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Aesthetic Institution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Dimension
1
作者 XIANG 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1487-1492,共6页
More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aesthetics/art, as the core issu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and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ontemporary aes... More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aesthetics/art, as the core issu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and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art institution is triggered by the multiple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mong aesthetic/art and institution. One critical way to enabl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o exceed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is to rethink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the aesthetic and art. On the basis of ethnographic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ituation, contemporary mechanism of art circle and all kinds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es, the criticism of aesthetic institution has motivated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the criticism 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several theme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boundary of beauty; art by metamorphosis: the formulation mode of art; criticism of aesthetic capitalism: distinction and cross boundary; political potential of the art of volneralble groups: the power of aesthetic resistance; aesthetic institution criticism and liberal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ultimate respect to "beauty" by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s to start two dimensions, i.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eventually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 and art and politics/power, and practicing some transcendence by taking the aesthetic as one special institutional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 instituti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criticism
下载PDF
Discussion about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and mass culture
2
作者 Shaoxiang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6期82-84,共3页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is facing traditional three factors. That are: literary criticism, belletristic criticism and Chinese-style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from western cultural critici...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riticism is facing traditional three factors. That are: literary criticism, belletristic criticism and Chinese-style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from wester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ogether form a problem domain of cultural criticism; during the 30 years, literary discipline knowledge has evolved from the aesthetic to the culture and the weakening and missing of beauty and poetry become a weakness of cultural criticism. Concerning about the study of repression mechanism for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aesthetic nature is the proper attitude literary researcher should have while intervening cultural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criticism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disciplin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What is "Chinese Modem Calligraphy"? An Exploration of the Critical Debate on Modem Calligra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3
作者 Adriana lezz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206-216,共11页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Nowadays in China this artistic revolution has sparked a vivid debate among the art critics on three...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Nowadays in China this artistic revolution has sparked a vivid debate among the art critics on three main topics: (1)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2) analysis of its nature; and (3)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is article, all these aspects are analysed in order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odem Calligraphy (CMC) contemporary China art critic critical debate modernity contemporary art modem art
下载PDF
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4
作者 王永友 骆丹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4,共12页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证法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网络方式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为新时代有效应对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虚无主义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作为一种政治认识论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5
作者 郇庆治 赵方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02,共14页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是一种源自马克思的批判概念与方法,并经由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的自觉构建,而逐渐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分析,尤其是当代国外(欧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左翼学者的学术理论...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是一种源自马克思的批判概念与方法,并经由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的自觉构建,而逐渐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分析,尤其是当代国外(欧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左翼学者的学术理论成果。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背景语境,这一批判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至少承担着三个方面的“政治认识论功能(价值)”:科学认知、正确价值立场、大众社会政治动员。然而,以生物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数字(平台)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例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学界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呈现出议题或论域“碎片化”的突出表征,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其政治认识论功能。更好发挥它的政治认识论功能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升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国相关性:一是彰显或阐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主义意涵;二是自觉构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政治认识论 议题碎片化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审美平等与当代批判理论中的康德美学批判
6
作者 刘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19,共10页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审美平等的问题。朗西埃在感性平等的维度,将审美共通感阐释为自由运动的感性能力的普遍预设,让惯常感性分配体制下不可见的群体重新显现。巴迪欧聚焦主体平等问题,以康德不确定、无意义的超验理念,引导主体无限开放的思维能力,艺术主体以感觉方式的革新推动政治平等。阿甘本从生命平等出发,反思康德的先验演绎对人与非人之合法性形象的划分,将平等问题奠基于非人的生命感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批判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平等 审美政治
下载PDF
休伯特·德雷福斯现象学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7
作者 杨晓东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以下简称德雷福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思考,创造了智能技术层面的现象学批判理论。德雷福斯主要从技术现代性批判视域分析人工...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以下简称德雷福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思考,创造了智能技术层面的现象学批判理论。德雷福斯主要从技术现代性批判视域分析人工智能、考察表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契合。虽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判断的论据不是很充分,但是他指出的计算机的能力不能代替人脑的能力的观点极具价值。他还指出,人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科技理性、价值理性的主导权问题,而应该是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的存在与发展需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伯特·德雷福斯 哲学家 现象学批判理论 当代意义
下载PDF
德里达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研究
8
作者 张卓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文本,分析研究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阅读,合理借鉴其关于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遗产的观点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解构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当代诗歌批评中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之辨
9
作者 杨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6,116,共8页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成为较核心的诗学问题。虽然诗论者们对“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定义及延展各个不同,但也往往会将其并举,认为两者原是摆脱“平庸”的不同法门,而很少会在两者间建立严格对立的关系。自1980年代末以来,批评界秉承着推动诗歌创作发展的宗旨,热衷于讨论在古典诗词中发掘现代性以及在现代诗中激活、重续与转化古典资源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古典现代性”等力图熔铸古今、打通中西的诗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批评 古典性 现代性 新古典主义 古典现代性
下载PDF
创作工作坊的“问题导向”创新教学与反思:以四川美术学院“筑梦”计划展为例
10
作者 谭力新 罗乐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筑梦”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重要工作坊项目,本文旨在于透过引用新型创作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筑梦”计划的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与实践历程。论文首先分析美术学院创作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意... “筑梦”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重要工作坊项目,本文旨在于透过引用新型创作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筑梦”计划的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与实践历程。论文首先分析美术学院创作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其次阐释本次工作坊导师提出的各主题间的关系性与教学过程的问题引导策略与步骤,以及对学生透过问题启发创作思维的过程进行检核。最后说明工作坊达到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反思其中的成效与困难之处,在于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双方充分认知这种教学法的目标前提之下,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助推研究生创新与教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法 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下载PDF
“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德语演讲教程》中的思辨内容设计
11
作者 章吟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65-68,共4页
作为高等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为依托,以该系列教材中面向高校德语专业本... 作为高等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本文以“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为依托,以该系列教材中面向高校德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德语演讲教程》作为研究重点,基于Paul&Elder(2021)关于推理要素的思辨能力的八项标准,深入探讨该教材单元板块的思辨内容设计。研究发现,《德语演讲教程》不仅凸显课程思政特色,贯彻能力导向、内容语言融合的宗旨,同时十分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单元板块的内容设计涵盖思辨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因而能够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当代中国 《德语演讲教程》 思辨能力 思辨内容设计
下载PDF
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及其限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漆飞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8,共9页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边界的、非实体的、流动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呈现出极强的实践品性和批判色彩,然而在面对现实语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其常常体现为理论与思辨层面的介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感觉共同体 即将来临的共同体 免疫共同体
下载PDF
当代价值视域下的《易传》核心思想英译评析——以《周易》三个经典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农 王甜甜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4-72,共9页
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已进入新时代,典籍外译有了新的使命。《周易》经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易经》的诠释,《易传》阐发了相对独立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思想颇具当代价值。本文在当代价值视域下,通过分析英语世界... 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已进入新时代,典籍外译有了新的使命。《周易》经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易经》的诠释,《易传》阐发了相对独立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思想颇具当代价值。本文在当代价值视域下,通过分析英语世界中影响较大的三个《周易》译本——理雅各译本、贝恩斯译本、林理彰译本对《易传》的英译,发现三个译本在事理、语言和风貌层面对一些重要思想的再现存在不足之处,未能有意识地突显原文的价值内涵,不易析出较固定的语言表达以形成易于记忆、传播和概念化的语句。新时代的《易传》复译应体现一种中国文化本位下的翻译自觉,在“原汁原味”地译介原典思想的前提下,适当显化那些具有较强当代价值相关性的内容,使译文既体现历史价值,又具有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传》 核心思想 当代价值 翻译批评
下载PDF
当代技术哲学具体化转向与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33,共15页
技术哲学根植于现代化原发的西方语境,致力于追问现代技术“好不好”的问题。当代西方技术哲学,已从抽象的技术批判转向具体的技术解释,表现为建构主义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实体论两种倾向。后现象学更接近建构主义工具论,侧重考察技术如何... 技术哲学根植于现代化原发的西方语境,致力于追问现代技术“好不好”的问题。当代西方技术哲学,已从抽象的技术批判转向具体的技术解释,表现为建构主义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实体论两种倾向。后现象学更接近建构主义工具论,侧重考察技术如何调节人类-世界关系;技术批判理论更接近建构主义实体论,侧重推动社会-技术结构转型。二者虽然不同,但它们的最新进展都指向了针对社会自主权之争的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进入后进现代化的中国语境,现代技术“有没有”的问题构成了中国人核心的世界经验问题。把国家对国家的技术主权之争分析纳入解释学范畴,是建构中国技术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技术哲学 后现象学 技术批判理论 政治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15
作者 杨笑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对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刻的启迪意义,其优良传统尤其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探析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及美学内涵,特别是深入考究其批判精神的当代价值,也有益于... 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对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刻的启迪意义,其优良传统尤其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探析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及美学内涵,特别是深入考究其批判精神的当代价值,也有益于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发展,从而用文学的方式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批判精神 十九世纪 当代价值
下载PDF
文学批评要回到常识——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的反思
16
作者 魏建亮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3-79,共7页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有过多次“最坏或最好”的整体性评价。这种状况的产生,与研究者殊异的学术身份、文学史观、文学观等多个因素有关。然而,在“最坏或最好”的评价及上述种种差异背后,却隐含着研究者的某种共识—忽视读者...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有过多次“最坏或最好”的整体性评价。这种状况的产生,与研究者殊异的学术身份、文学史观、文学观等多个因素有关。然而,在“最坏或最好”的评价及上述种种差异背后,却隐含着研究者的某种共识—忽视读者。此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代文学危机的形成。这是因为此种评价的情绪化过于突出,让文学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公信力,进而让读者对当代文学产生信任危机。因此,研究者在进行当代文学的评价、批评及理论研究时,应力避“最坏或最好”的言述方式,回到“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基本常识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 文学危机 常识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波普设计在现当代艺术下的批判性思维与技术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明 《设计》 2023年第15期67-69,共3页
作为现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对波普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和技术的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并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或启发。研究基于波普艺术设计的时代轨迹,重点分析波普设计对各种形式理性风格进行批判的原因... 作为现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对波普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和技术的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并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或启发。研究基于波普艺术设计的时代轨迹,重点分析波普设计对各种形式理性风格进行批判的原因,并就此深度解析波普设计进行批判的技术实践和思维导向。波普设计颠覆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形式冷漠风格,努力消除设计中的技术理性和程式化,开辟了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设计潮流,其批判性重新诠释了现当代艺术设计。波普对传统形式中固化的艺术和设计风格的猛烈攻击,反映了后工业时代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中公众对设计情感意识和审美变化的需求,从而打开了大众对设计美学的新理解和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设计 现当代艺术 批判性 思维 技术
下载PDF
消费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及其当代超越
18
作者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 2023年第2期15-21,共7页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只有解蔽与超越消费主义建基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文明样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最彻底的批判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消费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也敞开了超越消费主义、重建现代社会的建构路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重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对此展现出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内在蕴含着对消费主义的当代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 超越
下载PDF
批评译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洋 胡开宝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本文以批评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三个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外媒中的英译。研究发现,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译法较为一致,但对“国”的措辞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 本文以批评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三个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外媒中的英译。研究发现,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译法较为一致,但对“国”的措辞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在我国有明确的规范译文和禁用译法,外媒总体与我国一致,但也有使用禁用词的情况;“命运共同体”在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中的英译存在相似的历时变化。外交术语的英译特征反映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翻译主体对术语的认识及其自身的政治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译学 当代中国外交术语 英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时间与主体:阿甘本“同时代”理论的建构策略
20
作者 刘帅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同时代”理论作为当下文艺批评一个新兴视点,其学理谱系可溯源于阿甘本的《何谓同时代人》。阿甘本对线性时间与主体进行双重建构,改写了线性时间体系及其内部生存的主体,主张在剩余时间体系中重新打开当代,在线性时间的献祭中重新书... “同时代”理论作为当下文艺批评一个新兴视点,其学理谱系可溯源于阿甘本的《何谓同时代人》。阿甘本对线性时间与主体进行双重建构,改写了线性时间体系及其内部生存的主体,主张在剩余时间体系中重新打开当代,在线性时间的献祭中重新书写当代主体。这种建构策略隐含一种文明救赎视野,而这种视野将重新激活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活力与理论效力,带领人们进入属于当代的文学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同时代 剩余时间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