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ailure Criterion Analysis of Rubber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1
作者 Yanli Hu Peiwei Gao +2 位作者 Furong Li Zhiqing Zhao Zhenpeng Yu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3年第4期2055-2073,共19页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rubber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RFRC),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FRC under different lateral compressive stresses was carried out by considering di...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rubber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RFRC),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FRC under different lateral compressive stresses was carried out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rubber replacement rates and polypropylene fibre contents.The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RFRC work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ubber replacement rate and polypropylene fibre content on the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RFRC.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 compressive stress,the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failure mode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a columnar pattern to a flaky pattern,suggesting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rubber and polypropylene fibres into the concret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acks.For different rubber replacement rates and polypropylene fibre contents,the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exhibited the same developing tre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 compressive stress.Specifically,the lateral compressive stress imposed the minimum effect on the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when the rubber replacement rate and polypropylene fibre content were 20%and 0.4%,respectively,and imposed the maximum effect when the rubber replacement rate and polypropylene fibre content were 20%and 0%,respectively.With the increase of rubber replacement rate,the vertical peak stres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which implies that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polypropylene fibres can increase the vertical peak stress to a certain extent.Then,the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mechanism of RFRC was analysed from the microscopic level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eanwhile,based on Kupfer’s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failure criterion and the octahedral stress space,a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failure criterion for RFRC was proposed,which was proven to have good applicability.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F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RFRC) biaxial compression-compress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mechanism analysis failure criterion
下载PDF
带状矩阵的多向量压缩存储
2
作者 任志国 岳秋菊 岳建斌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2期46-47,共2页
论述了矩阵的压缩存储技术,研究了带状矩阵的三种压缩存储方法,提出了带状矩阵一种新的压缩存储方法——多向量压缩存储,并得到了相应的映射函数.
关键词 带状矩阵 压缩存储 多向量压缩存储 映射函数
下载PDF
利用井孔首波求取V_S和Q_P值的广义线性反演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士弘 王克协 +1 位作者 马俊 刘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1期242-252,共11页
针对声全波幅度信息的利用还非常有限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更加接近实际的柱状声源在各向同性准弹性介质包围的轴对称井孔中激发的波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利用首波幅度来求取地展横波速度VS和介质纵波品质因素QP的广义线性反演模型.... 针对声全波幅度信息的利用还非常有限的实际情况,本文以更加接近实际的柱状声源在各向同性准弹性介质包围的轴对称井孔中激发的波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利用首波幅度来求取地展横波速度VS和介质纵波品质因素QP的广义线性反演模型.首先,通过数值计算考察得到该方法在长源距声全波测井的测量频率范围内.对地层介质泊松比σ约小于0.36的情况下适用.其次,在方法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大庆油田几口井的现场长源距声全波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在深层井段较硬地层情况下,反演求得的横波时差与相似法信号提取的横波时差基本一致.反演求得的地层破裂压力梯度值与现场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10%以内.初步分析了QP值的合理性.最后,将反演实测资料所得到的结果运用到地震AVO技术处理中,与实测地震CDP道集进行比较,得到满意的结果,间接地验证了反演方法求取的地层横波速度(泊松比)的可靠性.该方法为求取较软地层的横波速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地震横波处理和介质衰减值的定量描述和定性解释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井 井孔 地震波 Vs值 Qp值 广义线性反演
下载PDF
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
4
作者 张明振 印兴耀 《油气地球物理》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桩海地区是沾化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构造的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其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 桩海地区是沾化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构造的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其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造;喜玛拉雅期以拉张和走滑构造运动为主,局部有挤压构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 剪压构造带 挤压构造 拱张背斜 桩海地区
下载PDF
纵横波联合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玉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7,51,共4页
目前油气勘探中单纯依靠纵波数据反演的结果存在多解性。利用纵波和转换横波地震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可以有效提高对横波阻抗的计算精度以及储层预测的可靠性。针对罗家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常规纵波叠前反演难以准确... 目前油气勘探中单纯依靠纵波数据反演的结果存在多解性。利用纵波和转换横波地震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可以有效提高对横波阻抗的计算精度以及储层预测的可靠性。针对罗家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常规纵波叠前反演难以准确预测储层及油水分布的问题,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开展纵横波联合反演研究,通过纵横波联合标定、转换横波压缩匹配,构造精细解释等方法建立联合反演初始模型,进而求取对岩性和流体敏感的纵横波速度比、密度等适用于储层预测与油藏描述的弹性参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纵横波联合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能够识别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变化,同时也能够反映储层流体分布,与研究区该层段56口井实钻资料的吻合率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横波联合反演 纵横波速度比 储层预测 生物灰岩 罗家地区
下载PDF
PS转换波共转换点的几种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郭向宇 凌云 魏修成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141-143,148,共4页
目前常用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是在单层均匀介质模型条件下导出的。Thomsen于 1999年提出多层介质条件下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 ,其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对纵横波速度比的定义也更为精细。通过采用上述 2种不同计算方法对实际资料进... 目前常用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是在单层均匀介质模型条件下导出的。Thomsen于 1999年提出多层介质条件下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 ,其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对纵横波速度比的定义也更为精细。通过采用上述 2种不同计算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共转换点分选及叠加处理并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换波 共转换点 计算方法 应用 纵波 横波 纵横波速度比 地震勘探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层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蕾 成志刚 +3 位作者 冯春珍 罗少成 席辉 杨智新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8-652,共5页
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孔隙度、渗透率均比较低,常规测井识别方法对储层孔隙流体信息反映较少,造成致密砂岩气层识别困难。基于岩石声学特性研究和实验分析,优选出对气层反映明显的敏感参数,提出2种识别致密砂岩气层的技术。泊松比-体积压缩... 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孔隙度、渗透率均比较低,常规测井识别方法对储层孔隙流体信息反映较少,造成致密砂岩气层识别困难。基于岩石声学特性研究和实验分析,优选出对气层反映明显的敏感参数,提出2种识别致密砂岩气层的技术。泊松比-体积压缩系数综合识别技术根据天然气对泊松比、体积压缩系数的敏感反映和镜像特征,利用其重叠后的包络面积识别气层;纵波时差差值法气层识别技术,根据岩心分析数据建立纵横波时差转换公式,将实测纵波时差曲线与转换纵波时差曲线进行对比识别气层。处理实际偶极声波测井资料应用效果很好,从而证实了其在致密砂岩气层识别评价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测井解释 致密砂岩气层 偶极声波 泊松比 体积压缩系数 纵波时差 纵横波速度比
下载PDF
山区纵、横波联合勘探的资料解释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富求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17-629,共13页
综合利用纵、横波联合勘探资料,不仅有利于寻找地层圈闭、岩性圈闭、裂缝圈闭等非构造油气藏,而且能正确判断岩层中流体的性质、地下岩性变化及裂缝带的分布范围,提高资料解释成果的精度。本文以四川 HBC 地区为例,介绍了横波层位的标... 综合利用纵、横波联合勘探资料,不仅有利于寻找地层圈闭、岩性圈闭、裂缝圈闭等非构造油气藏,而且能正确判断岩层中流体的性质、地下岩性变化及裂缝带的分布范围,提高资料解释成果的精度。本文以四川 HBC 地区为例,介绍了横波层位的标定、碳酸盐岩储层的构造解释及天然气富集带的判别等方法。在资料解释中,要特别注意纵、横波振幅比和速度比异常的分析。在HBC 地区的纵、横波振幅比异常和速度比异常多分布于构造的轴部和小鼻褶上。振幅比异常区一般为天然气聚集区,速度比异常多为裂缝发育带的反映。在上述两种异常同时存在的构造部位所布的探井,均取得了很好的钻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 纵波 地震勘探 地震时间剖面
下载PDF
右江高阶地胀缩土成因初探
9
作者 黄怀宁 《广西地质》 1998年第2期29-32,共4页
研究胀缩土的成因,为地表建筑物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胀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平面和垂向分布规律,右江高阶地胀缩土为冲洪积成因。
关键词 高阶地 胀缩土 成因 冲洪积
下载PDF
中扬子地块宜昌斜坡白垩系陆内挤压盆地的断-坳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峰 沈传波 王家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77-1691,共15页
宜昌斜坡残留的白垩系盆地是认识中扬子地块白垩纪构造演化的一个窗口.基于对白垩系露头的构造-沉积特征的观察,并结合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释,厘定了宜昌斜坡白垩系盆地的构造属性和沉积充填特征,构建了白垩系陆内挤压盆地的挤压... 宜昌斜坡残留的白垩系盆地是认识中扬子地块白垩纪构造演化的一个窗口.基于对白垩系露头的构造-沉积特征的观察,并结合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释,厘定了宜昌斜坡白垩系盆地的构造属性和沉积充填特征,构建了白垩系陆内挤压盆地的挤压断-坳结构.宜昌斜坡白垩系盆地是由天阳坪逆冲断裂带控制的陆内挤压盆地.下白垩统盆地为同造山期的挤压断陷,充填有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上白垩统盆地为后造山期的挤压坳陷,充填了冲积扇-辫状河-风成-浅水含膏湖泊沉积体系.宜昌斜坡和湘鄂西弧形带的上白垩统盆地属于陆内挤压盆地的挤压坳陷,揭示中扬子地块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起始时间是新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陆内挤压盆地 挤压断-坳结构 宜昌斜坡 中扬子地块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