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
郭晓洋
马艳红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0
|
|
2
|
论道德教育中的爱感生成——对中西人性体认的再思 |
吕丽艳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3
|
文学意识与媒体意识的重奏——《钟山》与“新写实文学”的兴起 |
钱旭初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4
|
原生态、现代世界与文化自觉之后 |
赵旭东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4 |
4
|
|
5
|
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与休谟的信仰概念 |
倪梁康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3
|
|
6
|
以增强“四种意识”推动部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
孙建祥
|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7 |
0 |
|
7
|
增强“五种意识” 提升学校办公室工作水平 |
王昌海
|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
2014 |
4
|
|
8
|
新感觉派的文体意识 |
万强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5 |
0 |
|
9
|
论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界 |
吕睿
|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
2014 |
0 |
|
10
|
从审美意识结构论文学形象的情象结构 |
罗杰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3 |
0 |
|
11
|
贫富差距对人的未来期待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
刘畅
浦光博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2
|
论孔子“仁”学教育的三重之“思” |
陈永霞
王幸平
|
《潍坊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3
|
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 |
周大鸣
郭永平
王真真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14
|
反省与前瞻: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刍议 |
黄书光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5
|
从“政治上同意”到“经济上同意”——论政府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意识觉醒与意愿践行 |
王军辉
王海英
|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