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ce Compensation Control for Electro-Hydraulic Servo System with Pump-Valve Compound Drive via QFT-DTOC
1
作者 Kaixian Ba Yuan Wang +4 位作者 Xiaolong He Chunyu Wang Bin Yu Yaliang Liu Xiangd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28-246,共19页
Each joint of a hydraulic-driven legged robot adopts a highly integrated hydraulic drive unit(HDU),which features a high power-weight ratio.However,most HDUs are throttling-valve-controlled cylinder systems,which exhi... Each joint of a hydraulic-driven legged robot adopts a highly integrated hydraulic drive unit(HDU),which features a high power-weight ratio.However,most HDUs are throttling-valve-controlled cylinder systems,which exhibit high energy losses.By contrast,pump control systems offer a high efficiency.Nevertheless,their response ability is unsatisfactory.To ful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pump and valve control systems,in this study,a new type of pump-valve compound drive system(PCDS)is designed,which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nergy loss,but can also ensure the response speed and response accuracy of the HDUs in robot joints to satisfy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robots.Herein,considering the forc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high precision,and fast response of the robot joint HDU,a nonlinear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CDS force control system is first introduced.In addition,pressure-flow nonlinearity,friction nonlinearity,load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ystem are considered,and a novel forc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QFT)and a disturbance torque observer(DTO)is designed,which is denoted as QFT-DTOC herein.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control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force control system,reduces the effect of the disturbance torque on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o motor,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forc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Finally,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s performed using the PCDS performance test platform.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quantitative data show that the QFT-DTOC proposed herei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orc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PCDS.The relevant force control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bottom-control method for the hydraulic servo system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top-level trajectory planning of the rob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ged robot Pump-valve compound drive system(PCDS) Force compensation control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QFT) Disturbance torque observer(DTO)
下载PDF
基于UG的拖拉机齿轮传动系统仿真研究
2
作者 杨玉霞 李艳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1,268,共5页
设计了一款拖拉机复合行星齿轮的动力系统,并基于UG仿真软件,建立了齿轮参数化模型,得到了齿轮的渐开线和齿廓线,最后建立了齿轮传动系统仿真模型。齿轮传动系统可靠性实验表明:系统齿轮运动符合预期,满足设计要求,证实了系统的可靠性。
关键词 拖拉机 复合行星齿轮 UG 齿轮传动
下载PDF
一种小样本数据驱动的雷达复合干扰轻量化感知网络
3
作者 郎彬 王欢 宫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5-1014,共10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干扰感知技术能精确感知各类雷达干扰类型,但需预先构建大规模且完备的训练样本,数据集构建工作量大、难度高,同时存在网络模型参数量较大、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导致在实际平台中难以应用。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小样... 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干扰感知技术能精确感知各类雷达干扰类型,但需预先构建大规模且完备的训练样本,数据集构建工作量大、难度高,同时存在网络模型参数量较大、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导致在实际平台中难以应用。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小样本数据驱动的雷达复合干扰轻量化感知网络,结合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目标检测”思想建立干扰感知网络,利用雷达干扰时频分布数据提取多尺度特征图,预置锚框进行回归与分类,使用分组卷积与Ghost卷积对大参数量、高计算量的网络结构进行轻量化改进。实验结果表明:只需小规模的多种单一干扰模式样本,即可实现对单一干扰模式、两两复合模式及3类复合模式的灵活感知,在低干噪比条件下保持较高感知性能的同时大幅压缩模型的参数量与运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干扰感知 小样本数据驱动 复合干扰 深度学习 轻量级网络
下载PDF
一种复合驱动并联机构刚度分析
4
作者 张灿果 倪笑宇 +1 位作者 王永立 安兆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针对直升机旋翼支撑平台,设计了一种复合驱动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利用复合驱动分支增大了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推导了并联机构中各驱动分支和动平台之间的运动关系式,考虑约束力、驱动力和驱动力矩综合作用下复合驱动分支的横向变形、轴向... 针对直升机旋翼支撑平台,设计了一种复合驱动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利用复合驱动分支增大了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推导了并联机构中各驱动分支和动平台之间的运动关系式,考虑约束力、驱动力和驱动力矩综合作用下复合驱动分支的横向变形、轴向变形和扭转变形,结合机构的运动学方程推导了复合驱动并联机构的刚度矩阵。利用有限元软件验证了并联机构整体刚度矩阵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并联机构的刚度满足使用需要,为含复合驱动并联机构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复合驱动 刚度矩阵 有限元
下载PDF
复合激励下两种类型电动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分析
5
作者 陈丽霞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23-127,140,共6页
为对比分析不同路面激励与电机垂向电磁激振力共同作用下,集中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建立集中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的1/2、4-DOF汽车模型;考虑汽车行驶时受到的多种路面激励和电磁垂向激振力作用,借助时域图和PSD方... 为对比分析不同路面激励与电机垂向电磁激振力共同作用下,集中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建立集中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的1/2、4-DOF汽车模型;考虑汽车行驶时受到的多种路面激励和电磁垂向激振力作用,借助时域图和PSD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仿真分析两种电动汽车驱动形式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表明: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接地性与行驶平顺性相对较差,需进一步研究轮内电机悬置构型,以达到合理轻量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激励 集中电机驱动 轮毂电机驱动 汽车行驶平顺性
下载PDF
热射流融除冰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朱自成 刁研 杨呈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83-85,88,共4页
快速、经济地清除机场跑道、城市道路、桥面的积冰积雪是冰雪气候条件下保障交通畅通与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研究现有除冰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力水射流方法。文章设计了热力水射流融冰装置,并对射流压力、喷嘴孔径、靶... 快速、经济地清除机场跑道、城市道路、桥面的积冰积雪是冰雪气候条件下保障交通畅通与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研究现有除冰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力水射流方法。文章设计了热力水射流融冰装置,并对射流压力、喷嘴孔径、靶距、射流喷嘴入射角等与除冰效果有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经过相关的试验研究表明:装置可以有效地实施除冰作业,满足设计要求,可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水射流 机械复合融除冰 除冰装置 传动机构
下载PDF
复合顶板沿空掘巷煤柱宽度计算与支护方案
7
作者 张涛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72-74,77,共4页
余吾煤矿主采的3号煤层顶板由泥岩、砂质泥岩、中砂质等组成,岩层厚度较小,岩层强度较低,属于复合顶板。为提高矿井煤炭资源利用率,S1206工作面采用窄煤柱开采方法,沿空掘进S12061巷。通过理论计算,煤柱宽度范围为6.45~8.7m,综合考虑各... 余吾煤矿主采的3号煤层顶板由泥岩、砂质泥岩、中砂质等组成,岩层厚度较小,岩层强度较低,属于复合顶板。为提高矿井煤炭资源利用率,S1206工作面采用窄煤柱开采方法,沿空掘进S12061巷。通过理论计算,煤柱宽度范围为6.45~8.7m,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确定煤柱宽度为8m;采用顶板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技术,巷道掘进期间巷道顶底板最大变形量为94mm,两帮变形量最大为136mm,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顶板 沿空掘巷 煤柱宽度
下载PDF
用于辅助驾驶汽车的红外照明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庄亚宝 刘杰 +1 位作者 薛豪 朱向冰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0-995,共6页
为了解决在现有道路照明条件下,因环境照度不够、环境光强快速变化等原因,造成车辆对周边物体自动识别的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软件仿真,设计了一种车载红外补充照明系统。使用红外LED作为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镜准直后,... 为了解决在现有道路照明条件下,因环境照度不够、环境光强快速变化等原因,造成车辆对周边物体自动识别的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软件仿真,设计了一种车载红外补充照明系统。使用红外LED作为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镜准直后,通过单排复眼透镜,在距离光源25 m处得到均匀性大于90%的矩形光斑,系统的辐射能利用率达到98%,通过30个照明模块组成平面阵列,目标照明面的平均辐照度大于0.8 W/m^(2)。结果表明,采用单排复眼透镜实现匀光,其结构简单,装配公差宽松;本设计方法适用于其他照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明设计 辅助驾驶 红外照明 复眼照明系统
下载PDF
复合砂岩含水层下掘进巷道顶板富水异常区探查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忠正 赵宝峰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111,共4页
为了探查掘进巷道前方顶板含水层的富水异常区,给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结合掘进巷道顶板隔水层较薄和含水层较厚的特点,并且复合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采用长距离定向钻探结合瞬变电磁法进行掘进巷道超前探查,利用长距离定向钻孔... 为了探查掘进巷道前方顶板含水层的富水异常区,给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结合掘进巷道顶板隔水层较薄和含水层较厚的特点,并且复合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采用长距离定向钻探结合瞬变电磁法进行掘进巷道超前探查,利用长距离定向钻孔对巷道上方进行全覆盖,根据钻孔在钻进过程中水量的增加幅度绘制富水性指数等值线图,用来定量表征巷道顶板含水层的富水性情况。在巷道掘进过程中采用瞬变电磁法对顶板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探查,圈定富水异常区。利用工作面构造及疏放水情况对富水异常区圈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含水层在断层发育区域的富水性较强,并且富水异常区范围内的疏放水钻孔水量较大,说明长距离定向钻孔和瞬变电磁探查可以作为掘进巷道顶板含水层富水异常区圈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岩含水层 掘进巷道 长距离定向钻探 瞬变电磁法 矿井防治水
下载PDF
耙吸挖泥船“一拖三”驱动型式泥泵传动系统分析
10
作者 李晓磊 刘荣振 金剑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65-367,384,共4页
通过对耙吸式挖泥船“一拖三”复合驱动型式的功率分配分析,研究泥泵齿轮箱在泥泵不同转速下功率传递过程,论证该驱动型式下泥泵传动系统的设计条件,为后续“一拖三”复合驱动型式耙吸式挖泥船泥泵传动系统的设计、泥泵齿轮箱的制造提... 通过对耙吸式挖泥船“一拖三”复合驱动型式的功率分配分析,研究泥泵齿轮箱在泥泵不同转速下功率传递过程,论证该驱动型式下泥泵传动系统的设计条件,为后续“一拖三”复合驱动型式耙吸式挖泥船泥泵传动系统的设计、泥泵齿轮箱的制造提供一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拖三”复合驱动 耙吸式挖泥船 泥泵齿轮箱
下载PDF
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源系统建模及故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润培 桂林 +2 位作者 吴龙 谢小荣 王祥珩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121,共8页
大型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电源系统由两台带飞轮的电动发电机组成,励磁方式包括自并励和相复励。某自并励机型棒电源系统曾发生一机失磁,与之并联的另一机过流保护抢先动作的严重事故。实际核电站中大量棒电源系统采用相复励机型,为... 大型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电源系统由两台带飞轮的电动发电机组成,励磁方式包括自并励和相复励。某自并励机型棒电源系统曾发生一机失磁,与之并联的另一机过流保护抢先动作的严重事故。实际核电站中大量棒电源系统采用相复励机型,为了探究此次事故原因并判断棒电源系统中是否存在保护失配的共性风险,有必要对相复励棒电源系统故障特点进行研究。文中从相复励系统的全补偿公式出发,理论分析了机端短路电流变化趋势与相复励系统参数的关系,然后建立了棒电源系统的PSCAD模型。发现机端短路故障的仿真计算与理论分析相吻合,并通过动模机组单机机端短路实验共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文中仿真分析了棒电源系统单机失磁时的故障特点,提出利用稳态等效电路估算棒电源系统失磁故障时机端电流的大小。结合制造厂家的真机实验验证了估算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说明了事故棒电源系统过流与失磁保护失配的原因,为核电棒电源系统保护装置改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棒驱动机构 电源系统 相复励 短路故障 失磁故障 保护配置 定值整定
下载PDF
风储系统风电功率平抑与故障穿越的新型复合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腾 张新燕 +4 位作者 何星柱 王亚东 程叶凡 黄全伟 田云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3-871,共9页
为解决风电机组在风电功率平抑和故障穿越2方面的不足,针对基于混合储能的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提出一种同时兼顾风电功率平抑和故障穿越的复合功率控制策略。一方面,提出具有功率误差反馈环的改进型二阶滤波功率分配方法,实时修正超级电... 为解决风电机组在风电功率平抑和故障穿越2方面的不足,针对基于混合储能的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提出一种同时兼顾风电功率平抑和故障穿越的复合功率控制策略。一方面,提出具有功率误差反馈环的改进型二阶滤波功率分配方法,实时修正超级电容和蓄电池储能的功率响应指令,提高目标功率分配精度的同时改善跟踪控制效果,实现风电功率平抑的同时延长储能介质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提出网侧变流器(grid side convertor,GSC)和混合储能共同作用的复合功率控制策略,实时修正各控制量的功率响应指令并快速清除直流母线上的冗余功率,提高风电机组的故障穿越能力,使风电系统基本不受电网故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储能 直驱风电机组 风电功率平抑 故障穿越 复合功率控制
下载PDF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田红 郑国华 +1 位作者 李少庆 郭福君 《化学工程师》 CAS 2005年第11期32-34,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种类、性质,并对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表明表面活性剂已在三次采油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提出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性能 三次采油 复合驱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采石油废水的处理与回用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雷 祁佩时 +1 位作者 王永庆 刘纪锋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共3页
对几种填料的聚结除油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 ,探讨了聚结除油的机理 ,并进行了三元复合驱采油废水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填料的空间构成形式对聚结除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不投加任何药剂的情况下 。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采石油 石油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基于基因调控网络的复合驱动关节时空耦合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天洪 郭园 +1 位作者 马翔宇 李乔易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5-824,共10页
针对形状记忆合金—电机复合驱动关节时滞非线性和多因素耦合影响关节运动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以生物基因调控网络为基础的时空耦合模型。通过研究细胞的基因调控模型,分析了复合驱动关节位姿与力的反馈信息对关节运动状态的影响,结合... 针对形状记忆合金—电机复合驱动关节时滞非线性和多因素耦合影响关节运动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以生物基因调控网络为基础的时空耦合模型。通过研究细胞的基因调控模型,分析了复合驱动关节位姿与力的反馈信息对关节运动状态的影响,结合基因调控网络的反馈机制和时空耦合特性,构造了复合驱动关节调控模型并推导出复合驱动关节俯仰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基因调控网络时空耦合控制模型减小了关节俯仰和旋转运动的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提高了运动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动关节 基因调控网络 时空耦合 形状记忆合金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流体动力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运华 史维祥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10年来流体动力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相比其它传动形式流体传动的独特之处。最后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流体动力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流体传动 液压伺服控制 复合传动
下载PDF
汽车复合驱动系统中的自动控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宏新 房俊龙 陈海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00-603,共4页
针对汽车复合驱动系统受汽车运行工况、使用环境影响较大而致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困难的问题,通过实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一种全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汽车运行实际情况适时控制能量回收与释放的转换,适度控制能量回收与释放的强度,控制过程以... 针对汽车复合驱动系统受汽车运行工况、使用环境影响较大而致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困难的问题,通过实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一种全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汽车运行实际情况适时控制能量回收与释放的转换,适度控制能量回收与释放的强度,控制过程以驾驶人员操作意图为前题,以实际运行参数为依据,实现各动力子系统的协调工作,达到提高车辆动力性,降低油耗、排放,减少制动系统磨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复合驱动系统 自动控制 能量再生 技术推广
下载PDF
复合传动的最新发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中一 宁先雄 朱才朝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20,共9页
本文首次提出复合传动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并通过典型实例展示了国内外复合传动技术的最新发展、这种传动形式的重大优点和开展这一新兴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复合传动 匹配 综合优势
下载PDF
汽车复合驱动的技术关键及实现途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宏新 陈琳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8-209,231,共3页
复合驱动是汽车节能的新技术之一。因此以发动机经济工况运行及惯性能量回收再利用为研究中心,针对汽车复合驱动系统应用的技术关键,从应用角度出发,结合车辆实际运行工况、系统安装及使用等,给出各技术关键的实现途径,使该系统的开发... 复合驱动是汽车节能的新技术之一。因此以发动机经济工况运行及惯性能量回收再利用为研究中心,针对汽车复合驱动系统应用的技术关键,从应用角度出发,结合车辆实际运行工况、系统安装及使用等,给出各技术关键的实现途径,使该系统的开发应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动 实现途径 技术 回收再利用 汽车节能 研究中心 经济工况 系统应用 运行工况 系统安装 开发应用 发动机 车辆
下载PDF
基于复合静电驱动结构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栗大超 吴文刚 +3 位作者 袁勇 陈庆华 郝一龙 胡小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A期1750-1753,共4页
为了改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的机电耦合特性,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提出了几种新颖的基于复合静电驱动结构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提出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将垂直扭转梳齿静电驱动结构、侧壁平行板电容静电驱动结构有机结合,... 为了改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的机电耦合特性,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提出了几种新颖的基于复合静电驱动结构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提出的硅微机械扭转微镜将垂直扭转梳齿静电驱动结构、侧壁平行板电容静电驱动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两种静电驱动方式的复合驱动,同时设计了内外双镜面结构,通过内外双镜面结构,实现了微镜的差动复合驱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新颖的设计,新结构显著降低了器件的驱动电压.同时为了提高器件的工作可靠性,在设计折叠梁柔性支撑结构时,将梁的不同位置设计成不同的厚度,对于硅微机械扭转微镜扭转过程中容易疲劳的梁部分加大了其厚度,从而在不影响器件扭转性能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器件的力学特性和机电耦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的仿真,获得了影响器件机电特性的关键结构参数.器件基于SOI晶片,采用表面硅工艺与体硅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加工制造,采用SOI晶片显著降低了微镜镜面的表面粗糙度,提高了其光反射能力.最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微镜镜面的表面粗糙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面微镜表面具有16nm的表面粗糙度,完全可以满足光学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扭转微镜 硅微加工 SOI 复合驱动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