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X-Ray Microtomographic Scanners
1
作者 V. I. Syryamkin E. N. Bogomolov +3 位作者 V. V. Brazovsky A. Sh. Bureev G. S. Glushkov A. V. Vasiliev 《Advanc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2013年第3期83-90,共8页
The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X-ray microtomography—the device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objects on th... The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X-ray microtomography—the device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objects on the basis of shadow projections. This article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D of X-ray microtomography and a scheme consisting of three levels. The article also shows basic relations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the generalized scheme of an X-ray microtomographic scanner. The methods of X-ray imaging of the spatial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metry of materials are describ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n X-ray microtomographic scanner, the X-ray source, X-ray optical elements and mechanical components of the positioning system are shown. The block scheme and software functional scheme for intelligent neural network system of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icrostructure of objects are presented. The method of choice of design parameters of CAD of X-ray microtomography aims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sign and reducing costs of it. It is supposed to reduce the design time and eliminate the growing number of engineers involved i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X-ray microtomographic scan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Microtomograph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DIAGNOSIS X-RAY Microtomographic SCANNER X-RAY Optical Systems Mechatronic System computer-aided design
下载PDF
Computer-assisted anti-AIDS drug development: cyclophilin B against the HIV-1 subtype A V3 loop
2
作者 Alexander M. Andrianov Ivan V. Anishchenko 《Health》 2010年第7期661-671,共11页
Aim: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origina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hereby the HIV -1 gp120 V3 loop is a high-affinity ligand for immunophilins, and consisted in generating the structural complex of cycloph... Aim: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origina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hereby the HIV -1 gp120 V3 loop is a high-affinity ligand for immunophilins, and consisted in generating the structural complex of cyclophilin (Cyc) B belonging to immunophilins family with the virus subtype A V3 loop (SA-V3 loop) as well as in specifying the Cyc B segment forming the binding site for V3 synthetic copy of which, on the assumption of keeping the 3D peptide structure in the free state, may present a forwardlooking basic structure for anti-AIDS drug development. Methods: To reach the objects of view, molecular docking of the HIV-1 SA-V3 loop structure determined previously with the X-ray conformation of Cyc B was put into practice by Hex 4.5 program (http://www.loria.fr/~ritchied/ hex/) and the immunophilin stretch responsible for binding to V3 (Cyc B peptide) was identified followed by examination of its 3D structure and dynamic behavior in the unbound status. To design the Cyc B peptide, the X-ray co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cal site of the native protein was involved in the calculations as a starting model to find its best energy structural variant. The search for this most preferabl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by consecutive use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cs and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s. The molecular dynamics computations were implemented for the Cyc B peptide by the GROMACS computer package (http:// www.gromacs.org/). Results: The overmolecular structure of Cyc B with V3 was built by computer modeling tools and the immunophilinderived peptide able to mask effectively the structurally invariant V3 segments embracing the functionally crucial amino acids of the HIV-1 gp120 envelope protein was 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Conclusions: Starting from the joint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derived with those of the literature, the generated peptide was suggested to offer a promising basic structure for making a reality of the protein engineering projects aimed at developing the anti-AIDS drugs able to stop the HIV’s spr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V3 LOOP Cyclophilin B computer Modeling Molecular Docking Anti-Aids drug design
下载PDF
Study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Full Complement Cycloidal Ball Reducer with Ceramic Balls as its Gear Teeth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建军 陈子辰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5-251,共7页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accuracy and stiffness of the ball cycloid reducer,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novel cycloid ball reducer, which uses a full complement ball as its gear teeth. Ceramic balls are used to get be...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accuracy and stiffness of the ball cycloid reducer,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novel cycloid ball reducer, which uses a full complement ball as its gear teeth. Ceramic balls are used to get better performance in severe working conditions. A simple synthesis method was also found to determine the raceway forms and compute the contact forces among the balls and raceways. The Contact Stress Analysis (CSA) computer program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reducer.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covered: (1) Study of the geometry of the raceways. (2)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 curvature of the raceways are also accomplished. In additi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raceway is put forward. (3) The contact forces and the reducer efficiency are evaluated. (4)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ceramic balls used in the CBR. A reducer using the above design technique was tested and the performances show that the reducer has high precision and rigidity.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50 percent transmission power was realized in the new g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amic materials computer aided design computer software Gear teeth GEOMETRY Materials testing Performance RIGIDITY STIFFNESS Stress analysis Transmissions
下载PDF
Molecular Modeling of Potential Dual Inhibitors of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d Integrase
4
作者 Alberto Cabrera Leonor Huerta Hernández +1 位作者 Daniel Chávez José L. Medina-Franco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science》 2018年第1期1-41,共41页
With the goal of suggesting dual inhibitors of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RT) and integrase (IN), herein we report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an initial set of 556 compounds related to the pyridinone class. Docking with... With the goal of suggesting dual inhibitors of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RT) and integrase (IN), herein we report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an initial set of 556 compounds related to the pyridinone class. Docking with multiple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s of HIV-1 RT led to 160 potential binders of RT interacting with key amino acid residues at the enzyme’s allosteric site. Compounds selected from the docking with RT were further docked with a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of HIV-1 IN. A total of 31 structures had the potential to make contacts with Mg2+ ions located in a small space between DNA and IN. Interactions with Mg2+ ions are relevant because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IN-DNA complex. In conclusion, 31 compounds synthetically accessible are proposed as dual inhibitors of RT and IN.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suggested compounds will inhibit RT by occupying the allosteric site for NNRTIs and will inhibi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IN by destabilizing the IN-DNA complex. The main perspective of this work is the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testing of the candidate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 ANTIVIRAL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DOCKING POLYPHARMACOLOGY
下载PDF
AIDD与CADD提升药物成功率的思考
5
作者 陈柏宇 吕泸楠 +3 位作者 徐小迪 张滎 李炜 付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率。在药物发现过程中,AI技术加速了药物靶点的识别、候选药物的筛选、药理评估及质量检验,有效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本文深入探讨AIDD和CADD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在提升药物设计成功率和药物研发效率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并探讨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效团 分子生成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下载PDF
HIV-1耐药检测技术进展
6
作者 沈奎灵 闫会敏 +1 位作者 李林 李韩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53-1359,共7页
艾滋病病毒已在全球肆虐40多年,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压力,时至今日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道医学难题。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首选方案,已为众多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带来巨大福祉,... 艾滋病病毒已在全球肆虐40多年,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压力,时至今日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道医学难题。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首选方案,已为众多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带来巨大福祉,并为减缓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这一方案的全面推广与应用,HIV-1耐药性也日益突出。HIV-1耐药性是影响临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HIV-1耐药性检测,对抗病毒药物的优化与选择、降低传播性耐药发生与防控十分重要。HIV-1耐药检测方法众多,因应用场景不同而方法各异,本文汇总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就HIV-1耐药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1耐药检测 基因型耐药检测 表型耐药检测
下载PDF
传统和机器学习策略在基于结构虚拟筛选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宏 高毅勤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7-191,I0101,I0102,共17页
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和人工智能驱动药物设计在制药行业中是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的重要策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虚拟筛选、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评估、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以及药物设计.通常来说,虚拟筛选是药物发现的第一步,其... 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和人工智能驱动药物设计在制药行业中是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的重要策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虚拟筛选、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评估、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以及药物设计.通常来说,虚拟筛选是药物发现的第一步,其主要目标是识别和发现潜在的先导化合物的候选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开发了多种传统的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虚拟筛选的准确性和速度.本综述总结了传统和机器学习方法在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中的应用,讨赖性较弱,且分布非常冷并在j=1处达到峰值,但(0,1,0)振动态的转论了它们的性能、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机器学习 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 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 人工智能驱动药物设计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分析雷诺嗪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心律失常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绍鹏 任一鑫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21-28,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分析雷诺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致心律失常的潜在治疗靶点及机制。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雷诺嗪潜在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搜集...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策略,分析雷诺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致心律失常的潜在治疗靶点及机制。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雷诺嗪潜在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搜集MIRI和心律失常疾病的靶点,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26日,将雷诺嗪、MIRI和心律失常相关靶点进行交集比对以获取雷诺嗪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的关键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利用分子对接软件验证雷诺嗪与交集靶点结合能力。最后通过分子相似性分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验证预测靶点的准确性。结果筛选获得雷诺嗪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靶点30个。通过蛋白互相作用分析共获得8个核心靶点,包括SRC、PIK3CA、MAPK8、MAPK14、JAK1、MAP2K1、JAK2和PIK3CG。GO生物分析共筛选出177个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123个细胞生物过程,23个细胞组成和31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发现119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雷诺嗪与8个核心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分子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雷诺嗪与8个核心靶蛋白原配体都存在一定相似性。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相关性最高的3个靶点(SCR、PIK3CA和MAPK8),结果显示雷诺嗪表现出MAPK8和SCR抑制剂潜力,而对PIK3CA的抑制剂位点结合潜力相对较差,结合文献复习,推测出雷诺嗪对MIRI致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最相关分子机制。结论雷诺嗪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这对促进治疗MIRI致心律失常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雷诺嗪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9
作者 葛军 李英鹏 +2 位作者 邓雁如 牟佳佳 金志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19期44-47,共4页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开展可视化教学,借助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软件Discovery Studio,将其部分功能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使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变成立体的、生动形象的图像,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为药物化学教学...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开展可视化教学,借助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软件Discovery Studio,将其部分功能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使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变成立体的、生动形象的图像,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为药物化学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物化学 可视化教学
下载PDF
PTP1B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0
作者 王桂玲 解钏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528-532,共5页
目的构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抑制剂的药效团筛选模型。方法通过收集文献中已报道的PTP1B小分子抑制剂,选择其中活性较强的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利用Discovery Studio中的HypoGen算法构建PTP1B抑制... 目的构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抑制剂的药效团筛选模型。方法通过收集文献中已报道的PTP1B小分子抑制剂,选择其中活性较强的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利用Discovery Studio中的HypoGen算法构建PTP1B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最优药效团模型具有2个氢键受体和3个疏水中心,综合参数分析药效团模型03(q^(2)=0.643,RMS Error=0.587,Weights=1.91)、07(q^(2)=0.678,RMS Error=0.473,Weights=1.80)较好,两模型可用于PTP1B天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并应用药效团模型03对半枝莲中2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药效的预测,与实测值接近。结论构建PTP1B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发现新型的PTP1B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P1B 药效团模型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下载PDF
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11
作者 杜新春 宋艳玲 何鑫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76-80,共5页
目的:以齐墩果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基于MEK激酶靶点的齐墩果酸衍生物。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确定能和关键位点结合的活性基团。以齐墩果酸为起始原料,经过C-28位酯化、C-3位引入酰胺基得到目标产物。结果:合成... 目的:以齐墩果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基于MEK激酶靶点的齐墩果酸衍生物。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确定能和关键位点结合的活性基团。以齐墩果酸为起始原料,经过C-28位酯化、C-3位引入酰胺基得到目标产物。结果:合成了4个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Ⅰ_(1)~Ⅰ_(4),其结构经MS、1H-NMR、^(13)C-NMR确证,体外研究显示它们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齐墩果酸,其中Ⅰ_(4)对HepG2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9.12μmol/L)。结论:Ⅰ_(4)有成为新型MEK抑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衍生物 合成 抗肿瘤活性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下载PDF
在线工具在药物分子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芮菡 李晓莉 +2 位作者 张兴杰 王杨 肖伟烈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243-244,221,共3页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和工业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涌现的众多在线工具能够为药物设计教学带来便捷。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优秀的免费在线工具,包括Swiss Drug Design、Cavity Plus、Pharm...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和工业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涌现的众多在线工具能够为药物设计教学带来便捷。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优秀的免费在线工具,包括Swiss Drug Design、Cavity Plus、Pharm Mapper和ADMETlab,探讨它们在药物分子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以环氧合酶2及其抑制剂吲哚美辛为案例,详细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药物设计实践。所述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演示,还可用于实验课程的实际操作,并可为学生的创新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教学方法 在线药物设计工具 药效团 靶标预测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药品缺陷检测工站设计与优化
13
作者 樊辉 陶俊龙 崔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2期131-134,共4页
药品缺陷检测是药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药品缺陷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药企生产的压力,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针对目前药品缺陷检测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已经研究出的药品缺陷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能够应用到实际... 药品缺陷检测是药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药品缺陷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药企生产的压力,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针对目前药品缺陷检测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已经研究出的药品缺陷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药品缺陷检测工站,能够实时完成药品夹层、划痕、斑点和缺损4类缺陷的检测,检测精度最高可达到98.7%,100粒药品的平均检测时间只有15.5 ms,能满足药企的实时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缺陷 机器视觉 检测技术 检测精度 设计与优化
下载PDF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
14
作者 靳晓杰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6-90,共5页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主要是以数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化学等学科为基础,以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等为理论依据,借助计算机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它不仅仅是交叉理论学科,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主要是以数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化学等学科为基础,以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等为理论依据,借助计算机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它不仅仅是交叉理论学科,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靶标发现、毒性预测、处方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已表现出独特优势。学科交叉是科技与医学高速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现代生物学进行中医药理、法、方、药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可为日后跨学科助力药物研发做好准备。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交叉性强的课程有助于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授课模式对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极大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时代发展特点,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注重基础、衷中参西、重视实践等教学理念,在培养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通过对中医药专业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教改和实践进行深层次、全方位探讨和总结,可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拓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中医药院校 交叉创新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阳离子纳米乳递送系统的处方工艺研究
15
作者 张丽丹 唐永瑜 +4 位作者 汪巳卜 陈英 吴兴杰 沈祥春 陶玲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目的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阳离子纳米乳(CNE)的处方工艺,并对其药剂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平均粒径(D_(50))、粒径范围、离心稳定性常数(Ke)和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筛选CNE的油相种类、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甘油... 目的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阳离子纳米乳(CNE)的处方工艺,并对其药剂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平均粒径(D_(50))、粒径范围、离心稳定性常数(Ke)和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筛选CNE的油相种类、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甘油及十八胺用量、剪切时间,高压均质压力及时间,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均质压力和时间对CNE的影响,用二项式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关系,效应面法获取最佳处方。结果CNE最佳处方组成为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0.5 g,大豆卵磷脂1 g,十八胺53.90 mg,甘油0.8 g,其余为水相;最佳处方所得CNE外观基本圆整,澄清透明,D_(50)为(135.08±5.69)nm,Zeta电位为(43.57±2.51)mV,离心、稀释、时间稳定性均良好。结论优化得到的CNE为淡蓝色均一乳状液、稳定性良好粒径合适,可为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纳米乳 十八胺 核酸药物 心血管疾病 单因素试验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送药小车设计与测试
16
作者 余俊松 曹景炫 +1 位作者 罗伟 王建威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6期185-187,191,共4页
为解决医院内部药物配送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一种智能送药小车。该送药小车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循迹、速度控制、病房确定等功能模块化,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采用自动化和智能... 为解决医院内部药物配送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一种智能送药小车。该送药小车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循迹、速度控制、病房确定等功能模块化,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方式,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将药物从药房配送到病房,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医院运营效率和病人满意度。经过测试,智能送药小车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能够准确识别标识牌、停车位置和回转点,并稳定地在不同病房间往返送药,有效提高了医院药物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 智能送药小车 设计 测试
下载PDF
血必净抗炎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和多靶点作用效应 被引量:51
17
作者 马世堂 刘培勋 +2 位作者 龙伟 禹洁 徐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80-2086,共7页
研究了血必净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在分子层面上对复方多靶点作用进行阐释.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构建血必净化学成分数据库,综合应用同源模建、分子对接、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索等方法,探讨其与炎症靶点5-脂氧合酶(5-LOX... 研究了血必净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在分子层面上对复方多靶点作用进行阐释.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构建血必净化学成分数据库,综合应用同源模建、分子对接、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索等方法,探讨其与炎症靶点5-脂氧合酶(5-LOX)、环氧合酶-2(COX-2)、IKK-2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血必净化学成分中与靶点5-LOX、COX-2、IKK-2结合效应较好的分别有30、36、8个分子;有16个分子与2个或3个靶点存在作用,其中15个分子对靶点5-LOX和COX-2有抑制作用,迷迭香酸对3个靶点均有作用.从分子层次上阐释了复方血必净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多靶点作用效应,为血必净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寻找新型抗炎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血必净 中药复方 药效物质基础 多靶点
下载PDF
分子对接在基于结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8
作者 赵丽琴 肖军海 李松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270,共8页
分子对接是研究分子间(如配体和受体)相互作用,并预测其结合模式和亲合力的一种理论模拟方法。近年来,分子对接方法已成为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数据库搜寻,组合库设计及蛋白作用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发展。
关键词 分子对接 应用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物结构
下载PDF
免费软件在药物设计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卫华 刘桂霞 +1 位作者 程家高 唐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7-200,303,共5页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为巩固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为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实验"课程。制药企业和学术界的药物设计平台...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为巩固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为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实验"课程。制药企业和学术界的药物设计平台通常采用商业软件包。虽然商业软件功能丰富,但也存在费用昂贵、对硬件要求高等问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实验教学。过去几年我们尝试将一些能免费获取的软件应用于"药物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论文根据该课程实验的设置内容,介绍了这些免费软件在药物设计实验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物设计实验 免费软件 实验教学
下载PDF
“药物设计实验”课程的建设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桂霞 李卫华 唐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2-124,共3页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现代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药学本科专业开设"药物设计实验"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从实验平台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对&...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现代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药学本科专业开设"药物设计实验"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从实验平台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对"药物设计实验"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设计实验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