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ainless steel 321–aluminum 1230 explosive-welding interface 被引量:5
1
作者 Mohammadreza Khanzadeh Gharah Shiran Gholamreza Khalaj +3 位作者 Hesam Pouraliakbar Mohamma dreza Jandaghi Hamid Bakhtiari Masoud Shiraz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267-1277,共11页
The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n the interface of stainless steel 321 explosively bonded to aluminum 1230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Exp... The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n the interface of stainless steel 321 explosively bonded to aluminum 1230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microhardness and shear tensile strength testing. Prior to heat treatment, increasing the stand-off distance between samples from 1 to 2.5 mm caused their interface to become wavy and the thickness of intermetallic layers to increase from 3.5 to 102.3 μm. The microhardness increased from HV 766 in the sample prepared at a stand-off distance of 1 mm to HV 927 in the sample prepared at a stand-off distance of 2.5 mm; in addition, the sample strength increased from 103.2 to 214.5 MPa. Heat treatment at 450°C for 6 h in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to 4.4 and 118.5 μm in the samples prepared at stand-off distances of 1 and 2.5 mm,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heat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microhard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of explosively welded stainless steel 321-Al 1230 and in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metallic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EXPLOSIVE WELDING heat treatment stand-off distan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Al/Cu涂层制备与第一性原理计算
2
作者 李德元 李光全 张楠楠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1,共7页
为了研究Al/Cu涂层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机理,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Al/Cu涂层。对试样进行热处理使得Al/Cu涂层原位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随后测试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焓、... 为了研究Al/Cu涂层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机理,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Al/Cu涂层。对试样进行热处理使得Al/Cu涂层原位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随后测试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和热容等数据。将热力学和扩散动力学相结合,提出有效生成自由能模型来预测化合物在Al/Cu界面的生成顺序。结果表明:Al/Cu涂层中首先形成Al_(2)Cu相,在Al/Cu界面处出现了AlCu相,加热时间增加至20 h后出现了富Cu的Al_(4)Cu_(9)相。由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顺序为Al_(2)Cu→AlCu→Al_(4)Cu_(9),与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高温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涂层 304不锈钢 电弧喷涂 等离子喷涂 第一性原理计算 金属间化合物 抗高温氧化 热处理
下载PDF
(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织结构研究
3
作者 覃业恒 张越 +5 位作者 张骁 杨程 陈迅 王乔 赵鹏程 刘亮 《铸造》 CAS 2024年第8期1059-1064,共6页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以D0_(22)有序化合物结构为基体,夹杂少量的L1_(0)析出相。合金组织为树枝晶组织,由于枝晶相和枝晶间相的元素分布不同,使合金产生了相分离现象。(Ti_(1/4)Zr_(1/4)V_(1/4)Nb_(1/4))Al_(3.5)合金中L1_(0)相含量最少,并且在1300℃热处理后基本消失,合金转变为完全由有序的D0_(22)相组成。此合金在1400℃高温下仍能保持铸态的基体结构,没有析出其他相,表明此合金具有极好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 热处理 显微组织 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不同加热环境下钛表面Ni/Al涂层制备与高温氧化性
4
作者 李光全 李德元 +1 位作者 张楠楠 范喜宁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目的 研究大气与真空加热处理后Ni/Al涂层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规律,以及扩散层的生长速度,从而确定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方法 分别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Ni/Al涂层。将样品分别在大气条件和真空条件下进行加... 目的 研究大气与真空加热处理后Ni/Al涂层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规律,以及扩散层的生长速度,从而确定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方法 分别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Ni/Al涂层。将样品分别在大气条件和真空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使Ni/Al涂层原位反应生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并进行涂层抗氧化性试验。结果 Ni/Al涂层在大气环境700℃加热处理后,形成以Al_(2)O_(3)、Ni2Al3和富Al相NiAl3相为主的扩散层;在真空环境700℃加热处理后,形成以Ni2Al3、NiAl3相为主的扩散层。通过扩散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真空热处理比大气热处理后Ni和Al之间的反应扩散系数更高,扩散系数为89.731μm2/h。氧化增重试验表明,真空处理后,Ni/Al涂层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层较厚,且具有大量的高熔点的Ni2Al3相,并且经过800℃下氧化200h后,涂层未发生失效。结论 真空环境下加热处理原位反应后,Ni/Al复合涂层的扩散速率更高,更容易形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获得更厚的金属间化合物层。与大气热处理相比,经过真空热处理后的涂层有更良好的抗高温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涂层 等离子喷涂 电弧喷涂 Ni-Al金属间化合物 高温氧化 热处理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对马乳中蛋白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5
作者 陈宝蓉 曹洪宇 +5 位作者 张雨萌 朱辉权 王筠钠 逄晓阳 吕加平 张书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1-198,共8页
以新鲜马乳为原料,通过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处理,分析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不同热处理马乳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5℃-10s热处理对马乳中蛋白含量的影... 以新鲜马乳为原料,通过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处理,分析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不同热处理马乳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5℃-10s热处理对马乳中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小。在加热温度为95℃时,随加热时间的延长,马乳蛋白粒径从318.18 nm增加到543.25 nm。85℃-10 s处理的马乳鲜味与生鲜马乳最为接近,且具有最低的酸味。经热处理的马乳中风味物质种类均低于生鲜马乳,其中烃类、芳香类、酮类和醇类含量增加,而酸类含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乳 热处理 蛋白成分 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热处理对莲藕中酚类物质消化释放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吴昊怡 吴瑾瑾 +3 位作者 易阳 孙莹 王宏勋 彭凯迪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为探究热处理对莲藕营养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期的莲藕,研究常压和高压蒸汽加热对其酚类物质含量、消化释放规律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藕原料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热处理后游离酚和... 为探究热处理对莲藕营养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期的莲藕,研究常压和高压蒸汽加热对其酚类物质含量、消化释放规律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藕原料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热处理后游离酚和游离黄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伴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的降低,而高压蒸汽加热造成的降幅较大。热处理还明显改变莲藕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酚类物质释放规律:未热处理样品在唾液、胃液和肠液消化过程中的平均酚类物质释放量分别为15.18,11.23,3.18 mg/g dw,而常压加热样品分别为9.74,15.14,4.92 mg/g dw。莲藕消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胃液>唾液>肠液,而FRAP抗氧化能力以唾液>胃液>肠液。热处理可能通过影响酚类物质的消化释放而改变莲藕的营养特性,研究结果为莲藕热加工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热处理 模拟消化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Cu/Al复合材料界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建波 周建溢 +4 位作者 焦玉凤 张达 崔虹云 张云龙 胡明 《铜业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25-35,共11页
Cu/Al复合材料拥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力和新能源等领域。作为异种金属连接形成的复合材料,其在制备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消除异种金属间热膨胀系数差异等物理性质引起的缺陷,且连接处的界面间... Cu/Al复合材料拥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力和新能源等领域。作为异种金属连接形成的复合材料,其在制备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消除异种金属间热膨胀系数差异等物理性质引起的缺陷,且连接处的界面间组织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此进行研究十分重要。综述了超声波焊接、搅拌摩擦焊、爆炸焊和铸造法下Cu/Al复合材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种类、形成机理,同时总结了Cu/Al复合材料性能改进常用的辅助手段:在等离子焊接和真空铸造工艺中添加微量元素;在拉拔旋压、轧制和爆炸焊后进行热处理;在超声波焊接、轧制中进行电脉冲辅助。国内外研究者们还广泛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研究Cu/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组织和性能。采用自主研发的冲击射流复合铸造工艺成功制备出Cu/Al复合材料,界面组织为Al_(2)Cu,Al Cu和Al_(4)Cu_(9),最大结合强度为2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复合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 冲击射流 界面组织 热处理
下载PDF
热处理对Al_(2)O_(3f)/Mg-6Al-1Nd-1Gd复合材料组织演变与蠕变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徐雷 刘董超 +3 位作者 刘争争 李武钊 陈晓港 王武孝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3-559,共7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EDS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态Al_(2)O_(3f)/Mg-6Al-1Nd-1Gd复合材料在200℃、70MPa条件下压缩蠕变前后金属间化合物的变化情况以及蠕变性能差异。结果表明:Al_(2)O_(3f)/Mg-6Al-1Nd-1G...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EDS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态Al_(2)O_(3f)/Mg-6Al-1Nd-1Gd复合材料在200℃、70MPa条件下压缩蠕变前后金属间化合物的变化情况以及蠕变性能差异。结果表明:Al_(2)O_(3f)/Mg-6Al-1Nd-1Gd复合材料中的金属间化合物主要可分为β-Mg_(17)Al_(12)、Al_(2)(Nd,Gd)、Al_(11)(Nd,Gd)_(3)和Mg_(2)Si四种。复合材料经420℃+24h固溶处理后,β-Mg_(17)Al_(12)相和Al_(11)(Nd,Gd)_(3)相几乎完全消失,而经T6处理后,又会重新析出。其中,β-MgAl_(12)相呈针状或块状弥散分布于晶内,而Al_(11)(Nd,Gd),相则呈针状或短棒状在纤维周围或晶界处偏聚。与铸态和T6态复合材料相比,T4态复合材料组织中Al_(2)(Nd,Gd)相和Al_(11)(Nd,Gd)_(3)相分布最为均匀,不会因针状Al_(11)(Nd,Gd)_(3)相在纤维处的偏聚而影响到复合材料界面应力传递,高温抗蠕变性能最佳,最大蠕变应变值和稳态蠕变速率分别为0.5%和6.94×10^(-9)s^(-1),相比铸态复合材料分别下降了54.5%和5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基复合材料 热处理 金属间化合物 压缩蠕变
下载PDF
激光熔覆涂层硬度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国昌 吕杰 +2 位作者 宋宝强 门秀花 付秀丽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72,共8页
随着高端制造领域对零部件的表面服役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除了对材料表面进行直接强化工艺,通常采用制备涂层的方式以提高其表面性能。激光熔覆形成的高硬度耐磨涂层是目前涂层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基体形成了一种冶金结合的薄层,在局... 随着高端制造领域对零部件的表面服役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除了对材料表面进行直接强化工艺,通常采用制备涂层的方式以提高其表面性能。激光熔覆形成的高硬度耐磨涂层是目前涂层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基体形成了一种冶金结合的薄层,在局部有较强的抗压入和抗机械摩擦的能力。激光熔覆因其高能量密度、高沉积效率、可控制备厚度、低热变形、快速冷却、低稀释率和高合金化程度等特点,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并在国际上逐步推广应用。文章首先概括了激光熔覆促使材料硬度提高的强化机理,包括晶粒细化、晶格畸变和物相变化等,但是由于激光熔覆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使涂层容易产生缺陷;然后总结了其他的表面强化技术,如超声滚压技术、热处理等,形成激光熔覆技术的复合强化技术,可使材料表面硬度效果进一步提升,达到更佳的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硬度 复合强化 热处理 超声滚压
下载PDF
热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代羽可欣 王宇滨 +5 位作者 赵文婷 徐雨佳 王盼 赵晓燕 谢宏 郑鄢燕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9-296,共8页
褐变是影响鲜切马铃薯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探讨45、50℃热处理1~4 min对鲜切马铃薯褐变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期为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提供调控技术和理论依据。45、50℃热处理4 min鲜切马铃薯在室温下2 h就观察到轻微的... 褐变是影响鲜切马铃薯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探讨45、50℃热处理1~4 min对鲜切马铃薯褐变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期为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提供调控技术和理论依据。45、50℃热处理4 min鲜切马铃薯在室温下2 h就观察到轻微的褐变,L*值下降10.51%、14.96%;a*值上升2.74、3.84,而45、50℃热处理1~3 min组鲜切马铃薯6 h内均未观察到褐变现象。与对照组相比,45℃热处理1~3 min组鲜切马铃薯硬度无显著变化,而其余热处理组硬度显著降低;两种温度1~3 min热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分别降低了27.81%~33.68%、18.33%~50.37%、6.22%~28.92%。45℃热处理1~3 min和50℃热处理1~2 min热处理组较好的维持鲜切马铃薯原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的来说,45、50℃热处理1~3 min可有效的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其中,45℃热处理3 min抑制马铃薯褐变的同时较好维持了硬度、色泽、抗坏血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鲜切马铃薯 褐变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热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天泽 杨平 +3 位作者 黄峰 强宇 韩东 张春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86-294,共9页
为明确热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以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和肌浆蛋白(sarcoplasmic protein,S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加热时间下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含量、粒径、二级结构含量等理化特性。... 为明确热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以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和肌浆蛋白(sarcoplasmic protein,S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加热时间下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含量、粒径、二级结构含量等理化特性。选取炖煮猪肉中3种关键萜类化合物(3-蒈烯、柠檬烯、芳樟醇),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探究热处理过程中MP和SP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与蛋白构象变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揭示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结合机制。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延长,MP和SP的表面疏水性和总巯基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粒径持续上升,α-螺旋结构转化为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加热5 min内,MP和SP二级结构展开,结合位点暴露,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增强;继续加热后,MP和SP聚集使结合位点被掩埋,对萜类化合物吸附能力降低,且由于SP更高的聚集程度,加热10~60 min内吸附能力弱于MP。分子对接结果证明,疏水相互作用为3-蒈烯和柠檬烯与肌肉蛋白结合的主要驱动力,而芳樟醇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与肌肉蛋白结合。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肌肉蛋白构象控制风味结合位点暴露或掩埋,从而影响肌肉蛋白与萜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热加工肉制品的风味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肌原纤维蛋白 肌浆蛋白 萜类化合物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铝-铝-钢与铝-钛-钢爆炸复合板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穆晓彪 潘涛 +3 位作者 熊玮 柴希阳 罗小兵 柴锋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95-200,共6页
为评价铝-铝-钢与铝-钛-钢两种爆炸复合板的可靠性,对比了不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铝-钢和铝-钛结合界面性能稳定性与组织演变。采用箱式电阻炉对铝-铝-钢和铝-钛-钢两种复合板进行250~550℃保温1 h的热处理,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剪切性能... 为评价铝-铝-钢与铝-钛-钢两种爆炸复合板的可靠性,对比了不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铝-钢和铝-钛结合界面性能稳定性与组织演变。采用箱式电阻炉对铝-铝-钢和铝-钛-钢两种复合板进行250~550℃保温1 h的热处理,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剪切性能和拉脱性能测试,并借助SEM和HRTEM等手段对界面反应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铝-钛-钢复合板具有更加优异的耐热稳定性,在热处理温度的影响下,界面性能损伤量更小,损伤速度更慢。铝-铝-钢在450℃以上出现连续层状金属间化合物,其类型为Fe_(2)Al_(5)和Fe_(4)Al_(13);铝-钛-钢在500℃开始出现不连续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550℃形成连续层状产物,其类型为TiAl_(3)。相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铝-钢界面反应产物厚度远大于铝-钛界面反应产物厚度。同时,对钢-铝和钛-铝界面反应相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发现钛-铝界面比钢-铝界面的反应驱动力更小,扩散反应速率更慢,这可能是铝-钛界面具有更优异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铝-钢复合板 铝-钛-钢复合板 热处理温度 金属间化合物 界面反应
下载PDF
王真权教授运用复方芩柏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勇 李克亚 王真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王真权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全过程,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行气止痛、化瘀止血为辅。强调:(1)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基础,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 王真权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全过程,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行气止痛、化瘀止血为辅。强调:(1)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基础,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诊断后再辨证,才能抓住其本虚标实的特点,对其活动期和缓解期特点的认识更加准确,使治疗更加具体。(2)湿热蕴结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病机,湿热即是重要病因,也是急性活动期致病的关键病机。(3)清热燥湿、顺势而为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治法。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发病初期以湿热蕴结为主,而后湿阻气机,瘀滞肠腑以致于血败肉腐。故临证之时应以清热燥湿为本,以调和气血为辅,祛除湿热之关键病因,断瘀血之来路,如此顺势而为,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4)衷中参西、内外合治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将复方芩柏汤颗粒剂通过口服和(或)保留灌肠的方式使药物直达病所,改善黏膜屏障,修复病变黏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复方芩柏汤 王真权 湿热蕴结 辨证论治 临床经验 医案
下载PDF
HS-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分析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世豪 黄天然 黄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435-3451,共17页
【目的】以南京盐水鸭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味检测技术研究热处理对其高温蒸煮味(warmed-over flavor,WOF)产生的影响,并对其高温蒸煮味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填补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相关研究的空白,为禽类加工方向的异味控制提供一定的科... 【目的】以南京盐水鸭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味检测技术研究热处理对其高温蒸煮味(warmed-over flavor,WOF)产生的影响,并对其高温蒸煮味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填补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相关研究的空白,为禽类加工方向的异味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2只樱桃谷鸭鸭腿为原料,经过清洗、干腌、湿腌、凉胚、煮制后制作成南京盐水鸭,待其冷却后利用高温蒸煮袋进行真空包装,随机分成4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作热处理,另外3组则分别作不同温度的热处理,探究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80℃50 min、100℃30 min和121℃15 min)盐水鸭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利用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与感官评价,通过聚类分析、PLS-DA分析研究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蒸煮味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南京盐水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有所差异。感官评定的结果显示121℃处理组的高温蒸煮味最重,然后是100℃、80℃热处理组,其中未进行热处理的盐水鸭风味最好。GC-MS的结果显示,4个组共检出78种风味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酮类、烃类、醇类和含氮含硫及苯系物。对这78种风味物质进行OAV分析,发现其中共有22种OAV>1的活性气味物质,对22种活性气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戊醛、2-庚酮、癸醛、十二醛、辛醛、己醛、庚醛、壬醛、2,5-辛二酮、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在121℃处理组含量最高。对22种气味物质进行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壬醛、辛醛、戊醛、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的VIP>1,且其在121℃处理组中含量最高(P<0.05)。【结论】121℃高温热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盐水鸭中脂质的氧化降解,使代表性香气物质含量显著下降,代表性异味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的壬醛、辛醛、戊醛、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是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盐水鸭 热处理 高温蒸煮味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2219铝合金瓜瓣零件硫酸阳极氧化膜表面黑点成因分析
15
作者 林少凯 杨娇 +5 位作者 袁国崇 周洁 朱小玲 唐春 许璐迪 陈伟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6,共6页
针对2219铝合金瓜瓣零件经硫酸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出现黑点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等手段,分析了黑点出现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219铝合金中呈块状偏析聚集的第二相金属间化合物在碱腐蚀和阳... 针对2219铝合金瓜瓣零件经硫酸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出现黑点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等手段,分析了黑点出现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219铝合金中呈块状偏析聚集的第二相金属间化合物在碱腐蚀和阳极氧化过程中由于电化学特性和氧化溶解而发生完全脱落或部分脱落后形成凹坑,该部位的反光性与正常区域存在差异而表现为黑点缺陷。黑点区域存在阳极氧化膜层,且膜层的耐腐蚀性能满足使用要求。预先对2219铝合金瓜瓣零件进行二次热处理(淬火+人工时效)可消除阳极氧化膜表面的黑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铜−锰合金 硫酸阳极氧化 黑点缺陷 二次热处理 金属间化合物 偏析 故障处理
下载PDF
Ti和Zr的复合变质与热处理对ZA27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于文斌 何洪 +2 位作者 黎雪莲 张宝玉 殷和超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ZA27合金进行了变质处理和热处理试验。XRD分析和金相研究表明,变质处理不改变合金的相结构,但Ti和Zr的存在影响初生α-Al相凝固前沿的溶质分布和成分过冷,阻碍了树枝晶生长和二次枝晶的形成,使粗大的树枝晶变为细小的花瓣状枝晶。370... 对ZA27合金进行了变质处理和热处理试验。XRD分析和金相研究表明,变质处理不改变合金的相结构,但Ti和Zr的存在影响初生α-Al相凝固前沿的溶质分布和成分过冷,阻碍了树枝晶生长和二次枝晶的形成,使粗大的树枝晶变为细小的花瓣状枝晶。370℃×10 h固溶处理表明,变质处理有利于η相的均匀分布。320℃×3h和320℃×18 h退火表明,变质处理有明显的抑制共晶组织粗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27合金 复合变质处理 热处理 显微组织
下载PDF
钛铝基合金渗硅层结构及抗高温氧化性能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伟 石巨岩 +2 位作者 马晓霞 赵兴国 边丽萍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9,共4页
研究了钛铝基合金固体渗硅后的渗层结构、抗高温循环氧化性能。结果表明 :钛铝基合金固体渗硅后表层形成主要由Ti5Si3 、Al2 O3 和Al3 Ti、TiSi2 、Si构成的复合渗层 ,该复合渗硅层有效阻止了高温氧化过程的进行 。
关键词 钛铝基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 化学热处理 氧化 渗层
下载PDF
高速钢复合轧辊及其热处理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明杰 王恩刚 +1 位作者 王俊刚 赫冀成 《中国冶金》 CAS 2006年第10期14-19,37,共7页
介绍了近10年来陆续发展起来的几种新的高速钢复合轧辊的制造方法及其应用情况;论述了高速钢复合轧辊外层及芯部材质以及复合界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其热处理工艺的进展状况。
关键词 复合轧辊 高速钢 复合界面 热处理
下载PDF
中药复方温热加工后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瑛 江花 +2 位作者 王倩 王科闯 肖力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88-9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复方温热加工后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1979—2011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温热加工的中药复方共222首,采用Access2003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 13.0...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复方温热加工后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1979—2011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温热加工的中药复方共222首,采用Access2003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提炼用药规律。结果:总结使用药物分类频数频率、各类常用药物频数频率、高频使用药物的结果。结论:中药复方温热加工外治类风湿关节炎,重在运用祛风湿、活血化瘀、解表、补虚、清热药,以畅通气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即使为补虚药也宜选补而不滞、兼有散通之药。常用高频药物为桂枝,能加强方药发散通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温热加工 外治 类风湿关节炎 用药规律
下载PDF
热处理时间对La(Fe_(0.92)Co_(0.08))_(11.9)Si_(1.1)化合物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素芬 陈云贵 涂铭旌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5-27,共3页
用非自耗电弧炉熔炼制备了La(Fe_(0.92)Co_(0.08))_(11.9)Si_(1.1)化合物,用XRD及SEM研究了热处理对La(Fe_(0.92)Co_(0.08))_(11.9)Si_(1.1)化合物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900℃短时(<72h)热处理得不到NaZn13型晶体结构;900℃热处... 用非自耗电弧炉熔炼制备了La(Fe_(0.92)Co_(0.08))_(11.9)Si_(1.1)化合物,用XRD及SEM研究了热处理对La(Fe_(0.92)Co_(0.08))_(11.9)Si_(1.1)化合物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900℃短时(<72h)热处理得不到NaZn13型晶体结构;900℃热处理使试样的组织发生了变化,α-Fe由在铸造态试样中的非主相变为热处理态中的主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e-Si合金 热处理 晶体结构 相变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