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秦儒家的死亡观与人性论
1
作者 杨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8-86,共9页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义及其对善恶判断的影响,使得儒者坚定自身德性。此外,死亡的存在影响了儒家人性论中的先验成分与现实的道德原则,产生善端并驱动善行,进而使将死之人能够遵循善道,发挥教化的伦理价值。这也成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伦理解释,体现了儒家以死立善、以言续道和以善为终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子 儒家 死亡观 人性论 生死
下载PDF
论中国外交中的正确义利观
2
作者 崔嘉源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13,共6页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它对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集中表达了中国外交道义优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和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以义为...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它对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集中表达了中国外交道义优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和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义利相兼的实践作风。正确义利观在理论上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工作中的“两创”发展,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上有利于驳斥西方的丑化抹黑、展示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范,有助于打破旧的国际秩序、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机制,有助于强调中国的身份和立场、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及邻国的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确义利观 传统儒家义利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互利共赢
下载PDF
Sense of Harmon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3
作者 YAN Lian-f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5期248-255,共8页
A harmonious culture is not supposed to be a monologue of one voice but a dialogue of many voices.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doesn't mean one-dimensional notion of nature transforming to human like that in western phil... A harmonious culture is not supposed to be a monologue of one voice but a dialogue of many voices.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doesn't mean one-dimensional notion of nature transforming to human like that in western philosophy, but means the hid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body. Specifically, Wen hua just means a dialogue based on the body. Heaven Unitfied With the Human and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provide this opinion. Sense of Harmon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s us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k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HARMONY heaven unitfied with the human Comp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下载PDF
儒家管理哲学中的“命”与“天命”思想研究
4
作者 巩见刚 王海龙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41-154,224,225,共16页
“命”与“天命”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儒家管理思想内在的逻辑以及促进本土管理学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在阐述历代儒家关于“命”与“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对这两个概... “命”与“天命”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儒家管理思想内在的逻辑以及促进本土管理学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在阐述历代儒家关于“命”与“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对这两个概念在儒家管理学范式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正是因为对“命”与“天命”的理解,儒家形成了包括“以义制利”“用人以德”“成己、成物”等在内的管理学范式,也使得儒家管理学相对于西方管理学来说更加成熟。同时,结合现阶段本土管理学面临的问题,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命”与“天命”对于本土管理学所具有的价值。研究认为,“命”与“天命”有助于本土管理学进一步思考管理应有的根本目标以及管理者优先需要何种知识类型这样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儒家 本土管理学 天人之际
下载PDF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兴坏之理——《史记》思想意义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志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6-57,共22页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历史叙述中既坚持秉笔直书的客观精神,如实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朝代兴亡的历史事迹,又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意识,使《史记》成为汉武帝时期思想界儒学天命化、王道神学化特征的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历史叙述中既坚持秉笔直书的客观精神,如实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朝代兴亡的历史事迹,又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意识,使《史记》成为汉武帝时期思想界儒学天命化、王道神学化特征的重要实证。司马迁跟随孔安国、董仲舒学过《尚书》《春秋》,曾被丞相公孙弘征为五经博士弟子。在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氛围下,儒家仁政思想及其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在其精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承载着父亲(司马谈)的嘱托,背负着宫刑的屈辱,司马迁以孔子的《春秋》为榜样撰写《史记》,力图在古今之变的描写中寓含褒贬,总结“成败兴坏之理”,揭示仁政是符合天意、得到神佑的“王道”,使“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达到了完美结合;同时他开拓了纪传与书表互补共生的写作体例,奠定了《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地位,为后来官史修史所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主体意识 天人感应 古今之变 兴坏之理 儒家倾向
下载PDF
曹叡的“天人”意识及相关哲学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洵若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6-53,70,共9页
曹叡史称魏明帝,身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小迟迟未被立太子,谨慎勤奋读书,性格内向隐忍;通过研读先秦典籍及学习观察才子叔父曹植,学到诸多文学知识技巧,也有哲学思考。曹叡的哲学思想与“天人”意识有关,与曹魏家族... 曹叡史称魏明帝,身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小迟迟未被立太子,谨慎勤奋读书,性格内向隐忍;通过研读先秦典籍及学习观察才子叔父曹植,学到诸多文学知识技巧,也有哲学思考。曹叡的哲学思想与“天人”意识有关,与曹魏家族秉持上古灵魂思想、选择薄葬氛围也有关联。对曹叡的思想研究有助于了解魏明帝的政治方针和思想。这样一位身兼帝王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哲思,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家及中古时代“天人”思想定位,理当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叡 魏明帝 天人意识 天道观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人性观上的会通
7
作者 卢怡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34-39,共6页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发展,与它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内在契合有着密切关系。在人性观层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三点会通。它们都认为: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重视人的实践向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点会通...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发展,与它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内在契合有着密切关系。在人性观层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三点会通。它们都认为: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重视人的实践向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点会通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由于人性是预成和生成的辩证统一,社会与个人才能相互影响,而实践是联系二者的桥梁,是实践本性使得个人的预成天性得以发挥出来作用于社会整体,反过来在实践中个人也被社会整体所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会通 人性观
下载PDF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
8
作者 吴喜双 张培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3-127,共15页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心”是“清净不染”的,然一旦“禀气受质”后,此“心”就受染了,从而遮蔽了本有的“清净”,这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之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张载在此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气稟”论、胡瑗的“天地之性”和传统“气质”观等思想进行综合创新,最终提出了“性二元论”。道教徒“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说法恰是受张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性论 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宗密 张伯端 张载 胡瑗
下载PD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and the New Confucians' Discourse on the 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9
作者 Ivan Ho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4期67-87,共21页
As their attempt to assert the strength and uniqu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culture, to transform Confucianism by creatively responding to and reinterpreting Western religious conc... As their attempt to assert the strength and uniqu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culture, to transform Confucianism by creatively responding to and reinterpreting Western religious concepts from Confucian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o contribute to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s 新儒家 have asserted the transcendence, religiousness and moral metaphysics of Confucianism. The New Confucians have also perceived the spiritual problems of modern people and suggested to deal with them by linking humans with the transcendent Heaven. In this article, I will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New Confucians' arguments on Confucian "immanent transcendence" 内在超越. I will argue that they are the bases of the New Confucians' arguments on the 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their perception of Confucianism as a moral metaphysics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hen Liming ultimate concern immanent transcendenc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confucian moral metaphysics problems of modernity.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世伦 邓少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39,共5页
文章认为老子的法律观和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老子理想中的法律极有审美意义。进一步讲 ,整个中华法系都具有这一特征 ,这主要是由中国传统世界观造成的。古代中国基本的的宇宙图式是天人合一 ,这一图式又是一个审美境界 ,富于审美意... 文章认为老子的法律观和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老子理想中的法律极有审美意义。进一步讲 ,整个中华法系都具有这一特征 ,这主要是由中国传统世界观造成的。古代中国基本的的宇宙图式是天人合一 ,这一图式又是一个审美境界 ,富于审美意义。此一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古中国法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华法系 中国 审美 老子 法律思想
下载PDF
在儒学的视域下——薛凤祚科学体系新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浩浩 褚龙飞 石云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从儒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清初最重要历算学家之一薛凤祚的儒学论述与科学工作,以《历学会通》与《气化迁流》为基础,讨论了薛氏的科学体系。作者发现,薛氏实际上以《历学会通》《气化迁流》为载体... 从儒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清初最重要历算学家之一薛凤祚的儒学论述与科学工作,以《历学会通》与《气化迁流》为基础,讨论了薛氏的科学体系。作者发现,薛氏实际上以《历学会通》《气化迁流》为载体,以天、气、数、理为基本概念,构建了一套以天为本,了知顺应天地气化,以数合天,以数统一理与天的宏大天人体系。其中《历学会通》中的历法、星占、实用技术是下学基础部分,基于《历学会通》完成的《气化迁流》则是合己于天的上达合天之作。两者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凤祚 儒学 科学 以数合天
下载PDF
身体转向: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认知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朝阳 杨黎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0,共6页
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成为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中国身体哲学研究始于儒家身体观,且中国古代宇宙论就是“身体论”的学理前提,试图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厘清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表达并阐释其学理意义。研究认为:(1)太极拳的身体... 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成为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中国身体哲学研究始于儒家身体观,且中国古代宇宙论就是“身体论”的学理前提,试图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厘清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表达并阐释其学理意义。研究认为:(1)太极拳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表达着儒家天人观的基本思想和理念;(2)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行为文化,塑造人类对“人道”与“天道”和合共生的思想向度;(3)太极拳对“血气”的具身认知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4)太极拳对“心性”的具身认知调节了人与天道安分循理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身体行为文化 太极拳 儒家天人观 身体哲学 具身认知
下载PDF
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颜炳罡 陈代波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8,共8页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氏之儒 天道性命 易传
下载PDF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53-59,共7页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儒学 荀子
下载PDF
宋代理学天人关系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谷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天人为一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天人合一 本体
下载PDF
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以天人合一观与人格超升论为中心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0,共6页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剖析其理论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高明的境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观和"人格超升"论就是最基本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态,二者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境界 天人合一 人格超升论
下载PDF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治洪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下载PDF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鲁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29,共4页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诚” 天道 人性
下载PDF
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曹胜高 《古代文明》 2007年第1期64-73,共10页
先秦诸子的天人观建立在远古天帝崇拜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天命、天志、天德、天道诸说,由此造成了诸子思想的分野。这些观点在春秋时期不断融合:天命说不断弱化,演化入政治学说;天德说得以细化,形成了伦理学说;天志说逐渐衍化,... 先秦诸子的天人观建立在远古天帝崇拜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天命、天志、天德、天道诸说,由此造成了诸子思想的分野。这些观点在春秋时期不断融合:天命说不断弱化,演化入政治学说;天德说得以细化,形成了伦理学说;天志说逐渐衍化,归入宗教学说;天道说在融合中分途,逐渐成为义理和伦理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 先秦诸子 分野与融变
下载PDF
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文子》思想体系新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祁志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137,238,239,共15页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治乱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人"。于是,天人论、修身论、治国论就成为《文子》思想相互联系的三个板块。在天人关系上,文子主张阴阳五行之道,"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实现天时、地利、人力的和谐发展。在修身之道上,文子强调以道家的"十守"为主,儒家的仁义为辅。在治国之道上,文子主张以道家清虚无为的道德为上,儒家仁义理智礼乐为次,法家的刑法和兵家的义兵思想为末。《文子》虽论天道,但直接指向是修身治国的人道,这个人道是道家与儒家两者有主有次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天人论 修身论 治国论 道儒混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