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与解释:明治宪法研究刍议
1
作者 张东 《日本问题研究》 2023年第3期60-70,共11页
就文本解释来说,文本自身、文本的效果及影响等共同构成解释者的认识对象,解释者难以完全知晓文本的原意。宪法文本同样如此,尤其如明治宪法条文简单,解释时有必要借助条文外因素。明治维新后,一君万民成为日本施政的思想认知基础(根本... 就文本解释来说,文本自身、文本的效果及影响等共同构成解释者的认识对象,解释者难以完全知晓文本的原意。宪法文本同样如此,尤其如明治宪法条文简单,解释时有必要借助条文外因素。明治维新后,一君万民成为日本施政的思想认知基础(根本性政治基础),天皇亲政与“公议”原则被导入明治宪法并逐渐制度化。明治宪法采取天皇主权下的职能性分权,议会参与立法却非立法权主体,预算的非法律性也限制了议会的预算权,但宪法第六十七条为政府与议会的妥协提供了可能。在宪法运行中,元老、内阁统一,统帅权独立等政治惯例补足了宪法条文与实际政治间的乖离,促使宪法解释和政治实态的阶段性变化。研究明治宪法,不能囿于文本,还应考察其产生的语境、政治家行动、法律法规、宪法解释及社会舆论等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释 明治宪法 权力分立 政治惯例
下载PDF
中国宪法惯例问题辨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永红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中国是具有宪法典的国家,而没有所谓的不成文宪法。中国的宪法惯例必须紧紧围绕和依赖宪法规范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的宪法规范都无法实施,宪法惯例一说就大为可疑,因为惯例是规范的"润滑剂"而非"溶化剂"。在这... 中国是具有宪法典的国家,而没有所谓的不成文宪法。中国的宪法惯例必须紧紧围绕和依赖宪法规范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的宪法规范都无法实施,宪法惯例一说就大为可疑,因为惯例是规范的"润滑剂"而非"溶化剂"。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惯例和政治惯例不可混为一谈。至于中国宪法的实施途径,首要在于宪法的法律化和违宪审查机制的建立,那些零星、有争议的宪法惯例是无法独当宪政建设之重任的。宪法惯例的不恰当泛化,已构成对宪法规范性的直接挑战,因而有必要重申宪法的规范性。总之,寻求对中国宪法实施问题的解释,最紧要的不是去寻找和确认业已存在哪些宪法惯例,而是要去追问和探求是否存在宪法惯例发展的土壤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惯例 宪法性法律 宪法实施 政治惯例 宪法规范性
下载PDF
断裂与延续:新旧法统“决裂论”辨正——以“废除六法全书”与“司法改革运动”为中心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寒非 《财经法学》 2016年第3期60-81,共22页
通过考察诉讼档案等相关史料,从政治表达与法律实践两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辨正新旧法统'决裂论'。从政治表达层面来看,关于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的文件、... 通过考察诉讼档案等相关史料,从政治表达与法律实践两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辨正新旧法统'决裂论'。从政治表达层面来看,关于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的文件、指示及命令等都明确表示要与旧法统决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一整套阶级化的法律话语体系。从法律实践层面来看,建国初期的立法实践、司法实践和思想改造实践均显示出新旧法统之间的内在延续性,这种内在延续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国家权力的介入而骤然断裂。政治表达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背离,使得新旧法统之间呈现出断裂与延续的不同面向,研究者们只有同时关注这两个面向才不会导致结论的偏差。法律继承是既存的客观事实,并不会因为政治权力的介入而中断,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应该注重法律继承问题,可以批判性地吸收以往的法治建设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法统 政治表达 法律实践 废除六法全书 司法改革运动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高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晓燕 《湖南包装》 2021年第5期174-176,共3页
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氛围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该如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文章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为例,提出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氛围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该如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文章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为例,提出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从作者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构成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几个有效途径及实践成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构成基础 教学 实践
下载PDF
合作的政治——宪政的形而下解读
5
作者 赵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99,共8页
在形而下层面,宪政可以被解读为合作的政治,合作的意愿、规则和能力成就了宪政这一人类社会的政治形态。我们关注宪政,并非因为其价值的终极正确,而是因为它是维系生存安全的有用的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找到的有效的政治组织和运作方式。
关键词 宪政 合作 宪法 政治 实践
下载PDF
美国宪法的政治解释
6
作者 杜明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5-78,共4页
从政治因素入手剖析1787年美国宪法制订的历程,能够从本质上揭示独立后的美国联邦政府渴求联邦宪法的深层原因。尽管制宪会议争论非常激烈,方案的分歧也很明显,但克服联邦内部混乱,消除各自为政的政治局面,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保国... 从政治因素入手剖析1787年美国宪法制订的历程,能够从本质上揭示独立后的美国联邦政府渴求联邦宪法的深层原因。尽管制宪会议争论非常激烈,方案的分歧也很明显,但克服联邦内部混乱,消除各自为政的政治局面,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保国家政治稳定,成为制订联邦宪法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 解释 美国联邦政府 联邦宪法 1787年 政治因素 深层原因 制宪会议 政治局面 政治制度 政治稳定 法制 国家
下载PDF
通往宪政国家的路径选择——从欧洲的哲学构建到北美的理性实践
7
作者 明辉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4期29-36,共8页
在经历中世纪宗教束缚,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观念冲击后,17~18世纪欧洲思想家从哲学上建构了现代国家理论,摆脱了自然理性和宗教理性对国家观念的支配,开启了人类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国家理论的建构。英国经"光荣革命"... 在经历中世纪宗教束缚,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观念冲击后,17~18世纪欧洲思想家从哲学上建构了现代国家理论,摆脱了自然理性和宗教理性对国家观念的支配,开启了人类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国家理论的建构。英国经"光荣革命"从传统封建王朝变革为现代立宪国家后,北美大陆通过独立战争向世界宣称"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一群既具长远政治眼光、又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的政治家,探索出一条建构现代宪政国家的政治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国家 哲学建构 政治实践 理性选择
下载PDF
白芝浩和他的《英国宪法》——白芝浩《英国宪法》译后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彦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53-558,共6页
白芝浩是一位有着独特视觉的宪政大师,他的《英国宪法》也是宪政理论经典。该书探讨的是处于实际运行中的政治“活宪”,侧重对英宪中政治惯例的阐释。这种视角对于中国宪政研究和宪政建设是有相当启示作用的。
关键词 白芝浩 英国宪法 政治惯例
下载PDF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基础及其实现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7,共7页
宣誓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属水到渠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宣誓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宪法信仰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较于宣誓仪式的程序表现,宪法宣誓制度的效... 宣誓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属水到渠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宣誓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宪法信仰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较于宣誓仪式的程序表现,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宪法宣誓的制度设计使得其无论在理论抑或实践中都招致诘难和质疑。我国传统仪式中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点,为我国宣誓制度提供了效力来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需要通过提升国家公权力实施的规范性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实用性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宣誓制度 政治仪式 效力基础 实用理性
下载PDF
公安院校宪法学实战化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初探--以检察机关教学单元为切入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艺 《高教学刊》 2021年第34期58-62,共5页
公安院校推进宪法学实战化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建设应通过阐释宪法规范为构建实战化的中国特色现代警务体系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形成体系化统筹。就课堂教学设计而言,选择宪法文本中与公安机关联系最为... 公安院校推进宪法学实战化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建设应通过阐释宪法规范为构建实战化的中国特色现代警务体系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形成体系化统筹。就课堂教学设计而言,选择宪法文本中与公安机关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机构——检察机关教学单元开展融合建设应围绕《宪法》第140条形成若干切入点。就现场教学设计而言,可积极创造条件走进检察机关开展融合建设,并设置开放性试题检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实战化教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中国宪法惯例之政治惯例成文法化研究
11
作者 丁雪莲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前中国宪法惯例中政治惯例的作用不能小觑,政治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我国的政治惯例和我国的政党关系密不可分,它是把国家的政治生活规律统一并抽象出来,加以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的主权运行的规则。但是不加控制地让政治惯例肆意泛化,... 目前中国宪法惯例中政治惯例的作用不能小觑,政治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我国的政治惯例和我国的政党关系密不可分,它是把国家的政治生活规律统一并抽象出来,加以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的主权运行的规则。但是不加控制地让政治惯例肆意泛化,对成文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威胁,只有使合宪的政治惯例成文法化,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惯例 政治惯例 成文法化 依法治国
下载PDF
论我国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基于政治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
12
作者 翟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宪法惯例是实现协调国家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对接的重要桥梁。宪法惯例经过确认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制度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内涵和功能。我国多年的宪法实践所呈现的成果与缺憾都表明建立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必要性。当... 宪法惯例是实现协调国家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对接的重要桥梁。宪法惯例经过确认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制度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内涵和功能。我国多年的宪法实践所呈现的成果与缺憾都表明建立宪法惯例确认制度的必要性。当前,引导宪法惯例确认制度在合理建构中逐步走向完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深入政治制度系统的内部,利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思路并以微观具体措施的研究为基点。基于政治生态学中的“政治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政治“创新催化”和“政治网络闭包”为手段,可以解决宪法惯例确认中的惯例复制等问题。同时,利用“跨期耦合”与“迭代创新”的思路可以为经确认后的宪法惯例未来的发展提供建构指引。今后,通过对既有的研究模型的挖掘,可继续推进我国宪法惯例制度向深处和细处建构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惯例 政治系统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我国现有的宪法惯例探析
13
作者 卓力雄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58,共7页
宪法惯例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宪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宪法惯例和政治惯例的辨析,阐释了宪法惯例的基本内涵、特征、形成与作用,进而从党的领导角度、人民代表大会的角度、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角度、... 宪法惯例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宪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宪法惯例和政治惯例的辨析,阐释了宪法惯例的基本内涵、特征、形成与作用,进而从党的领导角度、人民代表大会的角度、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角度、宪法修改的角度和国家主席的角度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现存的宪法惯例。这些宪法惯例的认定,有着充分的现实和理论依据,对党的执政、国家政治生活和宪法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宪法惯例 政治惯例
下载PDF
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现行宪法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被引量:9
14
作者 莫于川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共14页
我国现行宪法来之不易、生逢其时、角色特殊,31年变迁、4次修改、31条修正案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31条修正案集中回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发... 我国现行宪法来之不易、生逢其时、角色特殊,31年变迁、4次修改、31条修正案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31条修正案集中回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发展的深切呼唤,宣导了摒弃集权、打破垄断、放松规制、约束权力、崇尚民主、追求自由、注重平等、尊重人权、保护权利、鼓励公开等价值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法治内涵,直观地描述了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梦想。从宪法规范走向宪法现实必须进行长期艰巨的努力,树立宪法观念、改善施宪机制、完善修宪程序是其中的三项重要举措;现实生活中人们反复追问的关于宪法权威、宪法生命和宪法发展的若干尖锐问题,应当坦诚认真地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在宪法实践中充满自信地不断推动法治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宪法政治实践 改革 修正案 价值追求
原文传递
宪法宣誓、人民主权与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国旺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35,共13页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则会得出下述认识:第一,宪法宣誓制度包含着政治过程、法律过程和社会动员过程三个维度,政治过程是动因,法律过程是形式,社会动员过程是本质;因而它不是向宣誓者施加责任的法律机制,而是示范某种特定情感的社会仪式。第二,宪法宣誓既包含"向宪法宣誓",也包含"通过宪法来宣誓",宪法宣誓的聆听者不再只是宪法,而更多的是借由宪法而在场的"人民";宣誓者既是向结构化的人民宣誓,也是通过已结构化的人民向"人民本身"宣誓。第三,宪法宣誓的主体不仅代表其个人,而且也代表执政党向人民重申自身的政治伦理。第四,执政党政治伦理的激活必须直面宪法、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在的多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宪法实施 社会动员性 人民 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原文传递
纽约州1821年宪法大会及其意义
16
作者 杨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在新型政党鹿尾党的推动与运作之下,纽约州于1821年召开宪法大会,对1777年颁布的州宪法进行修改。与会代表们围绕选举权与政府模式问题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在这些议题上的分歧,既明显受到了政党利益的影响,又超越了严格的政党... 在新型政党鹿尾党的推动与运作之下,纽约州于1821年召开宪法大会,对1777年颁布的州宪法进行修改。与会代表们围绕选举权与政府模式问题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在这些议题上的分歧,既明显受到了政党利益的影响,又超越了严格的政党界限。大会最后通过的新宪法对纽约州的政府模式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扩大了白人成年男性的选举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州的民主化进程。此外,新宪法不仅确实保证了鹿尾党的政党利益,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纽约州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州 1821年宪法大会 政党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