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lessness and Time Dependenc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a Scientific Western Viewpoint
1
作者 Franz Klaus Jans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8期525-536,共12页
Easter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ce have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viewpoints for their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Convergence is found for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llowing besides a time dependent consciousne... Easter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ce have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viewpoints for their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Convergence is found for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llowing besides a time 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e experience of a timeless consciousness and its beneficial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medical improvements, which are confirmed by multiple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ories of quantum mechanics with non-locality and timelessness also show astonishing correlation to eastern philosophy, such as the theory of Penrose-Hameroff (ORC-OR), which explains consciousness by reduction of quantum superposition in the brain. Divergence appea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less consciousness. In eastern philosophy, meditation at a higher level of awareness allow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imeless and non-dual consciousness, considered as an empirical proof for the existence of pure consciousness or spirituality existing before the material world and creating it by design. Western science acknowledges the subjective, non-dual experience, and its multiple beneficial effects,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uality designing the material universe is in disagreement with the Darwinian Theory of mutation and selection. A design should create an ideal universe without the injustice of 3% congenital birth defects and later genetic health problems. The western viewpoint of selection is more adapted to explain congenital errors. The gap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mind-body problem, is in eastern philosophy reduced to the dominance of subjectivity over objectivity, whereas western science attributes equal values to both. Nevertheless, there remains an astonishing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CIOUSNESS MEDITATION timelessness time dependence quantum mechanics eastern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下载PDF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an in China
2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9年第3期77-79,190,共4页
关键词 MAN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an in China
原文传递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程一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8-91,共4页
在分析东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差异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健身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综合运用与开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上提出见解。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将东西方健身术创造性地巧妙组合,相互交融,不仅可优势互补,而且能构建... 在分析东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差异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健身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综合运用与开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上提出见解。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将东西方健身术创造性地巧妙组合,相互交融,不仅可优势互补,而且能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 文化差异 学校体育教育 哲学观 价值观 方法论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世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西哲学的比较 中西哲学的会通
下载PDF
比较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姚纪纲 董丽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3期63-66,共4页
与各种形式的哲学观点展开直接的对话交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着眼于世界历史变革和未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思维为工具,分析比... 与各种形式的哲学观点展开直接的对话交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着眼于世界历史变革和未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思维为工具,分析比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致思特点和理论旨趣,大胆地吸收借鉴其中所蕴藏的合理因素和思想营养,必将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 融合
下载PDF
从哲学美学看中西方传统园林美的差异 被引量:6
6
作者 沈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5,共6页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典型"与"意境"2组概念的比较,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美的差异缘由进行了探究。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然(nature)含义的不同解读、"摹仿&qu...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典型"与"意境"2组概念的比较,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美的差异缘由进行了探究。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然(nature)含义的不同解读、"摹仿"与"心师"自然方式的差异以及对于审美对象向内或向外地探索,是造成中西方传统园林美差异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它们都是在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园林形态只是对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关于自然概念的不同认知的侧面反映,并无谓"自然"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西方传统园林 比较 哲学美学
下载PDF
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横议 被引量:1
7
作者 邓辉 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70,共9页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中西比较 中西历史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
下载PDF
比较研究与中国哲学学科基础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尚文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关如何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从存在(或天命)与概念-逻辑这一双重结构出发,我们可以"界定"一种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一界定呈现了经典文本与现代解... "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关如何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从存在(或天命)与概念-逻辑这一双重结构出发,我们可以"界定"一种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一界定呈现了经典文本与现代解释之间的张力,及其所打开的比较空间。中西哲学解释体系的不同,导致出现"盲点-纠正式"和"自身-扩充式"两种比较研究的策略,对比这两种策略可知,中国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是在概念-逻辑基础上的对发生性和超越性的存在或天命的重新经历和言说,而重新经历和言说的基础则是自身最内在、最原初的生存经验或生存倾向,这正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法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西哲学比较 存在 天命 生存经验
下载PDF
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姚卫群 《深圳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态,但在发展中也最终都给世俗社会留有空间。古印度哲学中对"出世"与"入世"问题的探索基本上贯穿其各主要派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中国哲学相对古代印度哲学而言,对此问题的关注没有那么大。中国佛教较为重视这个问题,但其中有印度佛教影响的成分。古代欧洲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如古代印度哲学。在古代中国,"入世"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儒家的主导思想是如此,道教和佛教中的"入世"思想后来也很突出。在古代欧洲,"入世"的观念没有古代中国的影响大,"出世"的观念则没有古代印度的影响大。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出世"与"入世"观念的处理较为恰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古代印度虽也讨论这一组概念,但相对来说"出世"的观念较为突出,这虽然对于抑制人的贪欲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鼓励民众积极进取,所以也有一些负面作用。三地哲人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观念与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有较大关联。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发展脉络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世” “入世”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
下载PDF
毛姆小说中的东西方哲学思想分析——以《月亮与六便士》与《刀锋》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秀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94-96,共3页
《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是毛姆小说中探索人性的多元化、为自由而呐喊的典范之作,毛姆通过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两种不同的人生信仰,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与现代文明决绝,拉里最终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毛... 《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是毛姆小说中探索人性的多元化、为自由而呐喊的典范之作,毛姆通过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两种不同的人生信仰,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与现代文明决绝,拉里最终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毛姆不同时期的哲学思考。毛姆一方面受西方追求个体自由的哲学的影响寻求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深受通过自我修行来达到解脱的东方哲学观的影响,反映了毛姆对东西方哲学的学习感悟,也表现了毛姆精神探索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特里克兰德 拉里 自由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下载PDF
语言哲学视阈中的中西哲学之比较——以道家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德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2-36,共5页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 道家哲学 比较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思维差异的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9-90,共2页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思维方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伦理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性,具象性与抽象性,“涡轮式”与“直线式”,后馈性与前瞻性等方面,对中西思维差异作一小结,使学生们能通过思维差异体会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关键词 中西思维 差异 哲学 教学
下载PDF
东西方哲学的殊途同归 被引量:1
13
作者 元永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6,共6页
西方传统的思想家们力图通过“是者之所是”来把握“在者之在” ,成就了主体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们则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中去领会“在者之在” ,成就了以“自然”为最高原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传统的主... 西方传统的思想家们力图通过“是者之所是”来把握“在者之在” ,成就了主体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们则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中去领会“在者之在” ,成就了以“自然”为最高原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化的认知结构与主奴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是相伴而生的。因而 ,克服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就必然会彰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真谛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哲学 主客二元论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看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福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1,64,共6页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不是在反对民主与科学,而是集中在如何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之精神。他的基本方法是"全盘承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同时对西方的人生态度进行"根本改过"。其...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不是在反对民主与科学,而是集中在如何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之精神。他的基本方法是"全盘承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同时对西方的人生态度进行"根本改过"。其独特之处在于既积极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又积极肯认儒家伦理人生在现代乃至未来的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文化调和主义的立场又使得梁漱溟在理论上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民主 科学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的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纯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7-163,共7页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哲学 中西比较 女性文学批评
下载PDF
简论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120,共6页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中西哲学对决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明末至清前期“子学”比附“西学”的境遇和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申西比附"的依据...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申西比附"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士人通过"以子证西",一方面认识了部分西学知识,维护了对"中学"的自信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阻碍了对西学的学习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附 西学中源 子学 中西交流
下载PDF
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鸣章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政治哲学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境域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从政治哲学复兴的原因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破产的理论诉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哲学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境域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从政治哲学复兴的原因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破产的理论诉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现实必然;从思想渊源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一脉传承,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从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的价值立场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追求的是形式正义,当代中国政治学追求的是实质正义;从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的风格特色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侧重于微观分析,并占据世界政治哲学的主导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侧重于宏观把握,对西方政治哲学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中西方政治哲学 比较
下载PDF
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兼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不同 被引量:2
19
作者 宿光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8,共3页
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也与哲学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中西哲学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哲学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也与哲学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中西哲学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哲学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形态 思维方式 中西差异
下载PDF
古印度的句义论与古希腊的范畴论
20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15,182,共8页
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且两地的哲学也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印度的句义论和希腊的范畴论则是两地古代哲学形态中引人瞩目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较明显的相似点是二者都对事物本身及其属性和状态等... 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且两地的哲学也是东西方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印度的句义论和希腊的范畴论则是两地古代哲学形态中引人瞩目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较明显的相似点是二者都对事物本身及其属性和状态等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将实体作为句义或范畴的基础;较明显的差别点是胜论派所说句义的含义与亚里士多德所说范畴的含义不同。胜论派在实句义外设立的句义与亚里士多德在实体外设立的范畴有对应的,也有不对应的。古印度的句义论和古希腊的范畴论之间是否会有一方借鉴吸收另一方的可能?根据现有材料无法作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论断,但出现两处哲人不约而同各自独立提出相似理论的情况,可能性更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哲学 希腊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 句义 范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