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try
1
作者 张亚楠 马玉梅 《海外英语》 2014年第4X期141-142,146,共3页
Professor Wang Rongpei has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faithful in meaning and vivid in description"and put it into use.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contrast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essa... Professor Wang Rongpei has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faithful in meaning and vivid in description"and put it into use.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contrast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essay would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Professor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FESSOR WANG Rongpei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
下载PDF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5年第1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赏读Transplanting the Seed:Poetry and Transl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缘梅 《莆田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9-63,共5页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性 中国古诗英译 SUSAN Bassnctt
下载PDF
Evocation (Gan-Xing) in Aesthetics and Atmospheric Beauty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4
作者 ZHANG Ji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249-267,共19页
In recent years,“aesthetics of atmospheres,”a concept introduced from Western aesthetics,has emerged in aesthetic studies,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examine ancient Chinese poetry.In poetry,atmospheric beauty is ... In recent years,“aesthetics of atmospheres,”a concept introduced from Western aesthetics,has emerged in aesthetic studies,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examine ancient Chinese poetry.In poetry,atmospheric beauty is neither fixed nor rationalized;rather,it is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much like a mist.Atmosphere is something spatial but primarily something emotional.Atmosphere creation is the products of a poet’s emotional expression evoked by external objects;thus,evocation(gan-xing)is a catalyst for creating atmospheres.At its core,evo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poet is emotionally stimulated at the sight of external objects and generates a desire to express such emotions.In this process,the po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senses such as sight and hearing and is presented with abundant physical images.When these physical imag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poems,they become atmospheric agents.In poetry,atmospheres represent the unity of emotions and intentions.They are a poet’s situati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s.The statement,“If there is no self in poetry,how can we possibly have poetry”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mportance in aesthetics.Synesthesia plays a crucial role during the creation of atmospheric beauty in poetry.By employing synesthesia,a poet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tension in poetic language,extending the poetic beauty beyond a singular sensory experience,and creating rich atmospheres that blend sensations such as sound,color,and t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cation(gan-xing) aesthetics of atmosphere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原文传递
"Each Has Its Moment": Nie Gannu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5
作者 Xiaofei TI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3期485-525,共41页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for his classical-style poet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adox of old and new in Nie Gannu's writings by juxtaposing classical-style with new-style poetry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contrast to new-style poetry, classical-style poetry with its prosodic requirements and formal conventions has a strong technical aspect. Nie Gannu's p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ed verse in the seven-syllable line is a deliberate embrace of this technical aspect of classical-style poetry: On the one hand, the absorption in poetic skills and craftsmanship was therapeutic for him in the traumatic year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on the other, the restraint of the form and the use of parallel couplet afforded him linguistic resources unavailable in the new-style poetry, so that he was able to express emotional complexity, ambivalence, and an irony that is, in his own words, "both there and not quite there." Nie Gannu's cas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ew and old verse forms in each other's context.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mapp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s following a linear line of progression from classical-style to new-sty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patial model of configu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major verse forms in modern times, as mutually defining and constri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 Gannu classical-style poetry new-style poetry modern chinese poetry
原文传递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
6
作者 杨绪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特质用来概括近代诗歌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都同样贴切。故在“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这一大框架下对“近代诗歌叙事”的核心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其落脚点则在于叙事伦理、叙事主体和叙事艺术诸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 近代诗歌叙事 归化 创通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
7
作者 郝田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6,共1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话诗形式已成主要翻译趋势。在过去一世纪的时间里,十四行诗这一诗歌形式已经成功中国化,中国十四行诗主要得益于对西方十四行诗作品的阅读与翻译,包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其中,莎士比亚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梳理莎氏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史,包括阅读、翻译和改写等方面,并辅以具体例证,说明莎士比亚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阅读 翻译 改写 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
8
作者 孙书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36-45,I0002,共11页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能够为解决“词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研究中华古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创作机理、发展动力,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优秀的诗词作品是声音、形象、意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汉字特有的声、韵、调,是汉语的“母语境界”的集中彰显。中国传统文论“修辞立其诚”的命题,厘清了达此境界的路径,但未能解决其动力性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供了答案。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将新语入诗词,是把当下时代的“热词”放入格律熔炉中加以“淬火”。这一重要的语词“实践”,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发展,在网络用语带来强力冲击、数字虚拟写作方兴未艾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古体诗词 语用能力提升
下载PDF
中英文学和文明互鉴——以“对句”和couplet为比较的焦点
9
作者 黄维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1-90,共10页
我们通过比较观察,作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交流和互鉴可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化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中英文学的比较研究,百年来从多个文类、多个作家的角度展开,扩阔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增添了我们的学术资源。本文对中国文学中的“... 我们通过比较观察,作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交流和互鉴可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化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中英文学的比较研究,百年来从多个文类、多个作家的角度展开,扩阔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增添了我们的学术资源。本文对中国文学中的“对句”,和英国文学中的couplet,作一比较,并讨论其“互鉴”之道。对句,和对偶、对仗、对联是近义词,或在作品中出现,或是独立文本,其美学原理是对称。工整精美的对句,是古今文人创作的一大基因和爱好。英国文学中,诗歌有一种句式称为couplet,中译一般为“偶句”,也基于对称原理。中英语文特质有异,couplet形式上不及对句的工整精美。中国诗人鉴赏、“拿来”英国诗歌的多种体式和句法;英国一般读者(包括诗人)通过翻译鉴赏中国诗词,包括对句;“拿来”呢,难矣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诗歌比较 文明互鉴 对句 对联 couplet(偶句)
下载PDF
会计专业课程融合儒家文化和古诗词教学创新研究
10
作者 刘霞玲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优秀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相应的古诗词融合,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在会计课堂教学的资源库建设... 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优秀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相应的古诗词融合,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在会计课堂教学的资源库建设、时间安排以及教学手段运用上设计了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诗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交互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习惯,提升专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儒家文化 古诗词 课堂思政
下载PDF
《箕雅》用典考
11
作者 陈彦辉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朝鲜汉诗是东亚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箕雅》是朝鲜规模最大的汉诗总集,代表着朝鲜汉诗创作的最高成就。《箕雅》收录的汉诗大量运用典故,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朝... 朝鲜汉诗是东亚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箕雅》是朝鲜规模最大的汉诗总集,代表着朝鲜汉诗创作的最高成就。《箕雅》收录的汉诗大量运用典故,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朝鲜汉诗的鲜明特点。这些典故大多源自中国的经史子集,又可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形式,充分展现了朝鲜汉诗创作的艺术魅力、深刻内涵以及中朝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雅》 朝鲜汉诗 用典 东亚汉文学
下载PDF
文化自信索求下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重构
12
作者 姜志云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9期120-123,共4页
在文化自信发展思潮的濡染之下,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统筹理念与运作模式也应当同步革新,才能充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职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在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诉求的驱动之下,该文科学对接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古诗词教学... 在文化自信发展思潮的濡染之下,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统筹理念与运作模式也应当同步革新,才能充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职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在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诉求的驱动之下,该文科学对接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古诗词教学的综合目标,将逐步提升受教群体的美学修养、人文气质、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完成教学思路的调整、教程方法的更新以及社会化应用的跟进,进而为大学语文教育体系的长效发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下载PDF
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的设计范式——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贝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54,共13页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构建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的设计范式,有助于发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审美作用,实现文学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帮助广大教师设计出创新合理的学习任务。该范式由...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构建初中古诗词学习任务的设计范式,有助于发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审美作用,实现文学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帮助广大教师设计出创新合理的学习任务。该范式由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三部分构成,亮点在于强调古诗词学习的审美性、引入创新的学习任务活动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此范式的实施可采用汉字溯源、比较阅读、借助文学地图和互联网媒介等创新任务形式,分阶段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设置符合审美标准和创意尺度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教学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
下载PDF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红娟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评价体系的建构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意义非凡,这不仅为反思、革新其教学提供依据,也可激励学生学习而达成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石。教学中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全面把握教学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倡... 评价体系的建构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意义非凡,这不仅为反思、革新其教学提供依据,也可激励学生学习而达成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石。教学中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全面把握教学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着眼核心素养的发展;制定恰切的评价标准,秉持议题的适度性、组文的呈现性、设问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课堂的生成性;确定适宜的评价内容,关注诗词对学生言语经验整合的促进,注重诗教过程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聚焦诗词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陶冶;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现场观察、纸笔测验、对话交流、自我反思等。着力从评价的理念、标准、内容、方式诸方面,合理建构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应有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汉维现代叙事诗结构类型及对比分析
15
作者 宋雅倩 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8-22,共5页
叙事诗以叙述性的方式讲述故事或叙述一系列事件。与抒情诗强调情感表达不同,叙事诗注重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事件的叙述来传达信息。相对于传统叙事诗,现代叙事诗在形式和主题上更为多样化,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体验和观点。... 叙事诗以叙述性的方式讲述故事或叙述一系列事件。与抒情诗强调情感表达不同,叙事诗注重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事件的叙述来传达信息。相对于传统叙事诗,现代叙事诗在形式和主题上更为多样化,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体验和观点。该研究以对比分析为方法,综合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汉维现代叙事诗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汉维叙事诗的结构元素、融合方式及表达手法,得以深刻理解汉维现代叙事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该文通过把握汉维现代叙事诗不同结构类型的核心特点,揭示了叙事诗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和表现力,以期促进对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深层理解,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现代 叙事诗 结构 对比
下载PDF
为诗一辩: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观
16
作者 赵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2,共10页
西方认识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颇具影响的“为诗一辩”行动,三次行动均涉及诗歌的社会功用,也不同程度地阐释了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为诗一辩”的行动并未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史诗一家”的文化传统,诗歌... 西方认识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颇具影响的“为诗一辩”行动,三次行动均涉及诗歌的社会功用,也不同程度地阐释了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为诗一辩”的行动并未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史诗一家”的文化传统,诗歌与历史的关系结合十分紧密,而且诗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无须为诗进行辩护。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进程十分曲折而多变,其中蕴含着现代诗歌与历史关系的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孔。20世纪2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生期,郭沫若和李金发对于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模仿分别采用了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借鉴西方深层心理机制探索的方式,拉开了中国现代诗歌认识论的帷幕。三十年代以卞之琳为代表的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相结合的“化古”与“化欧”的中西比较思维将认识论进一步推进。四十年代穆旦和冯至分别从潜意识与佛家认识论,以及身体美学和深层审美心理结合方式将现代诗歌认识论推到全新高度。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已经意识到现代诗歌历史观的重要性,陈超和耿占春分别提出了“个人化-历史修辞”和“别样的写作”当代诗学批评路径,二人分别从历史和当下的角度为当代诗歌批评探索出切合实际的当代诗学历史观。如何分辨和界定现代诗歌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呼之欲出,随着当代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之间的割裂状态的加深以及诗学认识论的提升,“为诗一辩”的必要性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现代诗歌的发展,有效引进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通过对“我思”和“反思”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机制研究可以拓展现代诗歌在历史观方面的认识论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诗一辩 认识论 中国现代诗歌 历史观
下载PDF
基于群文阅读视角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刍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海珍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4期93-96,共4页
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及语文课标的重新修订,古诗词篇目明显增加,古诗词教学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为此,教师可基于教材特点,从群文阅读视角出发,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及语文课标的重新修订,古诗词篇目明显增加,古诗词教学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为此,教师可基于教材特点,从群文阅读视角出发,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积极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在分析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基于群文阅读视角的古诗词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基于群文阅读视角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群文阅读 议题 任务驱动 评价 合作 探究
下载PDF
高中语文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涂昭美 《成才之路》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高中语文大单元项目式教学要以精准提取大概念为前提,教学设计中应明确大单元学习目标,根据核心素养要求与单元知识进行内容设计,并结合教学评价,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在问题驱动、项目设计与学习评价流程下,大单元项目式教学能够... 高中语文大单元项目式教学要以精准提取大概念为前提,教学设计中应明确大单元学习目标,根据核心素养要求与单元知识进行内容设计,并结合教学评价,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在问题驱动、项目设计与学习评价流程下,大单元项目式教学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旨在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为语文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大单元项目式学习 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的修辞认知探究
19
作者 邱文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术化修辞认知与陌生化修辞认知,说明汉语古诗英译修辞认知研究能有效指导译者翻译诗歌诗性话语的认知过程,使原诗在诗意审美上获得新生,从而实现原诗与译诗在诗学效果上的最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修辞认知 特征 维度 翻译
下载PDF
古诗词融入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实践
20
作者 时军 陈求芳 +3 位作者 赵平 咸庆飞 单玲玲 李晓菁 《药学教育》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在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诗词作品引入中药剂型、传统制剂理论、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制药实验的导课以及课程思政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制药工匠精神,提升中医药... 在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诗词作品引入中药剂型、传统制剂理论、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制药实验的导课以及课程思政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制药工匠精神,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人文素质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剂学 课程思政 古诗词 教学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