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uence of Endwal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Flow Fields of a Critically Loaded Di usion Cascade 被引量:4
1
作者 Zhi-Yuan Cao Bo Liu Ti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01-114,共14页
Boundary layer suction is an e ective method used to delay separations in axial compressors. Most studies on bound?ary layer suction have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mpressors,whereas few studies investi... Boundary layer suction is an e ective method used to delay separations in axial compressors. Most studies on bound?ary layer suction have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mpressors,whereas 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n details of the flow fields,especially vortexes in compressors. CFD method is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firstly. Three single?slot and one double?slot endwal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schemes are 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cascades with and without suction,variations in corner open separation,passage vortex,and concentration shedding vortex,which are rarely seen for the flow controlled blades in published literatures,are analyzed. Then,flow models,which are the ultimate aim,of both baseline and aspirated cascades are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 that single?slot endwall suction scheme adjacent to the suction surface can e ectively remove the corner open separation. With suction mass flow rate of 0.85%,the overall loss coe cient and endwall loss coe cient of the cascade are reduced by 25.2% and 48.6%,respectively. Besides,this scheme increases the static pressure rise coe cient of the cascade by 3.2% and the flow turning angle of up to 3.3° at 90% span. The concentration shedding vortex decreases,whereas the passage vortex increases. For single?slot suction schemes near the middle pitchwise of the passage,the concentration shedding vortex increases and the passage vortex is divided into two smaller passage vortexes,which converge into a single?passage vortex near the trailing edge section of the cascade. For the double?slot suction scheme,triple?passage vortexes are presented in the blade passage. Some new vortex structures are discovered,and the novel flow models of aspirated compressor cascade are proposed,which are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multi?stage aspirated compres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flow compressor Di usion cascade Flow separation Corner separation boundary layer suction Passage vortex
下载PDF
轴向相对位置对串列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淳 滕金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8-1241,共4页
轴向相对位置是影响串列叶栅气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保证栅距方向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运用Numeca对串列叶栅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所选取的5种轴向相对位置串列叶栅总体性能和细节流场,得出结论。合理地配置串列叶栅前后排叶片... 轴向相对位置是影响串列叶栅气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保证栅距方向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运用Numeca对串列叶栅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所选取的5种轴向相对位置串列叶栅总体性能和细节流场,得出结论。合理地配置串列叶栅前后排叶片轴向相对位置,使其狭缝射流作用更为明显。逆压力梯度降低,附面层增长缓慢。二次流强度降低,前后排叶片尾迹掺混程度减弱,通流能力和扩压能力增强,总压损失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串列叶栅 轴向相对位置 附面层
下载PDF
基于主/被动联合控制技术设计的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流场结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龙新 杜鑫 +2 位作者 刘勋 陈绍文 王松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2-1668,共7页
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工作做准备,以基于主/被动联合控制技术设计的高负荷扩压叶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口为高亚声速的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冲角变化对扩压叶栅壁面流谱以及气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负冲角下,后列叶栅内部... 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工作做准备,以基于主/被动联合控制技术设计的高负荷扩压叶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口为高亚声速的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冲角变化对扩压叶栅壁面流谱以及气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负冲角下,后列叶栅内部存在较大尺度的角区分离流动,构成叶栅损失的主要来源;随着冲角增加,流经串列叶栅近端壁处缝隙流道内流体的相对动量增强,后列叶栅角区分离流动受到抑制,端区二次流动损失降低,+3°冲角下,上、下20%叶展区域内总压损失分别降低了4.4%、6.8%,但前列叶栅叶型分离流动加剧,主流区损失增加;合理协调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与串列叶栅技术的应用是提升高负荷扩压叶栅全工况气动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附面层抽吸 串列叶栅 冲角
下载PDF
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场结构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龙新 王松涛 +2 位作者 刘勋 丁骏 王仲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61-167,共7页
为精简附面层抽吸结构、提升吸附式压气机的工程应用性,提出将串列叶栅技术与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相结合的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以某多级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末级静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串列叶栅技术、端壁附面层... 为精简附面层抽吸结构、提升吸附式压气机的工程应用性,提出将串列叶栅技术与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相结合的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以某多级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末级静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串列叶栅技术、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以及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对原型扩压叶栅内部流场结构及气动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结合了两种流动控制技术的优势,对原型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复杂流动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流动控制技术,通过应用更少的附面层抽吸量,有效地抑制了角区失速的促发,缓解了二维叶型分离流动,叶栅出口参数沿展向分布更为均匀,当端壁附面层抽吸总量为进口流量的0.90%时,总压损失降低了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高负荷压气机 串列叶栅 附面层抽吸 联合控制技术
下载PDF
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通道端壁附面层及叶片力亏损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虎 陈辅群 +1 位作者 刘松龄 黄知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A048-A056,共9页
本文将二次流理论与端壁附面层理论相关联,提出一种用于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通道内的端壁附面层及叶片力亏损的新方法。附面层主流流动采用包含叶片力亏损的动量积分方程,横流流动采用双层速度分布模型,使用二次流分析和有限差分计算方... 本文将二次流理论与端壁附面层理论相关联,提出一种用于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通道内的端壁附面层及叶片力亏损的新方法。附面层主流流动采用包含叶片力亏损的动量积分方程,横流流动采用双层速度分布模型,使用二次流分析和有限差分计算方法预测横流外层速度分布,主流流动和横流流动交替计算。用于两种高负荷压气机叶栅的预测结果表明,不仅端壁附面层发展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而且叶片力亏损发展的预测值也与实验值一致性较好;此外,该方法不仅自动,而且还能较准确地预测S形横向流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栅 端壁附面层
下载PDF
进口附面层对串列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茅晓晨 杨宗豪 +2 位作者 刘波 张博涛 王何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为探究进口附面层对串列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以高亚声速压气机常规叶栅及其改型串列叶栅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进口附面层厚度对两叶栅的总体性能及三维角区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附面层厚度增加,原型叶栅三维... 为探究进口附面层对串列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以高亚声速压气机常规叶栅及其改型串列叶栅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进口附面层厚度对两叶栅的总体性能及三维角区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附面层厚度增加,原型叶栅三维角区分离范围沿展向逐渐增大,而串列叶栅三维角区分离范围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周向。由于进口附面层的存在,串列叶栅前后叶片之间的缝隙射流与近端壁低能流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通道涡、诱导涡及角涡是总压损失增大的主要原因。串列叶栅与原型叶栅相比能有效降低总压损失和提高静压升,然而附面层厚度的增加会减小这一优势;进口附面层厚度相对叶高的比值为0%,5%,12.5%时,串列叶栅的出口总压损失系数较原型叶栅分别降低11.1%,5.5%和4.1%,静压升系数分别提高7.4%,6.5%和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串列叶栅 进口附面层 三维角区分离 总压损失
下载PDF
叶片力亏损与端壁边界层流动关联的数值研究
7
作者 吴虎 陈辅群 刘松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A431-A435,共5页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一种考虑叶片端部间隙影响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并对三种轴流压气机叶栅的端壁边界层及叶片力亏损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吻合程度较好,说明提出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具有可行性和通用性。数值分析也表明...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一种考虑叶片端部间隙影响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并对三种轴流压气机叶栅的端壁边界层及叶片力亏损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吻合程度较好,说明提出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具有可行性和通用性。数值分析也表明端壁边界层流动与叶片力亏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端壁边界层的偏转程度对切向叶片力亏损有明显影响;边界层轴向动量增长率对轴向叶片力亏损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栅 端壁 边界层 流动
下载PDF
叶栅端壁附面层叶片力亏损预测模型
8
作者 吴虎 黄智涛 +1 位作者 刘松龄 陈辅群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72-177,共6页
本文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叶片力亏损的通用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性强、物理意义明确.它包含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有诸种叶片力亏损模型且明显减少了模型的经验性.应用于不同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流动的... 本文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叶片力亏损的通用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性强、物理意义明确.它包含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有诸种叶片力亏损模型且明显减少了模型的经验性.应用于不同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流动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新模型通用性更强且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栅 端壁附面层 轴流式压缩机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和附面层抽吸相结合对于低速压气机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姗 楚武利 +1 位作者 张皓光 旷海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为了分析微型涡流发生器(MVG)和附面层吸气(BLS)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负荷轴流压气机流动特性的影响,将一种弯曲的微型涡流发生器与缝式吸气槽进行不同组合,共组成五组控制模型进行对比。其中,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在叶片上游端壁上,缝式吸气... 为了分析微型涡流发生器(MVG)和附面层吸气(BLS)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负荷轴流压气机流动特性的影响,将一种弯曲的微型涡流发生器与缝式吸气槽进行不同组合,共组成五组控制模型进行对比。其中,微型涡流发生器安装在叶片上游端壁上,缝式吸气槽位于叶片吸力面靠近尾缘处。计算结果说明:在设计攻角下,COM控制方法在使总压损失明显减小的同时增加静压系数,性能优于单独使用MVG,却不及只使用BLS的控制方法。在失速攻角下,MVG产生的尾涡将位于叶片吸力面-端壁角区之间的低能流体和主流充分混合,使得总压损失大幅度减小了11.54%。在吸气量为1.5%时,COM控制方法可以使总压损失减小达14.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马赫数 轴流压气机叶栅 微型涡流发生器 附面层抽吸
下载PDF
叶栅端壁附面层的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吴虎 陈辅群 刘松龄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本文对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的诸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基于实验和理论提出一种将叶片力亏损与端壁附面层主流和横流发展相关联的新的叶片力亏损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叶栅通道内的附面层计算,而且适用于考虑端部间隙漏流影... 本文对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的诸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基于实验和理论提出一种将叶片力亏损与端壁附面层主流和横流发展相关联的新的叶片力亏损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叶栅通道内的附面层计算,而且适用于考虑端部间隙漏流影响的端壁附面层计算。对三种不同叶栅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力亏损模型和端壁附面层计算方法所预测的端壁附面层发展,尤其是叶片力亏损的发展,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这说明本文方法不仅通用性强而且更具有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栅 端壁附面层 轴流式压缩机
全文增补中
预测轴流压气机叶栅端壁附面层及叶片力亏损的速度模型
11
作者 吴虎 刘松龄 陈辅群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13,共7页
本文应用三种不同的三维附面层速度分布模型对轴流压气机叶栅通道端壁附面层及其叶片力亏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虑了叶片端部间隙漏流的影响。对三种高负荷叶栅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采用新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后,不同的速度... 本文应用三种不同的三维附面层速度分布模型对轴流压气机叶栅通道端壁附面层及其叶片力亏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虑了叶片端部间隙漏流的影响。对三种高负荷叶栅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采用新的叶片力亏损模型后,不同的速度分布模型对叶片力亏损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端壁附面层的预测结果产生较强的影响,叶栅端部无间隙时,本文的速度模型1或3优于模型2;叶栅端部有间隙时,速度模型1最优,由此提高了端壁附面层数值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压缩机 叶栅 端壁附面层
全文增补中
基于CFD结果的轴流压气机附面层堵塞计算方法
12
作者 杨金广 彭铖 +2 位作者 杜娟 刘艳 张敏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10-1719,共10页
为研究轴流压气机附面层堵塞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结果自动提取附面层厚度的多参数组合方法,该方法整合了多种附面层判断准则,可有效避免单参数判断准则的局限性。通过多个算例,包括二维平板、多级轴流压气机端壁、进口导... 为研究轴流压气机附面层堵塞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结果自动提取附面层厚度的多参数组合方法,该方法整合了多种附面层判断准则,可有效避免单参数判断准则的局限性。通过多个算例,包括二维平板、多级轴流压气机端壁、进口导流叶片以及带有分离区的静子叶片等,对该多参数判断准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附面层提取方法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和普适性。该研究建立了多级轴流压气机中端壁堵塞从高维向低维模型的反馈,为压气机设计体系改进提供了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附面层堵塞 位移厚度 多参数判断准则
下载PDF
高负荷小型压气机大弯角串列静子特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巍 刘波 +1 位作者 曹志远 王雷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6-1073,共8页
针对某小型压气机高负荷轴流级大弯角静子,采用串列叶片技术进行了改型设计.串列静子三维造型引入适度正弯以获得前后叶片的最佳相对位置.通过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原型与串列改型在设计转速下不同工况点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串列... 针对某小型压气机高负荷轴流级大弯角静子,采用串列叶片技术进行了改型设计.串列静子三维造型引入适度正弯以获得前后叶片的最佳相对位置.通过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原型与串列改型在设计转速下不同工况点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串列改型静子削弱了原型静子尖部流动分离,级等熵效率提高近3.5%,串列前叶几乎承担了全工况内绝大部分攻角变化,稳定裕度提升2%;改型后的静子可以更为均匀地分配前后叶片的载荷,有利于叶片附面层流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控制 轴流压气机 串列叶片 大弯角静子 高负荷叶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