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被引量:7
1
作者 GAO Jianhua WANG Yaping +3 位作者 PAN Shaoming ZHANG Rui LI Jun BAI Feng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46-58,共13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urr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Corresponding to distributions of these currents, the study area c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urr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Corresponding to distributions of these currents,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part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s in sediments show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mean grain size, respectively, thus "grain size effe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ir distributions. C/N ratios can reflect source in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o a certain degree. In contrast,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shows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C/N and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s.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up to 50%)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appears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ith isolines projecting towards northeast,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jiang dilution water. Terrestrial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suffers from effects of diagenesis, benthos and incessant inputting of dead organic matter of plankton, after depositing in seabed. Therefore, the con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to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to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in the same 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material sources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CCF/PEEK预浸料单束铺放尺寸的影响
2
作者 包蒙哲 任永新 +2 位作者 刘晓军 邹爱玲 姜稀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热塑性预浸料铺放过程中单丝束尺寸对整体构件铺放质量有重要影响,为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CF/PEEK)复合丝材铺放成型质量,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在铺放过程中的单束宽度和厚度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拟合模型。首先设计正... 热塑性预浸料铺放过程中单丝束尺寸对整体构件铺放质量有重要影响,为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CF/PEEK)复合丝材铺放成型质量,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在铺放过程中的单束宽度和厚度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拟合模型。首先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铺放速度、铺放压力、加热温度等铺放工艺参数对CCF/PEEK预浸料宽度和厚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并由上述研究所得的影响宽度和厚度的最显著工艺参数,分别开展单因素实验研究。正交研究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丝束宽度的影响显著程度依次为加热温度>铺放速度>铺放压力,对丝束厚度的影响显著程度依次为铺放压力>加热温度>铺放速度。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丝束不发生失效的工艺参数范围内,丝束宽度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铺放速度的提高而减小,随铺放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丝束厚度随铺放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各工艺参数综合影响丝束宽度进行拟合,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铺丝 正交实验 连续碳纤维 聚醚醚酮 复合材料 工艺参数
下载PDF
一种羊毛地毯的异味溯源分析
3
作者 刘实华 裴一朴 +5 位作者 卢天旭 关红艳 韩蔚 蔡寒梅 田菲菲 周羽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1414,共4页
本文对一种羊毛地毯及其原材料进行气味强度的测试,发现地毯胶和纱线的气味强度贡献最大.对地毯成品及其原材料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再根据所释放物质的气味阈值,计算气味活度值.地毯成品中主要致味物质有... 本文对一种羊毛地毯及其原材料进行气味强度的测试,发现地毯胶和纱线的气味强度贡献最大.对地毯成品及其原材料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再根据所释放物质的气味阈值,计算气味活度值.地毯成品中主要致味物质有壬醛、辛醛、十二烷酸、癸醛、十四烷酸、己醛、十五烷酸、乙酸丁酯.其中壬醛、癸醛、己醛主要来源于地毯胶在合成过程中,醛类的单体残留.乙酸丁酯作为地毯胶的溶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五烷酸来源于纱线防虫蛀的有机磷农药等成分.纱线材质本身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吸附了环境中的醛类污染物,导致地毯成品中的醛类一部分来源于纱线.利用总气味活度值法,原材料气味污染物贡献率排序为:地毯胶>纱线>白布>网布>绿布.气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地毯胶,约占所有污染物的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毯及其原材料 气味强度 气味活度
下载PDF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对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的影响机制
4
作者 高丽 刘浏 +2 位作者 任文燕 刘雪 王一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716-2722,共7页
背景:石墨烯是最薄、最强韧的一类二维新型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关键,是解决血管和成骨问题的有效途径。目的:综述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促进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的特性及机制... 背景:石墨烯是最薄、最强韧的一类二维新型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关键,是解决血管和成骨问题的有效途径。目的:综述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促进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的特性及机制,为其在血管化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石墨烯,血管生成,血管化,血管化骨,内皮细胞”,英文检索词为“graphene,Angiogenesis OR Vascularization,Vascularized bone,endothelial cells”。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目前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中的研究较多,应用最为广泛。②石墨烯及其衍生物适用于心脏、骨、神经和创伤愈合等相关疾病。③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有优异的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但其存在潜在的细胞毒性,在应用中需注意其生物安全性。④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其最适尺寸和浓度及降低毒性的措施。⑤就细胞层面而言,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促进尖端内皮细胞表型、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血管生成活性。⑥就分子层面而言,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等的表达并活化活性氧/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信号通路、溶血磷脂酸R6/Hippo-YAP通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ZEB1/Notch1通路。⑦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铜可以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并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生成蛋白2的表达上调,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和血管化骨。⑧因此,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特别是氧化石墨烯由于具有优良的生物学性能、良好的促血管生成及促血管化骨能力,在血管化组织修复与再生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血管化 血管生成 血管化骨 内皮细胞 支架材料 分子机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udy of particles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by micro-indentation experiments 被引量:2
5
作者 Yuan Zhanwei Li Fuguo +2 位作者 Zhang Peng Chen Bo Xue Fengme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By using instrumental micro-indentation technique, the microhardness and Young's modulus of SiC particles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icro- compression-tester (MCT). The micro-inde... By using instrumental micro-indentation technique, the microhardness and Young's modulus of SiC particles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icro- compression-tester (MCT). The micro-ind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different max- imum loads, and with three loading speeds of 2.231, 4.462 and 19.368 mN/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matrix, particle and interface were tested by micro-indenta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exhibit that the variations of Young's modulus and microhardness at particle, matrix and interface we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loading conditions (maximum load and loading speed) and the locations of indentation. Micro-indentation hardness experiments of matrix show the indentation size effects, i.e. the indentation hardness decreased with the indentation depth increas- ing. During the analysis, the effect of loading conditions on Young's modulus and microhardness were explained. Besides, the elastic-plastic properties of matrix were analyzed. The validity of cal- culated results was identifi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had been pre- liminarily analyzed from statistical a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FEM MICROHARDNESS MICRO-INDENTATION Young's modulus
原文传递
Wear Behavior of Cold Pressed and Sintered Al_2O_3/TiC/CaF_2-Al_2O_3/TiC Laminated Ceramic Composite
6
作者 Xuefeng YANG Jian CHENG +4 位作者 Peilong SONG Shouren WANG Liying YANG Yanjun WANG Ken MAO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A novel laminated Al2O3/TiC/CaF2-Al2O3/TiC sandwich ceramic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through cold pressing and sintering to achieve better anti-wear performance, such as low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low wear rate. Al2... A novel laminated Al2O3/TiC/CaF2-Al2O3/TiC sandwich ceramic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through cold pressing and sintering to achieve better anti-wear performance, such as low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low wear rate. Al2O3/TiC/CaF2 and Al2O3/TiC composites were alternatively built layer-by-layer to obtain a sandwich structure. Solid lubricant CaF2 was added evenly into the Al2O3/TiC/CaF2 layer to reduce the friction and wear. Al2O3/TiC ceramic was also cold pressed and sintered for comparison. Friction analysis of the two ceramics was then conducted via a wear-and-tear machine. Worn surface and surface compositions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um,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minated Al2O3/TiC/CaF2-Al2O3/TiC sandwich ceramic composite has lower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lower wear rate than those of Al2O3/TiC ceramic alone because of the addition of CaF2 into the laminated Al2O3/TiC/CaF2-Al2O3/TiC sandwich ceramic composite. Under the friction load, the tiny CaF2 particles were scraped from the Al2O3/TiC/CaF2 layer and spread on friction pairs before falling off into micropits. This process formed a smooth, self-lubricating film, which led to better anti-wear properties. Adhesive wear i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 of Al2O3/TiC/CaF2 layer and abrasive wear i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 of Al2O3/TiC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and wear characteristics Wear property Ceramic-matrix compos-ites Layer manufacture Surface appearance Sliding
原文传递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terbeds in Songtao Uplift and Its Periphery of Qiongdongnan Basin
7
作者 Peiyuan Zhu Li You +2 位作者 Qingtao Yuan Jia Zhong Aiqun Liu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8年第3期370-385,共16页
Based on core and casting slice observation, well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source of carbonate materials, lithology together with electric properties, types, genesis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te... Based on core and casting slice observation, well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source of carbonate materials, lithology together with electric properties, types, genesis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terbeds in Songtao uplift and its periphery of Qiongdongnan Basin have been thoroughly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ypical features have been appeared from well logging curves, containing low gamma-ray, low acoustic travel time, low neutron value, high density, as well as bright white calcium nodules or bands in electrical imaging well-logging curves. Drilling results reveal that calcareous interbeds developed mostly in high position of paleostructur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factors. Macroscopically, calcareous interbeds relate to paleogeomorphology togeth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andstone and mudstone. They are also controlled microscopically by the source of carbonate cements and pore space.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with regard to the same sand, the closer to the mudstone and the thicker of mudstone, the more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calcareous interlayer. Low compaction strength, high content of rigid particles, coarse grain size, well-sorted sandstone and large pore space during carbonate cementation a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lcareous inter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REOUS Interbeds material Sources Genetic MECHANISM DISTRIBUTION Rules Pore Space The Songtao UPLIFT and itS PERIPHERY
下载PDF
非能源利用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敏 唐旭 +6 位作者 李忻颖 马美艳 姜钰卿 丁聿 马志达 任凯鹏 张宝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以大量文献和报告为据,阐述了“非能源利用环节”的内涵,且对国际现有的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GHG)排放量核算模型的核心特征、搭建理念、框架设计原则、发展历程、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综述和对比,结果表明,IPCC-RA方法可提高非能源利用... 以大量文献和报告为据,阐述了“非能源利用环节”的内涵,且对国际现有的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GHG)排放量核算模型的核心特征、搭建理念、框架设计原则、发展历程、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综述和对比,结果表明,IPCC-RA方法可提高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效率,IPCC-SA可识别其源项性分布特征;NEAT模型可刻画国际贸易结构对化工产品中碳流动的影响程度;EPA专设模型仅适于美国。IPCC-RA可宏观把控中国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故基于IPCC-RA核算了中国工业终端部门非能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储存量,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非能源利用以石油为主,原煤和石脑油对非能碳排放的贡献度高于其他化石燃料。国际既有模型并不能精准描绘我国化工产品贸易结构对非能源利用环节碳流动的作用程度,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开发出企业层面工艺级别的原料-产品矩阵和非能源利用的本土化碳储存与排放因子,自下向上地搭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源利用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IPCC指南法 NEAT模型 原料用能
下载PDF
Ni-P-TiO2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鲁香粉 吴玉程 +4 位作者 朱邦同 叶敏 解挺 黄新民 张立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2-484,共3页
用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Ni-P-TiO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XRD、SEM、TEM和EDS对纳米复合镀层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在3.5%NaCl溶液中TiO2纳米颗粒浓度对纳米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影响,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复合... 用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Ni-P-TiO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XRD、SEM、TEM和EDS对纳米复合镀层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在3.5%NaCl溶液中TiO2纳米颗粒浓度对纳米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影响,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复合镀层中纳米粒子的复合量可达到11.33%;在3.5%NaCl溶液中,当TiO2浓度为8g/L时复合镀层腐蚀电位最高,耐蚀性能最好;在镀态或热处理后,复合镀层的硬度都明显高于Ni-P合金镀层,且经过400℃热处理后,复合镀层的硬度高达Hv1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 Ni—P—TiO2复合镀层 耐蚀性能 显微硬度
下载PDF
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琦 刘军 +1 位作者 戴国亮 龚维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为更加准确获得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假定桩端岩体整体连续滑裂破坏、桩周岩体剪切破坏、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破坏3种可能的极限状态,基于岩体二维、三维Hoek-Brown(H-B)破坏准则、岩体微裂纹Ⅰ-Ⅱ型复合判据,提出4种大直径嵌岩... 为更加准确获得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假定桩端岩体整体连续滑裂破坏、桩周岩体剪切破坏、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破坏3种可能的极限状态,基于岩体二维、三维Hoek-Brown(H-B)破坏准则、岩体微裂纹Ⅰ-Ⅱ型复合判据,提出4种大直径嵌岩桩桩端岩体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引用现有实测数据对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4种计算方法均比较接近实测值,尤其是基于Ⅰ-Ⅱ型复合判据的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的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进一步研究了大直径嵌岩桩的尺寸效应,研究表明,桩端极限荷载与嵌岩深度及桩径密切相关,嵌岩桩桩端极限荷载随嵌固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桩径的增大而减小.4种计算方法中基于Ⅰ-Ⅱ型复合判据的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计算方法与现场实测规律更加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桩端端承力 计算方法 破坏模式 复合判据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4 位作者 刘福来 孟繁聪 杨天南 李天福 殷秀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09-616,共8页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是超高压变质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花岗质和奥长花岗质岩石组合,不同于典型的TTG岩系。变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除幔源石榴石橄榄岩以外,其他各种岩石都具有可变的、但均低于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表明其原岩曾在地壳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岩交换作用,并在整个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保持其米级尺度的不均匀性。新的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石榴石橄榄岩的形成条件可能是1100~1200℃和6.5~8.0GPa,地热梯度等于或小于5℃/km,即以前认为变质作用不可能达到的“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根部 超高压变质作用 物质组成 pT条件 南苏鲁地区
下载PDF
基于身份加密中可验证的私钥生成外包算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任艳丽 蔡建兴 +1 位作者 黄春水 谷大武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1-66,共6页
提出了包含私钥生成外包算法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PKG将私钥生成的任务外包给服务器,并能有效验证外包结果的正确性。在标准模型中证明了方案的密文不可区分性和外包结果的可验证性,并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外包算法中... 提出了包含私钥生成外包算法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PKG将私钥生成的任务外包给服务器,并能有效验证外包结果的正确性。在标准模型中证明了方案的密文不可区分性和外包结果的可验证性,并对所提方案进行了仿真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外包算法中PKG的计算量远小于直接生成用户私钥,且小于服务器的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大数据 基于身份加密 可验证外包计算 合数阶群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增殖培养基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丽金 陆兆新 袁勇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3-107,共5页
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14增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以MR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法,对12种乳酸菌生长促进因子以及培养基的初始pH等13个因素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14生长的影响进行评... 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14增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以MR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法,对12种乳酸菌生长促进因子以及培养基的初始pH等13个因素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14生长的影响进行评价。筛选出番茄汁与胡萝卜汁为LB14的生长强化因子,且培养基的初始pH值也是影响该菌体生长的关键因子,而其它物质对LB14增菌量的影响不显著。然后用旋转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强化因子的最佳浓度以及最佳的培养基初始pH值。在优化培养基中,LB14的菌体浓度达到1.1×109cfu/ml,比优化前的2.4×108cfu/ml提高了近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增殖培养基 Plackett—Burman设计 旋转中心组合设计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砂土中宽浅式复合筒型基础三维包络面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丁红岩 王旭月 +1 位作者 张浦阳 刘永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砂土中海上风力发电新型宽浅式复合筒型基础的承载能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水平与弯矩作用下,复合筒型基础产生转动位移,旋转中心随荷载的增大从模型中...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砂土中海上风力发电新型宽浅式复合筒型基础的承载能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水平与弯矩作用下,复合筒型基础产生转动位移,旋转中心随荷载的增大从模型中轴线附近沿加载方向移动至分舱板底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将筒内土体和筒型基础当作一个受力整体计算。在二维荷载平面中水平和弯矩荷载呈线性关系,先施加一定的竖向荷载对砂土中复合筒型基础抵抗水平力和弯矩有利,水平与弯矩的极限承载能力均能得到较大提高。结合二维破坏包络线进行大量计算后得出三维包络面,进一步明确复合筒型基础在三维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与承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筒型基础 粉砂 三维包络面 极限承载力 承载特性
下载PDF
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缓释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建华 路新卫 +1 位作者 韦莉萍 丁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4-917,共4页
目的:研究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离子交换方式将甲硝唑插层到钠基蒙脱土的层间,通过XRD、FTIR及TG对抗菌复合物的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缓释效果.结果:插层后,钠基蒙脱土层间距由1.2345n... 目的:研究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离子交换方式将甲硝唑插层到钠基蒙脱土的层间,通过XRD、FTIR及TG对抗菌复合物的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缓释效果.结果:插层后,钠基蒙脱土层间距由1.2345nm增大到1.3026nm,说明甲硝唑已经插入钠基蒙脱土层间;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检测证实抗菌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具有缓释作用,可进一步开发成抗感染缓释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 抗菌复合物 缓释 钠基蒙脱土
下载PDF
中药材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郭慧 王谦博 +3 位作者 贾力维 丁常宏 郭盛磊 王振月 《中国药师》 CAS 2016年第3期566-570,共5页
药用植物滥用现象带来的众多有害反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药物安全使用问题亟待解决。DNA条形码是一种强有力的分子鉴定技术,它能弥补传统形态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中药材的不足之处。近年,DNA条形码技术给中药材的鉴定带来了新的... 药用植物滥用现象带来的众多有害反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药物安全使用问题亟待解决。DNA条形码是一种强有力的分子鉴定技术,它能弥补传统形态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中药材的不足之处。近年,DNA条形码技术给中药材的鉴定带来了新的视野也获得了众多突出性成绩。一些热门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如ITS,ITS2,psb A-trn H,rbc L,mat K已经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中药材 itS序列 itS2序列 PSB A-trn H序列
下载PDF
富勒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膜溶胶-凝胶制备与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英兰 李朝阳 +2 位作者 邹云娟 严辉 陈光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6-50,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C6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复合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60分子已均匀地分布在PMMA中,凝胶以后形成了C 60-PM MA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谱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在20... 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C6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复合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60分子已均匀地分布在PMMA中,凝胶以后形成了C 60-PM MA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谱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在200℃真空退火后 C60分子 趋向相互聚集并形成晶化C60颗粒,其尺寸强烈依赖于C60含量.随C60含 量的增加,晶化C6 0颗粒尺寸增大.高C60含量的复合膜中多晶状态的C60 颗粒,呈现面心 立方(fcc)结构〈111〉方向的择优排列特征;并且观察到XRD信号极强的、异常的333衍射 峰现象,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复合膜 结构
下载PDF
连续长玻纤增强PB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功品 陆蕾蕾 +1 位作者 沈澄英 徐晓峰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31,共4页
通过自制的浸渍挤出机头制备了连续长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复合材料,讨论了生产工艺、玻纤含量、玻纤分布等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合适加工温度是240~260℃;与传统玻纤增强PBT相比,连续长玻纤增... 通过自制的浸渍挤出机头制备了连续长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复合材料,讨论了生产工艺、玻纤含量、玻纤分布等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合适加工温度是240~260℃;与传统玻纤增强PBT相比,连续长玻纤增强PBT复合材料中玻纤平均长度增加,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有提高;连续长玻纤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越好,当玻纤质量分数从20%增加到50%时,复合材料强度、模量增加1倍左右.热变形温度达到234℃,同时粒子和试样表面也变得粗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长玻纤 增强 聚对苯二甲丁二醇酯 复合材料 性能
下载PDF
医用镁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颜廷亭 谭丽丽 +2 位作者 熊党生 张炳春 杨柯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2,129,共4页
镁及其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与人体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以及生物可降解吸收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类新型医用植入材料。综述了镁金属作为医用植入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应用上的优势与不足,对医用镁金属的表面改性技术进行了... 镁及其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与人体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以及生物可降解吸收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类新型医用植入材料。综述了镁金属作为医用植入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应用上的优势与不足,对医用镁金属的表面改性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对其作为医用植入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及镁合金 医用植入材料 生物可降解 表面改性
下载PDF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大刚 王雷 +3 位作者 王文馨 朱光明 白晓军 李均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78,共5页
近来,聚合物热电材料因其成本低、资源丰富、热导率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热电材料之一。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类聚合物热电材料。综述了近年来聚噻吩、聚噻吩衍生物以及聚噻吩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在热电领域的研究... 近来,聚合物热电材料因其成本低、资源丰富、热导率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热电材料之一。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类聚合物热电材料。综述了近年来聚噻吩、聚噻吩衍生物以及聚噻吩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在热电领域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热电材料具有高的Seebeck系数,其See-beck系数与电导率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过制备低维材料,与高电导率的无机纳米材料复合以及适度掺杂等方法可有效提高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热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热电材料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