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Stability Improvement by Half Vaned Low Solidity Diffusers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 Siyue ZUO Shuguang WEI Kai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96-706,共11页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for the fuel cell vehicles often operate near the surge line compared with the turbocharger compressors.Low solidity and half vaned diffusers are recognized as good way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for the fuel cell vehicles often operate near the surge line compared with the turbocharger compressors.Low solidity and half vaned diffusers are recognized as good way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centrifugal compressor.The presented work investigated four diffuser configurations (i.e.,the vaneless diffuser (VLD),full-height low solidity vaned diffuser (LSVD),hub-side half vaned diffuser (HVD) and shroud-side half vaned diffuser (SVD)) through steady-state and unsteady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by the LSVD,HVD and SVD at the design,surge and choke conditions.The flow rate at the surge operating point of the HVD has decreased by 15.53% compared with the LSVD,and 9.21% compared with the VLD.At near surge operating point,a longitudinal suction side passage vortex is formed on the hub of the LSVD and rotates as circumferential stall cells.A hairpin vortex is formed along the leading edge and is dragged by the main flow along the suction side as a local vortex shedding.The mechanism of the stability improvement by half vaned diffusers is that the tip leakage vortex migrates from the clearance side to the vane mounting side and replenishes the low-momentum zone on the mounting side.The best position where the half vaned diffuser should be mounted is based on the impeller outlet flow conditions,namely,the location of the wake region,where the meridional velocity and relative stagnation pressure is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al compressor low solidity diffuser half vaned diffuser flow control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A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in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被引量:12
2
作者 Shan MA Wuli CHU +2 位作者 Haoguang ZHANG Xiangjun LI Haiyang KU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71-1183,共13页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a combined application between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a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vortex ge...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a combined application between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a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with a speci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suction slot are adopt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a reverse flow reg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main reason for occurring stall at 7.9° incidence, grows and collapses rapidly near the leading edge and leads to two critical points occurring on the end-wall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the baseline. As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is introduced in the baseline cascade, the corner separation is switched to a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by the thrust from the induced vortex. Meanwhile,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 is delayed due to the mixed low energy fluid and main flow.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the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scade are superior to the baseline at all the incidence condition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 and the sudden deterioration of the cascade occurs at 10.3° incidence. The optim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ther upstream suction position, the lower total pressure loss of the cascade with vortex generator at the near stall condition. Moreover, the induced vortex with a leg can migrate the accumulated low energy fluid backward to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st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SUCTION Flow control strategies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Numerical simulations VORTEX generators
原文传递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Airfoil with Coanda Jet Flap 被引量:1
3
作者 ZHANG Jian DU Juan +3 位作者 ZHANG Min CHEN Ze ZHANG Hongwu NIE Chaoq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Coanda jet flap is an effective flow control technique,which offers pressurized high streamwise velocity to eliminate the boundary layer flow separation and increase the aerodynamic loading of compressor blades.Tradit... Coanda jet flap is an effective flow control technique,which offers pressurized high streamwise velocity to eliminate the boundary layer flow separation and increase the aerodynamic loading of compressor blades.Traditionally,there is only single-jet flap on the blade suction side.A novel Coanda double-jet flap configuration combining the front-jet slot near the blade leading edge and the rear-jet slot near the blade trailing edge is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he reference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profile is the Zierke&Deutsch double-circular-arc airfoil with the diffusion factor of 0.66.Firstly,three types of Coanda jet flap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front-jet,rear-jet and the novel double-jet flaps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2D flow fields in the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blade passage.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combined with the genetic algorithm(GA)is adopt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geometry for each type of Coanda jet flap configuration.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then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optimal Coanda jet flaps on the compressor airfoil performance.Results indicate all the three types of Coanda jet flap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highly loaded airfoil,and the Coanda double-jet flap behaves best in controlling the boundary layer flow separation.At the inlet flow condition with incidence angle of 5°,the 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is reduced by 52.5%and the static pressure rise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by 25.7%with Coanda double-jet flap when the normalized jet mass flow ratio of the front jet and the rear jet is equal to 1.5%and 0.5%,respectively.The impact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jet mass flow ratios on the airfoil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re further analyzed.It is observed that the geometric design parameters of Coanda double-jet flap determine airfoil thickness and jet slot position,which plays the key role in supressing flow separation on the airfoil suction side.Furthermore,there exists an optimal combination of front-jet and rear-jet mass flow ratios to achieve the minimum flow loss at each incidence angle of incoming flow.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anda double-jet flap combining the adjust of jet mass flow rate varying with the incidence angle of incoming flow would be a promising adaptive flow contro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nda jet flap high loaded compressor active flow control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原文传递
可控扩散叶型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对叶栅气动性能影响
4
作者 陈晓洁 周正贵 曾凌霄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通常亚音压气机叶型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符合可控扩散规律,并且吸力面峰值马赫数位置靠前叶栅气动性能较好。采用自动优化方法,设计出给定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可控扩散叶型,分析此位置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 通常亚音压气机叶型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符合可控扩散规律,并且吸力面峰值马赫数位置靠前叶栅气动性能较好。采用自动优化方法,设计出给定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可控扩散叶型,分析此位置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控扩散转子和静子叶型,在设计工况下,当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位置位于0.20倍轴向弦长时,吸力面附面层沿流程快速发展,造成叶栅损失大幅增加;当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为0.10~0.15倍轴向弦长时,设计进气角近似位于叶栅低损失进气角范围中,且低损失范围内损失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叶栅 负载分布 可控扩散叶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载荷分布规律对开槽压气机叶型气动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曾凌霄 周正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20-24,共5页
航空压气机叶片通道内流动呈强逆压梯度,为了减小流动损失、扩大稳定工作范围,针对压气机静子叶型提出一种新型开槽叶片,槽道由叶片前缘进气吸力面出气,使用来流速度冲量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 航空压气机叶片通道内流动呈强逆压梯度,为了减小流动损失、扩大稳定工作范围,针对压气机静子叶型提出一种新型开槽叶片,槽道由叶片前缘进气吸力面出气,使用来流速度冲量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的可控扩散叶型开槽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开槽可有效抑制吸力面附面层发展,降低叶栅损失,增加气流转角;吸力面峰值等熵马赫数位置越向尾缘,在整个进气角范围内,开槽降低损失程度越大,并且由于攻角越大吸力面附面层越厚,开槽降低损失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叶栅 载荷分布 开槽叶型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下载PDF
离心式压缩机负荷控制与喘振控制探讨
6
作者 王梓旭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114-116,共3页
离心式压缩机是石油化工的重要设备,针对离心式压缩机自身结构特点,总结了离心式压缩机负荷控制的四种方式及优缺点。同时对防喘振控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在传统控制的基础上提出超驰控制、负荷跟踪控制等优化控制措施。优... 离心式压缩机是石油化工的重要设备,针对离心式压缩机自身结构特点,总结了离心式压缩机负荷控制的四种方式及优缺点。同时对防喘振控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在传统控制的基础上提出超驰控制、负荷跟踪控制等优化控制措施。优化控制既可以保证离心式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又可以降低压缩机能耗,为今后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式压缩机 负荷控制 防喘振控制 导叶调节
下载PDF
提高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轻载效率的数字化控制方法
7
作者 龙柏光 王俊峰 +1 位作者 王凯 马聪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3年第9期106-113,共8页
传统的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Asymmetrical half-bridge flyback converter,AHBFC)控制方法是采用互补PWM控制.在轻载时,由于其箝位管导通时间过长,初级侧具有很大的导通损耗和循环损耗,变换器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轻载效率低问题,提出了... 传统的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Asymmetrical half-bridge flyback converter,AHBFC)控制方法是采用互补PWM控制.在轻载时,由于其箝位管导通时间过长,初级侧具有很大的导通损耗和循环损耗,变换器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轻载效率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MS320F28335的数字化控制方法.采用非互补PWM控制,结合电感伏秒平衡关系设计控制算法预估励磁电流的过零点,变换器工作于断续模式,从而大幅降低了变压器初级侧的导通损耗和循环损耗;在主开关管开启前,引入辅助脉冲,使功率开关零电压开通(zero-voltage switching,ZVS),实现了开关损耗的降低.分析了互补控制下轻载运行时的主要损耗,给出了所提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一台输入电压48 V,输出12 V/100 W的数字电源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轻载下,采用提出的控制方法,变换器能够实现两个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相较于传统互补的控制方法,转换效率提高了3%~11%,空载电流降低了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半桥反激 轻载效率 数字控制 软开关
下载PDF
基于自学习离心式负载HSPMSM转速辨识研究
8
作者 方小斌 《微特电机》 2023年第6期34-39,共6页
为提高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辨识精度,采用负载注入高基频位置重构辨识策略,负载学习链动态预测补偿设计方法,构建了位置观测器增益矩阵和负载学习轨迹,提出负载-转速-转矩三闭环复合FOC矢量控制技术。采用该技术后,实际测试机组在全速... 为提高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辨识精度,采用负载注入高基频位置重构辨识策略,负载学习链动态预测补偿设计方法,构建了位置观测器增益矩阵和负载学习轨迹,提出负载-转速-转矩三闭环复合FOC矢量控制技术。采用该技术后,实际测试机组在全速域转速误差控制在30 r/min以内,提高了观测器的估算精度和高精度动态控制能力,保证了气悬浮压缩机空调系统的高速运行、高效调温、除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 气悬浮压缩机 位置重构 学习链 负载学习 矢量控制
下载PDF
我国LNG工厂的生产流程介绍 被引量:17
9
作者 曹文胜 鲁雪生 +2 位作者 顾安忠 石玉美 汪荣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102,121,共4页
介绍了我国的LNG示范装置、调峰型工厂和基本负荷型工厂的状况,包括这些装置和工厂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这些流程包括:级联式、混合制冷剂、带膨胀机的液化流程制冷,并比较了各自的使用特点和优劣。最后指出了我国LNG工厂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我国的LNG示范装置、调峰型工厂和基本负荷型工厂的状况,包括这些装置和工厂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这些流程包括:级联式、混合制冷剂、带膨胀机的液化流程制冷,并比较了各自的使用特点和优劣。最后指出了我国LNG工厂的发展方向:根据国情,依据具体的设计条件和外围条件,对不同液化流程的投资成本、比功耗、运行要求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要紧跟当前天然气液化流程追求简便、高效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各种液化流程的技术特点,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新型液化流程———流程精简、设备少,冷箱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火用损小,压缩机和驱动机高效、可靠,应大力发展具有调峰、机动能力的中、小型LNG装置,以适应我国已经面临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的新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 生产流程 液化流程 混合制冷剂 LNG装置 示范装置 基本负荷 工艺流程 生产规模 发展方向 设计条件 投资成本 对比分析 发展趋势 结构紧凑 换热效率 机动能力 开发利用 天然气 膨胀机 驱动机 压缩机 调峰 特点 高效
下载PDF
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慧贞 蔡兆奇 +1 位作者 刘军 严仰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77,共5页
该逆变器保留了两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无桥臂直通和高频高效率运行的优点。同时,相对于两电平的结构,其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得到了降低,桥臂输出电压波形的谐波也得到了改善。分析了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的电路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 该逆变器保留了两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无桥臂直通和高频高效率运行的优点。同时,相对于两电平的结构,其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得到了降低,桥臂输出电压波形的谐波也得到了改善。分析了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的电路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实现三态运行的电流滞环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实现了电路的半周期运行模式。最后对1kVA的原理样机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具有优良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逆变器 滞环电流控制 半周期模式 电压应力
下载PDF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开缝射流分离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如根 胡加国 +1 位作者 李仁康 李少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0-1259,共10页
为了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分离,设计了一种弧线型缝隙射流方法,通过叶栅实验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缝隙射流显著的减小了叶栅尾缘分离的宽度,提高了分离区内的气流速度,降低了叶栅流动损失;抑制了叶栅内复杂的端壁二次流,使出口流场更加... 为了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分离,设计了一种弧线型缝隙射流方法,通过叶栅实验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缝隙射流显著的减小了叶栅尾缘分离的宽度,提高了分离区内的气流速度,降低了叶栅流动损失;抑制了叶栅内复杂的端壁二次流,使出口流场更加均匀。在0°,3°和6°攻角下,叶栅的平均损失系数降低了7.0%,32.1%和32.3%,平均气流转折角提高了4.02°,3.59°和1.78°。在-3°攻角下,平均气流转折角提高了0.59°,但叶栅损失系数提高了12.3%。可见在分离条件下,缝隙射流极大提高了叶栅气动性能,但在无分离条件下会引起额外的损失。在整个攻角范围内,开缝叶栅保持了不低于原型叶栅设计点的静压升系数,且稳定工作范围扩宽了至少3°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高负荷 缝隙射流 流动控制 叶栅分离
下载PDF
端壁合成射流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损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勇 王若玉 +2 位作者 宋彦萍 刘华坪 陈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75-1986,共12页
利用端壁合成射流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探讨其改善损失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端壁合成射流可以显著提升叶栅气动性能,使总压损失最大降低21.63%,静压升提高5.60%。射流形成的流向射流旋涡... 利用端壁合成射流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探讨其改善损失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端壁合成射流可以显著提升叶栅气动性能,使总压损失最大降低21.63%,静压升提高5.60%。射流形成的流向射流旋涡通过上洗/下洗作用促进了端壁附面层与主流高速流体间的动量交换,阻碍了通道涡向叶展中部的迁移、削弱其展向影响范围,并通过流向动量注入效应增大了激励缝下游流体的能量,从而推迟流动分离、降低叶栅损失。激励位置和射流角度是影响端壁合成射流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当激励位于角区分离线上游附近且射流角度较小时,流动控制效果最佳。此外,提高射流动量也有助于增强其控制流动分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壁合成射流 高负荷扩压叶栅 损失特性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下载PDF
一种Buck/Boost单级逆变器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兆奇 洪峰 王慧贞 《电源技术应用》 2008年第4期43-47,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Buck/Boost单级逆变器主电路拓扑,它在输出电压峰值高于输入电压时也能实现逆变。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采用固定开关频率瞬时电流控制策略时的控制方案。Buck/Boost单级逆变器运行于半周期模式,主电路中不...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Buck/Boost单级逆变器主电路拓扑,它在输出电压峰值高于输入电压时也能实现逆变。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采用固定开关频率瞬时电流控制策略时的控制方案。Buck/Boost单级逆变器运行于半周期模式,主电路中不存在环流。仿真和实验表明了Buck/Boost单级逆变器实现升压逆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半周期运行模式 瞬时控制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仁康 王如根 +3 位作者 何成 胡加国 马彩东 黄丹青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36,共8页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体与主流的掺混,抑制角区分离的形成进而达到了改善流动的效果。相对于原型叶栅,在-3°~3°迎角下加入涡流发生器后损失系数降低了5%~14%,气流转折角提高2.49°~3.15°。相对于方案A,涡流发生器远离吸力面0.15倍栅距时,角涡强度增强,气动性能下降;反之,接近吸力面0.15倍栅距时会增加角区额外损失,其流动控制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角区分离 周向位置
下载PDF
一种可控谐振电感的半桥LLC电路及其控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维明 张亮亮 +1 位作者 陈红星 柳杨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60,共1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控谐振电感的半桥LLC电路,根据输出电流的大小调节谐振电感的感量,从而改变谐振腔的参数,使得开关频率基本维持恒定,同时缩小了LLC变换器轻载打嗝范围,这确保变换器在宽功率范围输出时无噪声,并且具有优良的输出特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控谐振电感的半桥LLC电路,根据输出电流的大小调节谐振电感的感量,从而改变谐振腔的参数,使得开关频率基本维持恒定,同时缩小了LLC变换器轻载打嗝范围,这确保变换器在宽功率范围输出时无噪声,并且具有优良的输出特性。论文详细分析了可控电感的磁路、控制方法以及LL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对所提出电路及其控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设计了一台输入为740 V,输出为420 V,满载功率为1.8 kW,输出功率范围为10%~100%的样机。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谐振参数,使得开关频率基本恒定在140 kHz,在整个功率输出范围内变换器都未进入打嗝模式,输出电压特性好。与传统的LLC电路相比,该电路具有高的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桥LLC谐振电路 可控谐振电感 谐振腔参数控制 磁路分析 输出特性 宽负载范围
下载PDF
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场结构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龙新 王松涛 +2 位作者 刘勋 丁骏 王仲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61-167,共7页
为精简附面层抽吸结构、提升吸附式压气机的工程应用性,提出将串列叶栅技术与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相结合的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以某多级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末级静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串列叶栅技术、端壁附面层... 为精简附面层抽吸结构、提升吸附式压气机的工程应用性,提出将串列叶栅技术与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相结合的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以某多级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末级静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串列叶栅技术、端壁附面层抽吸技术以及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对原型扩压叶栅内部流场结构及气动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被动流动联合控制技术结合了两种流动控制技术的优势,对原型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复杂流动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流动控制技术,通过应用更少的附面层抽吸量,有效地抑制了角区失速的促发,缓解了二维叶型分离流动,叶栅出口参数沿展向分布更为均匀,当端壁附面层抽吸总量为进口流量的0.90%时,总压损失降低了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高负荷压气机 串列叶栅 附面层抽吸 联合控制技术
下载PDF
车用增压器离心压气机改型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书奇 张俊跃 +1 位作者 赵成俊 张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41,共5页
为缩短研制周期,提高设计成功率,降低研制风险,基于当代工具预测设计方法,开展了某车用增压器跨音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压比3为亚音和跨音速临界压比,高于此临界压比,叶轮进入跨音速流动,流量范围急剧变窄;压比大... 为缩短研制周期,提高设计成功率,降低研制风险,基于当代工具预测设计方法,开展了某车用增压器跨音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压比3为亚音和跨音速临界压比,高于此临界压比,叶轮进入跨音速流动,流量范围急剧变窄;压比大于4,流量范围不高于20%,需采用机匣处理等流量拓宽装置以获得宽广压气机特性;采用机匣处理装置后,跨音速流量范围可拓宽15%左右;采用两区模型性能预测技术和控制载荷叶片造型技术可获得高压比宽流量范围的高性能压气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两区模型 载荷控制 跨音速 压气机
下载PDF
辅助动力装置负载压气机防喘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恒辉 毛宁 李鹏 《测控技术》 CSCD 2015年第6期77-80,共4页
以带负载压气机的APU为对象,分析了负载压气机工作时喘振机理。根据负载压气机出口气流状态,采用可变极限流量法判别APU负载压气机喘振。根据流量平衡原理,进行负载压气机防喘放气控制,保证APU工作效率的同时,使APU负载压气机远离喘振... 以带负载压气机的APU为对象,分析了负载压气机工作时喘振机理。根据负载压气机出口气流状态,采用可变极限流量法判别APU负载压气机喘振。根据流量平衡原理,进行负载压气机防喘放气控制,保证APU工作效率的同时,使APU负载压气机远离喘振边界稳定工作。运用硬件在回路仿真系统,通过逼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来保证APU系统压气机的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动力装置 负载压气机 喘振 防喘控制阀
下载PDF
空压机压力控制系统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前程 戴巨川 +1 位作者 覃业军 袁贤松 《压缩机技术》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螺杆式空压机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系统组成分析基础上,将空压机压力控制系统划分为储气罐子系统、电机子系统、压力控制子系统。空压机储气罐子系统采用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储气罐中气体P-V-T关系(范德瓦尔方程式),电机子系... 以螺杆式空压机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系统组成分析基础上,将空压机压力控制系统划分为储气罐子系统、电机子系统、压力控制子系统。空压机储气罐子系统采用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储气罐中气体P-V-T关系(范德瓦尔方程式),电机子系统采用三相感应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模型,储气压力控制子系统为电流反馈、速度反馈和压力反馈的三闭环控制结构(电机变频控制)。分别进行了电机变频控制和普通加、卸载控制模式下的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文中构建的变频控制策略,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能够根据用气量的变化自动调节转速大小,使压力比较精确地控制在给定值附近;普通加、卸载模式下,压力在pmin^pmax之间来回波动,在用气量波动比较大的场合,造成电机启动频繁的同时压力波动也会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压机 压力控制 系统建模 变频模式 卸载模式
下载PDF
管道压缩机的负荷分配控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鹏 《风机技术》 2014年第01Z期102-105,共4页
以国内首个国产化气压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组态的过程分析到系统中的负荷分配方案为各机组的喘振控制器的偏差Dev相等。这一控制算法可以将不同厂家、不同大小和新旧不一的机组稳定控制在负荷平衡的状态下,使得网络效率最大化(节能)... 以国内首个国产化气压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组态的过程分析到系统中的负荷分配方案为各机组的喘振控制器的偏差Dev相等。这一控制算法可以将不同厂家、不同大小和新旧不一的机组稳定控制在负荷平衡的状态下,使得网络效率最大化(节能),避免了不必要的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缩机 防喘振控制 负荷分配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