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valuation of Crown Structure and Site Index to Determine Crown Closure in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Stands in Guangxi,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陶玉华 Roger WILLIAMS +12 位作者 Carol BROWN 曹书阁 Rachael CRANE Raymond DUVAL Dani FLOWERS Jonathan FRANKO Rachel HEFFLINGER Jonathan JOO Anne MAURO Crista RIEDY Margaret SMYTH Shawn STONE 谭丽凤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6期1005-1011,共7页
Eucalyptus forests are grow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for their commercial value and us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Density management becomes im- portant as a means to attain the management goals in these forests. C... Eucalyptus forests are grow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for their commercial value and us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Density management becomes im- portant as a means to attain the management goals in these forests. Changes in canopy and tree crown structure were quantified for Eucalyptus urophylla x E. grandis forests at different ages to determine when canopy closure occurs and the onset of competition begins. Site index was developed for these forests to determine whether site quality affects the canopy structure. Site index had little effect in the forests sampled, with the forest canopy on the better sites becoming slightly more elongated. Based upon crown projection ratio and crown diameter: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ratio, it appears that crown closure occurs by age 4 years in these forests. The age at which this occurs was also checked and verified with the evaluation of relative spacing, RS (the ratio of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rees to the average dominant height of the stand). The RS value displayed a rapid decline until age 4 years, and then became relatively flat through age 21 years. The rapid height growth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with no change in density accounted for this rapid decrease. By age 4 years, reductions in the number of trees due to mortality began to have more of an influence on this value, resulting in a more gradual de- cline. The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index Crown structure forest canopy Relative spacing Crownclosure
下载PDF
Enhanced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dex:An Improved Index for Describing Forest Structural Complexity 被引量:1
2
作者 Philip Beckschafer Philip Mundhenk +3 位作者 Christoph Kleinn Yinqiu Ji Douglas W.Yu Rhett D.Harrison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3年第1期23-29,共7页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tems, stand densit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ree dimensio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stand structure. An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tand structure is often linked to a ...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tems, stand densit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ree dimension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stand structure. An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tand structure is often linked to a higher number of species and to greater ecological stability. For quantification,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dex (SCI) describes structural complexity by means of an area ratio of the surface that is generated by connecting the tree tops of neighbouring trees to form triangles to the surface that is covered by all triangles if projected on a flat plane. Here, we propose two ecologically relevant modifications of the SCI: The degree of mingling of tree attributes, quantified by a vector ruggedness measure, and a stem density term. We investigate how these two modifications influence index values. Data come from forest inventory field plots sampled along a disturbance gradient from heavily disturbed shrub land, through secondary regrowth to mature montane rainforest stands in Mengsong, Xishuangbanna,Yunnan,China. An application is described linking structural complexity, as described by the SCI and its modified versions, to chang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sect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Enhanced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dex (ESCI)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tool for forest managers and ecologists for describing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forest stands and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natural forests with a high degree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structure index Structural Complexity Stem Map Species Composition NMDS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杉木林林分结构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莫永俊 曹小玉 +6 位作者 赵文菲 谢政锠 孙亚萍 袁达 张泽莲 吴树萍 王萌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5-756,共12页
综合评价杉木林林分结构多样性,可为提高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精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株邻近木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单元,选取表征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的全混交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 综合评价杉木林林分结构多样性,可为提高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精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株邻近木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单元,选取表征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的全混交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表征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的大小变异系数、大小分化度均值指数与交角竞争指数和表征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的角尺度、林层指数与空间密度指数等9个指标,构建林分结构多样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林分结构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林分结构多样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为1.409,介于1—3之间,比较适配指数(CFI)、常规拟合指数(NFI)、增值适配指数(TLI)和拟合优度指数(GFI)的值分别为0.985、0.953、0.978和0.931,均大于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48,小于0.05,各指数的拟合效果良好,模型的适配度较好,满足研究的需要;(2)3个内生潜在变量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和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的权重分别为0.3518、0.3201和0.3281,对外生潜在变量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大致一样,Shannon-Wiener指数是影响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交角竞争指数是影响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林层指数是影响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3)研究区3个龄组杉木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3364、0.4396和0.4588,评价等级处于Ⅱ、Ⅲ等级,林分结构多样性较低,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评价结果较客观地表征了研究区杉木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现状,表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价林分结构多样性是科学、可行的,可为林分结构多样性评价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林分结构多样性 指标权重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不同针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异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贾匡迪 王勇强 +1 位作者 高雨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均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出现最大值。3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库中,稳定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约占总有机碳的80%以上。在0<h≤10 cm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低于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混交林(P<0.05),前者分别比后两者低22.32%、21.69%。相关性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林分类型的转变对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根系生物量显著促进了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土壤养分及根系生物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P<0.05)。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库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5
作者 王迤翾 朱宁华 +4 位作者 周光益 袁星明 江岱 董妍妍 颜润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并用三维离散随机变量分析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林分内胸径(DBH)≥2 cm的林木株数为897 plants·hm^(-2),隶属于15科16属。主林层为湿地松,平均DBH为32.3 cm,重要值为44.2%;次林层为阔叶树,中幼龄林木居多,其中樟树、马褂木为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17.1%和13.2%。此外,还存在较多处于劣势生态位的天然更新种。(2)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偏向于随机分布(W=0.503);林分整体趋向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的态势(U=0.505);种间隔离程度较高(M=0.689),林木混交状况良好。空间结构参数的三维离散随机变量表明,湿地松87.3%为优势和亚优势,马褂木41.7%为亚优势、26.9%为中庸态势,樟树23.5%为中庸态势、56.8%为劣势和绝对劣势。(3)林分土壤pH值趋于中性;与撂荒地相比,林分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碳、全钾、全氮、全磷等因子均明显改善,但整体而言,林分土壤仍然较为贫瘠,局部土壤紧实,保水能力差。综上表明,湿地松、马褂木作为先锋树种生长43年后,林分有向异龄林、强度混交林演替的趋势;林分内中幼龄阔叶树株数占比较大,近熟林出现断层,老龄针叶树占据优势生态区位,需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择伐劣势木,促使林分向阳生性阔叶树为主、中生性和耐阴性阔叶树为次的林分结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湘西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 林分组成 林分空间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及综合指数评价
6
作者 张俊鹏 徐钊 +2 位作者 温小荣 汪求来 叶金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基于广东省羊角山林场、连山林场和金鸡林场9个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优化和调整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奠定基础。采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5个林分空间结... 基于广东省羊角山林场、连山林场和金鸡林场9个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优化和调整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奠定基础。采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以及不同密度(1 700、2 000、2 300株/hm^(2))杉木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熵权法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结果表明,9个样地的杉木林各龄组的角尺度处于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状态之间;林分混交度普遍较低;杉木各龄组的大小比数都接近中庸状态,林木分化水平较低;开敞度在不同龄组间差异显著;竞争指数在3个龄级之间呈极小幅度的波动;不同龄组的林分空间结构理想程度为:中龄林>近成熟林>幼龄林;不同密度的林分空间结构理想程度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以样地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为依据,采取合理的营林措施,可以使杉木人工林的林分水平分布格局逐渐趋向随机分布,混交状态逐渐趋向最高混交,林分竞争状态逐渐趋向优势态竞争,从而促进其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分空间结构 熵权法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武秀娟 奥小平 +1 位作者 姚丽敏 田建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5个指数分析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级评价。【结果】油松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4~0.66,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阳坡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0,属弱度混交,其他立地林分混交程度介于中度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大小比数均值为0.35~0.50,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或近中庸状态;林分平均林层指数为0.29~0.41,且阴坡林层指数高于阳坡,林层结构总体较为简单,但阴坡林层结构较阳坡丰富;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7~0.52,林分内光照条件总体均达到了基本充足及以上,但半阴坡和阳坡半数以上油松光照条件受限;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0.313 5~0.543 5,评价等级分属2、3级,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283 6和0.253 3,均属2级。【结论】灵空山油松天然林林分结构整体状况较差或一般,需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结构调整需求更为迫切,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可作为优化调整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熵权法
下载PDF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干扰强度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8
作者 雷敏 胡蕾 +3 位作者 李胜强 谢卓洪 刘利杰 刘萍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林分空间结构是林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是森林健康稳定和多功能作用的基础。为探究不同干扰强度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文章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郁闭度为依据划分不同的干扰等... 林分空间结构是林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是森林健康稳定和多功能作用的基础。为探究不同干扰强度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文章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郁闭度为依据划分不同的干扰等级,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的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干扰对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有影响,其中弱度干扰时标准地混交度最大、大小比数最小,干扰强度的增大或减小,其混交度变小、而大小比数变大,强度干扰时标准地混交度最小、大小比数最大;角尺度未随干扰强度的变化产生规律性变化。干扰强度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当林分受到弱度干扰时,林分空间结构最优,林分受到强度干扰时,林分空间结构最差。因此,在进行林相改造和森林抚育过程中,可适度对林分进行干扰,使其郁闭度保持在0.77~0.83,这样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强度 林分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林分空间结构距离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Quantifying forest struc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large-scale inventory data:a new approach to suppor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被引量:4
9
作者 Felix Storch Carsten F.Dormann Jurgen Bauhus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472-485,共14页
Back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forest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provision of a wide r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sed. However, tools to quantify structural div... Back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forest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provision of a wide r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sed. However, tools to quantify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forests in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 across many forest types and sites are still needed, for example to suppor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to quantify forest structural diversity are based on small geographical regions or single forest types, typically using only small data sets.Results: Here we developed an index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NFI) data of BadenWurttemberg, Germany, a state with 1.3 million ha of diverse forest types in different ownerships.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11 aspects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were identified a priori a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describe structural diversity. An initial comprehensive list of 52 variables derived from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NFI) data related to structural diversity was reduced by applying five selection criteria to arrive at one variable for each aspect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These variables comprise 1) quadratic mea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2) standard deviation of DBH, 3) standard deviation of stand height, 4) number of decay classes, 5) bark-diversity index, 6) trees with DBH ≥ 40 cm, 7) diversity of flowering and fructification, 8) average mean diameter of downed deadwood, 9) mean DBH of standing deadwood, 10)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11) tre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regeneration layer. These variables were combined into a simple,additive index to quantify the level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which assumes values between 0 and 1. We applied this index in an exemplary way to broad forest categories and ownerships to assess its feasibility to analyse structural diversity in large-scale forest inventories.Conclusions: The forest structure index presented here can be derived in a similar way from standard inventory variables for most other large-scale forest inventories to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biodiversity relevant forest conditions and thus provide an evidence-base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as well as repor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 structure Structural diversity Structural diversity index Large-scale forest inventory Angle count sampling
下载PDF
Forest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in Peruvian Andean Montane Cloud Forest 被引量:5
10
作者 Alicia Ledo Sonia Condés Iciar Alberd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372-384,共13页
Cloud forests are unusual and fragile habitats, being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nd least understood ecosystems. The tropical Andean domin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laces in the world as regards bio... Cloud forests are unusual and fragile habitats, being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and least understood ecosystems. The tropical Andean domin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laces in the world as regards biological diversity, with a very high level of endemism. The biodiversity was analysed in an isolated remnant area of a tropical montane cloud forest known as the "Bosque de Neblina de Cuyas", in the North of the Peruvian Andean rang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ead wood were measured or estimated. The value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other cloud forests. The study revealed a high level of forest biodiversity, although the level of biodiversity differs from one area to another: in the inner areas, where human pressure is almost inexistent, the biodiversity values increase. The high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low dominance among species bear testimony to this montane cloud forest as a real enclave of bio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an Range BIODIVERSITY Dead wood Montane forest Species composition stand structure Tropical forest
下载PDF
祁门浙江楠天然林树种组成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11
作者 陈黎 秦浩龙 +4 位作者 刘成功 房震 潘健 尹琛琛 万志兵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以安徽省祁门县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树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浙江楠的林分结构优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设置10个20 m×25 m的调查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基于树种组成、林分直径结构及角... 以安徽省祁门县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树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浙江楠的林分结构优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设置10个20 m×25 m的调查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基于树种组成、林分直径结构及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楠天然林的径级(≥5 cm)分布主要表现为近似正态分布;浙江楠是优势种,苦槠、枫香、香樟为亚优势种,与其他乔木共同构成了以浙江楠为主的群落;浙江楠天然林林分以中度混交(0.45)为主,处于中庸生长状态,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严重,存在较强的种间竞争。优势种浙江楠空间隔离差,面临激烈的种内竞争;浙江楠种群中处于随机分布格局的个体数占48%;平均大小比数为0.43。祁门县浙江楠种群状态相对稳定,更新良好,实践中可依据以上结果和各树种现状,采取择伐、补植等人为干扰措施,优化其种群组成及空间结构,促使群落更新演替成顶级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楠 天然林 林分组成 空间结构 祁门县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虫害发生区植物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学敏 苑壮 +5 位作者 李含笑 张子恒 许强 王利峰 高宝嘉 刘军侠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为了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虫害发生区群落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人工纯林群落特征变化与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中龄林和成熟林的虫害发生区和不发生区4种林分类型,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桃山分场,应用... 为了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虫害发生区群落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人工纯林群落特征变化与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中龄林和成熟林的虫害发生区和不发生区4种林分类型,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桃山分场,应用群落调查和分析方法,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林分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中龄林和成熟林虫害发生区,植物群落的平均科数分别为17.33和19.00,物种数分别为33.33和39.00;灌木的科数分别为0.67和1.67,物种数分别为0.67和2.33,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在中龄林发生区均为0;草本类群的科数分别为16.33和17.67,物种数分别为31.67和36.00,其中,多年生草本科数分别为13.00和12.67,物种数分别为25.67和26.33。(2)植物群落香农维纳多样性在中龄林发生区平均值2.42极显著小于中龄林不发生区平均值2.88。(3)灌木类群科数、物种数在虫害发生区显著或极显著小于虫害不发生区。(4)草本植物类群科数和草本植物高度在虫害发生区显著小于虫害不发生区,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类群科数、物种数和玛格列夫指数在虫害发生区显著或极显著小于虫害不发生区。总之,不同类型林分,植物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差异显著。与不发生区相比,虫害发生区植物群落及各类群的物种组成复杂程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特征 群落组成结构 物种多样性 森林虫害 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
下载PDF
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88
13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4 位作者 封尧 胡园杰 张彩彩 房晓娜 邓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48,共12页
【目的】分析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为杉木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和其他生态公益林纯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福寿林场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目的】分析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为杉木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和其他生态公益林纯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福寿林场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18个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和9个固定样地的复测数据,采用Voronoi图确定林木的空间结构单元,进而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和开敞度6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间伐补植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采用乘除法对各个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提出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并参考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和技术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值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结果】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间伐补植前的混交度和林层指数都偏低,林分混交程度低,稳定性差,垂直空间结构较差,林木对垂直方向的空间利用不足;大小比数都接近中庸状态,林木个体差异不大,林木分化不严重;角尺度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中间状态,不是理想的水平分布格局;幼龄林开敞度较大,林木生长空间充足,中龄林和近熟林开敞度较小,林木生长空间不足;随着杉木的生长发育,竞争指数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杉木年龄的增加使林木个体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18个固定样地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为0.185 9~0.364 7,评价等级属于1级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11%,属于2级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89%,分属3,4,5级的样地没有,这说明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距理想状态差距还很大,需要进行林分空间结构优化。间伐补植后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的林层指数和混交度得到明显提高,林木个体差异变大,中、幼龄林的生长空间更加充足,9个复测样地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为0.346 2~0.613 1,评价等级属于2级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11%,属于3级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78%,属于4级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11%,这说明通过间伐补植林分空间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分析林分空间结构,能够发现林分空间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为优化空间结构经营措施提供依据。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提出可为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可为改造以杉木为主的人工生态公益林向理想结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从对研究区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的评价结果来看,可较客观地反映杉木生态公益林间伐补植前后林分空间结构的实际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态公益林 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
下载PDF
林分规模与结构对北京城市森林夏季温湿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海轩 金桂香 +3 位作者 吴鞠 孙鹏 刘畅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40,共10页
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是居民夏季户外活动舒适及健康的保障。以北京城市公园内17处片状林为研究对象,以林分面积和林内到林缘的距离(林内不同深度,L)作为林分规模... 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是居民夏季户外活动舒适及健康的保障。以北京城市公园内17处片状林为研究对象,以林分面积和林内到林缘的距离(林内不同深度,L)作为林分规模的参数、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林分结构的参数,对城市森林面积、L、LAI等参数与城市森林降温、增湿程度及温湿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规模和林分结构对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有显著影响:1)城市森林温湿效应随林分面积增大而增高,61.67%的相对降温程度(d T)、69.44%的相对增湿程度(dRH)、55.63%的相对温湿指数(d THI)变化是由城市森林面积引起的;2)城市森林降温效应随LAI的增大而增高,城市森林的降温效应58.98%来自于LAI;3)林分面积和LAI对城市森林降温效应有显著的交互影响,随面积增加LAI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逐渐下降;4)城市森林d T随L的加大而增高,L对d T的解释程度为57.26%。因此,在城市森林规划与建设中,重视大规模林地的建设并注重增加林分覆盖度才能发挥稳定的温湿效应,有效缓解热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温湿效应 温湿指数 林分面积 林分结构 叶面积指数(LAI)
下载PDF
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游晓庆 彭诗涛 +4 位作者 郭孝玉 宁金魁 欧阳勋志 甘文峰 曹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0-667,共8页
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2块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将其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25,林木为强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 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2块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将其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25,林木为强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林木分化属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状态;平均角尺度为0.518,林木呈聚集分布。(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值为0.08~0.89,与理想的空间结构差距较大;仅5号标准地评价等级最高(Ⅴ级),其表现为林木混交程度高,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闽楠为主要优势树种,在林木竞争上占有优势地位,是较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闽楠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天然次生林 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 被引量:22
16
作者 梁军 朱彦鹏 +1 位作者 孙志强 张星耀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2,共6页
森林病虫灾害是病原物或昆虫、树木、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调节功能失调后的产物。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自我调控功能的基础条件。在林分尺度基础上,... 森林病虫灾害是病原物或昆虫、树木、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调节功能失调后的产物。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自我调控功能的基础条件。在林分尺度基础上,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对病原物和害虫建群和危害的影响机制,提出以生态调控策略为理论基础,以调控林分组成和结构为切入点,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自我调控的自组织机理,为实现我国森林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森林生态系统 组成与结构 生态调控
下载PDF
天然林经营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远发 赵中华 +1 位作者 胡艳波 惠刚盈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根据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从描述林分状态的空间利用程度、物种多样性、建群种竞争态势和林分组成等4个方面构建了天然林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林经营效果综合评价... 根据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从描述林分状态的空间利用程度、物种多样性、建群种竞争态势和林分组成等4个方面构建了天然林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林经营效果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吉林蛟河市东大坡林区(包括A、B、C共3块样地)和甘肃小陇山百花林场(D样地)天然林经营评价。结果表明:经营后林分状态明显改善,A、B样地经营效果等级为"中",C、D经营效果等级为"好",按经营效果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C>D>A>B,评价结果与林地中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一致。本文提出的经营效果综合评价指数是林分状态综合量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直观简洁地反应出经营效果,可为天然林经营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经营效果指数 结构化经营 林分状态
下载PDF
九万山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彭玉华 曾健 +4 位作者 申文辉 何峰 郑威 何琴飞 欧芷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5,共9页
【目的】为了探究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点及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方法】于2017年建立了2 hm2固定监测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样地中所有胸径(DBH)≥2 cm的林木的树高、胸径,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和确定坐标位置等群落调查... 【目的】为了探究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点及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方法】于2017年建立了2 hm2固定监测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样地中所有胸径(DBH)≥2 cm的林木的树高、胸径,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和确定坐标位置等群落调查,从林分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该区域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1)样方内DBH≥2 cm的木本植物个体共8934株,隶属于53科99属192种,为典型的阔叶混交异龄林;群落优势树种不明显,由较多的优势种形成了群落的共建种;树高≤10 m的林木占比超过70%;径级≤8 cm的林木占比超过65%。2)2个样方林分的混交度分别达到0.851和0.842,树种混交状况良好,隔离程度较高。3)林分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绝对劣势的林木个体比例稍大于优势木个体,林分整体处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状态;林分内主要树种间的大小分化存在很大差异(大小比数范围0.099~0.727)。4)整体林分和主要种群中大多数林木个体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不均匀分布频率差异不大,团状分布远大于绝对均匀分布,林分整体呈轻度聚集分布。5)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分析得出,九万山群落林分结构与自然顶极群落还有一定的差距。【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改善森林状况,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达到稳定的群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万山 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下载PDF
蒙古栎红松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桑卫国 陈灵芝 +1 位作者 于顺利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1-237,共7页
通过对蒙古栎红松林3个年龄阶段物种和结构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森林的更新状况良好,早期阶段红松(Pinus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更新数量相同,后期更新树种以红松为主;在森林发育早期阶段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等阳性... 通过对蒙古栎红松林3个年龄阶段物种和结构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森林的更新状况良好,早期阶段红松(Pinus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更新数量相同,后期更新树种以红松为主;在森林发育早期阶段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等阳性树种占优势,中期为红松和阔叶树占优势的混交林,后期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随着森林的发育,灌木和草本层动态是现复杂的变化。通过对该类型森林直径分布变化的研究得出,在林分发育的早期,阔叶树中大径级木较多,针叶树中小径级木多,在林分发育的后期呈相反的规律。用理论概率模型拟合直径分布表明,韦布尔概率分布模型是描述蒙古栎红松林直径分布的最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红松林 物种组成 林分结构
下载PDF
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定城市林分的冠层结构参数 被引量:17
20
作者 苏志尧 贾小容 +1 位作者 解丹丹 李镇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8,102,共5页
以样方法为基础,用半球面影像技术估测了广州市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的2种冠层结构参数,即叶面积指数(LAI)和林冠孔隙度.该群落优势现象明显,但立木胸径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小径级范围.100个样方测定的IAI数值范围是1.10~5.08,平均... 以样方法为基础,用半球面影像技术估测了广州市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的2种冠层结构参数,即叶面积指数(LAI)和林冠孔隙度.该群落优势现象明显,但立木胸径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小径级范围.100个样方测定的IAI数值范围是1.10~5.08,平均值为2.88,变异系数(CV)为23.97%;林冠孔隙度数值范围是7.72%-21.86%,平均值为11.70%,CV为22.42%.LAI在整个林分中的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从西到东及从南到北各样带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从南到北各样带的林冠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03).作为一种近距离的遥感测量方法,半球面影像技术是一种快捷、准确、操作容易且有极高的性价比的森林冠层分析方法,将在林业科学研究特别是森林毕杰蛤测和评价中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叶面积指数 林冠孔隙度 冠层结构参数 半球面影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