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il RCF damage qua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for different damage models 被引量:2
1
作者 Visakh V.Krishna Saeed Hossein-Nia +3 位作者 Carlos Casanueva Sebastian Stichel Gerald Trummer Klaus Six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2年第1期23-40,共18页
There are several fatigue-based approaches that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 on rails over time and built to be used in tandem with multibody simulations of vehicle dynamics. However, most of... There are several fatigue-based approaches that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 on rails over time and built to be used in tandem with multibody simulations of vehicle dynamics. However, most of the models are not directly comparable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ey are based on different physical models even though they shall predict the same RCF damage at the end.This article studie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quantifying RCF and puts forward a measure for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m.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studies various steps in the RCF quantification procedu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one another, identifies the ‘primary quantification step’ in each approach and compares results of the fatigue analyses. In addition to this, two quantities—‘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mutual agreement between models.Four widely used surface-based and sub-surface-based fatigue quantification approaches with varying complexities have been studied. Different operational cases corresponding to a metro vehicle operation in Austria have been considered for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possible quantity to compare is the normalized damage increment per loading cycle coming from different approaches. Amongst the methods studied, approaches that included the load distribution step on the contact patch showed higher 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 in their results.While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might qualitatively agree on whether contact cases are ‘damaging’ due to RCF, they might not quantita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trends observed for damage increment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ail surface damage Wedge model KTH model surface fatigue index Multibody simulation Track-friendliness
下载PDF
高速电磁能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
2
作者 祝丽花 刘平 +3 位作者 谷雨茜 郝建英 田子豪 杨庆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为准确分析高速增强型电磁能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提出了一种数值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进行动态分析。首先,建立接触电阻与膛口电压、轨道电流、磁场等物理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实验对膛口电压、轨道... 为准确分析高速增强型电磁能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提出了一种数值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进行动态分析。首先,建立接触电阻与膛口电压、轨道电流、磁场等物理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实验对膛口电压、轨道电流、电枢速度以及空间磁场等装置参数进行测量;其次,通过膛口电压与轨道电流等实验测量数据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对增强型电磁能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电阻进行计算;进一步根据接触电阻计算结果与电枢速度特性曲线,对不同阶段下推进装置枢轨接触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将服役后的导轨进行拆解和形貌扫描,通过样貌图侧面验证了不同阶段接触特性分析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阶段枢轨接触电阻最大可达8.5 mΩ,且轨道在此阶段损伤较为严重;在加速至中高速阶段,接触电阻基本平稳在0.78 mΩ左右,枢轨接触状态较为稳定;在高速运动至出口阶段,接触电阻波动幅度较大,电接触稳定性差。研究内容可为轨道磨损以及提高系统性能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新的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能推进装置 高速状态 接触电阻 轨道形貌 枢轨接触
下载PDF
Effect of gauge corner lubrication on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and rail surface damage on the curves 被引量:1
3
作者 Yunfan Yang Xinru Guo +2 位作者 Liang Ling Kaiyun Wang Witnming Zhai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32-148,I0004,共18页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is a highly nonlinear issue affected by the complicated operating environment(including adhesion conditions and motion attitude of train and track system),which is a fundamental topic for fu...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is a highly nonlinear issue affected by the complicated operating environment(including adhesion conditions and motion attitude of train and track system),which is a fundamental topic for further insight into wheel/rail tread wear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The rail gauge corner lubrication(RGCL)devices have been installed on the metro outer rail to mitigate its wear on the curved tracks.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RGCL on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and rail surface RCF on the curves through numerical analysis.To this end,a metro vehicle-slab track interaction dynamics model is extended,in which an accurate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algorithm is implemented.The influence of RGCL on wheel/rail creep,contact stress and adhesion-slip distributions and fatigue damage of rail surface are evaluat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GCL can markedly affect wheel/rail contact on the tight curves.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RGCL can reduce rail surface RCF on tight curves through the wheel/rail low-friction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RO Gauge corner lubrication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theory contact stress rail surface RCF
原文传递
炮膛间距对枢轨初始接触状态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曹斌 裴朋超 +2 位作者 张昕楠 曹永杰 葛霞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电磁轨道炮炮膛间距直接影响到发射过程中枢轨滑动电接触状态,尤其是起始段炮膛间距变化对电枢烧蚀具有较大影响,将炮膛等效成呈一定角度张开的两条直线,利用角平分线相关特性开展炮膛间距测量,根据炮膛间距实测数据,结合工程实际分析... 电磁轨道炮炮膛间距直接影响到发射过程中枢轨滑动电接触状态,尤其是起始段炮膛间距变化对电枢烧蚀具有较大影响,将炮膛等效成呈一定角度张开的两条直线,利用角平分线相关特性开展炮膛间距测量,根据炮膛间距实测数据,结合工程实际分析起始段炮膛变化形态并建立对应形态下的枢轨初始接触模型,分析了炮膛装配精度对枢轨初始接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起始段炮膛间距是造成电枢静态受力不均、枢轨接触面积及接触力非对称分布的主要原因,通过不同炮膛变化形态的静态接触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炮膛间距对枢轨初始接触的影响作用,为枢轨匹配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炮 滑动电接触 炮膛间距 枢轨初始接触
下载PDF
基于交流电磁场的高铁钢轨表面裂纹无损检测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申嘉龙 侯艳萍 +4 位作者 张晨 王飞 刘萌 孟征兵 尹武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9,共15页
针对高铁钢轨表面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CF)裂纹导致对钢轨带来危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系统归纳了高铁裂纹的无损检测与表征方法。聚焦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重点研究了ACFM技术发展及... 针对高铁钢轨表面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CF)裂纹导致对钢轨带来危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系统归纳了高铁裂纹的无损检测与表征方法。聚焦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重点研究了ACFM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ACFM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通过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了ACFM测量法对钢轨表面裂纹的精准量化表征的优势。结果表明:ACFM探针传感器沿45°方向扫描,通过结合ACFM信号补偿量算法可将非均匀裂纹口袋深度误差降到5.5%,垂直深度误差降到7.1%,裂纹簇误差减小到7.1%;经过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对钢轨RCF裂纹尺寸进行精准表征,最终计算的误差在10%以内。进一步讨论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钢轨表面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ACFM技术对钢轨表面RCF裂纹的检测和表征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 交流电磁场 表面裂纹 尺寸表征 无损检测
下载PDF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内轨滚动接触疲劳机理研究
6
作者 栗杨 赵鑫 +2 位作者 温泽峰 彭峰 郝天懿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0,共10页
国内某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内轨发生严重的滚动接触疲劳及其所致剥离损伤,主要集中在内侧轨肩处。为揭示其萌生机理,在轮轨现场观测和列车参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典型重载列车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损伤函数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指数,数值分... 国内某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内轨发生严重的滚动接触疲劳及其所致剥离损伤,主要集中在内侧轨肩处。为揭示其萌生机理,在轮轨现场观测和列车参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典型重载列车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损伤函数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指数,数值分析内轨滚动接触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所预测的疲劳区位置、严重程度及裂纹扩展方向等均与现场观测吻合,并发现钢轨磨耗失形是滚动接触疲劳在内轨两侧轨肩处发生的根本原因。内轨内侧轨肩处疲劳由机车曲线通过行为主导,“Co-Co”式转向架中间轮对的贡献最显著,机车导向轮对与货车共同决定了内轨外侧轨肩疲劳。随着曲线半径R增大,轮轨间作用强度减弱,使得内轨疲劳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两轨肩疲劳区向轨顶中心靠拢,并最终在R为1000 m左右时合为1个疲劳区,轨面剥离现象也趋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滚动接触疲劳 内轨 列车动力学 损伤函数 滚动接触疲劳指数
下载PDF
车轮踏面磨耗对齿轨列车齿轮齿条接触状态影响研究
7
作者 雷欢欢 赵家栋 +3 位作者 赵玉凯 师陆冰 李志远 岳子毫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轮磨耗的变化规律,并结合Hertz接触理论构建了考虑车轮磨耗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然后,选取某工程齿轮齿条参数进行计算,获得了磨耗周期内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并通过27组有限元仿真试验获得了不同磨耗量、不同接触位置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数据,与上述计算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运用上述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车轮磨耗影响接触应力规律的内在机制和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71%,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车轮踏面磨耗量越大,齿轮齿条啮入点附近的接触应力越大,其影响机制是车轮磨耗导致啮入点附近驱动齿轮曲率半径急剧减小;增大初始中心距和齿条齿顶圆角影响系数,可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可通过减小高度调整周期来优化接触状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列车 车轮踏面磨耗 齿轮齿条 HERTZ接触 齿面接触应力 理论计算
下载PDF
电磁发射中铝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特性 被引量:51
8
作者 陈允 徐伟东 +3 位作者 袁伟群 赵莹 严萍 兰国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7-942,共6页
电磁轨道发射中,电枢与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状况直接影响发射效果和身管寿命。为此对发射过程中滑动电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探寻改善电枢与导轨接触界面接触状态的方法。在充电电压和放电时序相同的条件下,将铝电枢分别在T2紫铜、H62黄铜... 电磁轨道发射中,电枢与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状况直接影响发射效果和身管寿命。为此对发射过程中滑动电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探寻改善电枢与导轨接触界面接触状态的方法。在充电电压和放电时序相同的条件下,将铝电枢分别在T2紫铜、H62黄铜、6061铝合金3种材料导轨上进行发射试验,测量炮口电压和电枢电流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接触材料间的接触电阻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曲线,得到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接触状况及转捩规律。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试验条件下,所有接触电阻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和转捩特点,而且铝电枢与铝导轨间的电接触性能最佳,接触电阻最小且发射后的导轨表面状态最好。根据转捩经常发生于电流下降至峰值电流80%~90%的时刻的特点,采用提高驱动电流的大小,使电枢在此之前出膛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转捩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发射 接触电阻 滑动电接触 转捩 电枢 导轨
下载PDF
电磁轨道炮试验过程中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特性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鹤 雷彬 +2 位作者 李治源 张倩 朱仁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1-915,共5页
电磁轨道炮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对界面热量和轨道炮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计算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的接触电阻,构建了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得到了接触电阻的数值和曲线。首先利用构建的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确定了回路阻抗表达... 电磁轨道炮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对界面热量和轨道炮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计算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的接触电阻,构建了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得到了接触电阻的数值和曲线。首先利用构建的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确定了回路阻抗表达式。然后结合试验测量的炮口电压、炮尾电压和轨道电流,拟合了电枢的位移曲线和速度曲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轨道炮发射过程的回路阻抗和接触电阻数值,以及在轨道裸露和覆有铝熔膜2种情况下接触电阻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接触电阻的变化特性,得到了以下结论:在发射过程中,回路阻抗在一定范围内震荡,接触电阻则随电枢前进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轨道表面的粗糙化和黑色氧化物减少了枢轨间固-固接触的实际面积,增大了接触电阻;而覆盖轨道的铝熔膜能增大实际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枢轨界面 回路阻抗 接触电阻 铝熔膜 数值计算
下载PDF
C形一体电枢的结构设计及接触压力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范薇 苏子舟 +3 位作者 范天峰 张涛 张洪海 刘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69-1976,共8页
轨道起始段良好的电接触性能是确保轨道炮正常发射的必要条件。为增强起始段枢轨电接触性能,从枢轨接触面和接触压力两方面对C形一体电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高频涡流仿真方法计算分析接触面对电枢电磁特性的影响,获得电枢电流密度... 轨道起始段良好的电接触性能是确保轨道炮正常发射的必要条件。为增强起始段枢轨电接触性能,从枢轨接触面和接触压力两方面对C形一体电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高频涡流仿真方法计算分析接触面对电枢电磁特性的影响,获得电枢电流密度以及电磁受力曲线,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最优枢轨接触面大小与位置。为避免电枢在起始运动中出现接触失效问题,对传统接触压力设计方法“安克法则(1g/1A)”进行修正优化,形成“安克法则”瞬态应用方法,有效地模拟接触压力瞬态变化特性。应用该方法计算不同接触面的枢轨接触压力,获得的接触压力曲线均在某临界直线如“1g/1A”曲线之上,结果表明枢轨接触良好。基于“安克法则”瞬态应用方法设计的电枢在最优接触面下进行5发试验,实现了较好的起始段电接触性能。以上结论可供未来电枢设计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C形电枢 枢轨接触面 电枢结构 接触压力 数值计算 发射试验
下载PDF
电磁发射枢轨界面初始接触状态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仁贵 李治源 +2 位作者 张倩 王瑞林 邢彦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1-237,共7页
C型电枢通过尾翼弹性变形为电磁发射提供枢轨壁面初始接触力,初始接触状态对电磁轨道发射全过程的滑动界面状态起决定作用,影响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通过建立接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设计多组对比试验,研究了C型电枢作用下初始接触状态... C型电枢通过尾翼弹性变形为电磁发射提供枢轨壁面初始接触力,初始接触状态对电磁轨道发射全过程的滑动界面状态起决定作用,影响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通过建立接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设计多组对比试验,研究了C型电枢作用下初始接触状态。考虑材料的安全变形控制范围,在电枢头部尺寸的微小变动和尾翼的不同设计尺寸下,分析了接触压强、接触区域(面积)、接触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控制接触状态的关键参量——压入比,接触区域随压入比的增大从电枢尾部向头部移动,最大接触面积约占总接触表面的50%。讨论了良好电接触要求下最佳接触状态及其工程实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状态 枢轨界面 压入比 电磁发射
下载PDF
轨道温度对电磁发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伟东 刘峰 +3 位作者 袁伟群 王志增 徐蓉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13-3019,共7页
电磁轨道发射过程中,枢轨(电枢与轨道)接触界面电接触状态受到电磁力、速度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连续发射条件下,轨道温度升高,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状态及发射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发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采用加热装置对轨道进行加热,... 电磁轨道发射过程中,枢轨(电枢与轨道)接触界面电接触状态受到电磁力、速度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连续发射条件下,轨道温度升高,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状态及发射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发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采用加热装置对轨道进行加热,轨道可具有不同的初始温度。在电枢型号、质量、驱动电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开展轨道不同初始温度的发射试验。通过测量驱动电流、出口电压、B-dot信号、轨道温度等参数,获得了电磁发射过程中的枢轨接触阻抗曲线、电枢运动速度及轨道不同测量点温度变化,从而分析轨道不同初始温度条件下发射过程中枢轨滑动界面电接触性能,以及轨道初始温度提高对轨道温升、电枢初速的影响。结果可得:随着初始温度升高,轨道电阻增加,发射过程中轨道温升相应增加,界面接触电阻增加,电枢初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发射 初始温度 发射性能 滑动电接触 枢轨接触界面
下载PDF
考虑电枢与导轨实际接触状态的电磁轨道炮膛内磁场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殷强 张合 +1 位作者 李豪杰 杨宇鑫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4-472,共9页
针对电枢与导轨(简称枢轨)实际接触条件下电磁轨道炮膛内磁场研究缺乏的问题,从小口径C型电枢轨道炮出发,根据静止状态下枢轨实际接触产生的电枢电流密度分布,利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对电枢前端中轴线上各考察点磁通密度进行分析,结... 针对电枢与导轨(简称枢轨)实际接触条件下电磁轨道炮膛内磁场研究缺乏的问题,从小口径C型电枢轨道炮出发,根据静止状态下枢轨实际接触产生的电枢电流密度分布,利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对电枢前端中轴线上各考察点磁通密度进行分析,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化方法,对电枢运动条件下轨道炮膛内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相似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不同口径轨道炮电枢速度和膛内磁场的近似模化;各考察点峰值磁通密度随着与电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距离电枢曲率圆心2倍口径考察点的磁通密度仅为1倍口径点的27. 4%左右;研究结果有助于智能弹药的电磁屏蔽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枢轨接触 磁通密度 模化方法
下载PDF
轮轨试样表面粗糙度取向对油润滑下摩擦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宝春 蒋华臻 +4 位作者 王文中 李正阳 王保安 杨兵 任志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4-1125,共12页
黏着力是列车安全与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大黏着力与摩擦力有关,摩擦力的减小会导致黏着力的降低.表面粗糙度及其取向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然而,有关表面粗糙度取向对于混合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似乎是矛盾的.... 黏着力是列车安全与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大黏着力与摩擦力有关,摩擦力的减小会导致黏着力的降低.表面粗糙度及其取向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然而,有关表面粗糙度取向对于混合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似乎是矛盾的.用激光离散改性技术将车轮试样表面制备成具有菱形、纵纹、横纹3种典型的形貌,并且与不作激光离散改性处理的车轮试样作对比,用基于确定性模型的统一雷诺方程数值分析法和小比例尺度的轮轨试样摩擦学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在油润滑状态下,激光表面形貌大幅提高摩擦系数,其中菱形对应的摩擦系数最大,纵纹与横纹的摩擦系数相差不大,摩擦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由表面粗糙度取向决定的接触区内粗糙峰接触压力与总压力之比,侧流效应也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取决于接触区内表面粗糙度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流润滑 表面形貌 滚动接触 轮/轨
下载PDF
塑性变形对钢轨钢磨损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邱海波 裴有福 金元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0-84,共5页
塑性变形是铁路轮-轨在高接触压力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对磨损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尚未见到塑性变形量有效测量方法的文献报道.通过对铁路轮-轨磨损的现场调查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磨损表面形貌测量法.这种方法能... 塑性变形是铁路轮-轨在高接触压力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对磨损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尚未见到塑性变形量有效测量方法的文献报道.通过对铁路轮-轨磨损的现场调查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磨损表面形貌测量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分离测量试样磨损表面的塑性变形量和磨损量,并且根据高接触压力(0.8~2.0GPa)和不同润滑条件下,U71Mn钢轨钢与车轮钢对摩时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塑性变形对钢轨钢磨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磨损 塑性变形 试验
下载PDF
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琼 臧其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50,共7页
本文建立了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时的摩擦模型 ,并将此摩擦模型应用于修正的轮轨粘着理论中 ,对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的增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且增粘效果与轮轨的表面状态... 本文建立了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时的摩擦模型 ,并将此摩擦模型应用于修正的轮轨粘着理论中 ,对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的增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且增粘效果与轮轨的表面状态、颗粒的质量和进入轮轨接触面间的颗粒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撒颗粒 增粘机理 轮轨粘着理论 铁路 摩擦模型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对轮轨接触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琼 李国顺 臧其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47,共8页
表面间的接触实质上是粗糙表面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微凸体的变形方式取决于其分布规律、几何形状及所承受载荷大小。本文利用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轮轨接触应力和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影响... 表面间的接触实质上是粗糙表面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微凸体的变形方式取决于其分布规律、几何形状及所承受载荷大小。本文利用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轮轨接触应力和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影响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铁路 轮轨关系
下载PDF
基于3D点云平均曲率估算的损伤参数计算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玉燕 渠文涵 +1 位作者 郭全丽 任锐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9-614,共6页
针对高速滑动电接触滑轨表面的微小损伤,基于激光扫描3D点云平均曲率估算的原理,提出一种表面微小损伤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方法。对3D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平滑、数据精简、k-邻域搜索等处理后,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估算出点云的平均... 针对高速滑动电接触滑轨表面的微小损伤,基于激光扫描3D点云平均曲率估算的原理,提出一种表面微小损伤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方法。对3D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平滑、数据精简、k-邻域搜索等处理后,进行局部二次曲面拟合,估算出点云的平均曲率,设定曲率阈值实现损伤区域特征点云提取,对损伤区域进行定位,进而计算被测滑轨表面的微小损伤的体积及质量损失。实验研究表明:被测滑轨表面损伤质量的测量精度可达mg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滑动电接触 滑轨 点云数据 曲率估算 表面损伤
下载PDF
铁路曲线区段轮轨接触应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龙文 李正美 安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以客车磨耗型踏面车轮通过铁路曲线段时的轮轨接触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切向力计算模型,建立了能够对曲线路段轮轨接触表面应力和内部应力进行精确计算的数学模型。结合具体算例,数值计算了不同接触位置处接触斑上的... 以客车磨耗型踏面车轮通过铁路曲线段时的轮轨接触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切向力计算模型,建立了能够对曲线路段轮轨接触表面应力和内部应力进行精确计算的数学模型。结合具体算例,数值计算了不同接触位置处接触斑上的应力分布和轮轨内部的Mises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并选择一个具体接触位置深入计算了列车通过曲线路段时弯道半径、运行速度、外轨超高值、轴质量等因素对轮轨接触表面应力和内部应力的影响规律,发现当接触位置变化时,接触斑形状、接触表面应力分布、黏滑区分布以及轮轨内部的Mises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分布也在不断变化,得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曲线,并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轮轨接触疲劳寿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曲线轨道 表面应力 内部应力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地铁大坡度道岔制动工况下钢轨表面接触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志平 徐榕 +2 位作者 阮莹 李平 胡籍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249,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道岔钢轨在列车下坡制动作用时的力学行为,探讨了坡度对钢轨表面接触应力指标的影响情况,为铁路线路设计人员对线路坡度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地铁单开道岔尖轨跟端60AT轨,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数...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道岔钢轨在列车下坡制动作用时的力学行为,探讨了坡度对钢轨表面接触应力指标的影响情况,为铁路线路设计人员对线路坡度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地铁单开道岔尖轨跟端60AT轨,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地铁车轴与60AT轨的精细化模型,分析了制动力作用下不同坡度时钢轨表面各项应力指标,并进行了对比。结果坡度从0%变化至3.0%时,钢轨大部分应力指标变化不大,变化幅度较大的钢轨表面纵向切应力与钢轨表面摩擦力,其变化量分别为8.40%和3.18%,均不超过10%。结论从钢轨受力分析的层面上讲,坡度并不是控制钢轨伤损的决定性因素,为防止列车制动时钢轨表面局部应力过大,建议对该区段钢轨表面进行全长淬火处理,以提高钢轨的屈服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大坡度 道岔 列车制动力 钢轨表面 接触应力 轮轨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