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Size on Air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and PM_(10)in China
1
作者 ZHU Yue DU Ruichao HONG Xiaoch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regional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Building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and urban size exhibits ...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regional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Building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and urban size exhibits a sublinear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To identify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explored 6 variables influencing urbanization in China’s cities and established an allometry model.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data from 293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1,827 county-level citi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concentration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 and PM_(10) in the atmosphere.①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partial validation for the Kuznets curve and demonstrated a reverse‘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evels of PM_(2.5) and PM_(10) pollution.②By partitioning the Hu Huanyong line,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M_(2.5) and PM_(10).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s urban size expands,inhalable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tended to increase further;wherea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inhalable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stabilized after a certain threshold of urban scale expansion was reached.Amo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size,green coverage within built-up areas exer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both PM_(2.5) and PM_(10) concentrations,followed by the extent of built-up areas and the scale of secondary industries.This study presented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conciling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while concurrently promoting resilient citie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modernization and superio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ize ALLOMETRY The Kuznets curve pm_(2.5)and pm_(10) Urban resilience
下载PDF
基于DSM的城市公园对PM_(2.5)和PM_(10)的消减特征研究——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
2
作者 刘青 刘桢梦 +3 位作者 李雅平 孙怡 刘苑秋 黄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目的】PM_(2.5)、PM_(10)等空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首要污染物,在城市空气污染中占主导地位。了解固定外源下PM_(2.5)、PM_(10)在城市绿地的消减特征,可为城市阻控空气颗粒物、缓解空气污染提供有利依据。然而目前空气颗粒物的研究大多... 【目的】PM_(2.5)、PM_(10)等空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首要污染物,在城市空气污染中占主导地位。了解固定外源下PM_(2.5)、PM_(10)在城市绿地的消减特征,可为城市阻控空气颗粒物、缓解空气污染提供有利依据。然而目前空气颗粒物的研究大多以点测定方式量化空间结构及植被类型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对固定外源污染下PM_(2.5)、PM_(10)在城市绿地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方法】研究结合DSM与地统计学,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探索城市公园阻隔外源污染的空间梯度效应及空间结构类型差异。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模拟;利用Arcgis和R语言等软件分析不同空间结构PM_(2.5)、PM_(10)的浓度差异。【结果】人民公园PM_(2.5)、PM_(10)的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以固定外源点为核心,浓度随距离增加呈极显著梯度递减的趋势,且在中部(约距外源点150~220 m处)消减效率最高,约为全园PM_(2.5)平均消减值的7.5倍,PM_(10)平均消减值的3.8倍;PM_(2.5)、PM_(10)受多种因子影响:与空气温度、距离(主导因子)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且PM_(2.5)、PM_(10)对不同因子响应特征存在差异;城市公园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PM_(2.5)、PM_(10)的消减及扩散作用差异显著,受其双重影响,PM_(2.5)、PM_(10)的浓度表现为水体>广场>树林>草坪,其中PM_(2.5)受影响更显著;此外,受各因子和绿地空间结构耦合影响,部分区域PM_(2.5)、PM_(10)分布异常。【结论】以固定外源点为核心,PM_(2.5)、PM_(10)浓度随距离增加呈极显著梯度递减的趋势,且在中部消减效率最高;PM_(2.5)、PM_(10)浓度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与距离显著负相关,其中PM_(10)对距离和相对湿度响应较为明显,而PM_(2.5)受空气温度影响较大;在随距离变化基础上,不同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对PM_(2.5)、PM_(10)消减和扩散作用差异导致了局部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空气颗粒物阻控 城市绿地 DSM 地统计学 南昌
下载PDF
济南市大气PM_(10)、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城市街区形态关联分析
3
作者 肖华斌 许宇彤 +2 位作者 王子康 张小平 李杰 《园林》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和PM_(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_(2.5)和PM_(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_(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_(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_(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_(2.5)仅在秋冬季与建筑形态指标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建筑密度(BD)、建筑平均高度(AHV)和建筑平均体积(AV)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标。PM_(10)仅在春冬两季与绿色空间指标显著相关,GCR和MSI产生的影响较大,并且与BD、AHV和容积率(FAR)等建筑形态指标仅在秋冬季节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 pm_(2.5) 时空特征 街区形态 关联分析
下载PDF
雾霾天气PM_(2.5)、PM_(10)质量浓度及相对湿度特征分析
4
作者 田小芳 梁栋 孙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56-58,62,共4页
文章运用视程障碍仪探测和气溶胶探测两种方法,以霾、轻雾、雾为研究对象,对百色市霾、轻雾、雾与PM_(2.5)、PM_(10)有关的数据和相对湿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探测不同现象的大气,但是气溶胶探测方式较视程障碍仪探... 文章运用视程障碍仪探测和气溶胶探测两种方法,以霾、轻雾、雾为研究对象,对百色市霾、轻雾、雾与PM_(2.5)、PM_(10)有关的数据和相对湿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探测不同现象的大气,但是气溶胶探测方式较视程障碍仪探测更加简便、直观、易掌握,更适合在基层气象部门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_(2.5) pm_(10) 相对湿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对PM_(2.5)和PM_(10)的清除作用分析
5
作者 郑飒飒 王维佳 +1 位作者 刘东升 苗红妍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研究降水对四川盆地PM_(2.5)、PM_(10)的清除作用,利用2016—2021年四川盆地90个环境监测站PM_(2.5)、PM_(10)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17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降水对四川盆地PM_(2.5)、... 四川盆地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研究降水对四川盆地PM_(2.5)、PM_(10)的清除作用,利用2016—2021年四川盆地90个环境监测站PM_(2.5)、PM_(10)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17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降水对四川盆地PM_(2.5)、PM_(10)空间分布的影响;然后基于描述降水前后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变化的清除率,揭示了降水强度、时长对PM_(2.5)、PM_(10)清除效果的影响;最后,利用雨滴谱分布、雨滴大小、下降末速度等雨滴谱参量计算污染物的清除系数,分析了四川盆地4次污染事件中降水对PM_(2.5)、PM_(10)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影响PM_(2.5)、PM_(10)空间分布,降水量越大、降水持续时间越长,清除率越大,清除效果越明显;(2)大雨个例中,降水持续时间大于6 h后,清除率对降水持续时间增加不敏感;(3)当雨滴直径、雨滴总个数和分钟雨强出现峰值,雨滴谱加宽变强后,PM_(2.5)、PM_(10)质量浓度快速降低;(4)清除系数对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当清除系数峰值达10 h^(-1)以上,降水对PM_(2.5)和PM_(10)清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降水 雨滴谱 清除作用
下载PDF
基于校园PM_(10)监测及重金属风险评价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设计
6
作者 马岚婷 王新强 +2 位作者 鱼涛 屈撑囤 吴龙飞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219-222,共4页
本综合性实验以大学校园大气中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校园不同功能区内颗粒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暴露在此环境下学生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该综合性实验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强化实验设计原则、采样点设置、... 本综合性实验以大学校园大气中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校园不同功能区内颗粒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暴露在此环境下学生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该综合性实验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强化实验设计原则、采样点设置、监测方法、元素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知识点,有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 大气监测 pm_(10) 重金属分析 环境风险评估
下载PDF
风环境视角下校园道路群落对PM_(10)的滞尘效应及优化研究
7
作者 徐阳洋 李运远 胡楠 《城市建筑》 2024年第9期218-223,共6页
以提升秋季校园道路群落滞尘效应为目标,探索不同室外风环境与群落特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其次采用实测与PHOENICS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并评价校园室外风环境,并使用线性回归验证了实验可行性,以此为校园绿地植物群落滞尘能力的提... 以提升秋季校园道路群落滞尘效应为目标,探索不同室外风环境与群落特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其次采用实测与PHOENICS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并评价校园室外风环境,并使用线性回归验证了实验可行性,以此为校园绿地植物群落滞尘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议。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16条结构性道路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秋季风速对道路群落滞尘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实测数据中道路的平均风速值为0.44时群落滞尘能力达到最强,过高或过低的风速值均会降低植物的滞尘能力;②不同结构道路群落对PM_(10)滞尘效应的强弱顺序为:乔草型>乔灌型>乔灌草型>灌草型>乔木型,且滞尘能力差异较大,可达50%;③校园室外风环境中不同道路的风速差异较大,风速偏大的道路群落里普遍缺少低层次的灌木及小乔群落,应适当增添可防风的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群落 pm_(10) 滞尘效应 风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城市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的影响
8
作者 梁明武 李慧婷 +3 位作者 李魏龙 贾晓丹 汪铭媛 冯朝晖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5-296,共12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地区,由于其常年多风的地理特点导致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会带来颗粒物污染的问题。笔者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逐月可吸入颗粒物(PM_(10)...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地区,由于其常年多风的地理特点导致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会带来颗粒物污染的问题。笔者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逐月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为基础,分析了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降水量、气温和风速)之间的相关性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东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西宁市、海东市和黄南州PM_(2.5)和PM_(10)较高,以上3个市州的PM_(2.5)平均水平分别为44.2μg/m^(3),44.7μg/m^(3)和36.5μg/m^(3),PM_(10)平均水平分别为99.1μg/m^(3),99.7μg/m^(3)和72.2μg/m^(3);2015~2019年的时间分布上各地区颗粒物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表明PM_(2.5)呈现从西到东逐渐升高的趋势,PM_(10)则呈东高西低分布。②各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峰值均出现在夏季,呈现出“Λ”型的分布规律;而各地区的PM_(2.5)、PM_(10)逐月浓度变化整体呈现出“V”型的分布规律,非采暖季颗粒物浓度最低、采暖季颗粒物浓度最高。③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中,PM_(2.5)和PM_(10)与降水量、气温、风速均呈负相关,并且PM_(2.5)浓度受到风速的负向影响,而PM_(10)浓度受到风速的显著正向影响,表明风起扬尘对该区域大气污染贡献突出但风速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机制复杂。本研究可为典型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与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空气污染 气象因素 成因分析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地区大气PM_(10)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9
作者 凌再莉 宋世杰 黄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40,共12页
为了解中国西部干旱区域博斯腾湖地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16年采暖期和2017年非采暖期,在该地区博湖县和周边的塔中采集了可吸入颗粒物(PM_(10))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PM_(10... 为了解中国西部干旱区域博斯腾湖地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16年采暖期和2017年非采暖期,在该地区博湖县和周边的塔中采集了可吸入颗粒物(PM_(10))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PM_(10)中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分析其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博湖县采暖期大气PM_(10)中PAHs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分别为47.63±29.00 ng/m^(3)和3.24±1.05 ng/m^(3);塔中地区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且污染水平较低,分别为2.13±0.90 ng/m^(3)和1.89±0.23 ng/m^(3)。研究区大气PM_(10)中PAHs以中高环为主,采暖期以荧蒽(Flua)、芘(Pyr)、苯并[b]荧蒽(BbF)和[艹屈](Chr)为主要污染单体,非采暖期以菲(Phe)、荧蒽(Flua)、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苝(BghiP)为主。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烧源对博湖县和塔中PAHs贡献最大,分别为82.54%和61.13%。轨迹分析表明新疆北部和塔里木盆地西部排放的PAHs可通过大气传输对博斯腾湖地区造成影响。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博湖县采暖期大气PM_(10)中PAHs对各类人群的终生致癌风险(ILCR)值均处于10^(-6)~10^(-4),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地区 pm_(10) 多环芳烃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串联式PM_(10)-PM_(2.5)切割器评价研究
10
作者 刘佳琪 张国城 +6 位作者 吴丹 田莹 沈上圯 李博雅 霍胜伟 屈晓虎 张艳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29,共5页
在环境监测中,为更好将不同粒径粒子分离开,会将不同切割粒径的切割器串联使用。目前串联式切割器缺乏评价标准或规范,该研究以模式最简单的串联PM_(10)-PM_(2.5)切割器为对象,研究串联PM_(10)切割器对PM_(2.5)捕集效率曲线的影响,并研... 在环境监测中,为更好将不同粒径粒子分离开,会将不同切割粒径的切割器串联使用。目前串联式切割器缺乏评价标准或规范,该研究以模式最简单的串联PM_(10)-PM_(2.5)切割器为对象,研究串联PM_(10)切割器对PM_(2.5)捕集效率曲线的影响,并研究不同粒径分布的颗粒物对两个品牌的PM2.5切割器评价的影响,包括ISO A1尘、Da50分别为2.67μm和7.73μm的多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结果表明,PM_(2.5)切割器的捕集效率曲线是切割器独立的计量特性,不受环境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影响,也不受串联PM_(10)切割器的影响。该结论对于串联式切割器或分级器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推荐单级独立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切割器 pm_(10)切割器 捕集效率曲线 串联式切割器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徐州市PM_(2.5)和PM_(10)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苗欣慧 李昌龙 冯春莉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134-136,142,共4页
徐州市是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目前,大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颗粒物是影响区域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本文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利用国控监测站、省控监测站获得的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大气灰霾超... 徐州市是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目前,大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颗粒物是影响区域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本文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利用国控监测站、省控监测站获得的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大气灰霾超级站在线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探讨PM_(2.5)和PM_(10)的时间变化特征,明确二者的相关性。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市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从而削减PM2.5和PM10的排放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pm_(2.5) pm_(10) 变化特征 相关性分析 徐州市
下载PDF
湿度对PM_(2.5)/PM_(10)比值影响及MLP神经网络大气污染预测
12
作者 张雯 孙湘群 +2 位作者 贾彬 张雪华 李俊杰 《河南科学》 2024年第9期1273-1280,共8页
颗粒物污染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和公众身体健康.基于郑州、太原、成都2022—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和气象数据,讨论了PM_(2.5)、PM_(10)污染特征,通过计算斯皮尔曼系数并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出PM_(2.5)/PM_(10)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并... 颗粒物污染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和公众身体健康.基于郑州、太原、成都2022—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和气象数据,讨论了PM_(2.5)、PM_(10)污染特征,通过计算斯皮尔曼系数并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出PM_(2.5)/PM_(10)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MLP神经网络建立关于PM_(2.5)和PM_(2.5)/PM_(10)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郑州、太原、成都2022—2023年秋冬季PM_(2.5)均值分别为63.52、52.68、50.95μg/m^(3),PM_(2.5)/PM_(10)比值都超过0.5.郑州、太原PM_(2.5)/PM_(10)与相对湿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利用MLP神经网络对PM_(2.5)和PM_(2.5)/PM_(10)建立预测模型,误差分别为6.75μg/m^(3)和0.076,模型精度较高.建议未来从秋冬供暖、推广工业水蒸气回收装置、合理开展道路洒水等方面巩固颗粒物污染治理成效,探索和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用于PM_(2.5)/PM_(10)预测,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参考,以求发挥大数据在做到精准治污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pm_(10) 相对湿度 相关性分析 MLP神经网络 大气污染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农机作业对PM_(2.5)、PM_(10)和TSP排放的影响
13
作者 段改莲 陈卫文 +2 位作者 王揽月 周明源 邢广青 《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农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但也会加剧农田扬尘的排放,对农田区域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以北京市昌平区玉米收获与小麦耕种环节农机作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机作业对农田PM_(2.5)、PM_(10)和TSP 3种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 农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但也会加剧农田扬尘的排放,对农田区域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以北京市昌平区玉米收获与小麦耕种环节农机作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机作业对农田PM_(2.5)、PM_(10)和TSP 3种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耕种阶段,农机作业对农田扬尘浓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切碎、旋耕、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传统耕作模式排放的颗粒物总量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4.6~6.7倍,保护性耕作模式减少了作业环节,减少了农机下地次数,从根本上减少了农田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农机作业 扬尘排放 空气质量 pm_(2.5) pm_(10) TSP
下载PDF
计划烧除影响下的大气O_(3)和PM_(2.5)/PM_(10)多尺度互相关性的多重分形表征
14
作者 钟心宇 陈智荣 +4 位作者 罗静 梅小莉 樊彬鑫 李友平 刘春琼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66-474,共9页
为揭示计划烧除期间烟羽区中O_(3)和二次气溶胶之间的复杂大气光化学行为,基于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MFDCCA)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5个大气监测点(凉山州政府、青龙寺、邛海宾馆、西昌市政府和长安)不同时间尺度上O_(3)和PM_(2... 为揭示计划烧除期间烟羽区中O_(3)和二次气溶胶之间的复杂大气光化学行为,基于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MFDCCA)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5个大气监测点(凉山州政府、青龙寺、邛海宾馆、西昌市政府和长安)不同时间尺度上O_(3)和PM_(2.5)/PM_(10)序列之间互相关性的多重分形强度(Δh)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计划烧除期间(2020年12月—2021年2月和2021年12月—2022年2月)和非计划烧除期间(2016年—2019年同期)各监测点的O_(3)或PM_(2.5)/PM_(10)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并且计划烧除期间的O_(3)浓度小于非计划烧除期间,PM_(2.5)/PM_(10)大于非计划烧除期间,其中,青龙寺监测点PM_(2.5)/PM_(10)的增涨幅度最高,而O_(3)浓度的下降幅度最低。(2)各监测点O_(3)和PM_(2.5)/PM_(10)序列之间的互相关性在2016—2022年均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各监测点的Δh值均表现出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规律,且青龙寺监测点的Δh值最高。(3)各监测点的Δh值均在2020与2021年冬季出现峰值,计划烧除期间的Δh值均高于非计划烧除期间,且青龙寺监测点的增涨幅度最大。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计划烧除对大气光化学作用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研究野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 日变化规律 O_(3) pm_(2.5)/pm_(10) 二次气溶胶 西昌市
下载PDF
森林火灾期间GNSS-R信号反射率与PM_(10)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蔡王婷 张宁 《北京测绘》 2024年第5期745-749,共5页
本研究以2019年澳大利亚野火事件为例,利用悉尼和布里斯班两地气象站于2019年7月18日至12月31日观测的大气颗粒物(PM)浓度数据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测量(GNSS-R)反演的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滑动平均和滑动标准差的分析方法,探究了两种... 本研究以2019年澳大利亚野火事件为例,利用悉尼和布里斯班两地气象站于2019年7月18日至12月31日观测的大气颗粒物(PM)浓度数据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测量(GNSS-R)反演的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滑动平均和滑动标准差的分析方法,探究了两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火灾发生前,PM_(10)浓度与地表反射率的相关性低于30%;火灾后,该相关性显著增强,相关系数超过65%。从数据波动幅度角度分析,火灾前后两者的相关性分别在50%以上和80%以上,但存在明显的相位差异。本研究证明了PM_(10)浓度的变化对GNSS-R反演地表反射率有显著影响,尤其在PM_(10)浓度较高时。这一发现为火灾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方法,具有显著的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测量(GNSS-R) 地表反射率 pm_(10) 相关性
下载PDF
承德市PM_(2.5)和PM_(10)浓度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16
作者 王朋朋 薛思嘉 +2 位作者 谭国明 张晓辉 周士茹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文章利用承德市2016—2022年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数据以及同时段气象数据,分析了PM_(2.5)和PM_(10)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以及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承德市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近7年PM_(10)和PM_(2.5... 文章利用承德市2016—2022年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数据以及同时段气象数据,分析了PM_(2.5)和PM_(10)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以及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承德市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近7年PM_(10)和PM_(2.5)的超标日数和超标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PM_(10)和PM_(2.5)浓度峰值普遍出现在4、11月和12月;PM_(10)和PM_(2.5)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双峰双谷的变化规律,且PM_(10)的这种日变化规律更为明显。各季节PM_(10)与PM_(2.5)浓度相关性显著,CO与PM_(10)、PM_(2.5)浓度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他污染物;PM_(2.5)和PM_(10)浓度与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风速、日最大风速、日照时数、最小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PM_(2.5)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M_(10)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秋季降水日PM_(2.5)和PM_(10)的浓度分别较非降水日降低了2.5μg·m^(-3)和18.3μg·m^(-3);相对湿度达到75%左右时,PM_(2.5)浓度值达到峰值;在一定范围内气温每升高1.0℃,PM_(2.5)浓度下降0.37μg·m^(-3)。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承德地区PM_(2.5)和PM_(10)的预报模型,拟合优度分别在0.8和0.7以上,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模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pm_(2.5) pm_(10) 气象因子 预报模型
下载PDF
运城市盐湖区降尘、PM_(10)、PM_(2.5)污染因子解析
17
作者 陈杰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7期32-33,36,共3页
本文通过对运城市盐湖区降尘、PM_(10)、PM_(2.5)三项污染因子污染状况进行剖析,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与来源,有助于了解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成因,更加科学地开展生态环境管理,为精准治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降尘 pm_(10) pm_(2.5) 污染解析
下载PDF
泸州环境空气自动监测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倒挂”现象及原因分析
18
作者 薛京洲 王旭阳 李小宇 《新疆环境保护》 2024年第2期26-30,共5页
选取2022年泸州市4个国控点PM_(10)、PM_(2.5)以及温湿度数据,分析不同月份、不同颗粒物浓度范围、不同温湿度下的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倒挂”现象。结果表明:4个国控点均存在PM_(2.5)和PM_(10)浓度“倒挂”现象,其中小市上码... 选取2022年泸州市4个国控点PM_(10)、PM_(2.5)以及温湿度数据,分析不同月份、不同颗粒物浓度范围、不同温湿度下的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倒挂”现象。结果表明:4个国控点均存在PM_(2.5)和PM_(10)浓度“倒挂”现象,其中小市上码头国控点1—2月小时值连续出现“倒挂”,这种现象与监测设备系统误差、温湿度等因素均有关,更与PM_(2.5)仪器动态加热系统异常和维护不到位有关。这种异常“倒挂”很难在巡检和质控时发现,但可以通过点位间数据对比间接判断,从而及时维修或更换监测备机。纳溪区环保局国控点日均值未出现“倒挂”,但小时值“倒挂”率高达9.3%,应重点关注动态加热系统运行状况、加强日常巡检维护和采样流量校准以减轻低浓度时的系统误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倒挂”现象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PM_(2.5) Concentrations: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被引量:1
19
作者 LI Sijia WU Li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50-270,共21页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YRDUA) of China in 2010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and inner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YRDUA) of China in 2010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and inner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 concentrations through propensity scores i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s(PSM-DID) using panel data from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contributes to an overall decrease in PM_(2.5)concentration, which is mainly achieved from the original cities. For the new c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an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local PM_(2.5)concentration. 2) In the long term,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PM_(2.5)concentration lasts for three years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SM-DID model.3) Cities with weaker government regulation, a better educated population and higher per capita income present stronger PM_(2.5)reduction effects. 4)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affects the PM_(2.5)concentration mainly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which cause a decrease in the PM_(2.5)concentration in the original cit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M_(2.5)concentration in the new cities.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concentration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propensity scores i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s(PSM-DID)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PM_(10) Concentration in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5 Representative Cities of China 被引量:3
20
作者 WANG Xi CHEN Ren Jie +1 位作者 CHEN Bing Heng KAN Hai Do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8期638-646,共9页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requency of daily average PM10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air quality standard (AQS) and the reduc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 to meet the AQS from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pr...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requency of daily average PM10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air quality standard (AQS) and the reduc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 to meet the AQS from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of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Methods The daily PM10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Wuhan, and Xi'an was measured from 1 January 2004 to 31 December 2008. The PM10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Iognormal, Weibull and Gamma distributions and the best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PM10 concentration in the 5 cities was detected using to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Results The daily PM10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the 5 cities was fitted using the Iognormal distribution. The exceeding duration was predicted, and the estimated PMlo emission source reductions in the 5 cities need to be 56.58%, 93.40%, 80.17%, 82.40%, and 79.80%, respectively to meet the AO, S. Conclusion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can b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PM10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which can be further applied in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ated policy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pm10 concentration LOGNORM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