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paration control using synthetic vortex generator jets in axial compressor cascade 被引量:11
1
作者 Xinqian Zheng Sheng Zhou +2 位作者 Anping Hou Zhengli Jiang Daijun Li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21-527,共7页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a high-speed plane cascade wind tunnel demonstrates that unsteady flow control by using synthetic (zero mass flux) vortex generator je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erody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a high-speed plane cascade wind tunnel demonstrates that unsteady flow control by using synthetic (zero mass flux) vortex generator je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s and reduce (or eliminate) flow separation in axial compressor cascade. The Mach number of the incoming flow is up to 0.7 and most tested cases are at Ma = 0.3. The incidence is 10° at which the boundary layer is separated from 70% of the chord length. The roles of excitation frequency, amplitude, location and pitch angle are investigated.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itation amplitud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optimal excitation location is just upstream of the separation point, and the optimal pitch angle is 35°. The maximum relative reduction of loss coefficient is 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control compressor Synthetic je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ors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钢 聂超群 +2 位作者 李轶明 朱俊强 徐燕骥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05-611,共7页
Influence of plasma actuators as a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device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Hump model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plasma actuators on external flow separation, while for internal flow... Influence of plasma actuators as a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device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Hump model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plasma actuators on external flow separation, while for internal flow separation a set of compressor cascade was adop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flow structure by the plasma actuator, the flow field was examined non-intrusively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measurements in the hump model experiment and by a hot film probe in the compressor cascad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sma actuator could b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the flow separation both over the hump and in the compressor cascade when the incoming velocity was low. As the incoming velocity increased, the plasma actuator was less effective. It is urgent to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the plasma actuator for its better application.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plasma actuator were also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separation flow control hump model compressor cascade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MULTISTAGE AXIAL FLOW COMPRESSOR INSTABILITIES
3
作者 Sun Jinju Zhang Tao Xiang Jianhua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0-102,共3页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compressor instabilities in a multistage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stage-by-stage dynamic compression model and considers air compressibility explicit...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compressor instabilities in a multistage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stage-by-stage dynamic compression model and considers air compressibility explicitly throughout the compressor. It involves discretizing the compression system into distinct elements and a use of the local ele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mean performance. The models are presented in both nonlinear and linearized forms. The linearised form permits well surge condition prediction for multistage axial compressors, while the non-linear form is able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of local flow disturbances, and helps to develop practical control strategy. Valida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data from several aircraft engine compressors. A good experiment-model consistency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flow compressors compressor instabilities Surge prediction Pre-stall Stall control
下载PDF
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与控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韩汶昕 张雪辉 +5 位作者 许剑 傅力宏 蒋鑫 郭文宾 谢宇超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0-1962,共23页
压缩空气储能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物理储能技术,作为其核心部件,压气机的性能表现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效率。叶顶间隙流动因其复杂的三维流动特性,对压气机内部流场结构变化存在重要作用,是影响整机性能的关键因素。... 压缩空气储能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物理储能技术,作为其核心部件,压气机的性能表现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效率。叶顶间隙流动因其复杂的三维流动特性,对压气机内部流场结构变化存在重要作用,是影响整机性能的关键因素。文章依照叶顶结构特点分类总结了带冠、无冠轴流压气机和开式/半开式、闭式离心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产生的机理,根据压气机流动特性,进一步综述国内外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的研究进展,形成以下结论:对于无冠轴流压气机,非定常叶顶间隙流动与失速、叶片噪声及振动问题密切相关,需扩充研究成果以优化叶顶设计;带冠轴流压气机缺乏实验和数据支撑,流动控制手段单一,可尝试跨领域应用控制技术;离心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动研究仍需探索变间隙特性和周向不均匀性对流动结构的影响,并提升应对流场变化的能力。未来研究可着重于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推广、跨领域控制技术的尝试和复合结构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压气机 叶顶间隙流动 流动控制技术
下载PDF
Control of endwall secondary flow in a compressor cascade with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ion 被引量:5
5
作者 LI Gang XU YanJi +4 位作者 LIN Bin ZHU JunQiang NIE ChaoQun MA HongWei WANG Zhao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3715-3721,共7页
Thre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ors were mounted at the positions of 20%,40%and 60%of chord length on the endwall in a compressor cascade.The downstream flow field of the cascade has been measured with... Thre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ors were mounted at the positions of 20%,40%and 60%of chord length on the endwall in a compressor cascade.The downstream flow field of the cascade has been measured with a mini five-hole pressure probe with and without the plasma actuation.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sma actuation most effectively reduces total pressure loss and flow blockage when the actuators are operated simultaneously.As each of the actuators is operated independently,the actuator at the position of 20%of chord length most effectively reduces flow blockage, and the actuator at the position of 60%of chord length fairly reduces total pressure loss.However, negative pressure loss reduction occurs with the plasma actuator at the position of 40%of chord length.In brief,the plasma actuation placed on the endwall in the cascade apparently influences the endwall secondary flow,and the optimal locations and strength of actuation are critical for the control of endwall secondary flow in a compressor cascade with the plasma actu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ACTUATION compressor CASCADE secondary flow flow control
原文传递
基于模型的船用燃料电池空气系统流量控制研究
6
作者 张望 池飞飞 程蕾萌 《船电技术》 2024年第1期13-17,21,共6页
本文从分析空压机MAP特性和节气门流量特性入手,研究了船用燃料电池发电模块空气系统建模机理,介绍了空压机MAP图数据处理方法、MAP数据拟合公式、等效节气门系数计算,并建立了空压机和节气门MATLAB/SIMULINK模型。模型搭建完毕后,用RMZ... 本文从分析空压机MAP特性和节气门流量特性入手,研究了船用燃料电池发电模块空气系统建模机理,介绍了空压机MAP图数据处理方法、MAP数据拟合公式、等效节气门系数计算,并建立了空压机和节气门MATLAB/SIMULINK模型。模型搭建完毕后,用RMZA-70K船用燃料电池发电模块台架试验数据对空气系统模型进行修正和调校,最终使得仿真误差精度满足空气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从空气系统模型仿真数据中辨识提取流量传递函数,验证传递函数的精确度后,在上述船用燃料电池空气系统开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PID控制器,仿真了三组PI参数下空气流量的响应特性,完成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初步验证了流量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为燃料电池流量控制系统台架调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压机MAP 流量控制 SIMULINK模型
下载PDF
载荷分布规律对开槽压气机叶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曾凌霄 周正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20-24,共5页
航空压气机叶片通道内流动呈强逆压梯度,为了减小流动损失、扩大稳定工作范围,针对压气机静子叶型提出一种新型开槽叶片,槽道由叶片前缘进气吸力面出气,使用来流速度冲量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 航空压气机叶片通道内流动呈强逆压梯度,为了减小流动损失、扩大稳定工作范围,针对压气机静子叶型提出一种新型开槽叶片,槽道由叶片前缘进气吸力面出气,使用来流速度冲量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的可控扩散叶型开槽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开槽可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发展,降低叶栅损失,增加气流转角;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越向尾缘,在整个进气角范围内,开槽降低损失程度越大,并且由于攻角越大吸力面附面层越厚,开槽降低损失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叶栅 载荷分布 开槽叶型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下载PDF
压气机中介机匣气动优化设计与分析
8
作者 赵伟光 王英杰 《工程与试验》 2024年第3期24-26,60,共4页
结合试验设计、三维数值模拟、自适应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响应面模型,构建了优化设计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介机匣轮毂和机匣流道的气动优化,分析了优化结果对中介机匣内部流动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扩张后收缩的流道面积... 结合试验设计、三维数值模拟、自适应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响应面模型,构建了优化设计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介机匣轮毂和机匣流道的气动优化,分析了优化结果对中介机匣内部流动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扩张后收缩的流道面积分布规律有助于降低流动损失,其中面积最大处位于支板最大厚度附近;轮毂流道曲率分布对流动损失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流道曲率优化能够实现对壁面压力分布的调控,缓解支板尾缘处的流动分离;相较于原型中介机匣,对轮毂和机匣流道同时优化后总压损失降低2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中介机匣 气动优化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端壁自适应射流对跨声速压气机近失速工况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9
作者 李晓东 梁作召 +2 位作者 孙鹏 崔兴达 刘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5,共10页
为了提升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和近失速工况性能,提出了一种在压气机静叶端壁施加端壁自适应射流的被动控制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出口轴向位置和出口偏航角的端壁自适应射流结构对跨声速压气机级性能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 为了提升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和近失速工况性能,提出了一种在压气机静叶端壁施加端壁自适应射流的被动控制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出口轴向位置和出口偏航角的端壁自适应射流结构对跨声速压气机级性能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端壁自适应射流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并能提高近失速工况的总压比和等熵效率,在目前综合表现最佳的端壁自适应射流方案中,稳定工作裕度改进量为27.99%,近失速工况的总压比和等熵效率分别提升了0.61%和1.07%,峰值点效率略微下降0.55%。端壁自适应射流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能流体回流,缓解流道堵塞,降低总压损失,提升叶片负荷,射流出口位于角区分离起始位置附近的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压气机 端壁自适应射流 稳定裕度 角区分离 流动控制 近失速工况
下载PDF
离心压缩机喘振实测方法与分析
10
作者 薛利超 刘洪涛 《燃气轮机技术》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对离心压缩机喘振机理及喘振对机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给出压缩机喘振实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某空气压缩机发生喘振时,在不同入口导叶角度下测得入口流量、出口压力,从而得出该入口导叶角度条件下的最小流量,从而得到导叶不同角度条... 对离心压缩机喘振机理及喘振对机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给出压缩机喘振实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某空气压缩机发生喘振时,在不同入口导叶角度下测得入口流量、出口压力,从而得出该入口导叶角度条件下的最小流量,从而得到导叶不同角度条件下的喘振线。比较实际喘振线与主机厂家给出的预期喘振线,实际喘振出口压力比预期喘振压力高16%~19%,从而得出该压缩机喘振实测很有必要。准确的压缩机喘振线为压缩机安全、节能创造了条件,并对此类压缩机的安全、高效和更加节能的控制给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缩机 入口导叶 流量 喘振实测 防喘振控制
下载PDF
边界层吹吸气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杨 邹正平 +1 位作者 刘火星 叶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652,共6页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扩压叶栅的流动分离。以某大弯折角低稠度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原型、叶片表面边界层单独吹气以及吹吸气相结合等边界层控制手段下的流场和叶栅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扩压叶栅的流动分离。以某大弯折角低稠度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原型、叶片表面边界层单独吹气以及吹吸气相结合等边界层控制手段下的流场和叶栅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吹气还是吹吸气相结合的边界层控制方法,都能有效控制扩压叶栅中的边界层分离,从而较大幅度地增大叶栅负荷,并降低气动损失;计算表明,吹气和吸气的效果不尽相同,且吹吸气口位置及吹吸气流量对边界层的流动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采用1.7%的吹气流量,结合1.38%的吸气量,可以使静压增压比提高15%以上,而损失系数降低至原型的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吹吸气^+ 流动控制 扩压叶栅^+ 边界层 流动分离
下载PDF
0.6m连续式风洞调试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熊波 周恩民 +3 位作者 程松 张文 刘恺 罗新福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86,共6页
为了降低大型连续式风洞建设风险,在0.6m连续式风洞中开展了压缩机防喘振控制、转速控制、马赫数控制等调试运行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采用压力波动法准确测量出了压缩机的喘振边界,通过设置合理的报警线和防喘振线,保证了压缩机的安全;... 为了降低大型连续式风洞建设风险,在0.6m连续式风洞中开展了压缩机防喘振控制、转速控制、马赫数控制等调试运行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采用压力波动法准确测量出了压缩机的喘振边界,通过设置合理的报警线和防喘振线,保证了压缩机的安全;采用矢量控制技术实现了转速的精确控制,控制精度达到0.03%的设计要求;采用压缩机转速、驻抽流量以及中心体开度与马赫数的函数关系,实现了马赫数的精确控制,控制精度达到了0.002的设计指标要求。通过研究各项关键技术实现了该风洞定总压、定马赫数的运行方式,该风洞具有优良的流场品质,是开展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大型连续式风洞引导性研究的理想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式风洞 调试 压缩机 流场 控制精度
下载PDF
基于流量控制的压缩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国玲 仪维 +3 位作者 尚勇 廉爱东 曹庆峰 田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2-85,共4页
介绍了基于流量控制的压缩机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包括整体架构、控制算法设计、流量信号采集,并重点介绍了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该流量控制系统将从源头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 压缩机 流量控制 模糊控制器
下载PDF
带有涡流发生器的离心压气机内流动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小民 张炜 席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1-953,共3页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带有和不带有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Jet,VGJ)的低速离心压气机叶轮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涡流发生器不同配置参数对压气机叶轮性能的影响,较为详细地揭示了叶轮内流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采用...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带有和不带有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Jet,VGJ)的低速离心压气机叶轮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涡流发生器不同配置参数对压气机叶轮性能的影响,较为详细地揭示了叶轮内流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实现离心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动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发生器 离心压气机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附面层吸除对压气机叶栅稠度特性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浮 宋彦萍 +2 位作者 赵桂杰 刘军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5,共5页
数值模拟了不同稠度下吸气量及位置对某大转角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BLS)使得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减弱,气流折转能力加强;随稠度增加,叶栅总压损失最高降低分别为32.9%、27.7%和25.1%,出口气流角最... 数值模拟了不同稠度下吸气量及位置对某大转角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BLS)使得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减弱,气流折转能力加强;随稠度增加,叶栅总压损失最高降低分别为32.9%、27.7%和25.1%,出口气流角最大增加值为5.0°、4.2°和3.1°,即小稠度叶栅具有较佳气动性能;BLS导致的栅内扩压能力恢复和通道涡三维分离效应的改善应是确定最佳设计参数的判定原则。吸气式叶栅附面层承受逆压梯度能力强的特点为高负荷、小稠度压气机设计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吸除 主动流动控制 压气机叶栅 稠度
下载PDF
BVF在吹气控制压气机叶栅分离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明 郑晓宇 +1 位作者 周盛 李秋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98-1503,共6页
结合边界涡量流(BVF),对叶片开缝吹气的方法控制扩压叶栅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开缝可有效的吹除附面层内的低速气流,从而弱化或消除流动分离,提升性能.对叶栅开缝位置、开缝角度及缝隙宽度等影响因素的组合研究,获得了... 结合边界涡量流(BVF),对叶片开缝吹气的方法控制扩压叶栅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开缝可有效的吹除附面层内的低速气流,从而弱化或消除流动分离,提升性能.对叶栅开缝位置、开缝角度及缝隙宽度等影响因素的组合研究,获得了最佳开缝方案.BVF气动分析显示,叶片吸力面上高的BVF正峰值是大尺度分离发生的预兆,最佳开缝位置在BVF正峰值之后,分离点前后的一段区域,通过选择合适的位置,可取得在最大工况范围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分离流控制 叶片开缝 边界涡量流
下载PDF
射流对压气机叶栅分离流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晓勃 周盛 +1 位作者 侯安平 郑新前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7-13,共7页
现代先进轴流压气机级负荷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导致流动分离日益严重。借助数值模拟分别对非定常射流和定常射流进行了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能有效弱化或消除流动分离,不同射流方式存在不同的最优射流参数(射... 现代先进轴流压气机级负荷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导致流动分离日益严重。借助数值模拟分别对非定常射流和定常射流进行了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能有效弱化或消除流动分离,不同射流方式存在不同的最优射流参数(射流方向、位置、速度和频率等),这就为利用射流控制轴流压气机分离流动的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叶栅 分离流动控制 射流 非定常旋涡流动 流场时空结构
下载PDF
槽道宽度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敏 王如根 +1 位作者 曾令君 赵英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数值模拟了槽道宽度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采用不同槽道宽度的叶片开槽流动控制方案中,槽道出口射流均能有效吹除叶片吸力面尾缘附面层气流,提高叶栅气动性能,并存在使叶栅性能提升最大的最佳槽道宽度;随着槽道宽... 数值模拟了槽道宽度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采用不同槽道宽度的叶片开槽流动控制方案中,槽道出口射流均能有效吹除叶片吸力面尾缘附面层气流,提高叶栅气动性能,并存在使叶栅性能提升最大的最佳槽道宽度;随着槽道宽度增大,槽道出口射流流量及其作用范围得到增大,但同时也增加了射流在槽道出口处的流动损失,限制了射流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大槽道宽度时的叶栅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压气机叶栅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槽道宽度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频率对压气机扩稳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钢 杨凌元 +2 位作者 聂超群 朱俊强 徐燕骥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29-1635,共7页
为考察放电频率对压气机扩稳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和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的扩稳效果。实验在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进行。压气机转速为900r/min时,采用激励电压峰峰值为14.8kV、功率为180W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可以获得1... 为考察放电频率对压气机扩稳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和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的扩稳效果。实验在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进行。压气机转速为900r/min时,采用激励电压峰峰值为14.8kV、功率为180W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可以获得1.1%的扩稳效果。压气机转速提高至1 200r/min,采用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无法实现扩稳,而采用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可以获得近2%的扩稳效果,且功耗为36W。可见相较定常激励,非定常激励的扩稳效果好且功耗低。通过分析电压波形,发现目前使用的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较大,这样易于发生爬电,限制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等离子体电源以获得更规则的电压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扩稳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定常激励 非定常激励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仁康 王如根 +3 位作者 何成 胡加国 马彩东 黄丹青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36,共8页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体与主流的掺混,抑制角区分离的形成进而达到了改善流动的效果。相对于原型叶栅,在-3°~3°迎角下加入涡流发生器后损失系数降低了5%~14%,气流转折角提高2.49°~3.15°。相对于方案A,涡流发生器远离吸力面0.15倍栅距时,角涡强度增强,气动性能下降;反之,接近吸力面0.15倍栅距时会增加角区额外损失,其流动控制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角区分离 周向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