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ture changes in compound drought events and associated population and GDP exposure in China based on CMIP6
1
作者 Rufan Xue Bo Sun +2 位作者 Wanling Li Huixin Li Botao Zho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3期25-31,共7页
相较于一种类型的干旱,几种类型的干旱同时发生的复合型干旱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本研究采用CMIP6资料,研究中国复合型干旱事件及其相关社会经济暴露度的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北部,西南和华南地区复合型干旱事件频次,持... 相较于一种类型的干旱,几种类型的干旱同时发生的复合型干旱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本研究采用CMIP6资料,研究中国复合型干旱事件及其相关社会经济暴露度的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北部,西南和华南地区复合型干旱事件频次,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则减少.复合型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在长江流域南部大幅增加,在长江流域以北的东部大幅减少,其中气候和人口均对人口暴露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由于GDP的快速增长,中国未来几乎所有地区复合型干旱事件的GDP暴露度增加,特别是在中国东部,GDP效应对GDP暴露度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干旱事件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人口暴露度 GDP暴露度 相对贡献
下载PDF
Role of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in persistent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in summer 2022
2
作者 Yue Chen Aihui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2022年暖季,中国东部地区遭受持续性高温,少雨和土壤干旱的复合极端事件.特征分析指出,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和南北差异。由1940-2022年的气候态可知,长江流域和东南地区的土壤含水充足... 2022年暖季,中国东部地区遭受持续性高温,少雨和土壤干旱的复合极端事件.特征分析指出,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和南北差异。由1940-2022年的气候态可知,长江流域和东南地区的土壤含水充足,蒸散主要受限于陆面有效能量.然而,潜在机制研究指出,2022年土壤湿度对蒸散的限制作用在上述区域异常偏强,土壤湿度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强反馈可能在2022年复合极端事件的演变和持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事件 陆气耦合 土壤湿度 干旱 中国东部
下载PDF
Compound events of heatwave and dust storm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3
作者 Yuzhi LIU Jianping HUANG +3 位作者 Ziyuan TAN Chenglong ZHOU Dan LI Yongkun X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073-2083,共11页
Taklamakan Desert(TD)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heatwaves and dust storms,leading to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eties and ecosystems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However,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twaves and dus... Taklamakan Desert(TD)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heatwaves and dust storms,leading to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eties and ecosystems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However,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twaves and dust storms is poorly known.In this study,we describ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twaves and dust events and propose a mechanism for such compound events in the TD.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1993 to 2022,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heatwaves in the TD hav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21 days year^(-1)and 0.02℃ year^(-1),respectively.More than 40% of heatwaves existed with dust events,which significantly lagged behind heatwaves.Mechanically,the higher the air temperature,the hotter and drier the soil,leading to more dust emissions in the TD.In high-occurrence heatwave years,a large-scale wave train of“cyclone-anticyclone-cyclone”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was found,with the anticyclone of which hovered over the TD region.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s favored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twaves,and subsequent anomalous cyclones in the wave train triggered strong dust events followed by heatwaves.With climate warming,the compound events of heatwave and dust storm are becoming bigger hazards threaten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TD,the profound study of which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extreme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WAVE Dust storm compound events Taklamakan Desert
原文传递
A New Method to Identify the Maximum Time Interval between Individual Events in Compound Rainstorm and Heatwave Events
4
作者 Junlin Zhang Wei Xu +3 位作者 Yu Qiao Xinli Liao Chenna Meng Qinmei 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53-466,共14页
Grow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treme heat and rain may occur in succession within short time periods and cause greater impacts than individual events separated in time and space.Therefore,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Grow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treme heat and rain may occur in succession within short time periods and cause greater impacts than individual events separated in time and space.Therefore,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compound hazard events on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t various scales.The definition of compound events is fundamental for such research.However,there are no existing studies that support the determination of time interval between individual events of a compound rainstorm and heatwave(CRH)event,which consists of two or more potentially qualifying component heatwave and rainstorm events.To address the deficiency in defining what individual events can constitute a CRH event,this study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maximum time interval for CRH events through the change in CRH event frequency with increasing time interval between individual events,using southern China as a case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shold identifi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reasonable.For more than 90%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the frequency of CRH events has reached a maximum when the time interval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threshold.This study can aid in time interval sele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subsequent study of CRH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extreme weather event Rainstorm and heatwave Southern China Threshold.Time interval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fferent cue positions on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during global and local processing of compound stimuli A study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
5
作者 Xuemin Zhang Yongna LiO +1 位作者 Siyu Bai Yaqin Zh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941-946,共6页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of attentional control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pre-cue control of attentional cue and direction.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s in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rain cells while proce...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of attentional control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pre-cue control of attentional cue and direction.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s in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rain cells while processing pre-cue and post-cue compound stimuli, and to explore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during global and local processing of compound stimuli according to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recording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within-subject design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Lear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from March to May 2006.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30 health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ged 17-24 years, comprising 12 males and 18 females, were voluntarily enrolled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ubjects exhibited normal or corrected-to-normal visual acuity. No significant non signal wave drift was detected during testing. METHODS: A total of 30 subjects were subjected to pre-cue and post-cue compound stimulus processing using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nd EEG recordings. MAIN OUTCOME MEASURES: Evoked potential was recorded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utilizing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o observe hemispheric symmetry, cue consistency and global-local features. RESULTS: Pre-cue compound stimuli resulted in hemispheric asymmetry for early wave (N1) and late wave (P3) in anterior brain regions. Early- and late-wave induced hemispheric asymmetry for electrode points (O1, 02, P3, P4, Pz, F3, F4, F7, F8, Fz, FP1, FP2, T7, TS, C3, C4, and Cz) during processing of pre-cue compound stimuli (P 〈 0.05). Post-cue compound stimuli did not induce 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brain waves induced by the above-described electrode poin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lobal and local response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processing of post-cue compound stimuli. Under pre-cue condit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N1 and P3 in the above-mentioned electrode points (P 〈 0.05). However, under post-cue condi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N1 and P3 using the above-mentioned electrode poi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rly waves (N1 and P1) using the above-mentioned electrode points were detected between anterior and posterior brain regions, regardless of consistent or inconsistent, large or small letters (P 〈 0.05). CONCLUSION: Cue location effected mechanisms underlying global and local processing of compound stimuli. Pre- or post-cue conditions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hemispheric symmetry, cue consistency, and global and local features. Under pre-cue conditions, hemispheric dominance was detected in global and local processing following compound stimuli. Under post-cue conditions, hemispheric dominance was not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stimuli CU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hemispheric symmetry attention
下载PDF
基于CMIP6耦合WRF的黄河上游复合干旱热浪事件演变规律
6
作者 门宝辉 吕行 +1 位作者 陈仕豪 王红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8-919,共12页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传统极端气候事件破坏性更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黄河上游作为气候敏感区受其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特征并分析未来可能气候条件下的演变趋势对事件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传统极端气候事件破坏性更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黄河上游作为气候敏感区受其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特征并分析未来可能气候条件下的演变趋势对事件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耦合天气预报研究模式WRF的未来气象数据动力降尺度方法。识别了黄河上游不同情景下的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及其特征,揭示了复合事件与单一事件的区别,分析了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的未来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历史期、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单一事件的温度升高3.8%、13.1%、13.5%,干旱指数降低5.8%、2.6%、2.6%,极端特征更加显著。(2)SSP245情景下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特征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形式,而在SSP585情景下以北部、东部区域分布最高。(3)未来各情景下区域整体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特征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SSP585的上升趋势高于SSP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黄河上游 WRF模式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MK趋势检验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7
作者 徐慧 江善虎 +4 位作者 任立良 王孟浩 崔豪 王元疆 杨晶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热浪 复合高温干旱 赣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降水 长江流域
下载PDF
1980—2020年内蒙古暖季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8
作者 乌吉斯古冷 郭恩亮 +2 位作者 王永芳 包刚 康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1-1880,共10页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率(CDHF)统计,继而开展干旱、热浪和CDHEs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暖季(5—10月)不同时间尺度(1个月和6个月尺度)干旱强度皆呈增加趋势。内蒙古西部和通辽市中部干旱频发,中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热浪频率显著增加、热浪期显著延长,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呈非显著增加趋势。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DHEs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1998年之后。空间分布上,CDHF高值区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北部地区CDHF明显增多,而高强度CDHMI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西南地区,增长趋势与CDHF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干旱 热浪 CDHMI
下载PDF
中国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9
作者 孙锦浩 苏布达 +4 位作者 王东方 黄金龙 王炳炜 戴然 姜彤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发,然后计算逐日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daily-SPEI),分流域对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频次、影响范围和趋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时间趋势上,1961—2021年中国受旱涝急转事件影响的范围以0.6%/10a的趋势增加,且平均每年有19.8%的范围发生旱涝急转事件。(2)空间分布上,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事件发生频次在30次以上地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1%、20.7%、15.0%、14.6%,事件频次最高达到53次。(3)中国旱涝急转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夏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春季和秋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比均不足15%;冬季发生最少,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下。【结论】结果表明: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范围整体呈增加趋势,中国中东部和东北部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繁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旱涝急转事件的监测与应对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事件 旱涝急转事件 逐日SPEI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洪水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10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下载PDF
基于复合事件指数的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风险评估
11
作者 钱潭锐 逯家彤 +1 位作者 粟晓玲 吴海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析了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风险变化。结果表明:由于BDHI充分考虑了不同干热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其在西北地区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能力明显优于SCEI,而SCEI存在将湿热状况误判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情况。相较于1982—1993年,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严重程度、范围和频率更高;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25%、10%;新疆中部、甘肃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和陕西大部分地区在1982—1993年几乎未发生过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但上述地区在1994—2022年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风险评估 复合事件指数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模态的关系
12
作者 任嘉欣 王卫光 +2 位作者 魏佳 朱世峰 邹佳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3-180,共8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干热事件即干旱和高温同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特征尚不清晰,其背后的潜在驱动机制也有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干热事件即干旱和高温同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特征尚不清晰,其背后的潜在驱动机制也有待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合干热事件,基于标准化干热指数(Standardized Dry and Hot Index,SDHI)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并通过小波相干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复合干热事件与同期大尺度气候模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呈现出增加趋势,气温升高主导了复合干热事件严重程度的增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与SDHI主要呈负相关关系,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与SDHI主要呈正相关关系;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受AMO影响明显,而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主要受NAO影响;除华东和华中地区以外,4个气候模态的协同作用对复合干热事件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5%。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灾害防御能力,降低风险损失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复合干热事件 标准化干热指数 时空演变 气候模态
下载PDF
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的互动功能及实现策略
13
作者 郝晓慧 史金生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是由引发话语和回应话语整合而成的互动性标题句。与传统的标题句相比,该标题句具有信息解答功能、真伪确认功能、舆情应对功能、立场表达功能。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是通过概念整合、语篇截取、信息包装形成的。其表... 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是由引发话语和回应话语整合而成的互动性标题句。与传统的标题句相比,该标题句具有信息解答功能、真伪确认功能、舆情应对功能、立场表达功能。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是通过概念整合、语篇截取、信息包装形成的。其表达策略包括整合性叙事、多层面互动、强化时间表达、凸显主观情态。该类标题句连通了客观域和主观域、现实表达和非现实表达。它在新媒体中使用更能体现出互动性高、整合度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事件 回应 整合叙事 信息包装
下载PDF
灾害系统视角下的灾害耦合效应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孔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灾害耦合效应是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与复杂灾害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文首先从词源角度阐述了“耦合”的内涵,提出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概念,对比了灾害耦合与灾害叠加的差异,阐述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 灾害耦合效应是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与复杂灾害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文首先从词源角度阐述了“耦合”的内涵,提出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概念,对比了灾害耦合与灾害叠加的差异,阐述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特征。其次从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灾害系统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及演化过程与灾害耦合效应的联系,提出灾害耦合效应具有灾害形成要素耦合和灾害演化过程耦合,并探讨了两种耦合内在的特征及两者互动作用。再次从复杂灾害事件角度出发,探究了灾害群、灾害链和灾害遭遇与灾害耦合效应的关系,提出灾害演化过程耦合与灾害演化网络视角下的灾害链过程具有一致性,灾害形成要素的耦合与广义的灾害遭遇具有一致性。最后该文提出了加强灾害耦合效应研究与实践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系统 灾害耦合 复杂灾害事件 灾害风险科学 复杂系统科学 灾害群 灾害链 灾害遭遇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指数的中国东北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张雪玲 朱美琪 李颖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干旱和极端高温事件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当两种极端事件同时发生时会造成更大的威胁。本文利用1961-2020年网格化的月值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在界定复合事件的基础上... 干旱和极端高温事件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当两种极端事件同时发生时会造成更大的威胁。本文利用1961-2020年网格化的月值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在界定复合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干热阈值下中国东北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复合事件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在空间分布表现出东部及东南部低、西部及西北部高的特点;分析复合事件的历史演变发现Mi-Mi以0.02/a速率上升,且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幅度升高;总体复合事件影响面积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幅度为1.02%/a,不同类型复合事件影响面积均显著升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大幅度上升达到峰值;复合事件的高频区聚集在西部和西北部,低频区聚集在东南部及东部。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地区防灾减灾、农业规划、水资源配置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时空特征 空间相关性 SPEI STI
下载PDF
中国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
16
作者 周晶 孙燕 齐雅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553站逐日最低气温、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我国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整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型,并且高频次中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利用1961—2020年中国553站逐日最低气温、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我国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整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型,并且高频次中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年平均超过了5 d。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春季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近60年呈现减少趋势,在1990年代末期出现了由多转少的全国范围的年代际突变,并以我国东南部季风区的减少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北方至白令海峡地区的异常气旋性环流和我国东南侧西北太平洋上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是引起年代际突变的两个关键环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低温多雨事件 年代际异常 环流背景
下载PDF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对四川盆地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王传扬 张小玲 +1 位作者 兰琳惠 潘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中国长江流域,臭氧(O_(3))等污染物也出现明显异常,为研究高温干旱对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2年夏季逐小时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以及对O_(3)和细颗粒物(P... 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中国长江流域,臭氧(O_(3))等污染物也出现明显异常,为研究高温干旱对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2年夏季逐小时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以及对O_(3)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受高原暖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中国长江流域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其中四川盆地和长三角地区地面温度明显偏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偏低,对近地面O_(3)和PM_(2.5)浓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8月高温干旱对四川盆地产生的影响尤其严重。异常的高温干旱增强了大气光化学反应能力,对O_(3)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有贡献,且降水对污染物的湿清除作用大大减弱,导致四川盆地O_(3)浓度和超标天数明显增加,PM_(2.5)浓度也有所升高,甚至造成持续十多天的高温热浪和O_(3)污染复合事件,其中对成都平原O_(3)污染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川南城市群。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群O_(3)超标天数分别为22 d和17 d;成都平原高温日数和O_(3)超标天数分别比2021年增加了约250%和120%。除高温热浪的影响外,高原地形阻挡以及风的垂直输送也是四川盆地O_(3)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臭氧污染 复合事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平原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影响因子分析
18
作者 唐樱歌 刘伟 高艳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3-540,共8页
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利用水量平衡分解法,将净降水量(降水量减蒸发量,P-E)的变化分解为热动力贡献、热力学贡献和涡动贡献,分析了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机理和演变过程,并将其与2013年同样发生在长江... 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利用水量平衡分解法,将净降水量(降水量减蒸发量,P-E)的变化分解为热动力贡献、热力学贡献和涡动贡献,分析了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机理和演变过程,并将其与2013年同样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干旱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净降水量分析表明,202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汛期前期(5—6月)干旱主要由降水量减小导致,水量平衡分解分析显示,湍流涡动与平均环流变化的贡献是早期干旱的主要因子;中期(7—8月)的高温增强了地表蒸散发,尤其是裸土蒸发的增强,加剧了干旱程度,水量平衡分解显示,表征温度升高引起的水汽含量变化的热力贡献对干旱加剧的贡献最大;后期(9—10月)高温进一步引发平均环流变化导致的热动力贡献延长了干旱持续时间。而2013年的高温干旱为高温引发的热力学贡献主导,持续事件短,干旱程度弱。本文对2022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剖析,可为湿润区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 P-E 水量平衡分解法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生界强还原腐殖煤的发现及意义——海侵事件的地球化学证据
19
作者 谢巍 程青松 +3 位作者 曾昌民 黄光辉 田东江 张敏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1期44-54,共11页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强还原性腐殖煤的成因,探讨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对晚三叠系-侏罗系的煤系烃源岩开展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显微组分组成表现为典型腐殖煤的特点,但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强还原性腐殖煤的成因,探讨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对晚三叠系-侏罗系的煤系烃源岩开展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显微组分组成表现为典型腐殖煤的特点,但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正常腐殖煤明显不同。其Pr/Ph(姥鲛烷/植烷)值低,高碳数规则与不规则型类异戊二烯烷烃发育,萜类组成中具有相对较高的三环萜烷,伽马蜡烷相对丰度较高。甾烷组成中C27规则甾烷相对丰度较高,且存在较丰富的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芳烃馏分中含硫芳烃相对丰度较高,烷基二苯并噻吩与烷基二苯并呋喃丰度比值明显高于正常腐殖煤。上述特征表明,库车坳陷中生界中这类腐殖煤具有海相或盐湖相沉积的特点。由于腐殖煤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因此,成煤环境水体咸化的原因主要是受海侵事件中海水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腐殖煤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煤环境 海侵事件 库车坳陷
下载PDF
体位管理结合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舒适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
作者 赵秀丽 巨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究体位管理结合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舒适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 目的探究体位管理结合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舒适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体位管理结合复合保温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出手术室时,观察组产妇的生理、心理精神、环境及社会文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10 min,观察组产妇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0 min,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管理结合复合保温干预用于剖宫产术中,可缓解应激反应,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产妇舒适度及新生儿出生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管理 复合保温干预 舒适度 不良事件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