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赋予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塑造现代国民的国家建构逻辑
1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学术探索》 2024年第3期95-107,共13页
以人民性为核心原则与伦理基础整合国民、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构人民主权的现代中国的根本遵循。作为统合国家、民族与人民三维一体的政治领导与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承继传统“民本”思想,在马克... 以人民性为核心原则与伦理基础整合国民、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构人民主权的现代中国的根本遵循。作为统合国家、民族与人民三维一体的政治领导与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承继传统“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创造性地运用整体性的“人民”概念整合全社会人口以塑造现代国民。在以全体国民为基础、以确立国民身份为途径推动中华现代国家建构的征程中,党坚持人民立场、认识把握社会矛盾、紧扣时代发展命题,开展系统的人民性实践。以人民性塑造整体的现代国民有力回应中华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社会政治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性 国民一体 主权国家建构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历史溯源和媒介构建——基于抗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考察
2
作者 林如鹏 李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作为重要政治话语资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引发学界关注。通过“话语的历史”与“历史的话语”双重互动维度,探讨相关话语在抗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历史溯源和媒介构建。研究发现,1936年的《生活日报》以“大众文化”的推广促进... 作为重要政治话语资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引发学界关注。通过“话语的历史”与“历史的话语”双重互动维度,探讨相关话语在抗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历史溯源和媒介构建。研究发现,1936年的《生活日报》以“大众文化”的推广促进了抗日救亡“民族联合阵线”的形成,1938年创刊的港版《大公报》从“明耻教战至一心抗战”并且“团结各方并声讨汪逆”,1941年的《华商报》更是注意到“五洲四海”的“民族解放与世界运命”,勾勒出相关话语的产生、强化和拓展,以及话语主体与对象的内在逻辑;而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历史资源和现实需求塑造着话语的缘由,抗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上的友敌想象、编读实践与统战宣传则呈现了话语的影响;同时,香港进步报刊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作为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显著,拓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立体空间。为在港地较为复杂的舆论场中处理好话语表征的问题,和为港民的国家认同与人心回归制定出话语动员的策略,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香港进步报刊 话语构建 国家认同 人心回归
下载PDF
“铸牢”话语中民族共同体形象的认知分析及其体系建设
3
作者 杨德明 刘阳洋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铸牢”话语应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其研究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出发。文章先对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代表的话语材料进行认知分析后发现:文本重心不同地调用结构构型策略的图式效果、框架化策略的多视角效应以及识别定... “铸牢”话语应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其研究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出发。文章先对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代表的话语材料进行认知分析后发现:文本重心不同地调用结构构型策略的图式效果、框架化策略的多视角效应以及识别定位策略的参与者角色控制来完成话语目的,建构出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后从话语体系建设视角对当前我国“铸牢”话语体系的话语原则、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方式进行概括后发现:“铸牢”话语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之产物。三层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主体结构赋予了铸牢话语丰富的新时代内涵。我们应改善“铸牢”话语“重内轻外、重前轻后”的呈现方式,提高下沉性、扩大传播,带动创新生产以强化“铸牢”话语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 批评认知语言学 形象建构 话语建设
下载PDF
中国外交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国家形象建构的视角
4
作者 武建国 马春雨 宋玥 《中国语言战略》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对其行为、活动、成就等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对中国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讨外交话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对其行为、活动、成就等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对中国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讨外交话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中国外交话语中大量使用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这是由于旅程、建筑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广泛存在于外交话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方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隐喻分析 外交话语 国家形象建构 语料库
下载PDF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被引量:3
5
作者 严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明 文化认同 多民族国家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山 张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体育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体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的应然之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 体育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体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的应然之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以及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5个方面,提出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 体育强国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体育文化
下载PDF
话语构建与国家认同:民国时期国术考试(国考)的实践表征
7
作者 刘帅兵 吉灿忠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国术考试承载着国族建构的政治诉求和情感需求,是民国时期武术国家化的实践。探究国术考试的形成、发生、特性发现,其嵌入国族建构的正当性表现在历史性、进步性和时代性方面,并为游走于国家社会边缘的武人群体构建了政治、经济、教育... 国术考试承载着国族建构的政治诉求和情感需求,是民国时期武术国家化的实践。探究国术考试的形成、发生、特性发现,其嵌入国族建构的正当性表现在历史性、进步性和时代性方面,并为游走于国家社会边缘的武人群体构建了政治、经济、教育的话语。这强化了武术与国家的联系,武人群体由此得以参与国族建构之中。通过仪式操演的空间塑造、国家在场的话语表达、政治规训等手段,国术考试成为国族建构的践行空间。武术被上升到“国术”高度,借助“竞赛”“考试”开启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术考试 话语构建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国家形象的情态建构
8
作者 李登程 宋健楠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理论,通过语料库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二十大报告英译本情态资源的使用特征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情态资源属于文体突出的前景化资源,各板块内容在情态资源的频数、量值和类...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理论,通过语料库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二十大报告英译本情态资源的使用特征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情态资源属于文体突出的前景化资源,各板块内容在情态资源的频数、量值和类型上使用了不同的配置策略,建构了“真实型”“坚定型”和“担当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结果有利于优化政治话语实践文本中的情态资源配置,为国家形象建构和中国政治话语文本风格研究提供语言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 国家形象 话语建构 二十大报告
下载PDF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9
作者 杜永欣 陈汝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 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科学性内涵;通过激发社会的“共同体”想象,凝聚了环境治理共识;并以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的“英雄主义”叙事,进行了环境治理的情感动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隐喻建构,在诠释中国的生态价值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共识、倡导社会环保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概念隐喻 话语建构 国家话语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历史语篇分析视域下日本“可持续发展话语”建构策略研究——以2023年日本《环境白皮书》为中心
10
作者 赵彦民 王昱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3期55-71,共17页
历史语篇分析法是分析政治话语的有效方法。本文以2023年日本《环境白皮书》中的“可持续发展话语”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基于历史语篇分析法的理论框架对该话语进行主题分析和策略分析。研究发现,该话语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社会... 历史语篇分析法是分析政治话语的有效方法。本文以2023年日本《环境白皮书》中的“可持续发展话语”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基于历史语篇分析法的理论框架对该话语进行主题分析和策略分析。研究发现,该话语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制定、人员合作、生物多样性、技术开发、森林利用、循环经济、废弃物处理八大主题展开,并通过命名策略、述谓策略、论辩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等五种话语策略,试图建构出日本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等的国家形象。本文揭示了日本可持续发展话语背后隐含的政治意图,以期为我国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对外话语权构建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篇分析 可持续发展 话语建构 《环境白皮书》 国家形象
下载PDF
近代中国“四万万”话语的建构与多重运用
11
作者 李金飞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蕴含着“冠绝世界”的人口数量优势,被国人视作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来源。在国弱民衰的时代环境里,“四万万”还被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等概念,这彰显出“人”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转型时的一个突出特征。关于“四万万”的负面应用多是在人口质量问题的反思上,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污名化的词汇。总之,对近代中国的“四万万”话语展开多维内容的解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反思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万万” 话语建构 人口数量 民族复兴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流变、价值建构与实践径向
12
作者 冯惠芳 梁志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党的二十大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系统论述和部署,提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新概念、新表述。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过程或流变迹象,及其建构的叙事结构和叙... 党的二十大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系统论述和部署,提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新概念、新表述。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过程或流变迹象,及其建构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辩证澄析与历史确证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结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厚价值,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回答新时代“四问”,指导建设强国、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构建叙事体系、破解独有难题、拓宽发展空间与营造稳定环境,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和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话语 价值 径向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13
作者 卜令全 葛尊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的内在逻辑互联互通,存在共同性特征,主要集中于主体力量的同一性、实践发展的关联性、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以“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政治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推进民族地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基本支撑,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外部环境保证,以此协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
14
作者 吴家华 李睿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辉煌历程的见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辉煌历程的见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建构了完整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统一,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提升了广大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发挥了群众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主动性,贡献了实现人类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 历史逻辑 基本特征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的三重维度
15
作者 赵新国 陈敬松 《学术探索》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斐然成就又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应对新发展要求的必然措施,能够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斐然成就又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应对新发展要求的必然措施,能够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伟大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奋斗目标中提供话语支撑。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话语的生产传播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塑造的深刻共同性为话语体系构建奠定了可能性。加快构建这一话语体系,就要在实践推进中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主导原则、在内容阐释上坚持创新理论的自觉、在传播载体上实现立体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体系 体系建构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析论
16
作者 刘美驿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与理论根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和重大理论创新。具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蕴本体论内涵,是对...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与理论根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和重大理论创新。具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蕴本体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体论概念的吸收借鉴;在发现问题过程中不断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引;站在历史发展大势上深化历史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和建设主体走正确的文化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哲学基础 文化强国建设 伟大复兴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演进脉络及构建逻辑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超 金华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13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简单化之嫌,不利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初步酝酿、内涵延展与成熟定型三个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简单化之嫌,不利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初步酝酿、内涵延展与成熟定型三个阶段。初步酝酿时期党虽没有直接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表述,但相似话语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正式提出是1990年,主要在统战工作语境中使用,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话语被广泛使用,其内涵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愈发重要并逐渐成熟定型。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构建,一是为了澄清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误区,塑造社会共识;二是增进共同体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三是讲好中国之治的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构建 话语权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平 郭志凯 《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40,F0002,共14页
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促成国家和社会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于是,中华民族的演进,就在经历了古代存在、现代构建两个阶段之后... 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促成国家和社会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于是,中华民族的演进,就在经历了古代存在、现代构建两个阶段之后,进入了当代重塑阶段。在这样的当代重塑过程中,中华民族出现了内部结构优化、民族意识提升、整体功能增强和外部形象改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日益成为一个受到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优秀民族。同时,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也将在对民族复兴的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重塑 文明转型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 人口国民化
下载PDF
法治中国的话语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志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7,共12页
对于法治中国进行高水平的话语表达,不仅是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关涉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法治观念和传统总体淡薄、民间对法治话语表达存在一些误解的情况下,推动法治话语的建设和高水平的表达,能够回应和推动中国... 对于法治中国进行高水平的话语表达,不仅是中国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关涉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法治观念和传统总体淡薄、民间对法治话语表达存在一些误解的情况下,推动法治话语的建设和高水平的表达,能够回应和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助力民族振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中国法治话语的核心要素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人民的主体性与主导性、体现知变应变求变的革新精神、彰显理念确立与规范完善的进程、体现法律与道德对治理结构的融合、展示法治中国的全球理念与世界担当。为了有效地向国内和国际社会表达包含上述核心要素的中国法治话语,需要强化中国法治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凸显表达的受众友好性,注重话语表述的适当态度,尤其是要通过完善法学教育培养表达中国法治话语的人才队伍。法治话语的高水平表达是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而且有赖于各专业领域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话语体系建设 人民至上 社会治理 国家形象 国家声誉 党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载PDF
话语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向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立景 李玉琼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16,共16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 话语共同体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