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Binary Compound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被引量:4
1
作者 Zhenzhong Fan Meng Wang +1 位作者 Jigang Jigang Xin Wang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12期571-574,共4页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or oilfield, choose HS-1 non-ionic surfactant and polymer formation in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or oilfield, choose HS-1 non-ionic surfactant and polymer formation in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 analyzed longitudinal heterogeneous models, single surfactant and a single polymer and polymer flooding of table binary complex drive effect. Studies show that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recovery effect is best, followed by polymer flooding, minimum of surfactant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BINARY compound floodING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dispersed particle gel soft heterogeneous compound flooding system 被引量:3
2
作者 ZHAO Guang DAI Caili YOU Q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Considering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in the reservoirs, a dispersed particle gel soft heterogeneous compound(SHC) flooding system was prepared to improve the micro-profile control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Considering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in the reservoirs, a dispersed particle gel soft heterogeneous compound(SHC) flooding system was prepared to improve the micro-profile control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via core flow tests and vis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SHC flooding system composed of DPG particles and surfactants was suitable for the reservoirs with the temperature of 80-110 °C and the salinity of 1×10~4-10×10~4 mg/L. The system presented good characteristics: low viscosity, weak negatively charge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resistance, particles aggregation capacity,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n oil wet surface, wettability weaken on water wet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tension(IFT) still less than 1×10^(-1) mN/m after aging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SHC flooding system achieved the micro-profile control by entering formations deeply and the better performance was found in the formation with the higher permeability difference existing between the layer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flooding system was superior to the surfactants, DPG particles, and polymer/surfactant compound flooding systems. The system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micro-profile control in porous media through four behaviors, including direct plugging, bridging, adsorption, and retention. Moreover, the surfactant in the system magnified the deep migration capability and oil displacement capacity of the SHC flooding system, and the impact was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improved displacement capacity, synergistic emulsification, enhanced wettability alteration ability and coalescence of oil belt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SHC flooding system improve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subsequent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HETEROGENEOUS compound flooding dispersed PARTICLE GEL surfactant synergistic effect DISPLACEMENT mechanism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reservoirs
下载PDF
Perspectives on Compound Flooding in Chinese Estuary Reg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Hanqing Xu Elisa Ragno +5 位作者 Jinkai Tan Alessandro Antonini Jeremy D.Bricker Sebastiaan N.Jonkman Qing Liu Ju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Extreme surges and rainfall represent major driving factors for compound flooding in estuary regions along the Chinese coast.The combined effect of extreme surges and rainfall(that is,compound floods)might lead to gre... Extreme surges and rainfall represent major driving factors for compound flooding in estuary regions along the Chinese coast.The combined effect of extreme surges and rainfall(that is,compound floods)might lead to greater impacts than if the drivers occurred in isolation.Hence,understanding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compound flooding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flood hazard assessment and compound flood resilience in coastal cities.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dependence between extreme surges and corresponding rainfall events in 26 catchments along the Chinese coastline during typhoon and non-typhoon seasons using copula functions,to identify where the two drivers more often occur together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flood management in these locations.We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ood driver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10catchments located around Hainan Island(south)and Shanghai,where surge peaks occur mainly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and around the Bohai Sea(north),where surge peaks occur mainly during the non-typhoon season.We further applied the copula-based framework to model the dependence between surge peaks and associated rainfall and estimate their joint and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in two specific locations—Hainan Island and the Bohai Sea,whe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lood driver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We observed that in Hainan Island where most of the surge peaks occur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extreme rainfall events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are generally more intense compared to annual maxima rainfall.In contrast,around the Bohai Sea where surge peaks occur mainly outside the typhoon season,rainfall is less intense than annual maxima rainfall.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treme surges and rainfall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when designing coastal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especially in high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prone to both coastal and pluvial flooding,such as many Chinese coastal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Coastal catchments compound flooding Copula function Extreme surge Optimal threshold
原文传递
二元驱体系水动力尺寸与储层喉道尺寸匹配关系
4
作者 王正波 丛苏男 +2 位作者 陈卫东 韩宇 杨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1,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二元驱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选择无依据的问题,首先,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不同条件下二元驱体系水动力学尺寸,明确了二元驱体系水动力学半径随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基液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然... 针对低渗透油藏二元驱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选择无依据的问题,首先,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不同条件下二元驱体系水动力学尺寸,明确了二元驱体系水动力学半径随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基液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恒速压汞实验测试不同渗透率人造岩心平均喉道半径,并拟合出了人造岩心渗透率与平均喉道半径经验公式,最后,基于二元驱体系注入性实验结果,结合现场数据计算得到的判定标准,明确当岩心渗透率小于20×10^(-3)μm^(2)时,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应小于300万,质量浓度小于500 mg/L;当岩心渗透率处于20×10^(-3)~40×10^(-3)μm^(2)之间时,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应小于500万;当岩心渗透率处于40×10^(-3)~70×10^(-3)μm^(2)之间时,注入聚合物的分子量应小于1200万,结合基液矿化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二元体系水动力尺寸影响规律,可为现场二元体系配方调整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聚合物 水动力尺寸 喉道平均半径 渗透率 注入性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
5
作者 元福卿 于群 +4 位作者 陈兴锋 郭淑凤 赵方剑 徐辉 李菲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8,共10页
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丰富,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钙镁离子含量高和原油黏度高等问题,化学驱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理论,形成了聚合物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 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丰富,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钙镁离子含量高和原油黏度高等问题,化学驱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理论,形成了聚合物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和降黏复合驱等化学驱技术系列,解决了地层温度为85℃、地层水矿化度为30000 mg/L、钙镁离子质量浓度为1500 mg/L、地层原油黏度为1000 mPa·s以内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基础理论方面,阐明了“变形通过、液流转向、均衡驱替、调洗协同”的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取得了高黏油藏化学驱“黏弹性并重”与“大幅度降低黏附功”的重要认识。技术应用方面:针对海上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难题,研制了高效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设计了全密闭配注工艺,形成了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技术;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与高温高盐油藏条件,发明了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研发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创建并发展了非均相复合驱技术;针对高黏油藏,研发了高黏弹聚合物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研制了降黏复合驱油体系,形成了高黏油藏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截至2023年10月,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已动用石油地质储量达6.3×10^(8)t,累积产油量为7701×10^(4)t,累积增油量为3604×10^(4)t,为胜利油田持续稳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 非均相复合驱 高黏油藏化学驱 胜利油田
下载PDF
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与应用
6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5 位作者 方吉超 凡哲元 吴光焕 元福卿 杨元亮 吴永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08,共9页
阐述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的内涵,研究形成了“3+2”(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协同大幅度提高高含水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出了“3+2”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建立了多元热复合技术协同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方法,研究提出的提高油气田... 阐述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的内涵,研究形成了“3+2”(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协同大幅度提高高含水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出了“3+2”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建立了多元热复合技术协同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方法,研究提出的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在矿场应用,难开采稠油采收率提高了21.9%。多元热复合开发与分支井技术协同应用成功将稠油黏度动用上限扩展到750000 mPa·s,储层厚度动用下限突破到1.5 m。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协同发展方向:低渗透油藏压驱-注水协同开发、缝洞型油藏气-水-井网协同提高采收率、老油田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开采以及页岩气复合排水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井 多元热复合技术 “3+2”技术 技术协同方法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沿海城市极端雨潮复合洪涝危险性评估——以海口市为例
7
作者 吴国凤 刘青 +2 位作者 许瀚卿 魏旭辰 王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5-1035,共11页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合洪涝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和北部滨海地区;2)在最大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中,海口市受淹面积估计为148km^(2),相较于最小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增加了约15倍,淹没区域中一半以上的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 m;3)在极端雨潮复合情景下,海甸岛、新埠岛及江东新区一带的滨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显著。根据RCP8.5情景预测,到2100年,海口市受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影响区域预计达到约203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涝 雨潮 情景构建与模拟 海平面上升 沿海城市 海口市
下载PDF
中国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孙锦浩 苏布达 +4 位作者 王东方 黄金龙 王炳炜 戴然 姜彤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发,然后计算逐日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daily-SPEI),分流域对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频次、影响范围和趋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时间趋势上,1961—2021年中国受旱涝急转事件影响的范围以0.6%/10a的趋势增加,且平均每年有19.8%的范围发生旱涝急转事件。(2)空间分布上,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事件发生频次在30次以上地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1%、20.7%、15.0%、14.6%,事件频次最高达到53次。(3)中国旱涝急转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夏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春季和秋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比均不足15%;冬季发生最少,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下。【结论】结果表明: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范围整体呈增加趋势,中国中东部和东北部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繁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旱涝急转事件的监测与应对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事件 旱涝急转事件 逐日SPEI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洪水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珠江口地区台风风暴潮和流域洪水遭遇事件的风险探究
9
作者 余锡平 张安一方 单楷越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4期27-32,共6页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易受超强台风风暴潮和流域特大洪水等极端事件的侵袭,其复合作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增添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防洪安全的复杂性。系统分析珠江口地区复合洪水...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易受超强台风风暴潮和流域特大洪水等极端事件的侵袭,其复合作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增添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防洪安全的复杂性。系统分析珠江口地区复合洪水的发生条件与致灾风险,提出精准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珠江口地区的台风风暴潮和流域洪水的间隔窗口期呈逐步缩小趋势,二者叠加产生复合灾害的潜在风险呈逐步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台风风暴潮 流域洪水 复合灾害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台风对近岸复合洪水的影响评估
10
作者 罗丹 陈晓宏 +1 位作者 张永正 罗佳颖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共11页
不同特性的台风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与强降水和风暴潮相关的近岸复合洪水尚不清楚,为厘清近岸台风事件与复合洪灾的相互关系,以中国东南沿海为研究典型,基于降水和风暴潮数据,分析1980—2019年复合洪水驱动因子依赖性,利用copula统计模型... 不同特性的台风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与强降水和风暴潮相关的近岸复合洪水尚不清楚,为厘清近岸台风事件与复合洪灾的相互关系,以中国东南沿海为研究典型,基于降水和风暴潮数据,分析1980—2019年复合洪水驱动因子依赖性,利用copula统计模型描绘复合洪水回归期,通过定量评估表明台风对复合洪水潜势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1)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潜力高于北方,降水与风暴潮之间的依赖性是影响复合洪水发生的关键;(2)台风一方面增强极端降水和极端风暴潮之间的依赖性,使广西、广东阳江、浙江沿海复合洪水潜势增加10%~30%,另一方面提高了极端降水和风暴潮的发生边际概率,使闽苏、海南、澳门地区复合洪水概率增加了50%~180%。(3)相对而言,台风诱发的风暴潮比台风诱发的降水更能放大复合洪水潜势;(4)根据灾害损失分析,台风期间复合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单驱洪水事件。研究成果可为台风对近岸复合洪水的风险决策及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 复合洪水 台风 回归期
下载PDF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胡海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6期52-56,共5页
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 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过降黏、溶解等作用增强稠油的流动性。驱替技术方面,二氧化碳驱替稠油开采技术按介质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驱替、二元复合驱替、三元协同驱替。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是驱替普通稠油的主要方式;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稠油、超稠油,需加入蒸汽、化学试剂等物质综合作用;“CO_(2)+”多元介质复合驱替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践效果方面,二氧化碳辅助三元协同驱替稠油技术采收率最高。二氧化碳辅助驱替稠油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未来应在深层超稠油开采的适应性、二氧化碳埋存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二氧化碳驱替 二氧化碳吞吐 二元复合驱替 三元协同驱替 采收率
下载PDF
微生物+化学复合驱提高高凝油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温静 肖传敏 +4 位作者 郭斐 杨灿 马静 李晓风 易文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针对高凝油油藏析蜡冷伤害、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化学驱实验评价方法,利用岩心物理模拟与CT扫描等手段,提出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组合提高高凝油采收率技术,研制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配方,该体系兼有化学驱大幅... 针对高凝油油藏析蜡冷伤害、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化学驱实验评价方法,利用岩心物理模拟与CT扫描等手段,提出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组合提高高凝油采收率技术,研制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配方,该体系兼有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及微生物降低原油蜡质组分双重优点,最后通过物模实验优化了微生物与化学驱配方段塞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化学复合驱较水驱提高驱油效率35.19个百分点,较单一化学复合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27个百分点,单位质量聚合物增油量提高了1.16 t/t。该研究为高凝油油藏开发后期方式转换、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接替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化学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高凝油 沈84-安12块
下载PDF
稠油热采新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莉 祝仰文 王友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0,共7页
全球稠油资源丰富,注蒸汽热采是主要的开发方式。文章概述了国内外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火烧油层等技术的基本机理和适用条件,以及近年来稠油热采新技术的主要机理和矿场应用实例。根据... 全球稠油资源丰富,注蒸汽热采是主要的开发方式。文章概述了国内外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火烧油层等技术的基本机理和适用条件,以及近年来稠油热采新技术的主要机理和矿场应用实例。根据实例得出以下结论:针对隔夹层发育且渗透性差的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通过改变井网井型、添加溶剂辅助、烟道气辅助等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针对薄层、深层、超稠油油藏,通过复合化学剂(降黏剂/驱油剂/泡沫剂等)、气体(CO_(2)/N_(2)等),利用蒸汽、化学剂、气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油藏多元热复合驱技术。针对蒸汽开采末期油藏,形成不同类型油藏火驱模式,矿场试验较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25%~30%。热溶剂开采技术通过高温热溶剂传质、传热作用及脱沥青质反应对稠油进行原位改质,碳排放量比SAGD减少75%。稠油原位改质技术通过地下加热裂解、催化改质等方法,将超稠油改质为轻质原油,实现稠油有效开发。稠油热采技术的下步发展方向是多学科交叉结合,开发全过程节能降耗,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多元热复合驱 热溶剂 原位改质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海上稠油X油田热水复合增效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玉凤 高杰 +3 位作者 戎凯旋 孟小芳 寇双燕 赵心茹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83-87,共5页
海上X油田属于普通Ⅰ类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造成水窜严重,综合含水接近90%,但采出程度仍较低。热水驱能够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减缓含水上升,提高水驱油效率;但单纯的热水驱携带热量有限,驱替过程中热... 海上X油田属于普通Ⅰ类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造成水窜严重,综合含水接近90%,但采出程度仍较低。热水驱能够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减缓含水上升,提高水驱油效率;但单纯的热水驱携带热量有限,驱替过程中热量损失快,增产效果相对较差;热水复合驱油技术即在热水驱的基础上,辅助化学剂和气体,通过充分利用化学剂、气体对原油或油藏理化性能的改变,提高驱油效率和波及体积,增强热采开发效果。通过使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X油田开展热水复合驱油的增效机理分析、注采参数优化及效果预测,研究表明,凝胶+108℃热水+多元气体+泡沫为最佳介质组合,比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10.2%;比纯热水驱提高采收率5.2%,对稠油油藏热水复合驱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水复合驱 增效机理 参数优化 效果预测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慕嘉 杨秀芹 +2 位作者 姚飛 张洁 张余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全球变暖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复合极端事件比单个极端事件对社会经济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基于中国63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数据,采用加权平均降水指数(WAP)和相对阈值法识别出洪水和热浪事件,分析中... 全球变暖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复合极端事件比单个极端事件对社会经济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基于中国63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数据,采用加权平均降水指数(WAP)和相对阈值法识别出洪水和热浪事件,分析中国7日内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总频次及发生概率等时空变化特征,对比不同时段单个极端事件与复合事件两者之间变化差异,并探讨了洪水-热浪中热浪最长持续时间和平均强度变化,为我国防洪减灾方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近60年几乎所有站点都发生过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并表现出明显空间差异,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2)1961-2020年洪水-热浪事件总频次及中国区域平均发生概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且不同年代以来上升速率越来越大;不同年份复合事件出现的频次和概率差异较大,2016年频次、概率最高(261次、17.4%),1985年频次、概率最低(8次、0.5%),发生概率与频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3)与单个发生的极端事件相比,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增幅更大,1981-2000年、2001-2020年洪水-热浪事件总次数与1961-1980年的比值由1.26增加至2.96,且在长江流域东部、珠江流域东南部及东南诸河流域表现最为突出;(4)与热浪前没有洪水的热浪事件相比,洪水-热浪事件中热浪的最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均强度相对较小,不同流域空间差异表现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事件 频次与概率 热浪持续时间与强度 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
下载PDF
聚驱油田复合高效解堵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毅龙 齐宁 +3 位作者 甘俊冲 申玉洋 张振军 石向轲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5-692,共8页
针对聚驱油田长期注聚后形成聚合物、无机垢、稠油相互包裹的复杂堵塞物,导致地层严重堵塞的问题。以过碳酰胺为聚合物降解剂,乙酸为无机垢溶蚀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为原油清洗剂,辅以稳定剂以及缓蚀剂,形成稳定、高效的复合解... 针对聚驱油田长期注聚后形成聚合物、无机垢、稠油相互包裹的复杂堵塞物,导致地层严重堵塞的问题。以过碳酰胺为聚合物降解剂,乙酸为无机垢溶蚀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为原油清洗剂,辅以稳定剂以及缓蚀剂,形成稳定、高效的复合解堵体系。确定配方为0.6%过碳酰胺+3%乙酸+0.3%OP-10+1%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TPMP)+1%HSJ-3,并对体系的解堵性能、稳定性能、耐温性能以及耐矿化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解堵体系均能对模拟堵塞物有效降解,80℃下4 h即可达到90%以上降解率,具有优良的解堵性能及耐温性能;80℃下放置1 h,稳定度保持在97%,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腐蚀速率为0.9871 g·m^(−2)·h^(−1),达到行业一级标准;用15×10^(4)mg/L高矿化度的盐水配制后,解堵效率基本无影响,耐矿化度性能优良。注入复合解堵体系后,岩心渗透率由0.244×10^(−3)μm^(2)提高至6.391×10^(−3)μm^(2),渗透率提高倍数达25.192。复合解堵体系可有效地解决聚驱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堵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油田 复杂堵塞物 过碳酰胺 复合体系
下载PDF
高危堰塞湖引流槽结构形式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招 蔡耀军 +1 位作者 彭文祥 李建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5,219,共7页
针对高危堰塞湖溃决早期泄洪效率低下以及溃决洪峰难以控制等工程难题,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优化调整引流槽横、纵断面结构形式,对比研究了常规梯形断面、复式断面以及垂直陡坎式引流槽条件下堰塞湖溃决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 针对高危堰塞湖溃决早期泄洪效率低下以及溃决洪峰难以控制等工程难题,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优化调整引流槽横、纵断面结构形式,对比研究了常规梯形断面、复式断面以及垂直陡坎式引流槽条件下堰塞湖溃决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形式引流槽堰塞湖溃决洪水过程普遍可划分为溃决初始阶段、溯源冲刷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恢复稳定阶段。相比于常规梯形断面引流槽,复式断面引流槽可明显降低堰塞体过水高程,加速溃决初始阶段发展,缩短堰塞湖蓄水时间,降低最大壅高水位,可减小最大溃决洪峰约17%。垂直陡坎可增大溃决水流局部流速,加速溯源陡坎回溯冲刷,明显加速堰塞湖溃决发展,缩短堰塞湖蓄水时间,降低堰塞湖最大壅高水位,且削减溃决洪峰最低仍能达到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引流槽 复式断面 溃决洪峰
下载PDF
广州市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 空间迁移规律研究
18
作者 李晓迪 钟鸣 黎学优 《人民珠江》 2023年第10期1-12,共12页
河口地区受高强度局部暴雨和潮位顶托作用的影响,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频发。提出了一种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空间迁移规律研究的综合方法,以广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了广州市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 河口地区受高强度局部暴雨和潮位顶托作用的影响,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频发。提出了一种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空间迁移规律研究的综合方法,以广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了广州市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多源复合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并基于标准差椭圆法探究上述3种灾害的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及灾害风险迁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广州市有52.81%的地区属于中高风险及高风险区域,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风险整体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其中从化区和增城区风险较高,因此,应对以上区域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风险;②暴雨洪水-复合洪水-复合洪水及衍生滑坡灾害的风险重心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后向东北,灾害风险呈现西南—东北分布格局,灾害风险的聚集效应先增强后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为复合灾害的风险决策及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水 滑坡 指标体系法 标准差椭圆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脂肽复配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水质劣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威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11期45-50,共6页
脂肽复配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进入现场应用后,采出污水聚合物浓度879 mg/L,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浓度61.07 mg/L,脂肽表面活性剂浓度高达232 mg/L,且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长,含油浓度高达1957 mg/L,悬浮物浓度高达556 mg/L,SRB细菌浓度2×... 脂肽复配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进入现场应用后,采出污水聚合物浓度879 mg/L,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浓度61.07 mg/L,脂肽表面活性剂浓度高达232 mg/L,且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长,含油浓度高达1957 mg/L,悬浮物浓度高达556 mg/L,SRB细菌浓度2×10^(7)个/mL,FB细菌浓度1.1×10^(3)个/mL,TGB细菌浓度2×10^(5)个/mL。针对现场采出污水出现悬浮物大量增加和污水发黑,且污水处理工艺中沉降段和过滤段悬浮物祛除能力急剧下降的问题,开展污水水质实验,基于脂肽表活剂的乳化特性和生物特性分别筛选有效破乳剂与杀菌剂在现场投加,实现对SRB、FB和TGB含量的控制,并优化过滤罐反冲洗工艺参数,防止由于悬浮物含量高导致滤料过滤效果不好的问题,确保污水的处理稳定达标。所得结果可以指导后续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对脂肽体系推广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肽复配弱碱三元复合驱 采出污水水质 水处理 细菌 硫化亚铁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杨森 许关利 +3 位作者 刘平 伦增珉 孙建芳 秦学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6,109,共8页
受地层压力高、储层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等油藏条件影响,部分稠油油藏热采时的热损失大、成本高、采收率低,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稠油降粘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比分析不同驱油体系对于... 受地层压力高、储层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等油藏条件影响,部分稠油油藏热采时的热损失大、成本高、采收率低,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稠油降粘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比分析不同驱油体系对于稠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溶性降粘剂和聚合物组成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驱油体系,可以提高采收率16.04%,优于仅使用降粘剂或聚合物作为驱油剂。对于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效果,从换油效率角度考虑,优化复合驱段塞中聚合物和水溶性降粘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和1.0%;从提高采收率角度对比,优化采用前置聚合物段塞后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的注入方式,相比于前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后置聚合物段塞的注入方式,可提高采收率7.2%~10.7%;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水溶性降粘剂与聚合物段塞的最佳体积比为3∶2。在非均质模型和微观可视化模型中,化学降粘复合驱不仅兼具聚合物和降粘剂的驱油机理,而且还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对于稠油较单一化学剂驱可大幅度提高波及范围和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 化学降粘 驱油机理 协同增效 提高采收率 稠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