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raisal of CO2 storage potential in compressional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Global assessment and case study in the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long Sun Juan Alcalde +3 位作者 Enrique Gomez-Rivas Lucía Struth Gareth Johnson Anna Travé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309-2321,共13页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re is currently a hug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global deploy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nd that which will ...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re is currently a hug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global deploy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nd that which will be ultimately required.Whilst CO2 can be captured at any geographic location,storage of CO2 will be constrained by the geological storage potential in the area the CO2 is captured.The geological storage potential can be evaluated at a very high level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target area.To date,CCS deployment has been restricted to more favourable tectonic settings,such as extensional passive margin and post-rift basins and compressional foreland basins.However,to reach the adequate level of deployment,the potential for CCS of regions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needs to be explored and assessed worldwide.Surprisingly,the potential of compressional basins for carbon storage has not been universally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distribution.Here,we present an integrated source-to-sink analysis tool that combines comprehensive,open-access information on basin distribution,hydrocarbon resources and CO2 emissions based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Compressional settings host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and 36% of inland CO2 emissions but,to date,large-scale CCS facilities in compressional basins are concentrated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only.Our source-to-sink tool allows identifying five high-priority regions for prospective CCS development in compressional basins:North America,north-western South America,south-eastern Europe,the western Middle East and western China.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reas in terms of CO2 emissions and CO2 storage potential.Additionally,we conduct a detailed case-study analysis of the Sichuan Basin(China),one of the compressional basins with the greatest CO2 storage potential.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ressional basins will have t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future of CCS if this technology is to be implemented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storage compressional basins CO2 emissions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UBSIDENCE ANALYSIS OFTHE TENSIVE BASIN AND COMPRESSIVEMOUNTAIN TYPE DIWA BASIN WITH IMPLICATIONS FOR EPISODIC TECTONIC MOVEMENT AND SEDIMENTATION
2
作者 Yang Minghui and Wei Yongpei(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069,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9年第2期125-133,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Jurassic-Quaternary basement subsidence in the Delingha basin, a tensile basin and compressive mountain type diwa basin, and corrected for local sediment loading. Subside...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Jurassic-Quaternary basement subsidence in the Delingha basin, a tensile basin and compressive mountain type diwa basin, and corrected for local sediment loading. Subsidence patter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 effects of erosion induced uplift by means of analytical estim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Delingha basin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204(?)~130 Ma (SⅠ ), 130~95 Ma (SⅡ ), 67~35 Ma (SⅢ ) and 35~0 Ma (SⅣ ), recording episodic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sive basin and compressive mountain diwa basin subsidence analysis depositional syste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下载PDF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2
3
作者 许志琴 曾令森 +5 位作者 杨经绥 李海兵 姜枚 金之钧 郑和荣 郭齐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1-643,共13页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其演化过程中 ,怎样控制区域应力场、变形构造及盆地的形成 ,进而制约油气的迁移和圈闭 .分析结果表明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在美国南加州的盆 -山构造体系所起的作用相比较 ,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盆-山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相似的作用 .青藏高原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斜向运动导致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东南形成走滑 -挤压构造域 .形成一系列的走滑和推覆构造 ,在地形上表现为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有序的盆 -山相间的构造体系 .与南加州富含油气的盆地相似 ,阿尔金走滑断裂及相配套的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挤压型盆-山构造 油气资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志宏 杨建国 +2 位作者 万传彪 刘振文 张立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0-624,共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侏罗纪主要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 ,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箕状断陷盆地。断陷中的中、下侏罗统沉积作用明显受断层控制 ,为断陷盆地。上侏罗统的沉积作用基本不受断层控制 ,为坳陷盆地。在白垩纪 ,柴北缘地区主要受挤...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侏罗纪主要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 ,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箕状断陷盆地。断陷中的中、下侏罗统沉积作用明显受断层控制 ,为断陷盆地。上侏罗统的沉积作用基本不受断层控制 ,为坳陷盆地。在白垩纪 ,柴北缘地区主要受挤压构造体制控制 ,在祁连山山前形成断层传播褶皱 ,沉积作用受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断陷盆地 坳陷盆地 压性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4种新生代挤压盆地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孟军 宋岩 +4 位作者 秦胜飞 柳少波 洪峰 傅国友 达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52,共19页
新生代挤压盆地是我国中-西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挤压盆地的发育部位、盆地基底、充填层序、构造叠加和盆山耦合形式等条件,本文在我国中-西部识别出准(噶尔)西北缘型、四川盆地西缘型、柴(达木)北缘型和准(噶尔)南缘型等4种新生... 新生代挤压盆地是我国中-西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挤压盆地的发育部位、盆地基底、充填层序、构造叠加和盆山耦合形式等条件,本文在我国中-西部识别出准(噶尔)西北缘型、四川盆地西缘型、柴(达木)北缘型和准(噶尔)南缘型等4种新生代挤压盆地,前两者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前陆盆地,后两者具有喜马拉雅造山期的再生前陆盆地特征。对准西北缘、四川盆地西缘、柴北缘和准南缘新生代挤压盆地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在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晚期前陆发育对柴北缘型和准南缘型挤压盆地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不同新生代挤压盆地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期及之前是准西北缘型和四川盆地西缘型挤压盆地主要的成藏期,喜马拉雅造山期则主要表现为准西北缘型挤压盆地的油气藏保存和四川盆地西缘型挤压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马拉雅晚期是柴北缘型挤压盆地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多期前陆盆地的准南缘型挤压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马拉雅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盆地 成藏条件 成藏期次 新生代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 被引量:82
6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2 位作者 陈琰 张国卿 伍坤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10,共10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新建了走滑冲断-源外油气富集模式、坳内断褶-源上油气富集模式、凹陷斜坡-源内近源油气富集模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得以丰富。在该理论指导下,梳理出盆地3大勘探新领域:盆缘古隆起、盆内凹陷—斜坡带、盆内晚期构造带,落实了21个有利区带,在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4个地区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4.03×108t,为盆地前50年探明总储量的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走滑-挤压叠合盆地 咸化湖相烃源岩 古隆起 晚期构造 基岩气藏
下载PDF
同生逆断层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印森林 吴胜和 +3 位作者 陈恭洋 许长福 彭寿昌 程乐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8-228,共11页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冲积扇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邻近露头资料,通过沉积构型及构造-沉积响应分析,探讨挤压型盆地边缘与同生逆断层相关的冲积扇沉积构型特征。研究表明:挤压型盆地边缘冲积扇扇体的...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冲积扇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邻近露头资料,通过沉积构型及构造-沉积响应分析,探讨挤压型盆地边缘与同生逆断层相关的冲积扇沉积构型特征。研究表明:挤压型盆地边缘冲积扇扇体的形态、规模和组合样式受到同生逆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在多条平行盆地边缘的断层与顺源调节断层组合的条件下,调节断层走滑活动导致物源区溯源剥蚀,扇体呈快速退积而形成薄层条带溯源叠置组合。同时,调节断裂的平移活动会影响物源出口位置的侧向偏移,形成侧向迁移叠置扇体组合;在强烈活动的交叉状同生逆断层组合条件下,则形成多期厚层垂向叠置扇体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逆断层 冲积扇 沉积构型 露头 挤压型盆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切谷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涛 陆永潮 +1 位作者 陈平 向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3-366,共4页
下切谷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下切谷的发现及系统研究表明,以车排子凸起为界,可将下切谷分为东缘和南缘两大体系,隆后斜坡带是大型下切谷体系发育的主要部位,下切谷体系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 下切谷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下切谷的发现及系统研究表明,以车排子凸起为界,可将下切谷分为东缘和南缘两大体系,隆后斜坡带是大型下切谷体系发育的主要部位,下切谷体系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垂向切割和侧向侵蚀以及随后的充填堆积和侧向加积作用,具有独特的沉积构成特征和充填特征。下切谷由白垩纪早期准噶尔盆地南缘强烈的构造幕式挤压冲断作用导致的湖平面快速下降形成。目前,该下切谷体系已成为车排子地区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特征 沉积构成 下切谷 压性盆地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挤压型盆地油砂富集条件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群 王红岩 +1 位作者 刘人和 拜文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世界上绝大部分油砂资源分布于挤压型盆地。通过对西加拿大盆地、东委内瑞拉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这些典型的挤压型盆地油砂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丰富的烃源岩是形成油砂矿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烃类运移通道和充足的烃类运移驱动力,影... 世界上绝大部分油砂资源分布于挤压型盆地。通过对西加拿大盆地、东委内瑞拉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这些典型的挤压型盆地油砂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丰富的烃源岩是形成油砂矿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烃类运移通道和充足的烃类运移驱动力,影响了油砂成矿的规模和分布的地理位置;地下水对烃类的水洗作用和生物的降解作用使烃类稠化,黏度升高,密度加大,形成油砂;挤压型盆地斜坡区三角洲相、滨岸相及河流相砂体发育,为大型油砂矿的成矿提供了储集空间,区域分布的泥岩作为盖层,促进了烃类横向运移,充满砂体。最后,根据油砂成矿在挤压型盆地的位置,提出了缓倾单斜油砂成矿模式和受压盆缘油砂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型盆地 油砂 稠油 成矿作用 逆断层
下载PDF
川西坳陷陆相脉冲式波动“二元”层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庄 叶素娟 +4 位作者 杨克明 朱宏权 杨映涛 李旻 张世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310,共8页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充分运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川西坳陷陆相层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作用是控制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充填样式的主导性因...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充分运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川西坳陷陆相层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作用是控制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充填样式的主导性因素,它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这种周期性的幕式逆冲挤压和松弛过程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粒沉积体,而层序上部的湖侵—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半深湖的细粒沉积体,在垂向上构成了极好的三角洲相砂体与湖相泥岩广覆式间互的沉积充填特征,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层序底部的粗碎屑可以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对象,同时,针对层序上部在湖盆边缘可能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系 脉冲式波动 层序二元结构 演化模式 压性盆地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压性盆地层序结构的二元性特征研究--以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华 王华 +2 位作者 陆永潮 赵忠新 陈少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7-854,共8页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通过各种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前陆盆地挤压构造背景下层序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博湖坳陷...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通过各种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分析前陆盆地挤压构造背景下层序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博湖坳陷侏罗系的层序发育模式,分析了二元性层序发育机理。并指出在油气勘探中,应以层序底部的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混合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博湖坳陷 焉耆盆地 层序二元结构 压性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挤压变形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文婧 任延广 +2 位作者 陈均亮 朱德丰 包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25,共5页
利用综合勘探程度较高的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钻井与地震资料,对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热河生物群时代)的地层进行了构造特征研究。确定了徐家围子断陷是受徐西和宋西两条大断裂控制的复合断陷,控陷断裂NNW延伸的部位控制了宋站、杏山和... 利用综合勘探程度较高的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钻井与地震资料,对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热河生物群时代)的地层进行了构造特征研究。确定了徐家围子断陷是受徐西和宋西两条大断裂控制的复合断陷,控陷断裂NNW延伸的部位控制了宋站、杏山和肇州三个沉降中心的形成,沙河子组沉积末期和营一段火山岩喷发后的挤压作用在盆地内形成了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和反转构造等构造样式,奠定了徐家围子断陷"二横三纵"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 挤压构造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 被引量:117
13
作者 刘和甫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99-724,共26页
沉积盆地分类和构造样式分析应从(1)几何学,(2)运动学,(3)动力学和(4)时间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动力学系统可以将盆地分为;(1)裂陷盆地,(2)压陷盆地和(3)走滑盆地3大类;随着时间进展从板块运动学系统可以划分出盆地的演化序列;在一定构... 沉积盆地分类和构造样式分析应从(1)几何学,(2)运动学,(3)动力学和(4)时间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动力学系统可以将盆地分为;(1)裂陷盆地,(2)压陷盆地和(3)走滑盆地3大类;随着时间进展从板块运动学系统可以划分出盆地的演化序列;在一定构造阶段可以形成一定的盆地几何特征,各类盆地相应地产生伸展构造体系、压缩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等各种构造样式,盆地构造分析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路线,全球动力学系统和板块构造理论为盆地分类提供理论基础,构造样式对比为预测和外推盆地的构造圈闭类型及反射地震剖面解释提供各种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地球动力学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应用地震资料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剖面 被引量:5
14
作者 牟中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98-504,共7页
由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造成压性盆地地层缩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断裂作用;②褶皱作用。由断层作用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水平断距;由褶皱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褶皱弯曲部分的长度减去弯曲剖分的水平距离。应用地层缩短量可建立压性盆地... 由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造成压性盆地地层缩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断裂作用;②褶皱作用。由断层作用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水平断距;由褶皱造成的地层缩短量等于褶皱弯曲部分的长度减去弯曲剖分的水平距离。应用地层缩短量可建立压性盆地平衡后的古地质构造发育史剖面图、平面图,并可间接地研究盆地不同位置、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性盆地 平衡剖面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区带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欣欣 陶小晚 杨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受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变形构造特征。盐上构造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盐岩层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盐下构造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冲起构造、逆冲断块等...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受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变形构造特征。盐上构造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盐岩层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盐下构造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冲起构造、逆冲断块等多种构造样式。依据盐下构造层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将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划分为过渡构造段、叠瓦扇构造段、前端冲起构造段以及后端冲起构造段四段。过渡构造段内膏盐岩层发育层位由库姆格列木群转变为吉迪克组,盐下发育叠瓦扇构造;叠瓦扇构造段盐下发育典型的逆冲叠瓦构造样式;前端冲起构造段盐下发育断弯褶皱背斜,并在反冲断层的复合作用下发生冲起,主逆冲断层之下发育次级逆冲夹片;后端冲起构造段盐下发育断弯褶皱,并在背斜北翼发育一个独立的冲起构造。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具备有利生储条件,构造分析表明过渡构造段、叠瓦扇构造段以及前端冲起构造段的盐下次级逆冲夹片具备勘探潜力,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秋里塔格 挤压构造 油气勘探区带
下载PDF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被引量:44
16
作者 姚伯初 刘振湖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海域位于南海南部,区内万安、曾母、北康、南薇、中建南和礼乐等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南沙海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油气区。烃源岩、高热流值、挤压构造发育和生储盖条件匹配等是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挤压边缘 高热流值 油气资源 南沙海域
下载PDF
挤压型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兴辉 宋海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32-1740,共9页
挤压过程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挤压型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对认识岩石圈内部应力分布、力学属性和流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挤压型盆地构造模拟的弹性模型、粘弹性模型和深度控制的弹塑性模型,对... 挤压过程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挤压型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对认识岩石圈内部应力分布、力学属性和流变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挤压型盆地构造模拟的弹性模型、粘弹性模型和深度控制的弹塑性模型,对比了这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简单介绍了前人在研究地壳隆升时用到的几种热演化模拟方法.虽然挤压过程的构造模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挤压型盆地的热演化模拟则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型沉积盆地 动力学 构造热模拟 挠曲 有效弹性厚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及其地震速度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俊湘 陈景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74-477,共4页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地震转换波地震速度的统计和地质分析,并与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的地震纵波速度特征对比后认为,准噶尔盆地缺失硅铝层,浅变质的下古生界“褶皱基底”直接覆盖于硅铝镁...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地震转换波地震速度的统计和地质分析,并与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的地震纵波速度特征对比后认为,准噶尔盆地缺失硅铝层,浅变质的下古生界“褶皱基底”直接覆盖于硅铝镁层之上,缺失深变质岩系即“结晶基底”。塔里木盆地、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具有相似的壳幔速度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基底结构及演化提供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基底 速度 转换波 纵波速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含盐沉积盆地挤压盐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莉 吴珍云 +5 位作者 尹宏伟 董少春 毕晨洁 杨秀磊 王福远 刘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150,共15页
挤压盐构造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盐构造类型,对沉积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内,挤压盐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指导了挤压型含盐沉积盆地油气藏勘探。在综合分析盐岩... 挤压盐构造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盐构造类型,对沉积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内,挤压盐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指导了挤压型含盐沉积盆地油气藏勘探。在综合分析盐岩物理特性、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以及盐构造形成对油气成藏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含盐褶皱冲断带及其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对比国内外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及典型油气藏,总结出国内外典型的含盐褶皱冲断带盐岩层均参与了构造变形,使得由造山带向盆地腹地,构造变形由强烈基底卷入逆冲推覆变形逐步过渡到薄皮滑脱褶皱变形,并影响褶皱冲断带内油气成藏的分布。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盐构造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挤压盐构造 含盐沉积盆地 油气成藏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地质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区带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会文 陈竹新 +4 位作者 李勇 张朝军 雷刚林 吴超 唐雁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2-940,共9页
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滑脱层控制的3套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浅层结构表现为东段的反冲和下盘背形构造,向... 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滑脱层控制的3套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浅层结构表现为东段的反冲和下盘背形构造,向西逐渐转换为南秋反冲(局部倒转)、北秋楔体构造以及夹于二者之间的向形构造,至却勒构造段转换为上盘正向大型逆冲推覆和下盘背斜的组合结构。深部结构表现为中生界古隆起构造的再活动。盐下构造可以划分为东部新生代晚期冲断构造段、中部古隆起构造段以及西部却勒古构造复活段。深、浅层构造平面分段的一致性和剖面垂向叠置关系揭示西秋地区盐上冲断结构与深部结构在空间上可能存在耦合关系。钻井资料显示西秋—却勒地区存在着多套勘探目标层位,即深层的下白垩统、盐内夹层以及古近系苏维依组。构造分析表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东段的薄皮叠瓦逆冲带以及却勒塔格构造带的深层冲断构造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秋里塔格 却勒 冲断褶皱带 挤压构造 油气勘探区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