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电极与吡啶末端连接界面结构的力学变化过程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琳 孙峰 +5 位作者 李雨晨 严岩 刘冰心 羊志 邱帅 李宗良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绝热拉伸模拟方法计算了4,4’-二吡啶分子与不同构型金电极之间的作用过程,研究了分子在外力作用下逐渐远离金电极过程中分子与电极间界面结构特有的演化过程以及体系能量与作用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分子在远离... 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绝热拉伸模拟方法计算了4,4’-二吡啶分子与不同构型金电极之间的作用过程,研究了分子在外力作用下逐渐远离金电极过程中分子与电极间界面结构特有的演化过程以及体系能量与作用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分子在远离锥形电极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近于垂直地连接到锥形电极第二层金原子上的特有连接构型,同时由于吡啶末端的排斥作用,电极尖端的金原子偏向一侧.分子从第二层金原子上断开并连接到尖端金原子上需要1.3—1.5 nN的拉力作用,明显大于分子从尖端电极上断开所需要的0.8—1.0 nN的作用力,从而揭示了实验中二吡啶分子结在形成过程中作用力与界面构型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4,4’-二吡啶分子与平面金电极的作用较弱,只需要不到0.5 nN的作用力就可断开,而当分子连接到吸附在平面电极表面的孤立金原子上时,可以承受约1.7 nN的作用力.以上研究表明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绝热拉伸模拟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分子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结构演化过程,而且通过作用力的计算可以很好地识别实验中分子与电极间的特有界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器件 电极-分子间作用 界面结构演化 4 4’-二吡啶分子 原子尺度结构识别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表征——以辽河西部凹陷于楼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珏 陈欢庆 +2 位作者 周俊杰 周新茂 杜宜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8,共9页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 为了更深入认识储层空间展布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应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单砂体在侧向、垂向及平面上的构型模式。研究认为:单砂体侧向可分为孤立型、对接型、切叠型3种构型模式,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等5种四级构型要素;单砂体垂向构型可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砂坝、多期叠加式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叠置等5种模式;单砂体的平面组合可分为孤立条带状河道、交织条带状河道、连片状河道等3种模式;正韵律层为蒸汽驱的优选层段、平面上呈孤立条带状的层段,可以考虑分层注气;部署注气井和采油井时,应优选连通性较好的构型结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构型模式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任意运动变形边界流场测量PIV算法的研究:薄膜涡激振动 被引量:2
3
作者 曹洪才 施圣贤 刘应征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3,共6页
提出了一种精确测量任意运动变形边界流场的粒子图像速度场PIV算法,能智能识别强流固耦合问题流场测量中任意运动变形的边界信息,然后生成贴体自适应的图像互相关计算窗口,计算获取运动变形边界附近的速度场数据。这一算法可大大提高任... 提出了一种精确测量任意运动变形边界流场的粒子图像速度场PIV算法,能智能识别强流固耦合问题流场测量中任意运动变形的边界信息,然后生成贴体自适应的图像互相关计算窗口,计算获取运动变形边界附近的速度场数据。这一算法可大大提高任意运动边界附近流场的测量精度,为流固耦合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验证提供可靠的高质量实验数据。针对数字合成给定流场的粒子图像序列,采用所发展的PIV算法对粒子图像区域中的运动变形边界进行了精确识别,高质量地复现了原始流场信息。最后,对低速闭式循环水洞中的钝体尾流柔性薄膜涡激振动现象进行了PIV实验测量,获得了柔性薄膜大变形运动状态下的瞬态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运动边界 涡激振动 粒子图像测速(PIV) 流固耦合 边界识别
下载PDF
海上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识别及剩余油预测 被引量:4
4
作者 田博 刘宗宾 +2 位作者 刘超 张瑞 张雪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4期68-75,共8页
渤海S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针对三角洲相构型界面无法有效识别的难题,以丰富的密闭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创新引入"GR回返率"的概念,通过岩心与电测曲线的标定,建... 渤海S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针对三角洲相构型界面无法有效识别的难题,以丰富的密闭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创新引入"GR回返率"的概念,通过岩心与电测曲线的标定,建立了复合河口坝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的定量识别图版,明确了层内构型界面的分布样式,并对其倾角、宽度及延伸范围进行了定量刻画。研究表明,河口坝内具有一定遮挡能力的构型界面主要发育2种样式:即复合坝体内的叠置型水平界面(4级)及单一坝体内的斜交型前积界面(3级)。其中4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垂向遮挡、顶部富集;3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侧向遮挡、局部富集。针对以上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了采用水平井的方式进行"水上找油""水下挖油"的调整策略,有效改善了厚层河口坝砂体的层内动用情况,对相似高含水老油田的后期调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构型界面 定量识别 剩余油 水平井挖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