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山地经果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玲 侯春镁 +1 位作者 申佳艳 温昌焘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4期172-174,179,共4页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研究了滇中荒草地和经果林地径流泥沙特征和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相比荒草地,经果林能够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泥沙量,达到蓄水保墒、保土的效果。因此,经果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荒草地。经果林作为我国退耕...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研究了滇中荒草地和经果林地径流泥沙特征和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相比荒草地,经果林能够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泥沙量,达到蓄水保墒、保土的效果。因此,经果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荒草地。经果林作为我国退耕还林主要林种之一,具有经营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适宜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果林 土地利用类型 径流泥沙特征 水土保持功能 滇中山地
下载PDF
滇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7
2
作者 何高迅 王越 +4 位作者 彭淑娴 郭兆来 刘嫦娥 付登高 段昌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425-4435,共11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存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广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滇中地区退化山地飒马场流域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修复阶段的典型植被(荒坡灌草丛、云南松... 植被恢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存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广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滇中地区退化山地飒马场流域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修复阶段的典型植被(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储量和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磷储存能力和化学计量比,这种改变作用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60 cm土层上,SOC储量在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达123.41 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林(115.69 t/hm^2)和云南松林(93.08 t/hm^2),荒坡灌草丛(89.56 t/hm^2)最低;TN储量针阔混交林(4.91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4.58 t/hm^2)>云南松林(4.43 t/hm^2)>荒坡灌草丛(3.98 t/hm^2),4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储量云南松林最高(2.57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2.2 t/hm^2)最低;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C/N介于15.77—30.18,C/P介于29.24—65.33,N/P介于1.28—2.68之间,在0—60 cm土层上均以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研究区的SOC、TN和TP储量和化学计量比。分析认为,退化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和化学计量的影响过程复杂,修复演替进入到次生常绿阔叶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该地区植被修复主要受到氮的限制。研究表征了滇中退化环境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主要元素变化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功能演变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化学计量学 植被恢复 退化山地 滇中地区
下载PDF
滇中山区线性工程设计暴雨分析方法——以中缅天然气管道昆明西支线为例
3
作者 袁树堂 刘新有 +1 位作者 谢飞帆 杨绍琼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2-25,共4页
山区线性工程一般穿越沟谷,因缺乏实测资料,设计洪水通常采用暴雨途径推求,其关键环节是设计暴雨计算。分析了滇中山区线性工程所穿越沟谷的各种频率暴雨量与海拔高程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区内沟谷断面集水区各种频率的暴雨量。结果表明,... 山区线性工程一般穿越沟谷,因缺乏实测资料,设计洪水通常采用暴雨途径推求,其关键环节是设计暴雨计算。分析了滇中山区线性工程所穿越沟谷的各种频率暴雨量与海拔高程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区内沟谷断面集水区各种频率的暴雨量。结果表明,区域内暴雨量与海拔高程和集水面积密切相关,区域暴雨量与高程拟合的经验公式具有较高精度;利用经验公式,结合集水区平均高程计算其点暴雨量,再采用点-面折减系数计算设计面暴雨量的方法符合该区域暴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高程拟合 集水区 设计面暴雨量 滇中山区
下载PDF
地面激光扫描技术用于滇中复杂山区微地貌形态主要参数测量分析
4
作者 徐亚静 袁希平 甘淑 《城市勘测》 2023年第4期53-58,共6页
传统测量方式对于微地貌形态的测量有着效率低,难以快速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形等缺点。目前,随着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出现,在微地貌地形的精细测量和定量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以恐龙谷环状构造的北坑缘微地貌为例,利用... 传统测量方式对于微地貌形态的测量有着效率低,难以快速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形等缺点。目前,随着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出现,在微地貌地形的精细测量和定量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以恐龙谷环状构造的北坑缘微地貌为例,利用地面激光扫描仪获取得到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点云数据后,通过将离散的点云通过滤波这一处理来提取出地面点,目的是为了保留完整的微地貌地形特征,然后用渐进加密不规则三角网的滤波算法来构建微地貌3D地形场景,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内插生成分辨率为2 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之后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就微地貌的地形因子进行主要的参数测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用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复杂地形的地貌信息能达到较精细、较准确的效果;②在DEM的基础上提取各类地形因子,其分析结果与实地勘测基本一致,这说明应用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对小范围的地形测量有着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激光扫描 微地貌 形态参数测量 滇中复杂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