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BCT观察上颌阻生尖牙患者蝶鞍形态变异情况
1
作者 缪世维 严沁月 +3 位作者 胡丹艳 曹丹 Izadikhah Iman 严斌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上颌尖牙阻生与蝶鞍形态变异的相关性,从三维方向上评价蝶鞍变异对上颌尖牙阻生的临床预判。方法 收集125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研究组)和125例与之相匹配的尖牙正常萌出者(对...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上颌尖牙阻生与蝶鞍形态变异的相关性,从三维方向上评价蝶鞍变异对上颌尖牙阻生的临床预判。方法 收集125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研究组)和125例与之相匹配的尖牙正常萌出者(对照组)。将所有样本CB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重建头颅侧位片和三维图像,记录观察各组蝶鞍桥接(Ⅰ、Ⅱ、Ⅲ型)的类型分布和发生情况。使用SPSS 25.0软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蝶鞍桥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PIC(腭侧尖牙阻生)组蝶鞍桥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Ⅱ型和Ⅲ型蝶鞍桥接分布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而BIC(唇侧尖牙阻生)组和对照组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三维重建图像上各组间蝶鞍桥接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尖牙阻生与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有相关性,但仅上颌尖牙腭侧阻生患者更易发生蝶鞍桥接,而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患者蝶鞍桥接的发生情况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阻生尖牙 蝶鞍桥接
下载PDF
基于CBCT中牙髓和牙体体积的机器学习用于青少年儿童年龄推断
2
作者 韩佳璇 沈诗慧 +3 位作者 吴怡文 孙晓丹 陈天南 陶疆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中左上颌中切牙与左上颌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采用逐步回归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推断青少年儿童年龄,并对推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98例上海市汉族青少年儿童口腔颌面CBCT影像,测量左上颌中切牙与尖牙的牙髓体积和牙体体积并加以运算,运用K-最近邻、岭回归和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逐步回归法建立4个年龄推断模型,计算并比较决定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指标。绘制相关性热图,对参数间的单调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K-最近邻模型(R^(2)=0.779)和岭回归模型(R^(2)=0.729)相对于逐步回归法(R^(2)=0.617)表现更为优越,而决策树模型(R^(2)=0.494)的拟合效果较差。相关性热图显示,年龄和牙髓体积、牙髓与牙体硬组织的体积比以及牙髓与牙体的体积比之间呈单调负相关。结论牙髓体积及牙髓体积占比与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基于CBCT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年龄推断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基于CBCT的深度学习牙龄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法医齿科学 年龄推断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 机器学习 青少年 儿童
下载PDF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Dentists,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and the Dentascanner in a Low Income Country: Case of Togo
3
作者 Mazamaesso Tchaou Haréfétéguéna Bissa +7 位作者 Plaodesina Essobozou Pegbessou Abdoulatif Amadou Bidamin N’timon Mawuena Dansou Abdoul-Razakou Adam Lantam Sonhaye Lama-Kegdigoma Agoda-Koussema Komlan Adjenou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Background: In dental-maxillofacial imaging, 3D sectional imaging progressively replaces conventional 2D imag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y are based speciall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Scan), with the Dentascan ap... Background: In dental-maxillofacial imaging, 3D sectional imaging progressively replaces conventional 2D imag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y are based speciall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Scan), with the Dentascan application an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ose technics are newly introduced. Aim: This study aimed at studying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dentist an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on sectional imaging such as Dentascan an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conducted an anonymous survey among dentists and oral maxillofacial surgeons in Togo over one month. 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was 78.79% (27/33). They were mainly male sex (sex ratio of 2.25 men for one woman). They were aged between 27 and 71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of 49.69 years old. The majority (61.54%) had a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over 20 years.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65.38%) believed their level of knowledge about dental x-Ray was poor. Half of them (50%)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never asked for a Dentascan, and 15.38% asked from time to time for it and only two (7.69%) asked often for this test. 96.15% confirm they have no knowledge of the Dentascan. Regarding the CBCT, 84.62% didn’t ask for it because this technique did not exist in Togo before. 69.20% of respondents confessed to be interested in continuing training on sectional imaging.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sectional imaging is very little used by oral and dental practitioners in Togo because of the ignorance of the new technique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CBC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technique of sectional imaging in the training syllabus of oral and dental specialists and to initiate continuing medical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WLEDGE Practice Dentascan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DENTIST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 TOGO
下载PDF
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及增龄性改变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一鸣 刘彦 +2 位作者 吴文怡 刘洋 李思杨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与增龄性变化,为精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360例(男、女各180例),年龄15~74岁,每十年为一组分为6组,分别测量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颊舌侧髓角间...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与增龄性变化,为精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360例(男、女各180例),年龄15~74岁,每十年为一组分为6组,分别测量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颊舌侧髓角间距及根管口间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颊侧髓角高度为(3.10±0.96)mm,舌侧髓角高度为(1.56±0.77)mm,颊舌侧髓角间距为(3.18±0.48)mm,颊舌侧根管口间距为(4.04±0.64)mm。女性:颊侧髓角高度为(3.04±0.79)mm,舌侧髓角高度为(1.67±0.73)mm,颊舌侧髓角间距为(3.11±0.42)mm,颊舌侧根管口间距为(3.88±0.53)mm。颊侧髓角高度与舌侧髓角高度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髓角高于舌侧髓角;颊舌侧髓角间距约为3mm;髓腔形态具有增龄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颊、舌侧髓角高度显现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上颌第一前磨牙 髓室顶/底 年龄 中老年人
下载PDF
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 被引量:19
5
作者 曹均凯 王照五 +4 位作者 石校伟 师占平 姜华 胡敏 刘洪臣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探讨CBCT影像与螺旋CT对颞下颌关节成像大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研究CBCT在颞下颌关节检查成像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名成人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为健康关节志愿...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探讨CBCT影像与螺旋CT对颞下颌关节成像大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研究CBCT在颞下颌关节检查成像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名成人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为健康关节志愿者在同一时间行CBCT与螺旋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CBCT与螺旋CT二者重建的解剖形态影像基本一致。受检者的影像均可较清晰再现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及相对位置关系。结论:比较证实CBCT能准确反映颞下颌关节解剖形态,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cbct 螺旋CT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三维对称性的CBCT观察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可 王珊 +4 位作者 王林 于剑南 赵宏 刘敏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下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13个点进行描记,对下颌骨37个变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颜面部不对称组偏斜侧髁突及下颌角点相对于偏斜对侧处于向后、向外、向上的位置,偏斜对侧有着更长的下颌体、下颌支、髁突和更大的下颌支倾斜度及髁突倾斜度。结论:髁突、下颌支、下颌体的不对称生长发育及下颌骨的旋转都是导致下颌偏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颌骨 锥形束CT(cbct) 测量
下载PDF
CBCT在诊治埋伏阻生牙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磊 阮征 +3 位作者 张劲娥 袁晓晔 何艳萍 李耀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CBCT在埋伏阻生牙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37颗多生牙、41颗阻生牙)经全景片检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埋伏阻生牙,进行CB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断层进行分析。结果:与全景片比较,CBCT能准确定位埋伏阻生... 目的:探讨CBCT在埋伏阻生牙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37颗多生牙、41颗阻生牙)经全景片检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埋伏阻生牙,进行CB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断层进行分析。结果:与全景片比较,CBCT能准确定位埋伏阻生牙的位置、生长方向、数量,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对埋伏阻生牙定位,特别是在上颌前牙区的临床诊治更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牙 阻生牙 cbct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下颌骨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密 于美清 +5 位作者 刘俊 董福生 卢海燕 胡骁颖 陈文静 马文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中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体积、下颌骨总长度、体积、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髁突单位、下颌角与下颌体的单位长度均小于对侧(P<0.05),偏斜侧下颌角的角度大于对侧,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2侧各项的差值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侧的髁突与下颌升支小于对侧;下颌体的后部轻度不对称;下颌体前半部分两侧基本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耠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cbct)
下载PDF
54例正常人双侧颞下颌关节CBCT测量值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曹均凯 王照五 +2 位作者 刘洪臣 胡敏 姜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对成年人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多项指标数据测量分析。方法:在TMJ成像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筛选出正常成人54例,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确定为健康关节,利用Newtom 9000 CBCT对其ICP位颞... 目的:探讨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对成年人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多项指标数据测量分析。方法:在TMJ成像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筛选出正常成人54例,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确定为健康关节,利用Newtom 9000 CBCT对其ICP位颞下颌关节进行成像后测量分析。结果:在轴位测得髁状突水平角以及单侧髁状突距矢状中线的距离;平行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髁状突长轴径,垂直角度,沿髁状突长轴顶内外极间任意角间隙宽度;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量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矢状位测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结论:正常成人双侧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性别差异不明显,双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基本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CT cbct测量值
下载PDF
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诊断根尖周炎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鄢雪川 陈德平 宿玉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对慢性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的差异性,评价CBCT在慢性根尖周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有根尖周炎症状的53例患者(96颗牙),均拍摄根尖放射线... 目的:比较应用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对慢性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的差异性,评价CBCT在慢性根尖周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有根尖周炎症状的53例患者(96颗牙),均拍摄根尖放射线片和CBCT,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单盲法进行放射线影像学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对根尖周炎的存在及病变范围评估的差异性。结果:根尖放射线片发现82.3%,CBCT发现100%的患牙存在根尖周病变。并且在两者都诊断出根尖炎时,CBCT的PAI值明显高于根尖片。结论:在诊断慢性根尖周炎方面,CBCT扫描与根尖放射线片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和根尖放射线片比较,CBCT对临床上根尖周炎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都更有优势,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 CT(cbct) 根尖放射线片 根尖周炎 PAI指数
下载PDF
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后对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变化影响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月兰 韦大鹏 +3 位作者 Blessing Sayi 杨亚欣 杨亚普 王晨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使用锥体束CT(CBCT)评估上颌四眼簧慢速扩弓后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需要综合性正畸治疗的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14.4±2.2)岁,使用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对患者扩弓前(T1)后(T2)的变化进行CBCT扫描,... 目的:使用锥体束CT(CBCT)评估上颌四眼簧慢速扩弓后上颌牙齿及上颌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需要综合性正畸治疗的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14.4±2.2)岁,使用上颌四眼圈簧扩弓。对患者扩弓前(T1)后(T2)的变化进行CBCT扫描,测量扩弓前后两侧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牙冠和根尖之间的宽度,第一磨牙的倾斜度,基骨弓和腭中缝宽度的变化。应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四眼圈簧扩弓后牙弓变化明显。4对牙的牙间距分别增加了(2.47±1.05)mm、(2.97±1.90)mm、(2.79±1.21)mm、(3.15±1.15)mm,根尖距分别减小了(1.19±0.40)mm、(2.12±0.68)mm、(2.02±0.65)mm、(1.34±0.63)mm,左侧磨牙倾斜度减小了4.45°±2.86°,右侧磨牙倾斜度减小了4.02°±1.45°,基骨弓宽度增加了(2.37±0.96)mm,腭中缝宽度增加了(1.21±0.50)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四眼圈簧扩弓器对上颌牙弓的扩弓主要通过牙齿倾斜移动完成,而非整体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眼圈簧 锥体束CT(cbct) 上颌扩弓
下载PDF
汉族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隆形态关系的CBCT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薛绯 段晋瑜 张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测量209名18~45岁汉族受试者腭大孔的相对位置及毗邻关系,并讨论腭穹窿形态对腭大孔位置的影响。结果: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近中、腭侧和远中的分布率分别是17.22%、64.59%和18.18%。男性与女性腭大孔至腭中缝(GPF-MMS)的距离分别为(16.29±1.47)mm和(15.60±1.35)mm,腭大孔至牙槽嵴顶(GPF-AC)的距离为(14.02±2.69)mm和(12.29±2.41)mm。GPF-MMS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低于腭低平组;相反,GPF-AC的距离在腭高耸组中明显高于腭低平组。结论:汉族青年人群腭大孔的位置与患者腭穹隆形态和性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腭穹隆 腭大孔 腭大神经血管束 腭中缝(MMS) 牙槽嵴顶(AC)
下载PDF
稳定性[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后髁突骨密度变化的CBCT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倩倩 赵云山 +3 位作者 马萌 吴冬雪 施丹丽 陈曦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利用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稳定性[牙合]板治疗前后髁突骨密度变化,分析稳定性[牙合]板对髁突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稳定性[牙合]板治疗的TMD患者,治疗前后拍摄CBCT。运用MIMICS 21.0软件中Density功能测量髁突皮质... 目的利用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稳定性[牙合]板治疗前后髁突骨密度变化,分析稳定性[牙合]板对髁突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稳定性[牙合]板治疗的TMD患者,治疗前后拍摄CBCT。运用MIMICS 21.0软件中Density功能测量髁突皮质骨密度,对髁突前斜面、顶部、后斜面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均显示,女性髁突骨密度显著大于男性;22~40岁年龄组髁突骨密度显著大于13~21岁年龄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髁突各斜面骨密度显著增加,治疗前后前斜面分别为(347.31±11.98)HU、(367.69±12.98)HU(P=0.003),顶部分别为(310.46±12.40)HU、(331.20±13.56)HU(P=0.012),后斜面分别为(291.55±13.75)HU、(319.94±14.19)HU(P=0.000),增加量在性别、年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MD患者髁突骨密度有性别、年龄间差异,稳定性[牙合]板能促进TMD患者髁突良好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稳定性[牙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髁突 骨密度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间微种植体支抗用于上颌磨牙远移的CBCT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红 马萱怡 +1 位作者 刘承灵 刘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mm,角度与P2长轴呈20°、40°和60°,记录将MIA植入后尖端所在平面P2根外侧壁至皮质骨外侧壁的距离CRD、M1-P2牙根间距离RRD以及植入位点皮质骨厚度ICD。所得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结果:将MIA与P2长轴呈40°、60°植入时,不能保证磨牙远移绝对可行。将MIA与P2长轴呈40°,距离CEJ 6 mm植入时更有利于磨牙远移,该位点ICD更有利于MIA稳定。结论:上颌磨牙远移时,建议将MIA植入上颌M1-P2牙根之间,距离CEJ 6 mm,与P2长轴呈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微种植体支抗 磨牙远移 釉牙骨质界
下载PDF
放疗期间运用CBCT调整治疗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建荣 李珍 张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2期201-203,共3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分析放疗过程中因患者体型变化、肿瘤大小改变等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并修正治疗等中心。方法 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运用CBCT的图像与靶区勾画轮廓线进行重新匹配,并以新...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分析放疗过程中因患者体型变化、肿瘤大小改变等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并修正治疗等中心。方法 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运用CBCT的图像与靶区勾画轮廓线进行重新匹配,并以新的中心作为后半期放疗的中心。分析两次CBCT的治疗中心点的位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治疗中心点位移等于或少于5mm,无需调整治疗中心。24例患者中心点位移大于5mm,需调整治疗中心。按调整后的治疗中心完成后期治疗。需调整比例占总病例的30%。结论利用CBCT对放疗摆位的误差测量准确有效。放疗时间跨度长,患者体型、肿瘤在治疗期间变化大,所以在治疗的中期进行合理的调整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cbct 胸腹部肿瘤
下载PDF
CBCT和曲面体层片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陈俊兰 吴带生 +1 位作者 彭伟 吴纪楠 《现代医院》 2020年第10期1558-1560,I0003,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CBCT、曲面体层片引导下上颌窦提升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若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则同期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其中实验组(20例)采用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20例)采用... 目的对比研究CBCT、曲面体层片引导下上颌窦提升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若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则同期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其中实验组(20例)采用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20例)采用曲面体层片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对两组(40例)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种植成功率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23.86±1.53分)、术后疼痛感(2.38±0.67)、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引导下的上颌窦提升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牙槽嵴高度 上颌窦提升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并发症 cbct 曲面体层片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及牙本质厚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彦 牛忠英 +4 位作者 王睿 闫澍 张建中 汤楚华 师苏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牙齿中轴线上髓室的高度和牙本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高度:男性(0.85±0.54)mm、女性(0.79±0.51)mm;髓室顶牙本质厚度:男性(3.60±0.49)mm,女性(3.50±0.49)mm;髓室底牙本质厚度:男性(2.57±0.52)mm,女性(2.49±0.51)mm,随年龄增长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加,与年龄有相关关系(P<0.05),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大速率明显高于髓室顶(P<0.05),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大,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加较髓室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下颌第一恒磨牙 髓室 牙本质 年龄
下载PDF
偏颌畸形患者颅颌面部组织不对称的CBCT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烁 孙婷婷 +1 位作者 赵红艳 唐林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应用CBCT评估偏颌畸形患者颅颌面部软硬组织不对称的特征。方法选取30例偏颌畸形患者(软组织颏部偏离中线4 mm以上、平均年龄19.5岁)和3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软组织颏部偏离中线2 mm以内,平均年龄19.9岁)的CBCT原始数据,分别设为... 目的应用CBCT评估偏颌畸形患者颅颌面部软硬组织不对称的特征。方法选取30例偏颌畸形患者(软组织颏部偏离中线4 mm以上、平均年龄19.5岁)和3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软组织颏部偏离中线2 mm以内,平均年龄19.9岁)的CBCT原始数据,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导入到Mimics 17.0软件程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在3个维度进行线性距离、角度、体积和表面积的测量,评估和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异。结果偏颌畸形患者的左右侧线性、角度、体积、表面积测量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验组中,偏差侧和非偏差侧Z-Ag、ZA-Goinf、J-FML、J-N、Golat-Me、Co-Goinf、Gopost-FML、Golat-FML、Gopost-Me、Co-Me、P-N、MOP、MBP和Golat-Me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两侧的J-FML、J-N、Golat-FML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两侧下颌骨的体积和表面积测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下颌骨,特别是下颌角区表现明显。利用CBCT精确量化偏颌畸形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不对称的结构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错牙合畸形 不对称 软硬组织
下载PDF
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蓉珍 赵芳 +1 位作者 李波 田昕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7-464,共8页
如何在复杂噪声条件下提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重建质量,对于CBCT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研究了适宜于描述混合高斯... 如何在复杂噪声条件下提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重建质量,对于CBCT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下的CBCT图像重建方法。首先研究了适宜于描述混合高斯/泊松噪声环境下的CBCT图像重建模型,它包含一个基于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的保真项和一个基于三维全变分正则化方法的约束项。保真项用于约束在混合噪声模型下重建结果与观测值尽可能的相近,约束项用于噪声去除并要求尽可能较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与细节信息。进一步通过可分离近似方法和扩展拉格朗日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PSNR最高可以提升2.1 dB;从主观视觉而言,本文方法在噪声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因此,本文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低剂量条件下的CBCT图像重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混合高斯/泊松最大似然函数 全变分正则化 图像重建
下载PDF
应用CBCT技术测量分析鼻咽癌VMAT治疗期间每周分次间及不同部位的摆位误差 被引量:8
20
作者 熊文敏 谢琛 +7 位作者 罗晗 龚晓昌 龚巧英 邱杨 王小平 张云 袁承浪 刘全全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第11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通过CBCT测量鼻咽癌摆位误差,观察放射治疗期间、头部区域与颈部区域摆位误差,寻找适合VMAT技术的靶区边界,为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3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将扫描图像与放疗定位影像匹配,记... 目的通过CBCT测量鼻咽癌摆位误差,观察放射治疗期间、头部区域与颈部区域摆位误差,寻找适合VMAT技术的靶区边界,为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3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将扫描图像与放疗定位影像匹配,记录放疗期间每周分次间的误差及头部、上颈部及下颈部的摆位误差。结果鼻咽癌放疗治疗期间平均摆位误差X(0.96±0.77)mm,Y(0.88±0.76)mm,Z(0.94±0.79)mm。治疗期间第4周起,各方的摆位误差较首次治疗有统计学差异。不同部位摆位误差,头部摆位误差与整体相当,无统计学差异;上颈部及下颈部摆位误差明显大于整体摆位误差。在整体结构中、MPTV在三维方向外扩范围分别为2.62 mm、2.50 mm、2.63 mm。结论在治疗的第4周开始摆位误差出现明显变化,需要通过在线校正或者计划修正减少治疗误差。同时头部区域摆位误差小于颈部区域摆位误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核对配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cb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