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Binary Compound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被引量:3
1
作者 Zhenzhong Fan Meng Wang +1 位作者 Jigang Jigang Xin Wang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12期571-574,共4页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or oilfield, choose HS-1 non-ionic surfactant and polymer formation in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or oilfield, choose HS-1 non-ionic surfactant and polymer formation in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 analyzed longitudinal heterogeneous models, single surfactant and a single polymer and polymer flooding of table binary complex drive effect. Studies show that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recovery effect is best, followed by polymer flooding, minimum of surfactant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BINARY compound FLOODING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下载PD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ompound Ridge Culture in Hillside Orchard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被引量:1
2
作者 LIAO Xiaoyong CHEN Zhijian +2 位作者 WANG Haiming LUO Chengde LI Tao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8年第3期357-362,共6页
Based on contour tillage of wide ridge and furrow covering and agro-forestry,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ound ridge culture mode in hillside orchards and introduces a long-term observation to the mode's effects on ecol... Based on contour tillage of wide ridge and furrow covering and agro-forestry,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ound ridge culture mode in hillside orchards and introduces a long-term observation to the mode's effects on ecological benefit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 five-year study shows that compound ridge culture in hillside orchards is effective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in reducing soil ero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s of orchards, compound ridge culture has reduced runoff amount by 41.96%-57.96%, soil erosion amount by 55.47%-67.75%. Compound ridge culture also brings an obvious reduction of soil nutrient loss and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keeping and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hillside orchards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side orchards compound ridge culture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
作者 徐伯东 邹贤利 +4 位作者 吴新豫 赵文苹 王爱霞 许涛 赵晓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中浅层发现了侏罗系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但是老井试油后产量不一,油藏“甜点”识别困难。为此,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八道湾组油藏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原油的生物...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中浅层发现了侏罗系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但是老井试油后产量不一,油藏“甜点”识别困难。为此,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八道湾组油藏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分析原油特点和原油成因具有显著的表征意义,原油普遍具有β-胡萝卜烷和γ-蜡烷丰度高的特征,为典型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产物。其中,低产井原油的γ-蜡烷丰度相对偏低,Ts/Tm较大;高产井原油的γ-蜡烷丰度较高,Ts/Tm偏小,色层效应是造成原油间生物标志化合物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认为,断裂沟通方式及油藏充注过程影响了油气的聚集程度,晚期构造掀斜调整形成的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更具有勘探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玛湖凹陷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色层效应 原油成因 八道湾组 玛湖凹陷
下载PDF
超浅层大位移水平井“三低”钻井液技术
4
作者 吴若宁 刘云 +5 位作者 余海棠 兰晓龙 艾先婷 郭星波 高攀明 邓富元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针对东部超浅层水平井水平段钻井中降摩阻扭矩大、托压严重等问题,分析了该区块的储层特征,构建了“低摩阻、强携砂、防水锁”的思路,优选了低成本的关键处理剂,形成了低摩阻、低成本和低伤害的水基钻井液体系,评价了其主要性能,并进行... 针对东部超浅层水平井水平段钻井中降摩阻扭矩大、托压严重等问题,分析了该区块的储层特征,构建了“低摩阻、强携砂、防水锁”的思路,优选了低成本的关键处理剂,形成了低摩阻、低成本和低伤害的水基钻井液体系,评价了其主要性能,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及试验表明,羧甲基纤维素(CMC)增黏提切效果好,最优加量为0.3%~0.5%,聚丙烯酸钾(KPAM)降失水明显,最优加量为1.0%~1.5%,复合润滑剂中固体润滑剂(SH-2)和液体润滑剂(RY-838)最佳复配比例为3∶7,防水剂为0.5%F-113。该钻井液体系渗透率恢复平均值为85.38%,中压失水小于5 mL,泥饼粘滞系数为0.0524~0.0612,动塑比为0.52~0.55。现场应用1口井,未出现严重托压,较邻井钻速提高13.5%,钻井液成本降低5.3%,有效解决了超浅层水平井钻井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浅层 井眼清洁 降摩减阻 储层保护 复合润滑剂
下载PDF
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与复合砂体构型研究--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
5
作者 马子麟 范洪军 +1 位作者 王海峰 何明薇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不连续界限”研究通过识别多地震属性的变化位置,实现井震联合储层构型剖析。针对目前“不连续界限”研究对象主要为单期砂体这一现状,本文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提出两期叠置砂体不连续界限与储层构型研究方法,概括为“单井定期次... “不连续界限”研究通过识别多地震属性的变化位置,实现井震联合储层构型剖析。针对目前“不连续界限”研究对象主要为单期砂体这一现状,本文以渤海P油田Ⅳ-2层为例,提出两期叠置砂体不连续界限与储层构型研究方法,概括为“单井定期次、界限定边界、波形定结构”。首先,以单井构型识别和分类为基础,建立两期叠置砂体构型边界处4种结构的正演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界限类型和波形偏度为特征指标的砂体结构判别标准,指导剖面和平面构型研究。应用该方法剖析研究区储层结构,结果表明:本区Ⅳ-2层可进一步细分为三期曲流带沉积,曲流带宽度在150~385 m之间,曲流带之间的接触边界与废弃河道是阻碍渗流的主要不连续界限。动静结合验证,构型研究结果与动态响应相符,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 不连续界限 地震波偏度 储层构型
下载PDF
地球气体运移与地热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卢予北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和地球气体相关文献,结合地热钻探工程实践,阐明了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高温高压气体,地热、油气及煤系气等能源资源的形成与地球气体的运移密切相关,地热资源的形成主要是深部气体起到携带和驱动(介质和动力)作用,并在一定地质环境和空间富集。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水热型地热资源成藏模式,有对流型、传导型和对流-传导复合型3种。并提出在传统地热系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热理论创新、建立地球气体动力学学科,使地热系统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为地热资源的持续稳定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气体运移 地热资源 形成机制 地球气体动力学 对流型成藏模式 传导型成藏模式 对流-传导复合型成藏模式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气藏地震正演模拟
7
作者 张雨 许胜利 但玲玲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地震正演是地震储层预测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致密砂岩储层中,正演研究相对较少,反射特征认识不充分,而目前随着勘探开发进入隐蔽化,需要加强对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的认识。为提高这一认识,以H油田C8油组为例开展了致密储层的正演研究,... 地震正演是地震储层预测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致密砂岩储层中,正演研究相对较少,反射特征认识不充分,而目前随着勘探开发进入隐蔽化,需要加强对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的认识。为提高这一认识,以H油田C8油组为例开展了致密储层的正演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砂厚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受砂泥岩阻抗差大小的影响。当阻抗差较大时,振幅随厚度的变化幅度明显;当阻抗差依次减小时,振幅随砂厚变化的幅度也依次变小。2)存在着一个临界的孔隙度0.08,当孔隙度小于0.08时,砂岩对应波峰-波谷,振幅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当孔隙度等于0.08时,砂泥岩阻抗相等振幅为零;当孔隙度大于0.08时,极性出现反转,砂岩对应波谷-波峰,振幅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大。3)河道的正演结果表现为单个复合河道地震同向轴相应为顶平底凸的下切和边部收敛;两河道纵向切叠为晚期河道切割出现下切和边部收敛;河道侧向切叠为早期复合河道被晚期的河道切割,晚期复合河道形态保存完整。4)前积体的正演结果表现为明显的顶底板反射及两侧反射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利用该研究成果对C8油组进行了储层砂体的预测,共识别河道7条,为进一步的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河道追踪 复合河道
下载PDF
一种重晶石螯合剂完井液体系研究
8
作者 郭海峰 曾佳 《化学工程师》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重晶石加重钻井液在正压差下易进入储层岩石孔喉中,严重堵塞渗流通道,污染地层,极难解除,影响油气井产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采用1,3-二溴丙烷改性DTPA制备一种聚集体螯合剂AHJ-1,增大对重晶石的溶解能力,并协同催化剂、转化剂... 重晶石加重钻井液在正压差下易进入储层岩石孔喉中,严重堵塞渗流通道,污染地层,极难解除,影响油气井产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采用1,3-二溴丙烷改性DTPA制备一种聚集体螯合剂AHJ-1,增大对重晶石的溶解能力,并协同催化剂、转化剂和破胶剂形成一套重晶石螯合完井液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形成的聚集体螯合剂对重晶石的溶解能力更强,在催化剂草酸、转化剂K_(2)CO_(3)作用下,Ba^(2+)与AHJ-1分子的反应活性得到提高,且促进低溶解度BaSO_(4)转化为高溶解度BaCO_(3),增强AHJ-1溶液对重晶石的溶解度。另外,重晶石螯合完井液体系有效溶解重晶石泥饼,对岩芯孔喉中泥饼固相进行溶解反应,提高了污染岩芯渗透率恢复值,有利于提高油气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剂 完井液 破胶剂 储层保护 氨基类化合物
下载PDF
三峡库区开州城区大气VOCs污染的季节特征及来源解析
9
作者 雷振宇 周思愿 +4 位作者 刘煌卿 彭康 杨凯 王锐 陈福军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为深入了解重庆市开州区中心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污染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在线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57种臭氧前体混合物(PAMS)的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估算了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 为深入了解重庆市开州区中心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污染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在线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57种臭氧前体混合物(PAMS)的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估算了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开州区大气中VOCs浓度变化为冬季(20.18μg/L)>秋季(19.89μg/L)>春季(19.81μg/L)>夏季(14.58μg/L),烷烃、烯烃和芳香烃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43.2%、37.8%和19.0%;烯烃的OFP占比最大(51.4%),其次为芳香烃(38.3%)和烷烃(10.3%);芳香烃对SOA生成的贡献高达90.5%;区域VOCs气团较为新鲜且受到近距离传输,主要受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生物质燃烧、燃油蒸发影响;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的有效控制是降低区域VOCs光化学反应生成O_(3)和SOA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臭氧生成潜势(OFP)
下载PD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development in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LI Yang KANG Zhijiang +1 位作者 XUE Zhaojie ZHENG Songq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4期712-722,共11页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hin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accumulation pattern, complex structure and varying reservoir conditions. Concern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racks the technical break...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hin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accumulation pattern, complex structure and varying reservoir conditions. Concern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racks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s and related practices since the 1950 s, summarizes the developed theory and technologies of carbonate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ir adaptability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ir development trend. The following theory and technologies have come into being:(1) carbonate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compound flow mechanisms in complex medium;(2)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technologies based on geophysics and discrete fracture-vuggy modeling method;(3) well testing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coupling free flow and porous media flow;(4)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iques for nitrogen single well huff and puff, and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 techniques with well pattern design i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d intensity water injection, water plugging and channel blocking as the core;(5)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iques, acid fracturing techniques and its production increasing technique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researches in four aspects need to be done:(1) complex reservoir descrip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er accuracy;(2) various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iques;(3) improving the drilling method and acid fracturing method for ultra-deep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significantly cutting engineering cost;(4)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big data, cloud comput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oilfield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smart development of oil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 reservoir formation compound flow water FLOODING gas FLOODING acid FRACTURING STIMUL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of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11
作者 JIN Fengming WANG Xin +5 位作者 LI Hongjun WU Xuesong FU Lixin LOU Da ZHANG Jinning FENG Jian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source rock,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is an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howing a good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the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ar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primary source conditions, the inner buried-hill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has three preponderant 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ion: secondary large-scale gas generation of coal source rock, multi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mainly late hydrocarbon charging, which formed the compou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above-source sandstone and under-source carbonate rock in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Along with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is characterized by "mixed oil and gas charge in local parts in early stage, adjustment accumulation due to structural high migration in middle stage, and 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e and compound accumulation in la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Huanghua DEPRESSION Wumaying buried-hill INNER buried-hill Paleozoic primary reservoir compound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process
下载PDF
靖边气田低压气井深度解堵措施研究及应用
12
作者 杨青松 杨飞 +2 位作者 任磊 张旬 于晓明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10期52-57,67,共7页
针对靖边气田部分气井井筒较脏、油套压差逐渐增大、气井产能下降快、存在井筒及储层结垢趋势的问题,以分析结垢物的化学成分及结垢机理为依托,提出了低压气井油管暂堵分段清洗+近井地带注气气驱深度解堵技术思路,通过完善堵塞判识流程... 针对靖边气田部分气井井筒较脏、油套压差逐渐增大、气井产能下降快、存在井筒及储层结垢趋势的问题,以分析结垢物的化学成分及结垢机理为依托,提出了低压气井油管暂堵分段清洗+近井地带注气气驱深度解堵技术思路,通过完善堵塞判识流程,配套形成气井解堵药剂体系,确立改造范围、用量计算、工序及加注制度等关键参数,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及技术要求,保障工艺推广应用,达到增产增效、预防气井结垢的目的。通过现场试验应用,表明该工艺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起到清洗井筒垢物、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恢复气井产能的目的,为气井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气井 井筒及储层 复合解堵 试验应用 降本增效
下载PDF
南海东部Y油田零散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3
作者 田腾飞 涂志勇 +2 位作者 陈一鸣 夷晓伟 李珙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2期142-143,共2页
南海东部Y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展开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及动油水界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道复合砂体分为三种河道构型单元及一种席状砂构型单元,一二类河道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展布较广,砂体下部为... 南海东部Y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展开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及动油水界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道复合砂体分为三种河道构型单元及一种席状砂构型单元,一二类河道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展布较广,砂体下部为优势上水通道,受构造趋势影响,油藏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发育三类河道复合砂体及四类席状砂复合砂体油藏平面来水方向受构型单元平面展布控制,在弱来水方向有剩余油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田 剩余油 复合砂体 储层构型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
14
作者 石彬 贾自力 +3 位作者 党海龙 陈芳萍 周红燕 李玮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8期1943-1946,共4页
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自制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MBSA),并将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小分子乳化剂复配,制得复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MSTM)。通过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驱油效率测试等对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进行了表... 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自制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MBSA),并将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小分子乳化剂复配,制得复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MSTM)。通过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驱油效率测试等对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可维持在10^(-3)mN·m^(-1)这一数量级,加入3%质量分数MBSA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佳的乳化性能,随着在MSTM2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中浸泡时间的不断增加,岩心表面接触角逐渐增加,其驱油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复合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润湿性能
下载PDF
海上稠油X油田热水复合增效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
15
作者 袁玉凤 高杰 +3 位作者 戎凯旋 孟小芳 寇双燕 赵心茹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83-87,共5页
海上X油田属于普通Ⅰ类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造成水窜严重,综合含水接近90%,但采出程度仍较低。热水驱能够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减缓含水上升,提高水驱油效率;但单纯的热水驱携带热量有限,驱替过程中热... 海上X油田属于普通Ⅰ类稠油油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造成水窜严重,综合含水接近90%,但采出程度仍较低。热水驱能够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减缓含水上升,提高水驱油效率;但单纯的热水驱携带热量有限,驱替过程中热量损失快,增产效果相对较差;热水复合驱油技术即在热水驱的基础上,辅助化学剂和气体,通过充分利用化学剂、气体对原油或油藏理化性能的改变,提高驱油效率和波及体积,增强热采开发效果。通过使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X油田开展热水复合驱油的增效机理分析、注采参数优化及效果预测,研究表明,凝胶+108℃热水+多元气体+泡沫为最佳介质组合,比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10.2%;比纯热水驱提高采收率5.2%,对稠油油藏热水复合驱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水复合驱 增效机理 参数优化 效果预测
下载PDF
低渗油田中高含水期电泵井井筒防垢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海上A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云斌 王殿武 +3 位作者 王凤刚 王彦鹏 李瑞雪 王中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100-103,108,共5页
A油田为海上典型的低渗油田,以潜油电泵为主要人工举升方式开发,近几年油田电泵井结垢严重,泵机组故障率逐年攀升,严重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实验分析垢样主要成分为FeS垢和CaCO_(3),类比目前国内外常规的阻垢技术,本次研究提出了一种... A油田为海上典型的低渗油田,以潜油电泵为主要人工举升方式开发,近几年油田电泵井结垢严重,泵机组故障率逐年攀升,严重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实验分析垢样主要成分为FeS垢和CaCO_(3),类比目前国内外常规的阻垢技术,本次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该油田的复合阻垢剂阻垢技术。该技术通过地面柱塞泵,连续向电泵吸入口处注入复合阻垢剂,充分与地层液体混合,从而达到缓蚀阻垢的效果。在现场应用中有效延长了电泵机组使用寿命,对油田后期高效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井筒防垢 复合阻垢剂 碳酸钙垢 硫化亚铁垢
下载PDF
海上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堵水与低温热化学吞吐复合增效应用
17
作者 戎凯旋 袁玉凤 +3 位作者 孟小芳 王飞 王鹏润 赵心茹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58-62,68,共6页
渤海W油田P井区为强底水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储层厚度大、地层原油黏度高,储层物性好等特点,投产初期采用冷采开发,出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等特征,开发效果差。为了改善油田开发现状,结合水平井冷采井筒条件,提出了堵水体系、化... 渤海W油田P井区为强底水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储层厚度大、地层原油黏度高,储层物性好等特点,投产初期采用冷采开发,出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等特征,开发效果差。为了改善油田开发现状,结合水平井冷采井筒条件,提出了堵水体系、化学增效剂和低温热水的复合吞吐方法,并利用三维物模装置开展不同堵水体系及化学药剂复合吞吐的实验。实验表明,氮气泡沫+热水+降黏剂复合吞吐控水增油效果最好,提高采出程度23.52%,且先注堵水药剂再注热水+降黏剂的段塞组合顺序效果更好。结合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选P3H井开展氮气泡沫-低温热水-降黏剂复合吞吐先导试验,措施后含水率从91.80%降低至5.53%,高峰日产油量为措施前的5倍,有效期达105 d,单次措施累计增油3852 t,措施效果较好。该项技术为海上深层底水普通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也为海上类似稠油油田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底水稠油油藏 控水 低温热水复合吞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系“三气”共采产层组压裂裂缝扩展物模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孟尚志 侯冰 +2 位作者 张健 谭鹏 熊振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1-227,共7页
硬脆性砂岩、页岩储层与塑性的煤层组合开发时,层间应力差、岩性差异、界面性质等因素会对水力裂缝扩展产生较大影响,复合储层人工裂缝扩展规律存在认识不清的难点,给储层改造方案的合理设计带来了难度。基于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 硬脆性砂岩、页岩储层与塑性的煤层组合开发时,层间应力差、岩性差异、界面性质等因素会对水力裂缝扩展产生较大影响,复合储层人工裂缝扩展规律存在认识不清的难点,给储层改造方案的合理设计带来了难度。基于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天然露头岩石进行不同岩性组合,开展室内大尺寸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地应力差、弹性模量差异、煤岩割理等参数对水力裂缝起裂及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裂缝起裂方向受地应力条件及近井筒天然弱面共同控制;当应力差在4~6 MPa时,既能保证裂缝穿透界面,又能保证高效沟通煤岩中天然弱面形成网络裂缝;层间弹性模量差异越大,缝内流体压力越高,穿透界面时释放的压力脉冲有助于激活煤岩中的微裂缝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水力裂缝在煤岩中的扩展路径受割理影响较大,易发生转向或者分叉扩展;水力裂缝穿透界面时压裂曲线存在明显的2次憋压,沟通煤岩割理过程中压裂曲线上下波动明显。研究复合储层水力裂缝起裂及扩展规律可为油田现场预测裂缝形态以及优化泵注程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共采 复合储层 组合压裂 裂缝扩展 地应力差 弹性参数
下载PDF
多区复合油藏非牛顿幂律流体试井解释 被引量:33
19
作者 宋考平 祝俊峰 +2 位作者 刘泽俊 孙智 王玉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8-83,共6页
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等非牛顿幂律流体驱油条件下流体的渗流规律,在油层内存在多个非牛顿渗流区的基本假设条件下,建立了相应的这种复合油藏的渗流模型和描述压力变化的偏微分方程组,根据聚合物驱的油田实际情况,给出了偏微分方程的初... 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等非牛顿幂律流体驱油条件下流体的渗流规律,在油层内存在多个非牛顿渗流区的基本假设条件下,建立了相应的这种复合油藏的渗流模型和描述压力变化的偏微分方程组,根据聚合物驱的油田实际情况,给出了偏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和无穷大、定压有界、封闭有界三种外边界条件,牛顿流复合油藏模型、非牛顿幂律流体渗流均质油藏模型、牛顿—非牛顿复合油藏模型均是其特例。得到了三种定解问题的油水井试井解释模型并分别求得了它们在Laplace空间中的解析解,研究了解的特征,给出了存在两个和三个非牛顿渗流区条件下的两种特例,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求得了无因次压力随无因次时间的变化规律,制作了理论图版,进行了实例研究。本研究可用于解释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非牛顿幂律流体渗流情况下的试井曲线,预测渗透率、表皮系数、油层压力、驱替前缘位置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流 复合油藏 试井 解释模型
下载PDF
考虑重力超覆的稠油热采试井分析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3 位作者 余佳 吴成友 李虹 郑爱萍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针对蒸汽驱中的重力超覆现象,提出采用楔状复合油藏模型来模拟倾斜蒸汽前缘建立考虑热损失的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两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在拉氏空间的解。经过Stehfest反演得到在实空间的解,并作出样板曲线,研究内外区流度比... 针对蒸汽驱中的重力超覆现象,提出采用楔状复合油藏模型来模拟倾斜蒸汽前缘建立考虑热损失的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两区复合油藏井底压力在拉氏空间的解。经过Stehfest反演得到在实空间的解,并作出样板曲线,研究内外区流度比、倾斜角度、热损失对样板曲线形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超覆 复合油藏 试井分析 拉氏变化 数值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