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alters synaptic plasticity of rat contralateral hippocampu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被引量:19
1
作者 Bei-Yao Gao Dong-Sheng Xu +6 位作者 Pei-Le Liu Ce Li Liang Du Yan Hua Jian Hu Jia-Yun Hou Yu-Long Ba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045-1057,共13页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eurological and motor impairm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y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ir affected limb and limiting the contralateral limb.Ho...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eurological and motor impairm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y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ir affected limb and limiting the contralateral limb.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its efficacy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rat model was produced by the suture method.Rats received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1 hour a da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starting from the 7^th day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ay 1 of treatment lasted for 10 minutes at 2r/min,day 2 for 20 minutes at 2 r/min,and from day 3 onward for 20 minutes at 4 r/min.CatWalk gait analysis,adhesive removal test,and Y-maze tes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sensory func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function in rodent animals from the 1st day before MCAO to the 21^st day after MCAO.On the 21^st day after MCAO,the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related genes from both contralateral and ipsilateral hippocampi were tested by micro-array and then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assay.The glutamate related receptor was show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glutamat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 results of behavior tests show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promoted 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but had no effect on cognitive function.The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AMPA type subunit 3(Gria3)in the hippocampus and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ta3-adrenergic receptor gene Adrb3 and 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1 A,Avprla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In the ipsilateral hippocampus,only Adra2 a was downregulated,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ria3.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a denser distribution the more distribution of postsynaptic glutamate receptor 2/3,which is an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within 240 nm of the postsynaptic density in the contralateral cornu ammonis 3 region.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ynaptic vesicles within 100 nm of the presynaptic active zone were unchanged.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also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 2/3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hippocampus of ra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but had no effect on Synapsin I levels.Besides,we also found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effectively reduced glutamate content in the contralateral hippocampus.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ded rats,and suggests that these positive effects occur via the upregulation of the postsynaptic membrane 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expression.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of Fudan University,China(approval No.201802173 S)on March 3,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lutamate HIPPOCAMPUS m cim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下载PDF
CIMT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的相关性
2
作者 李莹莹 华艳 +5 位作者 余克威 鲍伟奇 王瑜元 胡健 胡世红 白玉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5-915,共11页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干预前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行为学评分的相关性,及MCAO模型大鼠自然恢复过程及CIMT干预后的...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干预前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行为学评分的相关性,及MCAO模型大鼠自然恢复过程及CIMT干预后的运动恢复情况与脑区激活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CIMT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在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对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在术后第7天和第22天,利用错步实验(foot-fault test,FFT)和平衡木实验(beam balance and walking,BBW)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估;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 PET/CT)对大鼠大脑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别将脑缺血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岛叶皮层、听觉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脑区后腹部海马、上丘和下丘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分别与左侧脑区的躯体感觉皮层、岛叶皮层和眶额叶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中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2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杏仁核、壳尾核、岛叶皮层和内嗅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右侧脑区的伏隔核和壳尾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与右侧内嗅皮层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MT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与双侧大脑半球的激活有关。CIMT促进脑缺血大鼠平衡功能的改善主要与右侧伏隔核的激活有关,其促进大鼠精细抓握功能的恢复可能与右侧内嗅皮层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脑缺血再灌注 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 葡萄糖代谢 运动功能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大鼠
下载PDF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马海霞 李晓曦 +2 位作者 桑琳 李红英 杨亚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脑瘫 功能 偏瘫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17
4
作者 瓮长水 王军 +6 位作者 潘小燕 毕胜 于增志 徐军 王刚 高丽萍 霍春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90-892,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CI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下载PDF
改良和传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5
作者 刘永平 王文清 +4 位作者 程子辉 高江华 滕晓东 瓮长水 毕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04-406,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7例)和强制组(31例)。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7例)和强制组(31例)。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强制组每日6 h,每周训练5d,连续2周;改良组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2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TEF和Barthel指数中的10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强制性运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手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损伤后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军 张通 +1 位作者 张妍 李冰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1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 IMT)对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 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 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5 d/周,连续3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 IMT)对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 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 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5 d/周,连续3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 h,5 d/周,不限制健手的使用。使用上肢动作研究(ARA)试验和Barthel指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同时使用ARA试验比较C IMT组强化治疗2周和3周对上肢灵活性的疗效差异。结果C IMT组与对照组间ARA试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C IMT组2周和3周强化训练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Barthel指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C IMT组可见治疗前后B I明显改善(P<0.01)。结论C 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康复 脑损伤 偏瘫 上肢动作研究(ARA)试验
下载PDF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姜艳 王应良 石秀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颅脑外伤偏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有目的作业治疗。治疗组使用连手棉袖套限制健侧上肢。疗程12周。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用上... 目的探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颅脑外伤偏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有目的作业治疗。治疗组使用连手棉袖套限制健侧上肢。疗程12周。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用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分级与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患肢及手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偏瘫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康复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章志超 杨万同 +1 位作者 廖维靖 刘琦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强迫性上肢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传导束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春禹 张通 +2 位作者 钮竹 裴志胜 潘立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04-406,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功能训练对大鼠模型的神经传导束的影响。方法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自然恢复(NR)组和模型强制训练(CIMT)组。CIMT组每天束缚健侧上肢强制进行滚筒、平衡木、网屏训练;NR组放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饲养。CIMT组在... 目的探讨强制性功能训练对大鼠模型的神经传导束的影响。方法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自然恢复(NR)组和模型强制训练(CIMT)组。CIMT组每天束缚健侧上肢强制进行滚筒、平衡木、网屏训练;NR组放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饲养。CIMT组在术后5d、10d、15d、30d、60d分别训练,行为学评分。最后的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分别行核磁共振扫描,取大脑脚和脊髓进行髓鞘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结果CIMT组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患侧上肢的肌力较NR组恢复快(P<0.05)。CI-MT组患侧大脑脚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明显增粗,较少脱髓鞘,细胞数也略增多。结论CIMT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募集患侧存在功能的神经纤维(神经传导束),降低其脱髓鞘的神经传导束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 线栓模型 行为学 神经纤维
下载PDF
脑梗死早期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屠建莹 张通 +1 位作者 张媛菲 吴忠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44-846,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的可行性、安全性、对治疗的耐受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脑梗死后2周时开始康复训练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Fugl-Meyer上肢... 目的研究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的可行性、安全性、对治疗的耐受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脑梗死后2周时开始康复训练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WMFT、FMA、MAL、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除WMFT时间评价外,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MAL数量评分仍优于对照组(P<0.05),MAL质量评分略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IMT运用于早期脑梗死是安全和有效的,早期疗效优于常规康复,但其优势未能维持至3个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梗死 早期康复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俊颖 王文清 +3 位作者 刘长江 刘艳伟 李艳双 薛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705-3707,共3页
目的观察下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的变化,探索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CIMT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下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的变化,探索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CIM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灌注半定量分析应用缺血灶放射性计数(L)与对侧相应脑组织放射性计数(N)的比值(L/N)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缺血脑组织的rCBF灌注变化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L/N为(0.54±0.25)〔95%可信区间(0.45,0.68)〕,治疗后L/N为(0.98±0.52)〔95%可信区间(0.87,1.2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WS从治疗前的(17.44±10.85)提高到(10.57±6.91)(P<0.01)。缺血灶的rCBF灌注改善情况与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情况一致。结论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显示缺血灶rCBF灌注的变化可有效评价CIMT对偏瘫患者下肢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强制性运动疗法 局部脑血流灌注 步行速度
下载PDF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用于镰旁脑膜瘤术后偏瘫患者的治疗
12
作者 顾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1期35-39,共5页
据不完全统计,镰旁脑膜瘤术后引起瘫痪的患者逐渐增多,此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也时有发生。为帮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回归社会,本文以一名患者的成功治疗为例,根据导致患者肢体瘫痪的因素,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其进行术后康复,... 据不完全统计,镰旁脑膜瘤术后引起瘫痪的患者逐渐增多,此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也时有发生。为帮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回归社会,本文以一名患者的成功治疗为例,根据导致患者肢体瘫痪的因素,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其进行术后康复,具体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运动再学习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等,借助于辅助器具(踝足矫形器),结合患者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治疗计划。此案例的成功康复,证明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在术后康复等领域的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是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旁脑膜瘤 偏瘫康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运动再学习法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