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ividend Problem for a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Ying Shen Chuancun Yin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年第10期1496-1502,共7页
In this note we study the optimal dividend problem for a company whose surplus process, in the absence of dividend payments, evolves as a generalized compound Poisson model in which the counting process is a generaliz... In this note we study the optimal dividend problem for a company whose surplus process, in the absence of dividend payments, evolves as a generalized compound Poisson model in which the counting process is a generalized Poisson process. This model includes the classical risk model and the Pólya-Aeppli risk model as special cases. The objective is to find a dividend policy so as to maximize the expected discounted value of dividends which are paid to the shareholders until the company is ruined. We show that under some conditions the optimal dividend strategy is formed by a barrier strategy. Moreover, two conjectures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IER STRATEGY OPTIMAL DIVIDEND STRATEGY Generalized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Stochastic control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movement of control fluid in compound perforation
2
作者 Zhao Xu Liu Gonghui +1 位作者 Li Jun Ding Qingx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89-394,共6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gh pressure gas and the control fluid and 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the control fluid in compound perforation were studied by a series of large-scale experiments, where the movement behav...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gh pressure gas and the control fluid and 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the control fluid in compound perforation were studied by a series of large-scale experiments, where the movement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fluid was observed. The curves of measured pressure were analyze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rigid movement of the control fluid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movement velocity of control fluid was analyzed. Moreover, the velocity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velocity from an analytical solution were contrast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ntrol fluid in the initial stage was similar to the rigid movement; howeve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pressure wave in the control fluid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research on 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control fluid in compound perf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perfor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control fluid gas and liquid interaction mathematical model
下载PDF
A Novel System for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Using Bionic Compound Eyes 被引量:6
3
作者 Huabo Sun Haimeng Zhao +3 位作者 Peter Mooney Hongying Zhao Daping Liu Lei Ya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Convention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focuses on algorithms to improve detection efficiency. These algorithm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image acquisition means, and usually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is often results i... Convention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focuses on algorithms to improve detection efficiency. These algorithm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image acquisition means, and usually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is often results in poor flexibility and reus- ability. Insect compound eyes offer unique advantages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and these advantag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a new system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We used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insect compound ey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control, and function. We discussed the design scheme of th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nic control circuit, and introduced the proposed mathe- matical model of bionic cqmpound eyes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object detection. After this the integrated system was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Our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This approach effectively tackles some of the well-known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view, resolution, and real-time processing problems in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bionic compound eyes mechanical structure control circuit detection model
下载PDF
基于MPC的电动复合增压柴油机进气压力控制
4
作者 王天翔 崔涛 +1 位作者 张付军 赵彦凯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2-3653,共12页
涡轮增压技术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传统废气涡轮增压在低速区间存在滞后性。电动增压技术能有效弥补涡轮增压技术不足,但增加了控制自由度,电复合增压控制策略是保证其性能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 涡轮增压技术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传统废气涡轮增压在低速区间存在滞后性。电动增压技术能有效弥补涡轮增压技术不足,但增加了控制自由度,电复合增压控制策略是保证其性能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电复合柴油机进气控制策略。基于电动增压器数学物理方程,建立了离散预测控制模型和涡轮增压状态观测器与流量观测器;通过联合仿真平台,对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进行标定验证;对比不同工况下MPC与传统PID控制效果以及抗电源电压扰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所设计的观测器,控制算法能在不加装额外涡轮转速传感器的前提下,实现对进气压力的有效控制,最大稳态误差≤1%;能有效自适应正常工况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响应特性,提高低速响应,起步工况下5.2 s内达到目标进气压比;与传统PID控制算法相比,具有更好抗干扰性和控制精度,动态误差降低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复合增压 进气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柴油机控制
下载PDF
非对称液压缸位移伺服系统的复合控制策略与试验研究
5
作者 鄂东辰 董兴华 +3 位作者 蔡玉强 王志军 路时雨 张立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35,共5页
非对称液压缸的位移伺服系统存在两腔作用面积不等、系统模型不确定等特点,给液压缸高精度位移跟踪控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此,提出以速度前馈为主与位移反馈为辅的复合控制策略。设计一种新的以控制电流和阀口压差为自变量的伺服阀流... 非对称液压缸的位移伺服系统存在两腔作用面积不等、系统模型不确定等特点,给液压缸高精度位移跟踪控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此,提出以速度前馈为主与位移反馈为辅的复合控制策略。设计一种新的以控制电流和阀口压差为自变量的伺服阀流量计算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设计液压测试回路,通过测试结果辨识模型中的参数。根据伺服阀流量模型与目标位移轨迹计算速度前馈控制量。基于PI控制求出位移误差反馈控制量。最后,将速度前馈和位移反馈控制量相叠加作为伺服阀的驱动电压。通过试验得出在复合控制策略下液压缸位移跟踪的最大误差与目标位移幅值之比为2.1%,相对PID控制跟踪误差明显减小。提出的控制策略为生产实际中非对称液压缸的位移跟踪控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控制 非对称液压缸 流量模型 位移伺服系统
下载PDF
基于双MPC与变斜率I/f的SPMSM快速启动控制策略研究
6
作者 刘普 崔艺博 +2 位作者 王聪 韩坤 常忠廷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1,共11页
为了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快速启动应用,针对现有恒流频比控制(I/f)启动采用固定参考斜率导致启动慢以及后续投切为双PI闭环磁场定向控制(FOC)策略动态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内、外环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的SPMSM变斜... 为了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快速启动应用,针对现有恒流频比控制(I/f)启动采用固定参考斜率导致启动慢以及后续投切为双PI闭环磁场定向控制(FOC)策略动态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内、外环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的SPMSM变斜率I/f(DI/f)启动控制策略。首先通过模型预测推算出下一时刻的转子位置、转速。其中转速用于估算负载转矩,转子位置等效为变斜率I/f启动中的动态参考频率,构成变DI/f启动。当电机转速达到设定转速后,系统自动投切为双闭环MPC控制。模型预测转速外环通过当前转速与估算负载计算下一时刻q轴电流的额定值,实现启动到稳态的平稳快速切换。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使永磁同步电机的启动上升时间缩短了41.9%,调节时间缩短了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I/f控制 磁场定向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复合控制 动态响应
下载PDF
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飞行力学建模及操纵策略研究
7
作者 杨洋 黄维宁 +2 位作者 杨永文 徐亮 李华松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81-2489,共9页
双螺旋桨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同时具备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势,是目前高速飞行器的研究热门之一。针对双螺旋桨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进行了飞行力学相关分析和操纵策略研究。首先,以干扰因子的方式构建旋翼对机翼的气动干扰模型,... 双螺旋桨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同时具备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势,是目前高速飞行器的研究热门之一。针对双螺旋桨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进行了飞行力学相关分析和操纵策略研究。首先,以干扰因子的方式构建旋翼对机翼的气动干扰模型,机身模型采用风洞实验数据,然后,建立该直升机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针对操纵冗余问题,提出一种操纵策略,以权重系数来分配操纵通道,通过添加平均螺距杆纵向通道,由螺旋桨平均螺距控制前飞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平,实现了各个杆操纵量在3个模式间的光滑过渡,从而验证了操纵策略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桨复合式高速无人直升机 操纵冗余 飞行动力学模型 操纵策略
下载PDF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及其仿真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向丹 迟永滨 +1 位作者 李武波 杨勇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4-258,共5页
针对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低速时转向轻便性不够和高速时转向路感不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相位超前补偿、惯性补偿电流和阻尼补偿电流等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深入研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要求,建立了转矩传感... 针对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低速时转向轻便性不够和高速时转向路感不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相位超前补偿、惯性补偿电流和阻尼补偿电流等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深入研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要求,建立了转矩传感器、输入转向轴、电机及输出轴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助力系统复合控制策略,并将所设计的复合控制器在EPS台架系统中进行了多组仿真和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和曲线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较好的实现EPS系统操纵性能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助力跟踪精度,满足了低速时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时转向路感强的要求,且全车速范围内操纵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助力转向 建模 复合控制 硬件在环
下载PDF
高精确度飞行仿真转台内框控制摩擦补偿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牛建军 付永领 刘和松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6-579,共4页
为了实现高精确度飞行仿真转台直流力矩电机驱动内框的低速伺服目标,提出了在输入前馈和闭环PID控制的复合控制基础上构建Stribeck摩擦模型的等效控制电压模型进行摩擦超前补偿策略。首先针对转台内框伺服特性分析设计了复合控制策略;... 为了实现高精确度飞行仿真转台直流力矩电机驱动内框的低速伺服目标,提出了在输入前馈和闭环PID控制的复合控制基础上构建Stribeck摩擦模型的等效控制电压模型进行摩擦超前补偿策略。首先针对转台内框伺服特性分析设计了复合控制策略;其次针对常规基于Stribeck模型摩擦补偿方法的不足和实验法辨识模型参数难的特点,提出利用转台内框本身的部件直接测定摩擦超前补偿的控制电压模型,并给出了3个关键参数的测定办法;最后将设计好的控制器用于内框低速伺服。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响应幅值为0.03,°频率为0.000 5 Hz三角波时跟踪误差在95%时间内在0.000 1°内,并对其他形式信号也有很高的动态跟踪精确度,从而证明在以非线性摩擦为主的扰动条件下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实现内框高品质低速伺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仿真转台 复合控制 Stribeck模型 控制电压模型 摩擦补偿
下载PDF
焦炉加热过程模糊复合智能控制系统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公法 孔建益 +4 位作者 蒋国璋 熊禾根 杨金堂 侯宇 赵志杰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07年第3期23-25,29,共4页
采用“间歇加热控制”与加热煤气流量调节相结合的控制原理,利用模糊复合控制建立焦炉加热智能控制策略和模型。该控制策略采用前馈、反馈和模糊智能控制相结合,并应用结焦指数CI控制焦炉的炼焦过程。根据智能控制策略,设计了焦炉加热... 采用“间歇加热控制”与加热煤气流量调节相结合的控制原理,利用模糊复合控制建立焦炉加热智能控制策略和模型。该控制策略采用前馈、反馈和模糊智能控制相结合,并应用结焦指数CI控制焦炉的炼焦过程。根据智能控制策略,设计了焦炉加热模糊智能控制的结构和模型。根据实际需要和人工经验,设计了焦炉加热的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焦炉的炉温,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 智能加热控制 模糊复合控制 温度控制 模型
下载PDF
空气动力和姿控发动机推力复合控制的弹体数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勇斌 王俊学 郭大勇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6,共4页
建立了空气动力和姿控发动机推力复合控制弹体的数学模型,为理论弹道和控制弹道的计算提供了参考;同时采用小扰动法推导了俯仰通道和滚动通道的简化模型,为空气动力和姿控发动机推力复合控制系统进行初步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姿控发动机 复合控制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新型低速电液伺服叶片马达的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健 李尚义 赵克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469-1471,共3页
介绍了一种仿真转台用新型叶片式无脉动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工作原理 ,分析了拉各瑞 ( L ugre)摩擦力模型 ,给出了摩擦力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及在系统中的补偿措施 ,同时设计具有人工智能的非线性 PID复合控制策略。通过实验 ,得到新... 介绍了一种仿真转台用新型叶片式无脉动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工作原理 ,分析了拉各瑞 ( L ugre)摩擦力模型 ,给出了摩擦力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及在系统中的补偿措施 ,同时设计具有人工智能的非线性 PID复合控制策略。通过实验 ,得到新型连续回转马达的摩擦转矩模型 ,对马达的低速及阶跃响应进行了研究。验证了采用摩擦力补偿措施有效地克服了系统的低速爬行及极限环振荡现象 ,使马达的性能完全符合仿真转台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伺服马达 摩擦力补偿 复合控制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压电式二维微动工作台的迟滞补偿与解耦控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远晟 裘进浩 季宏丽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52-260,共9页
为了提高压电式二维微动工作台的定位精度,基于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模型设计了前馈与解耦控制器,并结合反馈控制器开发了复合控制系统.在分析x与y方向电压与位移之间迟滞关系的基础上,前馈控制器通过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模型... 为了提高压电式二维微动工作台的定位精度,基于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模型设计了前馈与解耦控制器,并结合反馈控制器开发了复合控制系统.在分析x与y方向电压与位移之间迟滞关系的基础上,前馈控制器通过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模型描述迟滞的逆过程,分别补偿了x与y方向的迟滞.解耦控制器通过改进型Prandtl-Ishlinskii模型估算耦合位移值,修正驱动电压,抵消耦合效应引起的位移.复合控制系统结合了前馈与解耦控制器,并加入PID反馈控制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前,x方向与y方向定位误差的最大绝对值分别是4.16μm和4.18μm,而采用复合控制后定位误差的最大绝对值降为0.06μm和0.07μm.这种复合控制方法能够补偿压电式微动工作台的迟滞非线性,无需改变结构或更换零件就能减小耦合效应,有效地提高微动工作台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工作台 迟滞耦合 Prandtl—Ishlinskii模型 复合控制
下载PDF
基于VERICUT的车铣复合IT100建模和数控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苟建峰 杨保成 +1 位作者 杨光华 王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6-169,共4页
针对车铣复合IT100机床机构复杂、程序繁琐、刀轴运动灵活,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很难人为判断程序的正确性以及刀轴是否会与零件、工作台、夹具等发生碰撞、干涉等问题。提出首先在UG软件中根据机床各部件的实测尺寸进行建模,然后将其建好... 针对车铣复合IT100机床机构复杂、程序繁琐、刀轴运动灵活,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很难人为判断程序的正确性以及刀轴是否会与零件、工作台、夹具等发生碰撞、干涉等问题。提出首先在UG软件中根据机床各部件的实测尺寸进行建模,然后将其建好模型导入VERICUT软件中,并根据各部件的相对运动关系组建虚拟的仿真机床。在此虚拟的仿真机床上对诱导轮进行模拟仿真加工,最后通过在车铣复合IT100上对诱导轮的实际加工验证了其模拟仿真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其他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数控仿真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ICUT 车铣复合 建模 数控仿真
下载PDF
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地空导弹解耦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伟 吴晓燕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85,共5页
为解决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地空导弹的耦合问题,建立了导弹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动态解耦方法对系统进行解耦控制设计,实现了复合控制导弹俯仰和偏航通道线性化解耦。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实现了通道间的解耦,说明了... 为解决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地空导弹的耦合问题,建立了导弹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动态解耦方法对系统进行解耦控制设计,实现了复合控制导弹俯仰和偏航通道线性化解耦。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实现了通道间的解耦,说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矢量控制 复合控制 动力学模型 动态解耦 仿真
下载PDF
优化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跟踪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丽 刘磊 朱宏康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29-934,共6页
针对观测噪声干扰情况下光电系统的精确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出观测野值引起的干扰,同时合成目标的位置信息,并构建了残差序列与模型参量的自适应修正公式,实现目标信息的自适应预测和估计,... 针对观测噪声干扰情况下光电系统的精确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出观测野值引起的干扰,同时合成目标的位置信息,并构建了残差序列与模型参量的自适应修正公式,实现目标信息的自适应预测和估计,通过前馈角速度的估计参量实现系统的复合跟踪。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保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能将精度提高40%,实现了噪声干扰情况下光电非线性系统的精确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跟踪 精确跟踪 复合跟踪 卡尔曼滤波 模型自适应
下载PDF
网络虚拟实验室仪器建模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爱网 丁振国 刘杰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年第7期195-198,共4页
重点分析了网络虚拟实验仪器的建模方法,包括仪器结构模型、端口结构模型以及仪器间交互控制关系模型。仪器结构模型分为原子仪器模型和复合仪器模型两大类,复合仪器模型由原子仪器模型通过某种特定的连接关系组合而成。端口结构模型是... 重点分析了网络虚拟实验仪器的建模方法,包括仪器结构模型、端口结构模型以及仪器间交互控制关系模型。仪器结构模型分为原子仪器模型和复合仪器模型两大类,复合仪器模型由原子仪器模型通过某种特定的连接关系组合而成。端口结构模型是仪器完成自身功能的输入输出接口,也是仪器间进行交互的信息传输通道。仪器间交互控制关系模型管理一组实验中具有关联关系仪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协调控制整个实验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仪器模型 复合仪器模型 消息 端口 交互控制关系模型
下载PDF
一种新的交流感应电动机控制算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艳 何勇 高中秋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5,210,共6页
针对传统PI(Proportional-Integral)控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静态和动态性能之间、跟踪设定值与抑制扰动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一种新的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算法,即采用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和PI... 针对传统PI(Proportional-Integral)控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静态和动态性能之间、跟踪设定值与抑制扰动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一种新的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算法,即采用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和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组成的复合控制器实现系统前馈反馈控制,以取代传统的双环控制系统中的转速外环PI控制器.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32位单片机MC68332的PWM(Pulse-Width Modulation)算法,实现交流感应电动机调速.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运用CMAC控制方法的系统具有响应快、超调小、鲁棒性好的特点,较常规PI控制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感应电动机 复合控制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 三相正弦波产生算法
下载PDF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在天线跟踪指向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萍 王松艳 +1 位作者 秦莉 杨明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1-1095,共5页
分析了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影响系统跟踪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特点,给出了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CMAC)和PID相结合的复合自适应控制方法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该算法适用于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优势... 分析了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影响系统跟踪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特点,给出了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CMAC)和PID相结合的复合自适应控制方法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该算法适用于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优势。该方法利用传统的PID控制,结合CMAC神经网络算法的快速自学习、精确逼近的优点,既满足了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快速实时跟踪的要求,又提高了跟踪精度和跟踪平稳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摩擦力矩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跟踪精度较单独采用PID控制提高一个数量级,且输出稳定,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CMAC) 复合控制 天线指向 摩擦补偿
下载PDF
厚壁管道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设计
20
作者 项嘉辉 文浩钰 +1 位作者 简雨旗 王冬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53-559,共7页
针对提高厚壁管道焊接实际情况中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坡口的焊接精确性与稳定性,完成了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的设计,实现多轴焊接机器人更精确、稳定的自动焊接功能。模型通过坡口多层多道模型和多轴电机运动模型的整合,实现坡口... 针对提高厚壁管道焊接实际情况中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坡口的焊接精确性与稳定性,完成了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的设计,实现多轴焊接机器人更精确、稳定的自动焊接功能。模型通过坡口多层多道模型和多轴电机运动模型的整合,实现坡口的简化、层数道数的修正及通过数据处理得出控制器脉冲值与电机实际行程的关系,最终完成坡口的填充。且成型效果良好,无裂纹、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焊接质量较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该模型的建立解决了焊接中由人工视觉手动矫正焊枪位置的不精确和通过电流大小判断电弧相关信息存在噪声干扰大而不稳定的问题,为厚壁管道焊接中相对复杂的一类复合型坡口提供一套可行的理论依据,以提供更方便、精确的自动焊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壁管道焊接 复杂复合型坡口 多层多道模型 电机运动模型 自动焊接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