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表面织构密度对铜/碳配副载流摩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周涛涛 宋晨飞 +5 位作者 钱志源 张燕燕 任雨龙 宋鹏飞 侯庆华 张永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1-49,共9页
目的碳刷是大型水轮机组、风电、新能源汽车等装备中电机转子供电的唯一通道,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其碳块磨耗过度,落粉现象严重,探索织构化对铜/碳配副载流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提出改善碳刷服役性能的表面技术。方法在铜环表面制备... 目的碳刷是大型水轮机组、风电、新能源汽车等装备中电机转子供电的唯一通道,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其碳块磨耗过度,落粉现象严重,探索织构化对铜/碳配副载流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提出改善碳刷服役性能的表面技术。方法在铜环表面制备不同织构密度的圆形微织构,与碳块构成滑动载流摩擦副,研究织构密度对铜/碳配副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白光干涉三维形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分析试样的磨损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铜环表面碳元素分布及含量,揭示织构化对铜/碳配副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当织构密度从0%增至18%时,摩擦跑合时间下降了47.2%,碳块磨损量下降了31.8%,在同等名义接触面积下接触电阻增高了28.7%。结论铜表面织构化有利于收集和储存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碳颗粒,促进碳转移膜的形成,织构密度的增加可有效缩短摩擦跑合时间、降低碳磨损率。由于织构化破坏了铜表面的连续性,且碳转移膜的导电性弱于铜,因此织构密度的增加导致接触电阻升高。铜表面织构化对于提高碳刷磨损寿命、减少落粉量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刷 表面织构 载流摩擦 接触电阻 磨损 转移膜
下载PDF
内嵌CuO薄膜对并五苯薄膜晶体管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1
2
作者 聂国政 邹代峰 +1 位作者 钟春良 许英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26-432,共7页
制备了基于内嵌氧化物铜(CuO)薄膜的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将3 nm CuO薄膜内嵌入到并五苯(pentacene)中,作为空穴注入层,降低电极与并五苯之间的空穴注入势垒.相对于纯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研制的晶体管的迁移率、阈值电压(VTH)、电流... 制备了基于内嵌氧化物铜(CuO)薄膜的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将3 nm CuO薄膜内嵌入到并五苯(pentacene)中,作为空穴注入层,降低电极与并五苯之间的空穴注入势垒.相对于纯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研制的晶体管的迁移率、阈值电压(VTH)、电流开关比(Ion/Ioff)等参数都有明显改善.X射线光电子能谱数据表明,这种空穴注入势垒的降低源自并五苯向CuO的电子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晶体管 CUO 电子转移 接触电阻
下载PDF
水平椭圆管内相变材料接触熔化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文振 程尚模 罗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6,共9页
对水平椭圆管内相变材料接触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椭圆作图法则,将其分段圆弧化后,利用Nusselt液体边界层理论,对紧密接触熔化区的液体传热与运动进行了分析。求得管内固体熔化速度、熔化率及平均Nusselt数。讨论... 对水平椭圆管内相变材料接触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椭圆作图法则,将其分段圆弧化后,利用Nusselt液体边界层理论,对紧密接触熔化区的液体传热与运动进行了分析。求得管内固体熔化速度、熔化率及平均Nusselt数。讨论了影响它们的诸因素,所得结果包含了圆管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传热 接触熔化 水平椭圆管
下载PDF
聚酯薄膜表面接枝含硅共聚物及其疏水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洪文 张琳 +3 位作者 袁珣 张敏艳 周仕龙 姜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106,共4页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酯薄膜表面接枝由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的共聚物,以提高基体材料的表面疏水性。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接枝含硅共聚物对聚酯薄膜表面组成、结构和...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聚酯薄膜表面接枝由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的共聚物,以提高基体材料的表面疏水性。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接枝含硅共聚物对聚酯薄膜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改性前后聚酯薄膜的表面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利用接触角测试对比研究聚酯薄膜接枝改性前后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的提高,聚酯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不断提高,最高达到95.8°,表面自由能下降,疏水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薄膜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接触角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含硅共聚物
下载PDF
固体表面FAS膜转移对面接触油膜润滑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哲 郭峰 王玉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0-879,共10页
利用滑块-盘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在限量供油条件下,研究了滑块表面涂镀的疏油FAS(C_(13)H_(13)F_(17)O_(3)Si)膜对油膜润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FAS膜可以透过油膜自发地转移到玻璃盘上;由于FAS转移膜的反润湿作用,玻璃盘面上接触... 利用滑块-盘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在限量供油条件下,研究了滑块表面涂镀的疏油FAS(C_(13)H_(13)F_(17)O_(3)Si)膜对油膜润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FAS膜可以透过油膜自发地转移到玻璃盘上;由于FAS转移膜的反润湿作用,玻璃盘面上接触区出口的润滑油膜回流增强;润滑油在玻璃盘润滑轨道上由原来的双侧脊分布转变为离散液滴分布,并向润滑轨道中心区域聚集,增强了入口区供油,油膜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接触 油膜润滑 光干涉 转移膜 限量供油 膜厚
下载PDF
All-solution-processed PIN architecture for ultra-sensitive and ultra-flexible organic thin film photodetectors
6
作者 Zhiwen Jin Qing Zhou +2 位作者 Peng Mao Hui Li Jizheng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258-1263,共6页
An ideal organic thin film photodetectors(OTFPs) should adopt a hierarchical, multilayer p-type/blend-type/n-type(PIN) structure,with each layer having a specific purpose which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exciton dissoc... An ideal organic thin film photodetectors(OTFPs) should adopt a hierarchical, multilayer p-type/blend-type/n-type(PIN) structure,with each layer having a specific purpose which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exciton dissociation while guarantee efficient charge transport. However, for the traditional layer-by-layer solution fabrication procedure, the solvent used can induce organic material mixing and molecular disordering between each layer. Hence, such architecture for OTFPs can now only be formed via thermal evaporation. In this paper, a contact-film-transfer method is demonstrated to all-solution processing organic PIN OTFPs on flexible substrates. The fabricated PIN OTFPs exhibit high photoresponse and high stability under continuous mechanical bending. Hence,the method we described here should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OTFP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thin film photodetectors contact-film-transfer method PIN architecture all-solution-processed flexible
原文传递
降膜直接接触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硕 闵春华 +1 位作者 何静 齐承英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6-92,共7页
提出一种降膜直接接触式烟气余热回收方案。在喷淋区布置多块竖直降膜板,低温喷淋水在上方喷下来,在降膜板上形成液膜,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饱和湿空气向上流动,与液膜直接接触,实现热质交换。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喷淋水的流量... 提出一种降膜直接接触式烟气余热回收方案。在喷淋区布置多块竖直降膜板,低温喷淋水在上方喷下来,在降膜板上形成液膜,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饱和湿空气向上流动,与液膜直接接触,实现热质交换。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喷淋水的流量、湿空气的流速、湿空气的温度和降膜板的高度等对余热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喷淋水流量和降膜板高度或降低湿空气流速和进口温度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和冷凝率。搭建了降膜直接接触余热回收实验台,并与空喷淋塔进行了比较。在实验范围内,与空喷淋塔相比,降膜直接接触余热回收使换热效率提高20. 0%~23. 2%,模拟与实验数据的最大误差为3. 1%,证明模拟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 直接接触 余热回收 传热传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