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1
作者 Bo Liu Qing Zhu +1 位作者 Hongli Chen Jidong Zhang 《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12期126-133,共8页
To build the top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by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the“Double First-Class”,it needs to analyze the defect and deficiency and identify the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To build the top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by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the“Double First-Class”,it needs to analyze the defect and deficiency and identify the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Considering of those issues,it is suggested that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in following aspects:deepe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professionali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he content,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Also,with those aspects,a refer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下载PDF
Novel Aspects of Constructal Law: Four Distinct and Competing Goals in Flow Channels Design
2
作者 Luciano Ondir Freire Delvonei Alves de Andrade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1年第6期647-664,共18页
Constructal law explains the sense of evolution (morphing to get access to flows) of finite size systems, but paradoxes do exist as not all vegetables have a tree form. Also, nature does not improve all animals for di... Constructal law explains the sense of evolution (morphing to get access to flows) of finite size systems, but paradoxes do exist as not all vegetables have a tree form. Also, nature does not improve all animals for displacement. This work aims at creating a model to explain those paradoxes about constructal l<span style="letter-spacing:-0.05pt;">aw. It adopted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echnique of segregation bet</span>ween functions (abstract goals) and solutions (physical entities). Further, this work introduced the assumptions of flow under external threats and imperfect channels (subject to leakages and suboptimal for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always elements doing four functions in all types of channels: to reduce entropy, to protect channel, to retain integrity and to drive flow. Although the four functions are always present, natural systems typically privilege one function over others, depending on environmental demands. As a solution to improve flows, animal brains also fit in the model of four functions. Human <span style="letter-spacing:-0.05pt;">mind seems to have groups of instincts associated </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letter-spacing:-0.05pt;">with</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letter-spacing:-0.05pt;"> each of the fou</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r channel design functions, leading to four behavior phenotypes and four motivations (prominence, inclusiveness, negativity prevention and tradition). Finally, this</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model (channels need to</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meet four goals) unified physics and animal psychology and extended applications of Constructal law to the field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methods, man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al Law System engineering Unifying theory Animal Design GAMIFICATION Human centered Design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课程建设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树财 郭静兰 +3 位作者 夏伟 宋双柱 董泽煜 孙守政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2期46-49,共4页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工程训练课程建设,制定机械类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结合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通过构建面向未来能力需求的工程训练培养体系,面向知识...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工程训练课程建设,制定机械类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结合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通过构建面向未来能力需求的工程训练培养体系,面向知识、能力、素养的课堂教育方式,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工程训练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提高教师工程训练教学的胜任力四个方面进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训练 课程思政 OBE 课程建设
下载PDF
面向物流4.0的高职物流工程综合实训室建设实践
4
作者 谢永良 刘若微 +3 位作者 施文娴 赵燕 余建海 余名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1-217,共7页
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面向物流4.0的综合实训室是高职物流工程专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物流4.0的概念,探讨其对从业能力的要求和对高职物流工程教育的挑战。分析了物流4.0对物流工程综合实训室和课程体系... 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面向物流4.0的综合实训室是高职物流工程专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物流4.0的概念,探讨其对从业能力的要求和对高职物流工程教育的挑战。分析了物流4.0对物流工程综合实训室和课程体系带来的变革要求。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室的建设过程,包括理念和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成效和不足。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物流工程教育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4.0 工业4.0 物流工程 实训室建设 建设实践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5
作者 刘理华 刘书群 +1 位作者 孟令国 徐蕴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7-91,共5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到化工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困难,淮北师范大学化工专业通过强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过程性考核等举措不断深化虚拟仿真中心建设。虚拟仿真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工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到化工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困难,淮北师范大学化工专业通过强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过程性考核等举措不断深化虚拟仿真中心建设。虚拟仿真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工程能力和安全意识,满足化工行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化工 虚拟仿真 实训中心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
6
作者 李春梅 杨艳君 +2 位作者 王颖 程云 修芸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6-70,82,共6页
新工科背景下外语类虚拟教研室是信息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有助于提升工科院校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外语教学的新要求。面向G16联盟的全国部... 新工科背景下外语类虚拟教研室是信息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有助于提升工科院校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外语教学的新要求。面向G16联盟的全国部分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以立德树人、资源协作共享、多元发展和“智能+”技术赋能为基本原则,打造数字化为支撑的网络化新型校本课程教研形态、协同构建“外语+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外语类校本课程、建立教师发展成长规划的建设内涵、基于TCSCOG运行模式提出“3+2+1”的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机制与运行模式、评价标准。实践证明,面向G16联盟的外语类虚拟教研室运行效果良好,可以为面向工科专业的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外语 虚拟教研室 建设体系
下载PDF
科教融汇、多维贯通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新范式建设——以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7
作者 刘秋平 杨阿三 +3 位作者 蔡金法 刘玲 计伟荣 强根荣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全面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秉承学校“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统,遵循“创新主导、多元融合、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理念,探索了以“科教融汇、多维贯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 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全面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秉承学校“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统,遵循“创新主导、多元融合、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理念,探索了以“科教融汇、多维贯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理工一体、理实一体”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新体系,打造了“虚实结合、理工融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新平台,创建了“基础与创新并重,化学化工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形成了具有鲜明工科院校特色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新范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取得的成果可为其它同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 实验室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8
作者 邓立为 宋歌 许家忠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3期89-92,共4页
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新特征、新理念和新要求,该文探讨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系,并深入分析新工科、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该文还提供一个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阶图,以... 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新特征、新理念和新要求,该文探讨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系,并深入分析新工科、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该文还提供一个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阶图,以解决当前的教育需求。探讨学科交叉理实交融“教、学、做”合一、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育”机制、建设工程实践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完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4种具体建设路径。拟为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鉴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人工智能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建设路径
下载PDF
新工科建设与专业评估双轮驱动下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构建——基于南阳理工学院的实践
9
作者 赵敬辛 王爱风 张玉坤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2期159-163,共5页
该文以新工科建设和建筑学专业评估的融合点切入,结合当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不够吻合的现状,阐述培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建筑学人才有效途径。提出“技艺交溶、执创并举、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和“承古拓... 该文以新工科建设和建筑学专业评估的融合点切入,结合当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不够吻合的现状,阐述培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建筑学人才有效途径。提出“技艺交溶、执创并举、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和“承古拓今,修旧创新”的专业特色,构建“多方向、强技能、重实践”课程体系,使建筑学教育同时满足专业评估和新工科建设的刚性约束和知识体系导向,为多元化、复合型、高水平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建设 专业评估 职业标准 应用型 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下载PDF
智能建造视阈下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0
作者 李小玲 张信 吴静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在智能建造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建筑业已经从传统的建造模式转型升级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发展,“互联网+建筑业”在工程技术中逐步应用,对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信息化、... 在智能建造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建筑业已经从传统的建造模式转型升级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发展,“互联网+建筑业”在工程技术中逐步应用,对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信息化、多元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结果,结合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要求,从专业内容交叉、教学技术手段创新、生产性实训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智能建造视阈下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举措,为高职院校智能建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 建筑工程类专业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11
作者 连晓庆 郭紫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新工科改革的核心之一体现为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三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深入探讨了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涵。具体为,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现场工程师,规格... 新工科改革的核心之一体现为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三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深入探讨了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涵。具体为,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现场工程师,规格上强调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强调跨学科、课程建设呈现全方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结构化、产教融合体现系统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要将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应用型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下载PDF
医工交叉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与探索
12
作者 仪维 宋维业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为培养具有医工交叉融合知识背景的优秀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医工交叉知识的实践能力,并促进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医工交叉知识的实训机会,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医工交叉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基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医工交叉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 为培养具有医工交叉融合知识背景的优秀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医工交叉知识的实践能力,并促进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医工交叉知识的实训机会,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医工交叉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基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医工交叉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医工交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山东大学的具体实施情况说明了文章提出的实施方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工交叉 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中心
下载PDF
工程认证驱动下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13
作者 吕昂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应用型高校为产业发展建立,它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工程认证是工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工科教学现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质量保障开展“四... 应用型高校为产业发展建立,它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工程认证是工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工科教学现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质量保障开展“四方协同”“四元融合”“四阶递进”“四维联动”“四层连环”“四化发展”,六个“四”的新工科建设。实践表明,工程认证驱动的新工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系统更符合新产业、新业态需求,教学模式更适合当代青年学生,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新工科建设 工程认证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
下载PDF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14
作者 李雪平 程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7期68-71,共4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知识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跨学科能力目标、工程伦理能力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工程地质学课...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设计为知识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跨学科能力目标、工程伦理能力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为了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用逐步提升的方式,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从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角度对能力培养达成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质素质有一定的提升,该教学模式值得继续推行和更深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地下建筑工程 工程地质学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下载PDF
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
15
作者 赵安明 郭坤 +2 位作者 余超 安良 张在琛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主动申报建设海洋信息工程本科新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紧缺的海洋建设与开发人才。学校建设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强势的学科优势,实验实践条件完备、...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主动申报建设海洋信息工程本科新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紧缺的海洋建设与开发人才。学校建设海洋信息工程专业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强势的学科优势,实验实践条件完备、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合理,为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化教学是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信息工程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展与探讨
16
作者 饶中浩 刘新健 +3 位作者 刘臣臻 王坤 李孟涵 田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3-1095,共13页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6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一迅猛发展趋势清晰地表明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给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是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且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向有所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汇总了部分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方向设置以及储能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等情况,总结了不同高校在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思路,为该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7
作者 高波 张建超 冯国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6期173-176,共4页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 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析
18
作者 晁琦 谢信亮 王健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6期11-13,共3页
增材制造工程专业是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截至2023年,国内已有16所大学开设该本科专业。面对产业革新需求,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工科... 增材制造工程专业是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截至2023年,国内已有16所大学开设该本科专业。面对产业革新需求,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文章针对增材制造工程专业特点,从产业需求、建设背景、专业内涵、发展沿革和建设方向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增材制造专业发展的现状;从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创新能力培养出发,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专业建设的要求、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学科交叉 新工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省属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建设内涵
19
作者 蔡伟通 舒日洋 +2 位作者 张刘挺 吴其兴 姬磊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1期79-81,85,共4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广东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程,提出“五点五‘+’”的建设内涵,以明德励行为方向点构筑“德+”的内涵,以生师共长为关键点发展“人+”的内涵,以高校课堂为突破点打造“课堂+”的内涵,以课... 在新工科背景下,广东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程,提出“五点五‘+’”的建设内涵,以明德励行为方向点构筑“德+”的内涵,以生师共长为关键点发展“人+”的内涵,以高校课堂为突破点打造“课堂+”的内涵,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的内涵,以技术平台为支撑点优化“平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路径探究
20
作者 涂粤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考核指标要求,以满足国家战略亟需为目标,同时发挥所依托的建设单位特点,汇聚智力和技术优势,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此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纽带,要从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做好创新链承前启后工作出发,依托标准和机制建设,打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运营实施路径 创新突破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