵,并且认为朱陆异同在于朱熹讲"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陆九渊讲"心即理",朱熹"不能说‘心即理’,只能说‘性即理’"。与冯友兰、牟宗三不同,唐君毅认为,朱熹所言"性即理"与"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朱陆异同并不在于本体论上"性即理"与"心即理"的相互对立,而是在工夫论上存在某些差异,在于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同时两者亦可以相互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唐君毅 朱熹 陆九渊 理学 心学
下载PDF
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 被引量:2
8
作者 魏义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朱熹 陆九渊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唐君毅对朱陆工夫论异同之疏解及其误识 被引量:3
9
作者 杜保瑞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96,共14页
对于朱熹、陆九渊工夫论之差异,唐君毅主张象山谈立本心,自信即得,而朱熹却为对治气禀物欲之杂而有涵养、致知、察识的三义工夫的架构,其背景则有一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的结构关系。唐氏认为,如依朱熹之心性论及所发之工夫论而言,朱... 对于朱熹、陆九渊工夫论之差异,唐君毅主张象山谈立本心,自信即得,而朱熹却为对治气禀物欲之杂而有涵养、致知、察识的三义工夫的架构,其背景则有一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的结构关系。唐氏认为,如依朱熹之心性论及所发之工夫论而言,朱陆意旨相通,差在毫厘,但如依朱熹宇宙论立场,则此自信之工夫即非有其必然性,故应搁置朱熹宇宙论的讨论,而直视朱熹心性论及工夫论之意旨,如此则朱熹之工夫细密为细节,象山之工夫简易为纲领,两人无不可会通之理。其实,陆象山工夫论也预设了气禀说,也存在宇宙论的理论背景;而朱熹心性论、工夫论不能离于宇宙论,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整体架构,这其中不存在宇宙论进路之工夫得以隔别心性论进路之工夫之可能。唐君毅在朱陆工夫论异同问题上,既有否定牟宗三、劳思光相关论点之处,同时又深受二者观点之影响,在理论上显得依违不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朱陆异同 工夫论 宇宙论 气禀说
下载PDF
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从吕学的渊源、“取人之长”的学术风格及吕祖谦的人格魅力等方面简论吕祖谦在鹅湖之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指出鹅湖之会对当时和后世学术的积极意义所在。
关键词 鹅湖之会 吕祖谦 朱熹 陆九渊
下载PDF
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往来书信编年考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宏义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8-67,共10页
朱、陆之争,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影响深远,历元、明、清而未息,然而朱熹与陆九渊三兄弟却书信往来频繁,内容丰富,有学术争辨者,有互探疑义者,也有相互致意者。文章将朱熹与陆氏三兄弟往来书信加以编年考辨,以期利于相关研究之深入。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兄弟 往来书信 编年
下载PDF
阳明论朱陆异同——从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角度看 被引量:3
12
作者 乐爱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相对立;同时又认为,朱熹的格致说为"中年未定之说",而朱熹晚年转向陆九渊"心学"。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现代学者展开朱陆异同的研究,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推动学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朱熹 陆九渊 朱陆异同
下载PDF
刘基儒学思想刍议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群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18,共13页
刘基的儒学思想特点有二:一是以“措诸用”为旨归,对于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是兼综众说:既融会理学诸派而以朱陆和会为主,又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多元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刘基得“濂洛心法”又兼融陆学,为心... 刘基的儒学思想特点有二:一是以“措诸用”为旨归,对于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是兼综众说:既融会理学诸派而以朱陆和会为主,又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多元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刘基得“濂洛心法”又兼融陆学,为心学在明代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为其后阳明学的兴起打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伏笔。刘基的儒学思想对于明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和合 事功之学 明代学术
下载PDF
宋元陆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评价——以《宋元学案》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连凡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12,共8页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说,并倾向于陆九渊的太极元气说与尊德性为本的修养工夫论。编纂者指出陆学虽源于江西,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依靠四明陆学,并认为其代表杨简将发明本心作为工夫之终极目的,从而将陆学禅学化了。编纂者疏理了南宋后期开始的朱陆合流历程,并表彰了陈苑与赵偕在元代中兴陆学的学术贡献,指出学术传承关键在于纯粹与否,同时指出赵偕尊杨简之说而将陆学禅学化了,并阐明了元末明初四明陆学的传承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学 《宋元学案》 陆九渊 杨简 朱陆合流
下载PDF
章太炎论宋明理学——以程朱陆王之辨为中心的检视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天杰 Wang Keyou(Translated) 《孔学堂》 2020年第1期35-49,I0040-I0048,共24页
章太炎一生治学所谓"转俗成真"而"回真向俗",故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较少论及宋明理学且评价不高,当受其古文经学背景以及佛老学养之影响。后期则对二程、朱子、王阳明都有较多肯定,至于程朱、陆王异同... 章太炎一生治学所谓"转俗成真"而"回真向俗",故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较少论及宋明理学且评价不高,当受其古文经学背景以及佛老学养之影响。后期则对二程、朱子、王阳明都有较多肯定,至于程朱、陆王异同之辨析,则更多认同陆、王,同情"朱子晚年定论"之说,支持《大学》"复古本",批评程朱《大学》诠释之"格物""新民"二说。然而章太炎并未站在门户分歧的立场,与其"新四书"建构等儒学观一致,其朱、王之争或《大学》诠释出发点都是"修己治人"之学,其中又包含着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朱子学 阳明学 朱陆异同 儒学观
下载PDF
《宋元学案》视域下陆学的发展源流及其评价——兼论编纂者的思想立场及其影响
16
作者 连凡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宋元学案》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宋元学案》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说,并倾向于陆九渊的太极元气说与尊德性为本的修养工夫论。编纂者指出陆学虽源于江西,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依靠四明陆学,并认为其代表杨简将发明本心作为工夫之终极目的,从而将陆学禅学化。编纂者疏理了南宋后期开始的朱陆合流历程,并表彰了陈苑与赵偕在元代中兴陆学的学术贡献,指出学术传承关键在于纯粹与否,同时指出赵偕尊杨简之说而将陆学禅学化了,并阐明了元末明初四明陆学的传承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陆学 陆九渊 杨简 朱陆合流
下载PDF
朱陆之争与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的佚缺
17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47-52,共6页
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佚缺的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其部分内容、文句,皆含有表彰、服膺对方学说,或观照对方观点而反思、反省己... 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佚缺的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其部分内容、文句,皆含有表彰、服膺对方学说,或观照对方观点而反思、反省己说的文字。但在朱、陆身后,随着论争的激化,二人之后学皆不能接受其师竟然接受或服膺对方之说,如此则只能将此类书信隐匿,而拒绝收入朱、陆二人的文集之中,终至佚缺。其次,为证明对方服膺己说,朱熹、陆九渊在引录对方书信时,屡有删略文字以使对方文字看起来符合己意。最后,朱熹引录陆九渊书信文字,多是为批评陆说以伸张自己的观点,而陆九渊引录朱熹书信文字,却大多是为证明朱说实与自己的观点相同。此一现象可说明在晚宋乃至稍后的学界内,大抵处于朱主陆从的状态。分析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的佚缺现象以及形成原因,可知此类现象往往是因为编纂其文集、著述之后学的有意作为,以便能与其坚持之学说相符合。此当引起今日阅读、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往来书信 佚缺
下载PDF
朱熹与陆九渊哲学思想之比较
18
作者 张品端 《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哲学思想 比较
下载PDF
朱陆情谊与理学分派——对朱熹哲学范型流变的探讨
19
作者 沈时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0-17,共8页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理学
下载PDF
孤本《紫阳大指》文献发覆
20
作者 刘国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7年第3期85-89,共5页
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抄本《紫阳大指》是一个孤本,撰者秦云爽是清初浙籍理学家。在理学兴盛而学者好辨朱陆(王)异同的当时,秦氏采取了摒弃门户之见的调停立场,因以招致陆陇其、应撝谦等宗朱学者的驳难,成为清初理学史上不宜漠视的个案。
关键词 《紫阳大指》 秦云爽 理学 朱陆异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