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Ultra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ubsags of the Lishui Sag Using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Jinkai ZHANG Jinliang +1 位作者 SHEN Wenlong LIU Hengy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315-328,共14页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radius, throat radius, and pore-throat ratio,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ubsags of the Lishui Sag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a constan...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radius, throat radius, and pore-throat ratio,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ubsags of the Lishui Sag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a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Furthermore, the quality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two subsags is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oat radius of the Lishui west subsag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east subsag, and this parameter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eservoir quality. However, the pore-throat ratio of the east subsag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est subsag, which ha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reservoir qualit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reservoir differe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the Lishui east subsag are the fan delta, shore lake, shallow lake, and shore shallow lake;their sandstone composition maturity is low;the clay mineral content is high;and the rock has undergone strong diagenesis. Therefore,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servoir are poor. However, the sandstones in the Lishui west subsag have weak cementation and compaction, mainly with an intergranular pore structure type, which leads to good connectivity between pores. Therefore, the storage performance and seepage capacity of the Lishui west subsag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east subsag;the west subsag is the main area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s confirmed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hui Sag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SIS rock pore structure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甯波 任大忠 +6 位作者 王虎 张瀚澎 郭建林 付宁海 李俊键 李天 李启晖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高压压汞、CO_(2)吸附、N_(2)吸附以及渗吸-核磁等实验结果均反映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多尺度联合法表征的致密砂岩孔径分布以微孔为主,介孔次之,大孔最少;微孔的大量分布为比表面积做出主要贡献,介孔、大孔贡献较少,孔容主要由微孔、介孔贡献,大孔贡献较少;核磁共振计算的孔径分布比例与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在介孔、大孔阶段具有较好一致性,在微孔阶段,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大于核磁共振法,表明微孔为气藏的主要气体储集空间,而介孔和大孔为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多尺度联合法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方面更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气体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孔隙表征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李卉 +3 位作者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3、0.0111~0.2823和小于0.011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页岩油 地质甜点 高压压汞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赵静 黄志龙 +2 位作者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8,共14页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与分级评价的研究。[结果]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大孔喉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接近3,孔隙结构越复杂,连通的大孔喉越少。依据孔喉分级特征、成岩相、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建立了孔隙结构分级评价的四类模型:类型Ⅰ为小孔喉优势型储层,强胶结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小于45%,D_(max)值为2.75~2.90,致密储层;类型Ⅱ为大—小孔喉连续型储层,弱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45%~70%,D_(max)值为2.70~2.85,低渗储层;类型Ⅲ为大孔喉优势型储层,强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大于70%,D_(max)值为2.55~2.65,优质储层;类型Ⅳ为大孔喉单峰型储层,强压实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50%~60%,D_(max)值为2.65~2.75,低渗储层。通过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储层类型测井预测模型,对比储层类型与气测响应和储层含气饱和度,发现Ⅲ类储层的产气效能高,具有勘探价值。[结论]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与分类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存在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孔隙结构分形
下载PDF
牛东地区砂砾岩储层测井层内非均质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军 边会媛 +3 位作者 陈文安 张迪 刘国良 王飞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牛东地区砂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等特征,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常规测井对储层类型划分困难,影响了储层评价精度。岩心孔渗、薄片分析、X衍射等测试资料表明,牛东地区砂砾岩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根据毛管压力形态可将储层分... 牛东地区砂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等特征,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常规测井对储层类型划分困难,影响了储层评价精度。岩心孔渗、薄片分析、X衍射等测试资料表明,牛东地区砂砾岩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根据毛管压力形态可将储层分为3个类别。本次研究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进行评价:首先对电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得到储层孔隙度谱,再对随深度变化的孔隙度谱进行研究,分别计算不同深度上孔隙度谱的均值、方差、洛伦兹系数和集中程度函数;根据综合概率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据此对储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储层非均质性的评价标准。应用该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压汞实验结果一致,说明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可丰富现有的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为储层的精细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非均质性评价 压汞曲线 洛伦兹系数 储层分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硕 王飞 +3 位作者 于瑞 高建星 师昊 朱玉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由剩余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组成。总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对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孔的分形维数与孔喉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更好,表明中孔的非均质性和表面粗糙度主要影响储集空间和渗流性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品质与分形维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越有利于油气富集的储层,其分形维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喉结构 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压汞-低温液氮联孔与核磁共振分析的煤中孔径分布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娜娜 刘会虎 桑树勋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煤中孔隙结构测量常用压汞法、低温液氮法和核磁共振法,因不同方法的原理和测试范围不同,导致结果无法统一使用,且压汞法中基质压缩效应会造成较大误差;为解决该问题,以沁水盆地晋城和长治矿区的3个高阶煤样为例,利用压汞、低温液氮吸... 煤中孔隙结构测量常用压汞法、低温液氮法和核磁共振法,因不同方法的原理和测试范围不同,导致结果无法统一使用,且压汞法中基质压缩效应会造成较大误差;为解决该问题,以沁水盆地晋城和长治矿区的3个高阶煤样为例,利用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核磁共振驰豫法分别测试煤样的孔隙结构,通过对压汞数据进行压缩性校正,与低温液氮数据在衔接孔径处拼接,对煤的孔隙结构进行了联合表征,并结合核磁共振对比分析了煤的孔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压汞数据校正后孔体积与低温液氮的结果更接近,偏差值在22.40%~38.51%;不同煤样采用联孔法进行孔隙结构分析的联孔位置在75~89 nm之间;联孔法煤样孔容积为0.00136~0.00458 cm^(3)/g,不同孔径孔容比例表现为过渡孔>大孔>中孔>微孔;与单一测试方法相比,联孔法与核磁共振法孔径分布更为接近,但同时也存在差异,联孔法表征的微孔、过渡孔、中孔和大孔平均分布比例分别为8.68%、45.58%、20.54%和25.20%,核磁法微孔、过渡孔、中孔和大孔平均分布比例分别为10.64%、64.21%、14.23%和10.92%,结果差异原因可能主要与压汞法、低温液氮法加压改变了煤的孔隙结构有关;通过核磁共振结果对比,联合校正后的压汞与低温液氮数据可提高煤中孔径分布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孔隙结构 孔径拼接 压汞法 低温液氮吸附法 低场核磁共振驰豫法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
8
作者 王力 刘岩 +3 位作者 曹茜 邓虎成 王亮 陈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I0003,I0004,共15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系,进行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高压压汞实验中大孔(孔径≥50 nm)标定的核磁孔径分布可准确表征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谱图计算的峰度参数与孔隙度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储集能力;伪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的相关因数和分形维数参数与渗透率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渗流能力;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为3类,由Ⅰ类到Ⅲ类,储集空间类型由残余粒间孔占优势向粒内溶孔占优势变化,峰度逐渐变小,分形维数变大,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下降。该结果为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与开发效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法 核磁共振法 孔喉结构
下载PDF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9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5 位作者 邢济麟 杨正明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2-4951,共10页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高速离心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下载PDF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研究安塞油田S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10
作者 苏成 余常燕 +1 位作者 曹燕燕 刘波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79-82,共4页
为准确评价安塞油田S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了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孔喉半径比特征参数与孔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样品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120~340μm之间,平均孔隙半径在240μ... 为准确评价安塞油田S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了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孔喉半径比特征参数与孔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样品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120~340μm之间,平均孔隙半径在240μm左右;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23μm以内;孔喉半径比与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是影响S区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恒速压汞 孔隙结构 喉道半径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流体可动性影响因素
11
作者 康小斌 闫钰琦 +1 位作者 屈亚宁 刘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可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对应的平均孔喉半径逐渐减小,且储层物性和流体可动性依次变差;通过高压压汞来转换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2谱可以精确表征半径为0.001~4μm的全孔径孔喉大小分布以及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可定量表示可动流体占据岩样内有效孔隙空间的大小,能够有效评价储层流体的可动性;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控于孔喉结构参数,且受储层物性和黏土矿物含量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评价和开发潜力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流体可动性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可动流体T2谱
下载PDF
纳米偏高岭土对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白启敬 杨博 阎杰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为综合利用建筑固废,将铁尾矿砂(ITS)和再生粗骨料(RA)分别替代天然粗细骨料,同时将纳米偏高岭土(NMK)等质量替代水泥制作纳米偏高岭土增强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进行氯离子渗透试验,探究纳米偏高岭土对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 为综合利用建筑固废,将铁尾矿砂(ITS)和再生粗骨料(RA)分别替代天然粗细骨料,同时将纳米偏高岭土(NMK)等质量替代水泥制作纳米偏高岭土增强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进行氯离子渗透试验,探究纳米偏高岭土对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及改善机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法(MIP)等分析纳米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结果表明:(1)铁尾矿砂的掺入降低了再生混凝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2)适配掺量的NMK能显著提高铁尾矿砂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砂 纳米偏高岭土 抗氯离子渗透 压汞法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A区块储层基础物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万慈昡 胡维首 +2 位作者 沈雅斐 刘志凯 祝瑶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14-19,共6页
储层基础物性分析对了解气藏、制定气田开发方案及研究气井合理生产制度都至关重要。以苏里格气田A区块实物岩心为基础,依次开展基础孔渗、矿物成分、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实验分析,分析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目标区域属于... 储层基础物性分析对了解气藏、制定气田开发方案及研究气井合理生产制度都至关重要。以苏里格气田A区块实物岩心为基础,依次开展基础孔渗、矿物成分、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实验分析,分析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目标区域属于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2)岩石以脆性矿物为主,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极小(大部分岩石中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小于2.0%);3)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孔隙形态多样,纳米级微裂缝少见,填充度不高,缝洞呈现几何式特征;4)最大进汞饱和度差异大,孔喉结构不均匀,分选性差,孔喉半径小且分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物性 高压压汞 扫描电镜 矿物成分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CO 2驱喉道动用界限——以朝阳沟油田为例
14
作者 白振强 皮彦夫 +2 位作者 王清华 宋文波 朱琦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90-94,100,共6页
依据核磁共振基本原理,通过孔隙的简化,推导出核磁共振T_(2)驰豫时间与孔隙喉道半径关系,利用数值差值和最小二乘基本方法,结合高压压汞岩心孔喉分布,将核磁共振T_(2)图谱转换为岩心孔喉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驱替过程中含油饱... 依据核磁共振基本原理,通过孔隙的简化,推导出核磁共振T_(2)驰豫时间与孔隙喉道半径关系,利用数值差值和最小二乘基本方法,结合高压压汞岩心孔喉分布,将核磁共振T_(2)图谱转换为岩心孔喉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驱替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信号幅度同步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水驱和CO_(2)驱不同孔喉半径的信号幅度变化曲线,判断出不同开发方式下的最小孔喉动用界限。研究表明,朝阳沟油田特低渗透区块为亲水特性,低压水驱岩样采出程度28.0%,高压水驱岩样采出程度30.0%,非混相气驱岩样的采出程度为48%,混相气驱岩样的采出程度为64%;水驱主要动用孔隙中喉半径大于1.00μm孔的可动油,非混相驱替不可动用的最小孔喉半径为0.15μm,混相驱没有提高喉道动用界限,但是驱替效率却大幅度提高;CO_(2)驱替出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残余油黏度变大,不可动流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3~3/4,核磁共振图谱发生左移现象。研究结论为CO_(2)驱开发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喉道半径 动用界限
下载PDF
大宁-吉县地区山西段致密气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分级评价
15
作者 孙和美 刘之的 +5 位作者 邢雪杰 刘琦 邓琳 张正朝 杨宏涛 张雷曌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基于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物性、核磁共振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测试资料,利用分形几何原理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山西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并研究其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参数的相关性,以... 基于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物性、核磁共振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测试资料,利用分形几何原理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山西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并研究其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参数的相关性,以进一步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级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山西段平均孔隙度、渗透率为5.05%、0.15 mD,储集空间的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以及剩余粒间孔.汞饱和度法计算的分形维数与孔渗、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好,其范围在2.11至2.87之间,平均值为2.5.通过汞饱和度法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Ⅰ类、Ⅱ类、Ⅲ类.研究区的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Ⅱ、Ⅲ类.通过孔隙结构分级评价定量反映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复杂程度,为有利储层、致密气的规模勘探开发提供有效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致密储层 汞饱和度法 高压压汞
下载PDF
基于注汞法的液冷花岗岩微观特性实验研究
16
作者 尹土兵 苏巨振 +1 位作者 庄登登 李夕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获取相应条件下的花岗岩试样。随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谱(SEM-EDS)和高压注汞法对样品进行测试。SEM-EDS结果显示,水冷却几乎不会影响元素的组成,酸冷却导致氧、硅和金属元素减少。在两种情况下,都观察到了孔隙和裂缝的形成。此外,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的样品表面更加不平整、疏松和粗糙。注汞法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液冷花岗岩样品的孔隙率、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有增加,但分形维数呈相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条件对花岗岩的腐蚀作用使各项参数的变化更加显著,在酸冷却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孔隙,提供更好的运输空间,使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降低。在高温储层的地热能有效提取方面,酸冷却具有更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微观结构 液体冷却 土酸溶液 注汞法 花岗岩 分形理论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可动流体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为例
17
作者 夏玉磊 兰建平 姚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1,共11页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明确了3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及孔隙、喉道类型,提出了适用于目标储层转换系数的新方法,并定量评价了3类岩石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中Ⅰ、Ⅱ类岩石孔隙以孔径大于10μm的残余粒间孔和孔径大于1μm的溶蚀孔为主,喉道以缩小型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参数较好,大孔隙发育程度高、孔喉间连通性好、可动流体赋存量大,大部分可动流体赋存于T_(2)谱右峰对应的大孔隙中,而左峰对应的小孔隙中可动流体含量低。Ⅲ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差、可动流体百分比低、孔喉以晶间孔和管束状喉道为主。目标储层平均转换系数为0.029μm/ms,但Ⅰ、Ⅱ类岩石转换系数小于Ⅲ类,转换后的Ⅰ、Ⅱ类岩石T_(2)谱的右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而Ⅲ类岩石T_(2)谱的左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Ⅰ、Ⅱ类岩石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中可动流体百分比高,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为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微观孔喉结构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成岩相类型及对储层的控制
18
作者 郭刚 李鑫 +3 位作者 韩雅坤 李峰 陈莹 李林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4-1505,共12页
为了在深埋藏、强非均质性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基于直观微区观测、间接压汞表征及孔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储层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成岩相类型,进而明确不同成岩相的差异储集能力特征,评价... 为了在深埋藏、强非均质性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基于直观微区观测、间接压汞表征及孔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储层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成岩相类型,进而明确不同成岩相的差异储集能力特征,评价成岩相储集能力。结果表明:平湖组沉积于河流和潮汐双向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潮坪体系,砂体多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道、砂坪和混合坪中,以细粒和极细粒为主,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基于成岩作用类型的强度差异将成岩相划分为3类,包括长石溶蚀相、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同一成岩相类型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均一,而不同成岩相之间物性差异显著;以孔隙度、渗透率、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为标准对3类成岩相进行量化参数分级评价,长石溶蚀相孔隙度>15%,渗透率>10.0×10^(-3)μm^(2),最大连通孔喉半径>5.0μm,物性条件优于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优选出长石溶蚀相为最有利的储层砂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组 深层 非均质性 成岩相 压汞 东海盆地
下载PDF
黔西阿弓向斜北翼主采煤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19
作者 李荣雷 冯云飞 韩明辉 《科技资讯》 2024年第7期203-205,209,共4页
为研究黔西织纳煤田阿弓向斜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指导该区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对研究区施工的煤层气参数井DJT1井主采煤层煤样做了压汞、煤岩鉴定等相关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煤层中孔隙特征与孔隙表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 为研究黔西织纳煤田阿弓向斜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指导该区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对研究区施工的煤层气参数井DJT1井主采煤层煤样做了压汞、煤岩鉴定等相关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煤层中孔隙特征与孔隙表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区孔隙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孔隙形态以开放孔为主,含一定数量的半封闭孔。总孔容在0.0225~0.0331 mL/g,小孔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微孔。孔隙率和孔容随煤变质程度增加呈现递减变化。煤岩显微组分镜质组含量普遍超过55%,控制了微孔和小孔的含量,而矿物质含量的增加总体上对孔隙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弓向斜 主采煤层 孔隙特征 压汞实验
下载PDF
基于储层物性参数的毛管压力曲线和孔喉分布表征
20
作者 王大为 李金宜 +2 位作者 刘东 郑文乾 吉诗娴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为了开展毛管压力曲线和储层孔喉分布表征研究,通过对渤海油田压汞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对已有毛管压力曲线进行线性插值、分段拟合及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毛管压力和孔... 为了开展毛管压力曲线和储层孔喉分布表征研究,通过对渤海油田压汞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对已有毛管压力曲线进行线性插值、分段拟合及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毛管压力和孔喉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汞饱和度为5%~90%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拟合,显示进汞饱和度为10%时拟合相关性最好,拟合精度随着进汞饱和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表明进汞饱和度较大时对应的细小孔喉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性减弱,不是影响的主控因素;对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最大进汞饱和度拟合平均误差为5.1%,样本毛管压力曲线的主要部分及孔喉分布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表征区域内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和孔喉分布,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为储层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汞实验 毛管压力 孔喉分布 孔喉半径 孔隙度 渗透率 麻皮效应 汞饱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