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任脉名称刍议
1
作者 贾琪 张建英 +1 位作者 韩煦 王巧凤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历代医家关于任脉名称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任”通“妊”,意为妊娠,表明任脉与妇女妊娠关系密切;“任”通“衽”,表明任脉脉行腹中;“任”意为“任维、任养”,表明任脉可任维诸脉。“任”通“妊”,意为妊娠,此说法的不足是经络通常... 历代医家关于任脉名称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任”通“妊”,意为妊娠,表明任脉与妇女妊娠关系密切;“任”通“衽”,表明任脉脉行腹中;“任”意为“任维、任养”,表明任脉可任维诸脉。“任”通“妊”,意为妊娠,此说法的不足是经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生理性存在,而此假说只强调了任脉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从《黄帝内经》原文可以看出,任脉应男女均有,不独存于女性,故此种说法在任脉的起点和任脉对于男子的作用等方面存疑。“任”通“衽”,意为“衣服前襟”,表任脉脉行腹中,此说法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依据。从古文字学角度,“任”确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有“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的功能,也可体现了其为“经络海”,有任维诸脉,进而任养肌肉、皮肤,生胡须的重要作用。任脉冲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并非独见于女性,而是因为其与女性月经关系密切,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女子生理功能时独重冲任。故任脉之任的初始含义应为“任维,任养”之意,表明任脉为“经络海”,可统任、濡养诸经脉,进而任养胎儿、肌肉皮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奇经八脉 命名 源流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妇女月经周期腹部任脉的体表红外温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莺 郑淑霞 +8 位作者 纪峰 许金森 侯海平 杨小梅 潘晓华 兰采莲 洪菲萍 刘春兰 林巳塬 《红外》 CAS 2016年第12期38-42,共5页
为了观察妇女月经周期腹部任脉体表红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应用红外热像仪获得了10名健康女青年在月经期、排卵期和黄体期的腹部任脉红外辐射图像。分析显示,月经周期关元穴的体表红外温度改变与基础体温变化曲线具有显著的同步性。神阙穴... 为了观察妇女月经周期腹部任脉体表红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应用红外热像仪获得了10名健康女青年在月经期、排卵期和黄体期的腹部任脉红外辐射图像。分析显示,月经周期关元穴的体表红外温度改变与基础体温变化曲线具有显著的同步性。神阙穴的体表红外温度在排卵期下降至最低点,较月经期和黄体期有显著差异(P<0.05)。神阙穴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医理论关于女性胞宫气血周期蓄溢的客观体现,提示神阙穴体表红外温度能够特异地反映女性胞宫气血周期蓄溢的生理变化特征。在黄体期,女性任脉下腹部关元—神阙线体表的红外平均温度显著低于上腹部中脘—神阙线,提示任脉不同部位的体表红外温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体表红外温度 月经周期
下载PDF
基于“通督调任”理论挖掘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思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露 郑祖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1693-1697,共5页
脑卒中是脑部供血功能障碍引起脑功能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后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小便无意识流出为显著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寿命。临床常利用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因此,通过挖掘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经络... 脑卒中是脑部供血功能障碍引起脑功能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后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小便无意识流出为显著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寿命。临床常利用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因此,通过挖掘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经络循行和生理功能,与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医先贤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比较和借鉴,阐述畅通督脉,约束带脉治疗该病的理论基础。为探究其诊疗思路,检索并收集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和艾灸在调畅任督二脉上有独特优势,并且发现其可能发挥补虚泄实、升提固脱、温阳化气的功效。同时,从局部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3方面研究治疗该病的针灸疗法选穴特征,并分别从针刺和艾灸2种方法探究其临床应用特征,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提供理论依据,为任督二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任脉 通督调任 脑卒中后尿失禁 针刺 艾灸 中医 思路
下载PDF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辨治任脉偏歪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羚 王继红 +3 位作者 高一城 纪静芸 黄文婷 黄泽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2652-2655,共4页
任脉偏歪作为一种临床病理体征,其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其既往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较少,临床对其运用也相对不足。笔者通过观察临床任脉偏歪的不同病理征象,并通过学习赖新生教授引气归元针法的... 任脉偏歪作为一种临床病理体征,其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其既往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较少,临床对其运用也相对不足。笔者通过观察临床任脉偏歪的不同病理征象,并通过学习赖新生教授引气归元针法的具体实践过程,发现引气归元针法可提挈阴阳、辨治形气、调整虚实,对于具有任脉偏歪病理表现的疾病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归元针法 任脉 赖新生 通元疗法
下载PDF
鸠尾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陆倩影 柳亚平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466-469,共4页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针灸甲乙经》中鸠尾穴为禁灸刺腧穴,后世医家虽亦言鸠尾穴禁灸刺,但临床中仍喜用鸠尾穴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中,鸠尾穴针刺时多以浅刺为主,施灸以壮数少、艾炷小为宜。鸠尾穴还常与任脉胸腹部腧穴及督脉腧穴配伍使用,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穴 浅刺 艾灸 任脉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任脉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倩茹 萨喆燕 +2 位作者 董亚琴 万隆 许金森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72-75,共4页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任脉温度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8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予艾灸关元穴治疗,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艾灸前及艾灸30 min后患者...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任脉温度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8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予艾灸关元穴治疗,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艾灸前及艾灸30 min后患者的任脉红外热成像图,比较艾灸前后患者的任脉平均温度及腹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与艾灸前比较,艾灸后患者腹痛VAS评分明显降低,任脉平均温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作用机制与升高患者任脉温度有关,可通过温通经络促进任脉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寒湿凝滞证 艾灸 关元 红外热成像技术 任脉温度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原文传递
电针中脘对阳虚体质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沈慈敏 许金森 +3 位作者 郑淑霞 林丽娇 杨小梅 刘春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阳虚体质志愿者任脉线上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作用与体质的关系。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收集平和、阳虚体质志愿者各18例,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min...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阳虚体质志愿者任脉线上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作用与体质的关系。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收集平和、阳虚体质志愿者各18例,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min时,任脉上膻中、下脘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 units,MBPU)。结果:(1)在电针前,1阳虚体质组膻中、下脘、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低于平和体质组,其中膻中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脘、气海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平和体质组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浅表MBPU高于下脘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膻中、下脘穴浅表MBPU高于气海穴(均P<0.01);3阳虚体质组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浅表MBPU低于下脘穴,高于气海穴(P<0.05,P<0.01);下脘穴浅表MBPU显著高于气海穴(P<0.01)。(2)与电针前相比,两组受试者电针中脘20min时膻中、下脘、气海穴MBPU均显著升高(均P<0.01)。(3)阳虚体质组电针中脘20min时膻中、气海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上升率高于平和体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阳虚体质志愿者任脉上能量代谢出现下降,尤以膻中穴明显;电针可通过调节机体经脉线上MBPU,升高平和、阳虚体质志愿者任脉上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体质 血流灌注量 任脉 中脘 电针
原文传递
电针中脘对阴虚体质人群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沈慈敏 许金森 +3 位作者 郑淑霞 潘晓华 兰彩莲 朱小香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电针阴虚体质受试者中脘穴20min:1膻中穴浅表MBPU显著降低,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下脘穴浅表MBPU较针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气海穴浅表MBPU有所下降,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中脘穴20min相比,取针后10min3个穴位上浅表MBPU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能降低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线上浅表MBPU,尤以膻中穴MBPU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微循环血流 任脉 中脘 电针 阴虚体质
原文传递
阴虚体质任脉线上体表温度、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及电针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沈慈敏 黎娜 +4 位作者 许金森 郑淑霞 潘晓华 兰彩莲 朱小香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2-505,共4页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平和、阴虚体质任脉线上体表温度、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IRRTM),并探讨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17名阴虚体质受试者电针前后任脉体表温度、IRRTM并与平和体质进行比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阴虚体...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平和、阴虚体质任脉线上体表温度、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IRRTM),并探讨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17名阴虚体质受试者电针前后任脉体表温度、IRRTM并与平和体质进行比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阴虚体质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穴、下脘穴、气海穴体表均高于平和体质,其中膻中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和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下脘穴与气海穴(P<0.01);阴虚体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气海穴(P<0.05);平和体质组IRRTM显示的连续性更好、范围更长;阴虚体质组IRRTM显示范围较宽,与周边组织分界不如平和体质组清晰。电针中脘穴20min:与本组自然状态同穴位比较,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升高(P<0.05);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降低(P<0.05)。电针可诱发平和体质任脉IRRTM轨迹变长,而对已能显示任脉IRRTM轨迹的受试者,电针则可使其变得连续、规整;电针可使部分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IRRTM轨迹出现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走向相同的低温线,分布在膻中穴周围。结论:阴虚体质任脉上体表温度高,在膻中穴上明显;电针中脘穴能升高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却降低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表明针刺对不同体质受试者IRRTM能产生不同的影响,IRRTM与人体的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体质 体表温度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任脉 电针 膻中穴 下脘穴 气海穴
原文传递
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月经周期中任督二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素芳 陈苑平 +1 位作者 陈柯 许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3-536,共4页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不同月经期任督二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分析阴阳气血的变化,探讨其与基础体温曲线(BB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记录不同月经期任督二脉IRRT...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不同月经期任督二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分析阴阳气血的变化,探讨其与基础体温曲线(BB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记录不同月经期任督二脉IRRTM和观察穴位MBPU,分析其特征。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任脉关元穴红外温度低于同期膻中穴和中脘穴(P<0.01,P<0.05),督脉至阳穴红外温度低于大椎穴(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P<0.05)。任督二脉线上穴位的红外温度呈周期性变化,督脉三穴在经期出现最低温期,其次是经间期;任脉穴位膻中穴、关元穴在经间期出现最低温期。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任脉关元穴MBPU低于膻中穴(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和中脘穴(经后期、经前期)(P<0.01,P<0.05);督脉至阳穴MBPU低于大椎穴(经期、经后期)和命门穴(经后期、经间期)(P<0.01,P<0.05);同一周期中,至阳穴、膻中穴、中脘穴平均微循环在经前期处于最高值,而关元穴在此期处于最低值,在经后期达到最高值。结论: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任督二脉上存在"寒凝"体征,其任督二脉线上穴位的红外温度和MBPU均呈周期性变化,前者与BBT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寒凝血瘀型 月经周期 红外温度 基础体温曲线 任督二脉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