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technique of combining accretion by cyclone separator and scattertube for tailings dams 被引量:3
1
作者 柳厚祥 李宁 +2 位作者 廖雪 龚锦林 方风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A new technique of combining accretion by cyclone separator and scattertube for tailings dam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laboratory experiment, model experiment and spot experiment technology. Three tailings dams were... A new technique of combining accretion by cyclone separator and scattertube for tailings dam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laboratory experiment, model experiment and spot experiment technology. Three tailings dam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the new technique. The result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static and dynamic test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n Baizhishan tailings dams prove that the new technique improves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dam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 The thin layers of fine-grained soils are greatly reduced, fine tailings sand is solid to make the dam stable and seepage conditions are well improved; the immersing line of the dam descends.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and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tailings dams are strengthened remarkably. The interior stress is compressive stress, stress level of every element is less than 1.0 and safety coefficient of every element is greater than 1.0. The safety coefficient against liquefaction of every element of tailings dams is greater than 1.5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respons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lings dams combining accretion cyclone separator scattertube upstream raising method
下载PDF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analysis of CC-RCC combined dam structures under dynamic loads 被引量:1
2
作者 Bo-wen Shi Ming-chao Li +2 位作者 Ling-guang Song Meng-xi Zhang Yang She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62-170,共9页
A combined dam structure using different concrete materials offers many practical benefits.There are several real-world cases where largevolume heterogeneous concrete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together.From the enginee... A combined dam structure using different concrete materials offers many practical benefits.There are several real-world cases where largevolume heterogeneous concrete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together.From the engineering design standpoint,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rge-volume heterogeneous concrete,which affect dam safety and stability.In this study,a large dam facility was selected for a case study,and various design schemes of the combined dam structure were developed by changing the configurations of material zoning and material types for a given dam shape.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the damfoundation-reservoir system for six schemes was carried out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in which the 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model,the Lagrangian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and a surface-to-surface contact model were utilized.To evalu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zoning interfaces and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stress at the longitudinal joint was used as the critical index of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control,and the overall deformation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m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sign schemes,an optimal scheme of the combined dam structure was identified:large-volume roller-compacted concrete(RCC)is recommended for the dam body upstream of the longitudinal joint,and high-volume fly ash conventional concrete(CC)for the dam body downstream of the longitudinal joint.This study provides engineers with a reference basis for combined dam structure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dam structur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CC-RCC Dynamic respons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model
下载PDF
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发射机调试技术
3
作者 李庭阅 《电声技术》 2023年第4期105-107,共3页
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广播发送机以高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成为当前我国广播行业的一种主要广播装置。近年来,由于装备工艺技术的进步,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广播发射机的专业程度随之提升。为确保设备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做好设... 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广播发送机以高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成为当前我国广播行业的一种主要广播装置。近年来,由于装备工艺技术的进步,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广播发射机的专业程度随之提升。为确保设备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做好设备调试工作十分重要,这也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广播信号质量的关键所在。基于此,以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广播发射机为例,论述其工作原理、调试技术及其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10 kW dam中波发射机 射频系统 功率合成器
下载PDF
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的改进组合赋权-云模型
4
作者 周兰庭 郭枫 王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2,共7页
针对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中指标间相互影响、主客观权重赋值不够合理以及隶属区间模糊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的改进组合赋权-云模型。以运行期土石坝为对象,构建了土石坝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G1法和改进熵权法对评... 针对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中指标间相互影响、主客观权重赋值不够合理以及隶属区间模糊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的改进组合赋权-云模型。以运行期土石坝为对象,构建了土石坝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G1法和改进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赋权,融合博弈论思想求解最优权重组合系数,并引入云模型理论降低评价过程中隶属区间的模糊性。对某土石坝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并与两种传统组合赋权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相近且与实际情况相符,但改进组合赋权-云模型考虑了评价指标间的关联性,运用博弈论思想使主客观权重赋值更加合理,能更客观地反映土石坝的真实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运行安全评价 组合赋权 云模型 G1法 改进熵权法 博弈论
下载PDF
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二期围堰防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
5
作者 马辉文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为创造坝体干地施工条件及评价围堰防渗体系效果,本文以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二期工程左岸连接土坝为例,对新旧防渗墙接头处理进行优化设计,采用3种钻孔法对高喷墙的渗透系数进行试验检查与成果分析,通过水位观测及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评价... 为创造坝体干地施工条件及评价围堰防渗体系效果,本文以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二期工程左岸连接土坝为例,对新旧防渗墙接头处理进行优化设计,采用3种钻孔法对高喷墙的渗透系数进行试验检查与成果分析,通过水位观测及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评价防渗体系整体防渗效果。实践表明本工程土石围堰防渗体系的防渗效果达到预期,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坝结合 围堰防渗 防渗墙 高喷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集对分析法的混凝土坝巡检综合评价
6
作者 刘蕙 徐世媚 +1 位作者 黄耀英 方卫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34,67,共5页
鉴于模糊性巡视检查记录和指标权重赋值存在主观性的问题制约着水库大坝巡视检查信息综合评价的可靠性,首先针对巡视检查部位和内容,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巡视检查状况评价体系;然后划分了巡视检查状况等级并设计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进... 鉴于模糊性巡视检查记录和指标权重赋值存在主观性的问题制约着水库大坝巡视检查信息综合评价的可靠性,首先针对巡视检查部位和内容,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巡视检查状况评价体系;然后划分了巡视检查状况等级并设计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而提出采用组合赋权—集对分析法的巡视检查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该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某混凝土坝巡视检查状况评价中。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巡视检查状况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该评价模型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坝 巡视检查 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 组合赋权
下载PDF
基于Blending-Clustering集成学习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
7
作者 冯子强 李登华 丁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70,共12页
【目的】变形是反映大坝结构性态最直观的效应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变形预测模型是保障大坝安全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针对传统大坝变形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低、误报率高等问题导致的错误报警现象,【方法】选取不同预测模型和聚类算法集成,构... 【目的】变形是反映大坝结构性态最直观的效应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变形预测模型是保障大坝安全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针对传统大坝变形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低、误报率高等问题导致的错误报警现象,【方法】选取不同预测模型和聚类算法集成,构建了一种Blending-Clustering集成学习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该模型以Blending对单一预测模型集成提升预测精度为核心,并通过Clustering聚类优选预测值改善模型稳定性。以新疆某面板堆石坝变形监测数据为实例分析,通过多模型预测性能比较,对所提出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结果】结果显示:Blending-Clustering模型将预测模型和聚类算法集成,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平均百分比误差(nMAPE)明显降低,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回归相关系数(R~2)得到提升,模型具备更强的拟合能力;在面板堆石坝上22个测点变形数据集上的预测评价指标波动范围更小,模型的泛化性和稳定性得到有效增强。【结论】结果表明:Blending-Clustering集成预测模型对于预测精度、泛化性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提升,在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变形 预测模型 Blending集成 Clustering集成 模型融合
下载PDF
基于属性识别-组合赋权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8
作者 谷宇 苏怀智 +2 位作者 姚可夫 漆一宁 龙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针对大坝变形安全评价中的多属性有序分割问题,综合考虑最小代价原则、置信度准则与级别特征值,提出基于属性识别-组合赋权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大坝变形特点与成因,选取裂缝开合度、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作为大坝变形的安全... 针对大坝变形安全评价中的多属性有序分割问题,综合考虑最小代价原则、置信度准则与级别特征值,提出基于属性识别-组合赋权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大坝变形特点与成因,选取裂缝开合度、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作为大坝变形的安全评价指标,运用K-S检验法确定评价指标数学分布,基于典型小概率法与3σ原则拟定安全监控指标,进一步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基于改进博弈论融合主客观权重,实现属性识别理论框架下的大坝变形安全综合评价。以工程实例检验该综合评价方法,并与工程实际情况、集对分析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变形 安全评价 属性识别 组合赋权 改进博弈论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组合斜入射下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响应研究
9
作者 许斯年 宋志强 李闯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5,共9页
西部地区水利工程多建于复杂地震断裂带附近,因此近场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对水工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近断层地震动往往由P波、SV波等共同组成,到达地表后明显带有一定角度,垂直入射假定不再适用,因此有必要开展近断层脉冲型地震... 西部地区水利工程多建于复杂地震断裂带附近,因此近场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对水工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近断层地震动往往由P波、SV波等共同组成,到达地表后明显带有一定角度,垂直入射假定不再适用,因此有必要开展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组合斜入射对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基于地表二维地震动反演确定P波、SV波斜入射时程,构建近断层地震动组合斜输入模型,选取脉冲型和非脉冲型各5条地震动记录,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组合斜入射对沥青混凝土面板加速度、应力和坝体永久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地震动垂直入射相比,面板水平向加速度随P波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SV波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竖向加速度及坝体永久变形的规律则相反;面板拉应力随着P波、SV波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特性对堆石坝的响应有显著放大作用,其中面板拉应力最大增加了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近断层地震动 组合斜入射 脉冲效应 地震响应
下载PDF
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大坝变形组合预测模型:以丰满水电站为例
10
作者 叶玉龙 张研 +1 位作者 袁普龙 王峻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401-11408,共8页
大坝的变形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测数据表现出一定的非平稳性和随机性,为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的精度,提出了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大坝变形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寻找变分模... 大坝的变形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测数据表现出一定的非平稳性和随机性,为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的精度,提出了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大坝变形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寻找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最优超参数,然后将大坝变形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分量。针对分解后各分量的时序特点,采用时域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进行组合预测,对各分量预测值重构加成得到最终预测值。以实际工程数据为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等指标对模型量化评估,并与单一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大坝变形组合预测模型精度更高,可以有效提取大坝变形数据中隐含的信息特征,降低大坝变形时序数据的非平稳性,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为精准预测大坝变形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变形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粒子群算法 时域卷积网络 长短时记忆网络 组合模型
下载PDF
小流域拦砂坝上下游冲淤特征调查分析
11
作者 王金水 陈剑刚 +2 位作者 王喜安 李向宁 徐文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78,共8页
极端降水诱发的泥石流具有规模大、沿程侵蚀严重、淤埋范围大等特点,需要在小流域内修建梯级拦砂坝工程进行调控。在汶川地震影响区域内选取33条典型泥石流沟道进行调查,获取了105座拦砂坝特征参数以及梯级拦砂坝作用下的沟道冲淤形态变... 极端降水诱发的泥石流具有规模大、沿程侵蚀严重、淤埋范围大等特点,需要在小流域内修建梯级拦砂坝工程进行调控。在汶川地震影响区域内选取33条典型泥石流沟道进行调查,获取了105座拦砂坝特征参数以及梯级拦砂坝作用下的沟道冲淤形态变化,总结了拦砂坝的类型及判别方式,提出了实体坝与透过性坝的4种坝型组合模式、梯级坝的坝间距下2种回淤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梯级坝的特征模式(坝型组合模式、回淤模式)对沟道的冲淤形态(回淤坡降折减系数、冲刷深度相对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坝与透过性坝的组合模式(SO、OS模式)对沟道回淤形态影响明显,两种回淤模式中的互馈式运行模式对淤积形态影响显著,回淤相互不影响的独立运行模式下的冲刷作用更强烈。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内梯级坝的坝型选择、坝间距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拦砂坝 坝型组合模式 坝间距 回淤模式 冲淤形态
下载PDF
基于改进AHP的可拓物元云模型的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大坝安全评价
12
作者 姜晓雨 张斌 +1 位作者 徐朝锐 孙福航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11期150-156,共7页
随着抽水蓄能电站的不断发展,电站安全问题逐渐突出,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混凝土重力坝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评价分析。下库重力坝的安全评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影响问题。结合工程相关资料,筛选出评价指标,构建适用于抽水蓄能... 随着抽水蓄能电站的不断发展,电站安全问题逐渐突出,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混凝土重力坝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评价分析。下库重力坝的安全评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影响问题。结合工程相关资料,筛选出评价指标,构建适用于抽水蓄能电站下坝址重力坝的安全评价体系,结合区间数理论及可拓物元思想,提出基于改进AHP的可拓物元云模型评价方法。选取某实际工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大坝实际运行状况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 重力坝 大坝安全评价 云模型 组合赋权
下载PDF
基于CNN-LSTM的混凝土重力坝变形预测模型
13
作者 马宁 魏文秀 +3 位作者 王翔宇 王铎睿 张宇腾 钟雯 《吉林水利》 2024年第11期9-14,共6页
大坝变形是评估大坝整体工作状态的重要监测指标,准确预测变形情况能够有效防范因大坝失事造成的损失。传统的预测方法基于统计或机器学习,往往难以有效捕捉混凝土坝变形与多种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 大坝变形是评估大坝整体工作状态的重要监测指标,准确预测变形情况能够有效防范因大坝失事造成的损失。传统的预测方法基于统计或机器学习,往往难以有效捕捉混凝土坝变形与多种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测模型,即CNN-LSTM模型,并通过实际混凝土重力坝的变形监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对比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循环神经网络(RNN)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模型,发现CNN-LSTM模型在精度和泛化能力方面表现更优,可作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坝 变形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组合模型
下载PDF
Sliding response of gravity dams including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14
作者 Constantin Christopoulos PierreLéger André Filiatraul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of gravity dams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while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on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paper f...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of gravity dams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while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on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paper first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including vertical accelerations in the sliding response analysis of gravity dams subjected to a range of historical ground motion records separated in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source-to-site distance.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vertical accelerations on the sliding response of gravity dam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near-source records than for far- source records.The pseudo-static 30% load combination rule,commonly used in practice to account for the non-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the peak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celerations,yielded good approximations of the minimum safety factors against sliding computed from time-history analyses.A method for empirically estimating the vertical response spectra based on horizontal spectra,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content and amplitudes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is investigated.Results from analyses using spectrum compatibl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ynthetic records also approximated well the sliding response of a gravity dam subjected to series of simultaneou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accelerations SLIDING gravity dams synthetic accelerograms pseudo-static combinations frequency
下载PDF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寒区筑坝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占鑫杰 杨守华 +4 位作者 朱群峰 米占宽 赵士文 于仲离 滕昊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5,共8页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是中国沿海地区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但在北方地区筑坝工程中缺少工程案例和施工经验,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插板工艺、密封墙工艺对复杂地层适应性不明确,大体积坝体堆载后密封膜的密封效果未知,冬季低温冻结力会破坏饱水...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是中国沿海地区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但在北方地区筑坝工程中缺少工程案例和施工经验,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插板工艺、密封墙工艺对复杂地层适应性不明确,大体积坝体堆载后密封膜的密封效果未知,冬季低温冻结力会破坏饱水的密封和排水系统。为此依托中国北方某土坝工程,选取先导试验段,分别开展塑料排水板插板工艺试验、密封墙成墙试验、密封膜保护试验和坝基防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履带式振动插板工艺能有效穿透上覆硬壳层,其施工效率优于引孔+振动插板工艺;采用1.2 m双排泥浆搅拌墙方案能起到良好的负压密封效果;在密封膜表面铺设无纺布、编织布,过渡层采用轻型压实能有效保护真空密封膜。在土坝上层和坡脚填筑2 m的防冻层,可有效防止地基土层和排水系统冻结,冬歇期后真空排水系统可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筑坝工程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软土地基
下载PDF
唐河水库施工导流方案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海雷 《山西水利科技》 2023年第1期14-16,28,共4页
介绍基坑涌水量计算方法,提出防渗处理措施,采用黏土铺盖延长渗径,减少基坑排水量,保障基坑安全。结合永久建筑物结构形式设计导流方案,使围堰布置更加合理,同时减少围堰工程量并降低施工难度。
关键词 唐河水库 基坑涌水 黏土铺盖 分期导流 坝体结合
下载PDF
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对生态滤坝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志伟 张晓雷 +5 位作者 余亮 熊壮 郭梓越 华祖林 王鹏 刘晓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提升生态滤坝净化能力,选取砾石、沸石、陶粒、蛭石4种基质,进行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等多情景下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砾石+陶粒组配方式去除COD效果最好,而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好的组配方... 为提升生态滤坝净化能力,选取砾石、沸石、陶粒、蛭石4种基质,进行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等多情景下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砾石+陶粒组配方式去除COD效果最好,而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好的组配方式是砾石+沸石;砾石和沸石均匀混合有利于COD的去除,而砾石在前沸石在后的填充方式是去除氨氮和总磷最高效的填充方式;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大,3种填充方式下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呈现递减趋势,均匀混合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递减趋势而分层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滤坝 基质组配 填充方式 水力负荷 净化性能 砾石 沸石 陶粒 蛭石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和可拓理论的土石坝病险等级判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丛培江 王亮 +2 位作者 尹志刚 张博 李炎春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年第2期36-42,共7页
针对土石坝病险等级判定指标权重确定主观依赖性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为避免指标权重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客观性,采用博弈论确定指标最优综合权重,考虑评价结果存在等级判定不相容性问题,通过可拓评价模... 针对土石坝病险等级判定指标权重确定主观依赖性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为避免指标权重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客观性,采用博弈论确定指标最优综合权重,考虑评价结果存在等级判定不相容性问题,通过可拓评价模型完成土石坝病险程度等级判定,最终建立了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土石坝可拓病险等级判定模型,并对5座水库进行模型应用。结果表明:病险等级判定结果与水库实际鉴定结果一致,且该评价模型简单实用,提高了综合安全评价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对水库病险程度等级判定和除险加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病险等级判定 组合赋权 可拓理论
下载PDF
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佳彤 李明伟 +1 位作者 尚宪朝 耿敬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0-1274,共5页
针对混凝土坝变形量与变形因子之间作用机理的复杂性,本文结合深度学习网络对复杂特征信息挖掘的优势,建立基于CNN-GRU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测模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历史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卷积以提取时间序列的特征,利用门控循环单元生成... 针对混凝土坝变形量与变形因子之间作用机理的复杂性,本文结合深度学习网络对复杂特征信息挖掘的优势,建立基于CNN-GRU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测模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历史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卷积以提取时间序列的特征,利用门控循环单元生成特征描述,进一步挖掘变形序列变化趋势,实现对混凝土坝的变形预测。基于实际监测数据研究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获得了更高的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达到0.8371,平均绝对误差达到0.6049,平均绝对百分误差达到9.47,在大坝变形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坝 变形预测 预测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组合模型 预测精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氟聚物基活性材料释能及毁伤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建 朱顺官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4-856,共13页
氟聚物基活性材料是一种具有冲击反应释能特性的新型材料,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掌握氟聚物基活性材料的释能与毁伤特性,推进其在高效毁伤战斗部中的应用,研究梳理了氟聚物基活性材料冲击释能反应行为以及引燃引爆、侵爆耦... 氟聚物基活性材料是一种具有冲击反应释能特性的新型材料,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掌握氟聚物基活性材料的释能与毁伤特性,推进其在高效毁伤战斗部中的应用,研究梳理了氟聚物基活性材料冲击释能反应行为以及引燃引爆、侵爆耦合毁伤效应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准密闭弹道实验和爆炸加载实验等在释能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毁伤特性方面整理了反应弹丸、破片及反应射流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说明了氟聚物基活性材料在聚能装药中的应用设计和反应射流成型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反应模型和数值仿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建立系统性反应模型与仿真方法;通过配方、工艺等参数对其性能进行调控;释能反应观测表征技术的创新与探索以及工程应用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结构材料 氟聚物基活性材料 冲击释能 侵爆耦合毁伤 PTFE/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