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jointed rock models using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1
作者 Yingxian Lang Zhengzhao Liang Zhuo Do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348-1361,共14页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study,th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were employed to obtain the internal and surface joint structures of a limestone sample,respectively.To describe the joint geometry,the edge detection algorithms and a three-dimensional (3D) matrix mapping method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CT-based and photogrammetry-based jointed rock models.For comparison tests,the numeric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n intact rock sample and a sample with a joint simplified to a plane using the parallel computing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process of jointed rock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geometry of joints.The presence of joints reduce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elastic modulus,and released acoustic emission (AE) energy of rocks by 37%–67%,21%–24%,and 52%–9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the proposed photogrammetry-based numerical model makes the most of the limited geometry information of joints.The UCS,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were found to be very close to those of the CT-based sample.The UCS value of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e.38.5 MPa)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T-based sample (i.e.72.3 MPa).Additionally,the 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 observed in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s 3.899 times 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CT-based sample.CT scanning provides a reliable means to visualize the joints in rocks,which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photogrammetry technique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enables detailed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ed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scanning PHOTOGRAMMETRY Parallel compu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下载PDF
控制扫描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精确CT定位扫描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庄洁颖 王敏 +4 位作者 时飞跃 付林 陈丽丽 陈飞 魏晓为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8-11,18,共5页
目的:研究控制扫描(CS)法精确确定放疗标记点CT层面的位置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S法制作标记点层面位置(MSP)计算程序,用于位置计算的企业微信程序,以及头颈部肿瘤患者(层厚3 mm)的CT定位扫描中。选取2020年10月至... 目的:研究控制扫描(CS)法精确确定放疗标记点CT层面的位置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S法制作标记点层面位置(MSP)计算程序,用于位置计算的企业微信程序,以及头颈部肿瘤患者(层厚3 mm)的CT定位扫描中。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60例头颈部位肿瘤患者,将使用CS法行CT定位扫描的患者纳入观察组,使用常规方法行CT定位扫描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30例。对两组CT定位扫描中3个金属标记点同时显示在同1层面的例数及含标记点CT图像的层数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3个标记点同时显示在同1层面上的例数分别为26例和13例,观察组比对照组增加了13例(占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含标记点CT图像仅1层的例数分别为4例和0例,观察组比对照组增加4例(占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P<0.05)。结论:使用CS法辅助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CT定位扫描,可精确计算得到CT定位扫描的目标起始位置,从而使放疗患者3个金属标记点的影像尽可能出现在同1个CT层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放疗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扫描(CS)法 标记点 ct定位 企业微信 放射治疗
下载PDF
^(18)F-FDG PET/CT摄取值及血清载脂蛋白A1、谷胱甘肽对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陈祥迪 李淑晓 +1 位作者 沈妍 车峰远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4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摄取值及血清载脂蛋白A1(Apo A1)、谷胱甘肽(GSH)用于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摄取值及血清载脂蛋白A1(Apo A1)、谷胱甘肽(GSH)用于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将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50例)和姿势不稳或步态障碍型(PIGD)组(34例)。比较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患者^(18)F-FDGPET/CT的^(18)F-FDG摄取值、血清Apo A1及GSH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3项指标联合预测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价值;验证^(18)F-FDG摄取值、血清Apo A1及GSH联合检测对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患者预测结果与患者实际亚型的一致性。结果:TD组丘脑的^(18)F-FDG摄取值显著低于PIGD组;TD组血清Apo A1水平显著高于PIGD组、TD组血清GSH水平显著高于PI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9、2.758、2.824,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丘脑^(18)F-FDG摄取值、Apo A1及GSH联合预测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的AUC为0.858;^(18)F-FDG摄取值、血清Apo A1及GSH联合对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患者预测结果与患者实际亚型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04)。结论:^(18)F-FDG PET/CT摄取值、血清Apo A1及GSH联合应用对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载脂蛋白A1(Apo A1) 谷胱甘肽(GSH) 帕金森病
下载PDF
Micro CT检测小鼠骨微结构指标受标本通量影响的方案设计
4
作者 赵媛媛 雷建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0,共6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Micro CT已成为评估小动物骨骼微结构的金标准。然而Micro CT得到的定量指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成像参数、重建像素大小和图像分割阈值等。为了提高相关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在各个研究间进行更可靠的比较,结合... 在过去几十年中,Micro CT已成为评估小动物骨骼微结构的金标准。然而Micro CT得到的定量指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成像参数、重建像素大小和图像分割阈值等。为了提高相关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在各个研究间进行更可靠的比较,结合小鼠离体股骨的Micro CT实验,设计不同通量的标本及组合方案来验证骨微结构测量结果是否受其影响。结果表明,标本通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对骨微结构指标测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高通量扫描会降低输出图像的质量,可能会减弱组间差异的检测能力,仍需注意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确定实验方案前需探讨标本通量对实验结果是否产生影响,或者在整个研究中保持标本通量和标本摆放方式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ct 骨皮质 骨小梁 微结构指标 扫描通量 标本摆放方法
下载PDF
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胸部创伤的研究
5
作者 潘伟 魏小东 +2 位作者 池保安 方旭涛 李翠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2022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8例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低剂量... 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2022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8例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及肋骨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与肋骨三维重建及两者联合检查对胸部创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扫描管电流为5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较差,软组织伪影较多,噪声较多,影响诊断;管电流7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一般,有部分软组织伪影,噪声少量,不影响诊断。管电流50 mA时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70 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9,P<0.05);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经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检测显示:肋骨骨折112例,肋软骨骨折7例,检测到388处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其中355处(占91.49%)肋骨骨折和33处(占8.51%)肋软骨骨折。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76例(占64.41%)合并肺挫伤和撕裂伤,41例(占35.75%)合并胸腔积液,10例(占8.47%)合并胸椎骨折,6例(占5.08%)合并脾挫伤和裂伤,5例(占4.24%)合并纵隔和皮下气肿,肋骨骨折最直接的影像征象为可见透亮低密度影。胸部CT扫描一般能较好显示断端错位,如只有一侧肋骨断裂,另一侧完整,三维重建图像则显示一侧肋骨可见线样影;三维重建共检出肋骨及肋软骨骨折395处,其中肋骨骨折363处(占91.90%),肋软骨骨折32处(占8.10%);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共检出肋骨及肋软骨骨折410处,其中肋骨骨折375处(占91.46%),肋软骨骨折35处(占8.54%)。与术中检查到的418处肋骨损伤比较,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2.82%(388/418),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4.50%(395/418),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5.69%(410/418),两种检查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62,P<0.05)。结论: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可用于胸部创伤的诊断,其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 低剂量扫描技术 肋骨三维重建 胸部创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个性化扫描与常规扫描对≤1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价值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海涛 陈秀琴 +6 位作者 柏劲松 舒圣婕 张驰 李宗阳 韩秦刚 朱倩 黄景怡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比较个性化和常规两种扫描方案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效果,探索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肺小结节CT成像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表以平衡对照法随机分为个性化组(n=67)和常规组(n=70),... 目的比较个性化和常规两种扫描方案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效果,探索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肺小结节CT成像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表以平衡对照法随机分为个性化组(n=67)和常规组(n=70),个性化组进行严格的过度吸气训练、个性化体位、个性化扫描方向制定,获得的图像与常规扫描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结果个性化组的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17;χ^(2)=6.625,P=0.036;χ^(2)=7.139,P=0.028);两组组内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比较,常规组组内CT平扫和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8,P=0.010),常规组其余各期、个性化组组内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扫描方案成像质量稳定,能提高≤1cm肺小结节CT成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个性化扫描 增强 靶重建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博源 路笑笑 +1 位作者 皮长磊 柴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部位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95例疑似心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疑似脑血管病91例、疑似心血管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检查,最终有89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2例、脑动脉瘤37例),100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2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1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8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3支,右冠状动脉37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2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7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10枚;经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最终87例确诊为脑血管病(脑梗死50例、脑出血37例),98例确诊为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58例、冠心病心绞痛40例),共发现狭窄血管有大脑前动脉10支,大脑中动脉10支,大脑后动脉9支,颈动脉17支,椎基底动脉12支、左前降支41支,右冠状动脉36支,回旋支33支;共发现40枚动脉瘤,其中大脑前、中、后动脉16枚,颈动脉8枚,椎基底动脉7枚,前、后交通动脉9枚;诊断脑动脉瘤、头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40/42)、95.00%(57/60)、97.35%(110/113);诊断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63%(86/89)、50.00%(1/2)、95.60%(87/91),诊断心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0%(97/100)、75.00%(3/4)、96.15%(100/104)。结论双源CT多部位CTA一站式扫描在心脑血管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血管造影 一站式扫描 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Dual-Source CT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g in Coronary Artery Imaging
8
作者 Shuiqing Zhuo Xiaoling Chen +3 位作者 Jingping Yu Haoqiang He Guixiao Xu Chuanmiao Xie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8年第3期64-72,共9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of three scanning modes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rtery retrospectively, and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of three scanning modes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rtery retrospectively, and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g mode. Methods: The imaging data of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CTA) using Siemens force CT retrospective gated triggering spiral scan (RES-SPIRAL), adaptive prospective gated triggering sequence scan (SEQ) and prospective coarse pitch scan (TurboFlash) retrospectively was collected. The image quality was evaluated b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thods. 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ndications of the three scanning modes were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ual-source CT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g in coronary artery imaging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and their tertiary branches could be clearly displayed in the three groups of images: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the left circumflex branch, and their three-level branche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ictures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object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CT value, SNR, CNR and Nois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The patient radiation do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ED of RES-SPIRA scan was (9.22 ± 1.33) mSv. The dose of SEQ was (2.88 ± 2.47) mSv, and the dose of TurboFlash was (0.51 ± 0.16) mSv.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groups (P 0.05). RES-spiral scanning had the highest radiation dose and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g (TurboFlash) had the lowest radiation dose. Conclusion: TurboFlash coarse pitch scanning is low in dosage, fast in speed and wide in adaptability. It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children, coma and other patients who cannot cooperate with breath-holding examin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screening and examin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i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 Undoubtedly, it is a worthy method of heart coronary artery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Source ct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oarse PITCH SPIRAL scanning Image Quality Radiation Dose
下载PDF
CT剂量、层厚和射线质对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锡鹏 顾枭成 +2 位作者 陈飞 李玉文 张震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研究CT扫描剂量、重建层厚、相同剂量下不同管电压对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和标准制修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CT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中,采用3种条件对Catphan600型影像质量模体的CTP528... 目的:研究CT扫描剂量、重建层厚、相同剂量下不同管电压对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和标准制修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CT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中,采用3种条件对Catphan600型影像质量模体的CTP528模块进行扫描:(1)保持CT图像的重建层厚不变,CT扫描剂量中在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为70 mGy、60 mGy、50 mGy、40 mGy和30 mGy条件下分别对CTP528模块扫描;(2)保持扫描剂量为50 mGy不变,在层厚为10 mm、5 mm、1.25 mm和0.625 mm条件下分别对CTP528模块进行扫描;(3)保持重建层厚和扫描剂量不变,在管电压为100 kV、120 kV和140 kV条件下对CTP528模块进行扫描。比较分析3种测试条件下,对CTP528模块扫描的可分辨的最大线对组数。结果:CTDIW介于40 mGy和70 mGy之间时,均可清晰观察到图像中5 lp/cm的线对组,6 lp/cm线对组轻度粘连,7 lp/cm线对组明显粘连,8 lp/cm线对组均不能分辨。当CTDIW低至25 mGy时,5 lp/cm线对组开始出现轻度粘连;所有重建层厚的扫描图像均能清晰分辨5 lp/cm的线对组,但对于6 lp/cm的线对组,10 mm层厚图像中线对间粘连程度明显高于5 mm、1.25 mm和0.625 mm层厚;相同扫描剂量下100 kV、120 kV和140 kV条件下的模体影像可观察到的线对清晰度无明显差别。结论:在CT设备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中CTDIW应设定为40~50 mGy,层厚应选择<10 mm;单纯管电压对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的影响不大,管电压宜设置为>100 k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断侧扫描(ct) 质量控制 高对比度分辨力 扫描剂量 层厚 射线质
下载PDF
Conception the Fluid Flow Behavior within Oil Reservoir Rock by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
10
作者 Amani J.Majeed Falah A Abood Ahmed K.Alshara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21年第2期11-20,共10页
The behavior of fluid flow has been studied during the different flow media over the past decades.In addition,the behavior of the flow of fluid through porous media has garnered much research interest.This paper sheds... The behavior of fluid flow has been studied during the different flow media over the past decades.In addition,the behavior of the flow of fluid through porous media has garnered much research interest.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fissured rocks of oil reservoir media(as one of the porous media domain),and the effect of these fissured on fluid flow.In this article,the Finite Volume Method(FVM)has been used to visualize the behavior of single-phase fluid flow in an actual core according to the dual-porosity dual permeability model.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parts,the first was the image processing for one of the real oil reservoir fractured rock images,where the image was processed and simulated by ANSYS-CFX software,and the results showed a complete visualizing of the fluid behavior during this domain.As for the other side,a simulation of a real reservoir rock belonging to the Al-Nour field in Iraq/Misan was made.The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 has been used to convert the real fractured core to a dynamic domain.ANSYS-CFX program has been used and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e pressure counter,the velocity counter,the velocity streamline,and the velocity vectors for the studied model in three dimensions.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productivity index for fractured and non-fractured rock and the results explained that the presence of fracture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index to about 5.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 Al-Nour field Fluid flow
下载PDF
强扰煤岩体蠕变过程中跨尺度非连续结构演化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良 王来贵 +4 位作者 REN Ting 李祥春 高科 李海涛 赵善坤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9,共13页
【目的和方法】巷道围岩时效变形破坏、蠕变型冲击地压等灾害是深井面临的重大威胁,加之深部采动与结构变化的影响,亟需研究强扰煤岩体蠕变过程中跨尺度非连续结构演化规律,系统回顾煤岩体力学性质的尺度效应、非连续结构与多物理场效应... 【目的和方法】巷道围岩时效变形破坏、蠕变型冲击地压等灾害是深井面临的重大威胁,加之深部采动与结构变化的影响,亟需研究强扰煤岩体蠕变过程中跨尺度非连续结构演化规律,系统回顾煤岩体力学性质的尺度效应、非连续结构与多物理场效应,以及煤岩体长时稳定性、蠕变演化规律与力学模型。【结果和结论】强调不同尺度(细观-宏观-工程尺度)、不同尺寸(REV范围内)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非连续结构(包括裂隙和矿物)与物理力学性质存在密切的关联特征。指出煤岩体跨尺度非连续结构导致应力场非均匀分布,造成力学各向异性、尺度效应及尺寸效应,进而出现非协调宏观破裂现象。透明解析与推演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跨尺度非连续结构与多物理场演化规律,是认识煤岩灾变内禀机制的关键。明确指出现有蠕变实验与蠕变模型在煤岩表面变形及破裂方面具有优势,但无法预测煤岩内部变形与非连续结构;为此提出了全尺寸CT扫描重构、数字体图像相关(DVC)、跨尺度等效岩体-等效晶质建模(SRM-GBM)相结合的破解方法。对扰动煤岩体蠕变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了非连续结构与应力引起内部变形损伤诱发蠕变这一新观点,指出非连续结构和应力是煤岩非协调蠕变的主控因素,最后建立了强扰煤岩体蠕变过程中跨尺度非连续结构与多物理场演化的精细化建模及透明解析新方法。研究成果为相关矿山灾害的发生机理、预警与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扰煤岩体 蠕变本质 跨尺度非连续结构 内部应变场 损伤演化 透明解析 ct扫描与数字重构 精细化建模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引入后土壤大孔隙拓扑结构演变特征
12
作者 杨志强 孟晨 +3 位作者 王兴 朱志昊 宋乃平 杜灵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目的]认识人工柠条种植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从而为人工植被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区风沙土生境的草地(0 a)及9,14,24,35 a生人工柠条林为对象,分别进行原状土柱采集、CT扫描及图像处理分析,获取土壤大... [目的]认识人工柠条种植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从而为人工植被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区风沙土生境的草地(0 a)及9,14,24,35 a生人工柠条林为对象,分别进行原状土柱采集、CT扫描及图像处理分析,获取土壤大孔隙几何分布特征,量化大孔隙表面积、等效直径和连接度等拓扑结构参数,研究了柠条生长过程中土壤大孔隙演变特征。[结果]通过三维图像可以看出,和0 a样地相比,随着林龄增加,各样地在0—200 mm土层大孔隙数量明显增多且结构更加复杂。定量分析表明,和0 a样地相比,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在同一土层,大孔隙数量密度、长度密度、等效直径、连接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在0—100 mm和100—200 mm土层大孔隙数量密度、长度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且随着林龄增加,表层土壤(0—100 mm)增幅要大于深层土壤(100—200 mm);等效直径在0—100 mm土层显著减小,在100—200 mm土层显著增加(p<0.05),而连接度变化规律恰好相反。进一步分析发现,林龄与大孔隙数量密度、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大孔隙等效直径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大孔隙体积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人工柠条林的引入会促进土壤大孔隙致密网络状结构形成,改善大孔隙表面积、连接度等拓扑结构,且随着林龄增加,对土壤改良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柠条 土壤大孔隙 拓扑结构 ct扫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正铿 江燕萍 +1 位作者 张树桐 金朝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056-405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螺旋CT扫描且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52例,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肿瘤及累及邻近血管CT征象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螺旋CT扫描且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52例,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肿瘤及累及邻近血管CT征象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各CT影像学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分期的准确率达84.6%。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能够较准确判断结肠癌及其累及周围血管情况,具有较高的术前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超 黄显龙 +5 位作者 杨华 李必强 唐茁月 胡源浩 李宗文 陈修燕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肺癌组CT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CT值迅速升高,120s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CT值逐渐升高,90s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s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肿块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期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基于单幅X线图像和CT数据的2D/3D配准系统 被引量:6
15
作者 焦培峰 秦安 +5 位作者 赵卫东 欧阳钧 张美超 樊继宏 钟世镇 李鉴轶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统一计算架构(CUDA)下以单幅X线图像及CT扫描数据为数据源的2D/3D配准系统,并应用于膝关节在体运动及植入假体稳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应用张正友标定法对采集X线图像设备进行标定;其次基于CUDA构架利用光线跟踪算法生成数字... 目的建立基于统一计算架构(CUDA)下以单幅X线图像及CT扫描数据为数据源的2D/3D配准系统,并应用于膝关节在体运动及植入假体稳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应用张正友标定法对采集X线图像设备进行标定;其次基于CUDA构架利用光线跟踪算法生成数字影像重建图像,以相关性函数为相似性测度计算2D/3D配准参数;最后以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获得的点云数据进行3D/3D配准,以验证2D/3D配准结果。结果以标本整体位置变换进行配准实验,6自由度平均误差中,位移小于1mm,旋转小于1°。结论此2D/3D配准系统达到了运动检测精度的要求,可以作为研究膝关节运动情况和假体在体稳定性研究的计算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ct扫描 统一计算架构 标定
下载PDF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显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魏然 李万湖 +1 位作者 申洪明 崔永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磨玻璃密度肺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数目、边缘、内部结构与周边结构是否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方法对经常规剂量(200mA)与层厚(5mm)螺旋CT扫描发现GGN患者56例同时行肺部... 目的探讨低剂量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磨玻璃密度肺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数目、边缘、内部结构与周边结构是否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方法对经常规剂量(200mA)与层厚(5mm)螺旋CT扫描发现GGN患者56例同时行肺部低剂量(30mA)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重建2mm、1mm,并按结节直径〈5mm,5~10mm,〉10mm不同大小分组,记录结节数目、边缘、内部特征以及周边结构等。结果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GGN的数目、边缘、内部结构与周边结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m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层厚2mm可对GGN作出较好的判断,值得在早期肺癌筛查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磨玻璃密度肺结节 层厚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姜飚 杨永平 +1 位作者 郑超 刘志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11年第4期61-62,共2页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在平衡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6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肝细胞癌
下载PDF
动态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29
18
作者 沈比先 成果 +2 位作者 黎刚 彭珂文 周顺科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了CT平扫及螺旋动态多期扫描,分析总结了其CT表现,并与原发性肝癌及血管瘤作了鉴别诊断。结果:主要的CT表...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了CT平扫及螺旋动态多期扫描,分析总结了其CT表现,并与原发性肝癌及血管瘤作了鉴别诊断。结果:主要的CT表现有:①平扫,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单发或多发的高密度钙化影;②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的强化;③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强化,且由边缘向中央进行,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部分中央无强化,延迟扫描的表现有重要诊断意义;④病灶的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螺旋ct 动态扫描 X线
下载PDF
CT双相扫描鉴别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价值 被引量:21
19
作者 林均海 葛全序 姜华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41-943,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皮髓质相和早期分泌相)资料。结果:乏脂肪AML呈... 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皮髓质相和早期分泌相)资料。结果:乏脂肪AML呈不均匀密度2例(28.6%),RCC组,不均匀密度14例(63.2%),两组不均匀率差异显著(P<0.05)。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发生率AML组为71%(5/7)和57.1%(4/7),RCC组为14%(3/22)和9%(2/22),经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肿瘤的强化模式是鉴别AML和RCC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和86.9%(20/23)。结论:应用CT对比剂双期扫描,肿瘤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AML和RCC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细胞癌 双期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最小区域的快速CT图像重建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顺利 张定华 +1 位作者 赵歆波 黄魁东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由于工业CT重建目标的形状差异较大,针对传统CT图像重建算法均选取矩形重建区域,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由扫描到的投影数据通过直线生成算法构建重建目标的最小区域包络图;然后提出一种快速区域填充算法,生成图像重... 由于工业CT重建目标的形状差异较大,针对传统CT图像重建算法均选取矩形重建区域,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区域的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由扫描到的投影数据通过直线生成算法构建重建目标的最小区域包络图;然后提出一种快速区域填充算法,生成图像重建的最小区域.该方法将重建区域限定在最小区域内,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提高了重建速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传统的重建方法进行比较,表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ct ct图像重建 最小区域 直线扫描转换 区域填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