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Flexibl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rge Area Graphene Film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天举 苑春秋 +5 位作者 唐伟 童宋照 刘屹东 黄维 闵永刚 Arthur J.Epstei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24-128,共5页
We fabricate flexible conductive and transparent graphene films on 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 substrates and prepare large area graphene films by graphite oxide sheets with the new technical process. The multi-layer... We fabricate flexible conductive and transparent graphene films on 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 substrates and prepare large area graphene films by graphite oxide sheets with the new technical process. The multi-layer graphene oxide sheets can be chemically reduced by HNO3 and HI to form a highly conductive graphene film on a substrate at lower temperature. Th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sheets show a high conductivity sheet with resistance of 476Ω/sq and transmittance of 76% at 550nm (6 layers). The technique used to produce th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graphene thin film is facile, inexpensive, and can be tunable for a large area production applied for electronics or touch scre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Flexibl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rge area Graphene Film GO FLEXIBLE PET
下载PDF
De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 simulated by FEM 被引量:3
2
作者 YanliWang JunpinLin ZhiLin XinfaCui GuoliangChe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5年第1期48-53,共6页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s (ACA) were investig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solid conductive particles are made of pure Ni ...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s (ACA) were investig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solid conductive particles are made of pure Ni and Cu.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nductive particles is inhomogeneous during fabrication. When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is small the deformation concentrates in the area near the contact area. As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increases, the strain in the area near the contact area increases, and the metal flows toward the circumference,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conductive particles and pa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deformation, the larger the contact area.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offered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ounding force and the contact area or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An approach of how to obtain the maximum contact area in ACA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CA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Property of the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The Case of Beishan Preselected Site,Gansu Province 被引量:1
3
作者 Honggang Zhao,Ju Wang,Yuemiao Liu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6-186,共1页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HLW)repository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engineering project.Normally,it involves such stages as foundation study,site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underground ...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HLW)repository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engineering project.Normally,it involves such stages as foundation study,site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ing, and the design,construction,operation,and close of the repository.The key issue in repository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W REPOSITORY thermal conductIVITY PROPERTY Bei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下载PDF
Low soil temperature reducing the yield of drip irrigated rice in arid area by influencing anther development and pollin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ZHANG Jun DONG Peng +4 位作者 ZHANG Haoyu MENG Chaoran ZHANG Xinjiang HOU Jianwei WEI Changzho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19-430,共12页
Drip irrigation can produce high rice yields with significant water savings;therefore,it is widely used in arid area water-scarce northern China.However,high-frequency irrig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with low temperatur... Drip irrigation can produce high rice yields with significant water savings;therefore,it is widely used in arid area water-scarce northern China.However,high-frequency irrig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with low temperature well water leads to low root zone temperatur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ce yield compared to normal temperature water irrigated rice,for example,reservoir water.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w soil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reduction of drip irrigated rice in the spike differentiation stage.The experiment set the soil temperatures at 18℃,24℃and 30℃under two irrigation methods(flood and drip irrigation),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at the 30℃soil temperature,drip irrigation increased total root length by 53%but reduced root water conductivity by 9%compared with flood irrigation.Drip irrigation also increased leaf abscisic acid and proline concentrations by 13%and 5%,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rip irrigated rice was under mild water stress.In the 18℃soil temperature,drip irrigation reduc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by 58%,leaf water potential by 40%and leaf net photosynthesis by 25%compared with flood irrigation.The starch concentration in male gametes was also 30%less in the drip irrigation treatment than in the flood irrigation treatment at soil temperature 18℃.Therefore,the main reason for the yield reduction of drip irrigated rice was that the low temperature aggravates the physiological drought of rice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starch content in male gametes and low pollination fertilization rate.Low temperature aggravates physiological water deficit in drip irrigated rice and leads to lower starch content in male gametes and low pollination fertilization rate,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duced yield of drip irrigated rice.Overal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w soil temperatures aggravated the water stress that rice was under in the drip irrigated environment,causing declines both in the starch content of male gametes and in pollination rate.Low temperature wi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rice yield under drip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emperature DRIP IRRIGATION 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TARCH concentration rice YIELD ARID area
下载PDF
Appa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orous Titanium Prepared by the Powder Metallurgy Method
5
作者 李成峰 朱震刚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2647-2650,共4页
Porous titanium is produced by thepowder metallurgy method. Dependence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n th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a number of models. It... Porous titanium is produced by thepowder metallurgy method. Dependence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n th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a number of models. It is found that the minimum solid area model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the porosity of porous titanium. This kind of conductivit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ore siz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UM SOLID area THERMAL-conductIVITY FLOW-THROUGH NICKEL FOAM POROSITY MODELS ELECTRODES BEHAVIOR
下载PDF
我国陆区大地热流测量新进展与新认识
6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7 位作者 姜光政 胡圣标 张薇 蔺文静 刘金辉 张心勇 屈泽伟 廖传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0,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大片测点空白,提高了东部地区热流测点密度,同时将高质量测点数据占比提升至86.3%,较历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在覆盖范围、测点密度、数据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依托以上热流数据统计得出我国陆区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3.8 mW/m^(2),高于第四次汇编时的全国平均值,其中大部分一级、二级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均有提高,青藏高原各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则相对降低。典型地热系统热流数据统计显示,高热流背景的存在可明显提高传导型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与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显示温度,但不是两类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最新成果,对青藏高原低热流区域范围增大、华北平原早期热流“高估”、长白山热流指示岩浆囊存在等现象与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我国现有热流测点仍相对较少,随着大地热流值测量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规范以及测点数量质量与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提升,以往对各区域地热分布特征的定性与定量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以上成果加深了对全国及各区域地热背景的认识,可为区域地热基础研究及资源勘查提供更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中国陆区 传导型地热资源 对流型地热资源
下载PDF
基于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煤矿采空区探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强强 雷薪雍 +2 位作者 黄相岩 陈拓其 王金东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95-101,共7页
采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煤矿采空区进行探测,通过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法初步查明工作区500 m深度内的采空塌陷区分布情况及地层岩性、结构等。研究得出,本次物探工作共圈出采空塌陷区12处,将其分别投影至平面图上,做出了物探推测采空塌... 采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煤矿采空区进行探测,通过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法初步查明工作区500 m深度内的采空塌陷区分布情况及地层岩性、结构等。研究得出,本次物探工作共圈出采空塌陷区12处,将其分别投影至平面图上,做出了物探推测采空塌陷区分布图,推测测区中部和西北部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差、测区西部稳定性较差、测区西北角和东南大部稳定性一般。通过采空区验证钻孔(ZK0001)验证,与物探解释成果推断的采空区位置及情况较为吻合。因此,根据钻孔资料修正、完善的以上成果较为可信,可作为项目区地面塌陷及房屋裂缝分析工作使用。研究为项目区地面塌陷及房屋裂缝原因调查分析工作及钻探验证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勘查 采空区 电导率 塌陷区
下载PDF
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内涵、理论与技术框架 被引量:4
8
作者 鞠金峰 李全生 +1 位作者 许家林 王晨煜 《绿色矿山》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针对我国保水采煤研究现状及煤矿区采损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提出应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并将其纳入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中。在充分阐述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采动含水层失水流动规律及水径流阻隔... 针对我国保水采煤研究现状及煤矿区采损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提出应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并将其纳入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中。在充分阐述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采动含水层失水流动规律及水径流阻隔关键技术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与未来攻关方向。含水层的损伤失水与生态功能退化本质源于采煤引起的岩层运动与裂隙发育,应在充分掌握含水层失水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生态功能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深入揭示含水层失水路径分布与水流动力耗散规律,将失水流量集中分布的采动影响区作为重点修复的靶区,合理运用“边采边修”、“采后再修”等方式实施水流通道封堵与修复。同时,应充分利用采动岩体裂隙自修复机制及其引起的含水层自恢复效应,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引导修复研究与实践;基于水-气-岩相互作用产生化学沉淀促进导水裂隙自修复的降渗机理,提出了向含水层下方裂隙岩体中灌注可与地下水产生化学沉淀的修复试剂,以诱导沉淀物在裂隙中吸附-固结并封堵通道的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利用铁/钙质化学沉淀进行导水裂隙修复降渗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形成利于不同类型导水通道高效封堵的化学沉淀诱导生成对策。研究可望为西北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 失水路径 修复靶区 导水裂隙自修复 绿色开采
下载PDF
饱和溶液电导率法在滨海高盐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析中的应用
9
作者 贾正阳 杨海 +5 位作者 刘鹏 梅世嘉 陈孜 张鸿 姜月华 周权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好的土壤水分—盐分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壤含水率、表观电导率变化,以土壤饱和溶液电导率(E_(C_(sat)))为盐分当量指标,分析受降雨、蒸发影响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E_(C_(sat))可用以指示土壤中最大可溶解盐分含量。此外,土壤盐分在年内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即在冬季土壤中盐分较高,春季土壤脱盐,夏季土壤盐分波动剧烈,秋季土壤积盐明显。在蒸发和降雨过程中,E_(C_(sat))可有效指示不同埋深处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结合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可直观佐证“盐随水走”的运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溶液电导率 海涂围垦区 水盐运移 蒸发 降雨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掺杂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特性研究
10
作者 谢擎宇 刘文龙 +1 位作者 王思哲 廖家轩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为满足高温防护需求,快速制备高强度、低导热系数的气凝胶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挑战。采用超临界干燥法,成功通过掺杂氧化石墨烯(GO)的方式,改善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性能。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GO均匀地镶嵌在气凝胶基体中,形成了有效... 为满足高温防护需求,快速制备高强度、低导热系数的气凝胶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挑战。采用超临界干燥法,成功通过掺杂氧化石墨烯(GO)的方式,改善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性能。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GO均匀地镶嵌在气凝胶基体中,形成了有效的支撑骨架,显著增强了气凝胶的强度。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GO与二氧化硅气凝胶之间仅存在物理结合,并未形成明显的化学键。通过氮吸附/解吸测量发现,GO/SiO_(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可以通过调整GO的用量进行可控调节。实验结果显示,当GO含量为质量分数0.5%,1%和2%时,GO/SiO_(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分别为895,1294和997 m^(2)/g,与未掺杂的SiO_(2)气凝胶(852 m^(2)/g)相比有所增加。由于GO的加入,GO/SiO_(2)气凝胶的密度(0.07 g/cm^(3))略高于纯SiO_(2)气凝胶(0.06 g/cm^(3)),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此外,GO/SiO_(2)气凝胶的导热系数为0.0176~0.0204 W/(m·K),低于纯SiO_(2)气凝胶(0.0221 W/(m·K))。该研究为SiO_(2)气凝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掺杂 二氧化硅气凝胶 超临界干燥 导热系数 比表面积
下载PDF
三峡库区经果林地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11
作者 杨澜 陈晓燕 +2 位作者 朱平宗 冯滔 王定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4-251,共8页
[目的]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在经果林下选取5个盖度梯度(0~20%,20%~40%,40%~60%,60%~80%,80%~100%)的苔藓结皮样地,以林下无生物结皮覆盖样地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不... [目的]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在经果林下选取5个盖度梯度(0~20%,20%~40%,40%~60%,60%~80%,80%~100%)的苔藓结皮样地,以林下无生物结皮覆盖样地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不同盖度梯度生物结皮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基本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非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明确经果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生物结皮盖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1)经果林下生物结皮的发育显著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对照相比,0~20%,20%~40%,40%~60%,60%~80%,80%~100%生物结皮盖度梯度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36.98%,338.09%,407.17%,900.66%,713.11%。(2)随着生物结皮盖度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近似对数函数趋势增加,当生物结皮盖度>60%时,土壤饱和导水率趋于稳定。(3)土壤饱和导水率与生物结皮特性及其驱动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相关,生物结皮厚度、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导致不同生物结皮盖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存在差异的主控因素。(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的发育主要通过间接改良土壤结构(间接通径系数1.655>直接路径系数0.887)来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结论]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经果林地生物结皮发育对水文和侵蚀过程的认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经果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控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饱和导水率 三峡库区 经果林
下载PDF
火烧区富水下倾斜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研究
12
作者 梁庆华 丁相军 +1 位作者 杨聘卿 王春源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6,共5页
为研究火烧区富水情况下煤层开采安全问题,需要准确分析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运用有限元ANSYS模拟计算,基于第一强度理论,根据上覆岩层抗拉强度值,选择第一主应力值在1.5 MPa时的曲线范围作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范围,并运用井... 为研究火烧区富水情况下煤层开采安全问题,需要准确分析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运用有限元ANSYS模拟计算,基于第一强度理论,根据上覆岩层抗拉强度值,选择第一主应力值在1.5 MPa时的曲线范围作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范围,并运用井下双端堵漏法进行观测验证,较为准确。研究得出导水裂隙发育强度准则可采用第一强度理论,第一主应力值在1.5 MPa时,导水裂隙带发育曲线范围在50.17~62.13 m,上边界未与火烧区沟通,下边界存在与上覆火烧区沟通现象,即火烧区积水是开采煤层的重大水患;同时在煤层倾斜情况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上边界要大于下边界,因此计算倾斜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时,要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区 导水裂隙带 ANSYS模拟 第一强度理论 煤层倾角
下载PDF
强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成勇 宋伟 +3 位作者 盛奉天 古文哲 袁超峰 张磊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顶板水害防治的关键参数之一,为研究强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彬长矿区雅店煤矿ZF1405工作面为背景,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和钻孔实测相结合的...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顶板水害防治的关键参数之一,为研究强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彬长矿区雅店煤矿ZF1405工作面为背景,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和钻孔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全面探测。结果表明:考虑的影响因素越多,建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越合理,模型预测结果为257.4m,相较于经验公式更精确;数值模拟得到的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244.2 m,发育规律可分为缓增阶段(工作面推进0~200 m)、突增阶段(工作面推进200~280m)和稳定阶段(工作面推进280m后),其中突增阶段最易发生顶板涌水事故,现场开采时,工作面由开切眼推进至200m后需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钻孔钻液消耗量和钻孔窥视探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247.4,238.4m;数值模拟和钻孔实测结果共同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为安全起见,取4种研究方法的最大值257.4m作为最终结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的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彬长矿区 强含水层 导水裂隙带 预测模型 钻孔探测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导水通道电法智能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14
作者 黄刚 余国锋 +6 位作者 韩云春 罗勇 任波 赵靖 徐一帆 高银贵 贺世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针对目前受底板承压水威胁的工作面注浆效果评价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异常区裂隙动态发育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问题,采用电法智能监测技术,在唐家会煤矿61304工作面底板低阻异常区开展注浆效果监测试验以及对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进行实时监测... 针对目前受底板承压水威胁的工作面注浆效果评价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异常区裂隙动态发育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问题,采用电法智能监测技术,在唐家会煤矿61304工作面底板低阻异常区开展注浆效果监测试验以及对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岩层电阻率变化情况,成功捕捉到了注浆浆液动态扩散趋势和采动裂隙动态发育过程,及时预警了导水通道的动态发育情况。研究表明:电法智能监测技术能清晰监测导水通道动态发育过程,能分辨是否导通含水层,是带压开采工作面底板突水监测的新技术,为底板承压工作面的开采提供技术指导,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承压水 异常区 注浆效果 导水通道 电法智能监测技术
下载PDF
动力电池导热胶涂覆方式模拟与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李沫 王修虎 +2 位作者 李相澎 张天宇 倪婧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以动力电池热管理关键部件导热胶为研究对象,使用仿真软件Fluent建立动力电池仿真模型,对导热胶涂覆面积(85%~95%)进行仿真计算,采用台架试验研究用户典型工况下导热胶对动力电池温度场分布及温度一致性的影响,为热管理方案设计阶段导... 以动力电池热管理关键部件导热胶为研究对象,使用仿真软件Fluent建立动力电池仿真模型,对导热胶涂覆面积(85%~95%)进行仿真计算,采用台架试验研究用户典型工况下导热胶对动力电池温度场分布及温度一致性的影响,为热管理方案设计阶段导热胶选型及用量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导热胶涂覆面积从95%降低到85%、电池最高温度从47.87℃上升到50.84℃、上表面最大温差从2.40℃上升到5.87℃,考虑到动力电池设计指标,最终确定使用90%涂覆面积的导热胶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在3种严苛工况下的最高温度及温差的设计要求,避免在实际生产中导热胶用量过多导致原材料浪费,实现成本节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热管理 台架试验 导热胶 覆盖面积
下载PDF
液冷锂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与电池热物性特征耦合分析
16
作者 马力群 张涛 +1 位作者 王森 王保卫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8-894,共7页
温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设计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温度控制,是确保电池安全性、提升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构建了基于液冷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冷却工质... 温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设计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温度控制,是确保电池安全性、提升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构建了基于液冷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冷却工质入口流速、电池冷却面积等系统参数以及电池径向热阻等电池自身参数对系统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工质流速增大,在提高电池冷却性能的同时也会导致系统压降大幅提高而降低系统经济性;通过增加冷却块数目或者冷却块高度的方式均可以提高电池冷却面积,前者效果更优;在相同冷却面积下,采用高度较小而数量较多的冷却块,能够实现多点冷却,从而提高电池模组温度均匀性;锂离子电池散热性能由电池内部导热热阻主导,提高电池径向热导率能够显著降低电池最高温度并提高其温度均匀性。因此,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冷却系统参数、电池热物性参数以及电池运行情况,以确保电池组及热管理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液冷系统 热导率各向异性 流速 冷却面积
下载PDF
江西芦溪县南部大地热流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浩然 刘凯 +2 位作者 张垚垚 孙文洁 王书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7,共13页
江西省芦溪县南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进行的较少,制约着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本文以芦溪县南部的新泉和石溪为研究区,结合钻孔岩心热物性测试和地温测井等分析了研究区岩石热导率、地温场、热... 江西省芦溪县南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进行的较少,制约着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本文以芦溪县南部的新泉和石溪为研究区,结合钻孔岩心热物性测试和地温测井等分析了研究区岩石热导率、地温场、热源机制的特征。研究区岩石热导率平均值为2.063~6.176W/(m·K),热导率最高的为硅质石英岩,可作为良好的导热岩体。大地热流平均值为76.39 mW/m^(2),远高于中国内地地区的平均值62.5 mW/m^(2),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热背景值。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为2.16μW/m^(3),不属于高产热型岩体,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较小,热源来源为地壳深部供热。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深大断裂和次级断裂发育,为地下热水的深部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导热和导水通道。本研究可为武功山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功山地区 大地热流 放射性生热率 热导率 地热资源
下载PDF
陕蒙矿区深部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与高度预测方法
18
作者 陈延康 郭广礼 +4 位作者 孟浩 张连贵 郑辉 李怀展 张浩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防治水及安全开采的重要依据。由于陕蒙矿区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殊性,使得该区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传统认识差别较大。考虑到目前围绕陕蒙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缺失问题,以鄂尔多斯市营盘壕...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防治水及安全开采的重要依据。由于陕蒙矿区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殊性,使得该区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传统认识差别较大。考虑到目前围绕陕蒙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缺失问题,以鄂尔多斯市营盘壕煤矿221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UDEC模拟研究了不同开采进度下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演化特征,分析了大能量事件与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关联关系,进而基于GA-SVR算法,建立了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精准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直罗组砂岩巨厚的特性使得其在覆岩运动中表现出坚硬岩层的特点,裂隙带在其下充分发育,稳定后也形成“马鞍形”;微震监测数据能精准反映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相对误差仅为3.90%;建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1,相对平均误差r为14.55%,预测精度显著优于经验公式(R^(2)<0,r=59.57%)。研究成果对于陕蒙矿区保水开采与安全生产设计及矿井水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陕蒙矿区 深部开采 支持向量机 遗传算法 预测方法
下载PDF
棒束子通道空泡份额及相界面浓度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19
作者 任佳星 王若好 +4 位作者 王方东 乔守旭 谭思超 田瑞峰 高璞珍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43,共11页
棒束通道相态分布特性对反应堆内传热传质及流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5×5棒束通道空气水两相流开展实验研究,采用四头电导探针测量了子通道内部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直径、气泡速度等相界面参数的局部分布。结果表明,... 棒束通道相态分布特性对反应堆内传热传质及流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5×5棒束通道空气水两相流开展实验研究,采用四头电导探针测量了子通道内部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直径、气泡速度等相界面参数的局部分布。结果表明,气泡受横向作用力的影响,在子通道内会形成两种典型分布,随液相流速升高和气相流速降低,轴峰分布逐渐转变为壁峰分布;不同类型子通道空泡分布不均匀,中心子通道受壁面影响较小,气泡数量最多,边通道和角通道几乎被液相占据;本实验工况下,现有的空泡份额和相界面浓度计算关系式预测性能良好,平均最小误差分别为±18.2%与±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子通道 两相流 电导探针 相态分布 相界面浓度
下载PDF
综合物探在冀东北部山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瑞鹏 赵伟锋 +1 位作者 杨舒为 孙建宏 《矿产勘查》 2024年第5期818-826,共9页
冀东北部山区地热资源丰富,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对查找深大断裂构造,圈定地热异常范围有着良好的效果。本文以冀东北部山区某项地热勘查项目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实施了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技术(CSAMT)与视电阻率测深为主的勘查手段,两种... 冀东北部山区地热资源丰富,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对查找深大断裂构造,圈定地热异常范围有着良好的效果。本文以冀东北部山区某项地热勘查项目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实施了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技术(CSAMT)与视电阻率测深为主的勘查手段,两种技术方法的应用大致揭露了本研究区构造走向及位置,查明2条主要控热导热构造F01、F02。辅以激电测深技术,加之6参数对含水层与断裂的良好反应,基本确定了热储位置及空间分布规律。圈定了地热异常区与地热资源可开发利用的范围,为下一步地热地质勘查与钻探布孔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激电测深 冀东山区 地热 导热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