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ibutors to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with varied coastline configurations on western shelf of Yellow Sea
1
作者 Xi Feng Zheng Li +3 位作者 Hui Feng Jia-yan Yang Shou-peng Xie Wei-bing Fe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Coastal management in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an urgent choice between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xisting seawalls and reclaimed lan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key criterion for making this decision is ... Coastal management in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an urgent choice between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xisting seawalls and reclaimed lan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key criterion for making this decision is the resilience to coastal flooding,which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predict tidal level.Tidal duration asymmetry(TDA)is a key parameter in determination of the arrival and duration of flood tides.This study selected the western inner shelf of the Yellow Sea(WYS)as the study area and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es of TDA to different shoreline configurations and relative sea level rise.The responses of TDA to shoreline reconstruction yielded spatial variability locally and remotely.In the nearshore area,the responses of TDA to the complex ocean environment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combined functions of reflection,bottom friction,and advection,which controlled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M2 or S2 constituents to their overtides or compound tides.The sensitivity of TDA to coastline typologies was not limited to coastal waters but could stretch over the entire inner shelf.The vulnerability of tidal responses was due to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2 amphidrome of the Kelvin wave on the WYS,which in turn changed tidal energy fluxes over the regime.Th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could intensify the feedback of TDA to seawalls and land recla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western inner shelf of yellow sea Natural restoration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Tidal amphidrome
下载PDF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Filling a Paleo-Channel that Formed o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被引量:1
2
作者 KONG Xianghuai ZHANG Junqiang +1 位作者 BAI Weiming LIU Ji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09-1317,共9页
Several buried paleo-channels are loc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western Yellow Sea. Research on the paleochannels is significant for bot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ana... Several buried paleo-channels are loc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western Yellow Sea. Research on the paleochannels is significant for bot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mineralogy of sediments in a core(SYS-0803) recovered from a buried paleo-channel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western Yellow Sea. The aim is to determine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that fill the paleo-channel. Th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of sediments in the core consists of schistose minerals, common hornblende, epidote, and ilmenite. The light mineral assemblage consists of plagioclase, quartz, lithic fragments, and K-feldspar.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al maturity of the sand fraction revealed a quartz/feldspar ratio of < 1.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smectite is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aleo-channel fill, with the greatest percentage in the middle to lower parts. The detrital mineral assemblage and clay mineral content indicate that the paleo-channel sediments were sourced mainly from the Huanghe River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western yellow sea paleo-channel DETRITAL MINERAL clay MINERAL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last GLACIAL period sedimentary PROVENANCE
下载PDF
Onshore warm tongue and offshore cold tongue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the evidence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俊川 杨德周 +2 位作者 尹宝树 陈海英 冯兴如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475-1483,共9页
A winter onshore warm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o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and an of fshore cold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South Korea... A winter onshore warm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o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and an of fshore cold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South Korea), are new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obvious thermal front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hore warm tongue and off shore cold tongue. The narrow gap between the two thermal fronts is supposed to be the pathway for the off shore transport of cold coastal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s. The concurrence of onshore warm and of fshore cold tongues suggests the concurrence of onshore and off shore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 which seems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ly accepted view that, in winter,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flows from the Old Huanghe Delta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 This distinctive phenomenon helps establish an updated view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海面温度 黄海 暖流
下载PDF
Biocalcification crisi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under ocean acidification
4
作者 Shuaishuai Dong Yanli Lei +2 位作者 Tiegang Li Yifei Cao Kuidong X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Ocean acidification(OA)is a persistent challenge for humans and is predicted to hav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marine organisms,especially marine calcifiers such as coral and foraminifera.Benthic foraminifera is an impor... Ocean acidification(OA)is a persistent challenge for humans and is predicted to hav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marine organisms,especially marine calcifiers such as coral and foraminifera.Benthic foraminifer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ediment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whil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both at the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level and associated calcium carbonate deposition.We conducted eight months continued culture experiment under the scenario of 400,800,1200 and 1600 ppm pCO_(2)gradients on living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four station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Statistic results showed OA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benthic foraminifera.In contrast,the diversity increased roughly under OA conditions implying OA might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rare species and promote community diversity to some extent.In addition,we confirmed that the offshore area wasn’t the refuge for benthic foraminifera while the nearshore one had more resistance to moderate acidification.Calcareous species 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occupying on average 75%in all treatments and its shell diameter,weight and thickness showed a decrease,indicating the decrease of calcification of benthic foraminifera.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of P.tuberculatum and pCO_(2)(R^(2)=0.96)wa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present work,calcareous benthic foraminifera deposited 8.57104 t calcium carbonate per year and this might reduce by nearly half and 90%under 800 and 1200 ppm scenarios,which indicates a biocalcification crisis under ongoing OA.This work shows an analogy for palaeoceanic OA and also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sediment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foraminifera pCO_(2) Ocean acidification continental shelf Calcium carbonate deposit yellow sea
原文传递
南黄海中部隆起二叠纪-三叠纪菊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兴伟 朱晓青 +6 位作者 牟林 徐扬 庞玉茂 蔡来星 张训华 刘健 卢辉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时代,恢复沉积和构造环境的基准井。菊石是二叠纪至三叠纪的重要古生物,在指示地层时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CSDP-2井岩心中发现多块...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时代,恢复沉积和构造环境的基准井。菊石是二叠纪至三叠纪的重要古生物,在指示地层时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CSDP-2井岩心中发现多块菊石化石,其中的两块化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菊石形态特征,取自1 475.2m岩心中的Roadoceras cf.sinense时代被鉴定为二叠纪罗德阶(Roadian)—吴家坪阶(Wuchiapingian),属于近20年来建立起来的菊石属Roadoceras,其古地理分布位于古赤道及双温区,此次发现的样品则来自华南北缘,拓展了该属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另外,在851.9m处岩心中,发现了蛇菊石Ophiceratidae,其为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阶(Griesbachian)分子,非常接近三叠系的底部,为CSDP-2井二叠纪和三叠纪界线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上述菊石的发现,有助于厘定南黄海中部隆起二叠系-三叠系海相地层发育时代,恢复古地理环境,亦为南黄海进一步的沉积、构造和油气资源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科学钻探 菊石 吴家坪阶 格里斯巴赫阶 南黄海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科学目标及初步成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兴伟 张训华 +3 位作者 吴志强 肖国林 侯方辉 刘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的主要目标为第四纪及其环境演化,CSDP-2井则瞄准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CSDP-2井的科学目标为揭示中—古生界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构造演化,详细标定钻遇地层的地球物理性质,系统评价其油气生储盖特征,以及开发和探索钻探与井中观测等技术。CSDP-2井完井深度2 843.18m,创造了全球陆架全取心钻探的最深记录,综合取心率97.7%,其中中—古生界取心2 198.10m,取心率99.3%,先后钻遇第四系—新近系,下三叠统青龙组,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和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坟头组和高家边组。初步建立钻遇中—古生界的岩性剖面、地球物理性质剖面、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格架,厘定印支期和加里东期两个不整合面,以及孤峰组和龙潭组之间的断层滑脱面,并通过对烃源岩系统评价发现4套好的烃源岩。下一步工作将在进一步厘定地层年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沉积环境演化、构造和热演化历史,以及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古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科学钻探 南黄海 中—古生界 油气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晓华 张训华 +2 位作者 吴志强 郭兴伟 肖国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69-2379,共11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分析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的岩心、测井和相应多道地震资料基础上,明确了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在新近系充填沉积之下,依次发育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下段、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二叠系下统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群和志留系高家边组、奥陶系.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分析与区域地质认识,确定了地震反射界面T2、T8、T9、T10、T11的反射特征与对应的地质界面.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整体受南黄海构造运动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加里东运动造成志留系上统及中下泥盆统沉积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中部隆起广泛发育,厚度大,二叠系最大沉积厚度约1900m,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局限,主要保存下三叠系,地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中部隆起 中-古生界 地层分布 大陆架科学钻探
下载PDF
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夏季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形成和季节演变过程中作用的化学水文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韦钦胜 于志刚 +2 位作者 葛人峰 王辉武 王保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0-905,共16页
基于南黄海西部海域的四季水文和营养盐调查资料,从化学水文学的视角研究了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南黄海冷水团及其西部冷中心形成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南黄海冷水团与青岛冷水团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夏季黄海冷水团西部冷中心的形... 基于南黄海西部海域的四季水文和营养盐调查资料,从化学水文学的视角研究了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南黄海冷水团及其西部冷中心形成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南黄海冷水团与青岛冷水团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夏季黄海冷水团西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春季南黄海西部沿岸流沿陆架锋面南下流动。黄海西部沿岸流南下携带的冷水对春季青岛冷水团以及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夏季南黄海西部冷水团及其冷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首先在青岛冷水团附近海域孕育,并在夏季发展为黄海冷水团的西部冷中心。入秋后,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开始消退,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也重新携带冷水南下,并逐渐为翌年的青岛冷水团水、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以及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提供来源,由此形成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底层冷水的季节性演替。本研究深化了对黄海西部沿岸流和南黄海冷水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南黄海西部冷水团水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西部沿岸冷水 黄海冷水团 青岛冷水团 中层冷水 陆架锋 化学水文学
下载PDF
黄海西南部陆架锋区锋断面环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7
9
作者 毕亚文 赵保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1-64,共4页
浅水陆架锋是近岸混合区与外海层化区的分界面,对近海海雾形成、渔业生产及污染扩散有重要影响。赵保仁根据实测SST资料利用Simpson-Hunter参量提出黄海沿岸区域存在潮混合控制的浅水陆架锋,他还进一步指出,黄海沿陆架锋与冷水团边界区... 浅水陆架锋是近岸混合区与外海层化区的分界面,对近海海雾形成、渔业生产及污染扩散有重要影响。赵保仁根据实测SST资料利用Simpson-Hunter参量提出黄海沿岸区域存在潮混合控制的浅水陆架锋,他还进一步指出,黄海沿陆架锋与冷水团边界区是黄海的主要上升流区,即锋面上升流区,夏季黄海西部沿岸存在沿冷水团锋面南下的强流。James用这一诊断模型讨论过锋区环流情况,Garret等用的是半诊断模型。他们均得出垂直于锋面的断面内在锋区附近存在着双环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锋 黄海 环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南黄海陆架区首钻300m选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珊珊 吴志强 +2 位作者 郭兴伟 张训华 温珍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8,共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科学钻探 钻孔孔位选取 第四纪标准地层层序 岩性预测 南黄海陆架区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鑫 刘毅 +4 位作者 程文翰 贾楠 李超伦 孙松 孙立广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356-361,共6页
沉积物磁化率已被广泛用于古气候重建,但在黄东海陆架区,其在短时间尺度气候演化中的指示意义仍不明确,原因之一是目前尚缺乏对现代沉积物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测定黄东海陆架区81个点位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得到... 沉积物磁化率已被广泛用于古气候重建,但在黄东海陆架区,其在短时间尺度气候演化中的指示意义仍不明确,原因之一是目前尚缺乏对现代沉积物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测定黄东海陆架区81个点位表层沉积物的磁化率,得到该区域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黄海北部磁化率较低,与其物源主要为来自黄河/黄河故道的泥沙有关:黄海南部及东海磁化率较高,为长江口高磁化率物质输入所致;长江口以东远岸(31°~33°N,123°~125°E)的高磁化率区可能受地形控制。因此,在黄东海陆架区不同区域,磁化率反映的环境信息有所差别。本研究可为磁化率在陆架区沉积物物源分析和短时间尺度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黄海 东海 陆架区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缘南北向深大断裂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英会 黎津 余学中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18-519,525,共3页
通过对航磁资料的深入研究,首次在东海陆架盆地西缘圈定出1条南北向深大断裂,为陆架盆地控盆深大断裂;推断了该断裂的形成时期,并就这条断裂对火成岩及构造走向的控制作用、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航磁 东海陆架盆地 西缘深大断裂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CSDP-2井志留系——石炭系岩石学特征及其沉积相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小惠 张训华 +2 位作者 蔡来星 郭兴伟 李文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4,共12页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科学钻探 南黄海盆地 志留系—石炭系 岩石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施工技术 被引量:10
15
作者 董海燕 单文军 +2 位作者 宋世杰 蒋睿 李艳宁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341,共8页
本文介绍了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工程CSDP-02井施工概况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海域岩心钻探钻井施工平台的建设;超前卡簧座加拦簧技术;高密实度砂层钻头内径镶合金保径技术;底喷式钻头技术;三层管钻具和MBM盐水泥浆技术。通过对... 本文介绍了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工程CSDP-02井施工概况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海域岩心钻探钻井施工平台的建设;超前卡簧座加拦簧技术;高密实度砂层钻头内径镶合金保径技术;底喷式钻头技术;三层管钻具和MBM盐水泥浆技术。通过对以上难点的解决,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钻井井深2843.18m(钻台至海底33.30m),实际进尺2809.88m,并完成了测录井等重要工作。为地质钻探在海洋钻探方面迈出重大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大陆架 科学钻探 破碎地层 MBM盐水冲洗液 CSDP-2井
下载PDF
基于CSDP-2井的南黄海海相地层地球物理性质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
16
作者 张升升 吴志强 +5 位作者 朱俊江 郭兴伟 贾仲佳 欧小林 张绍玉 陈瑞雪 《世界地质》 CAS 2022年第3期583-596,606,共15页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的性质与分布特征,既是扬子块体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部分。为探究建立一套可靠的海相地层岩石物性相关模型,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系统测井和岩芯物性测试结果,采用对...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的性质与分布特征,既是扬子块体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部分。为探究建立一套可靠的海相地层岩石物性相关模型,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系统测井和岩芯物性测试结果,采用对比归纳和综合校正的方法对海相沉积层的岩石物性、层位标定以及油气储集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相地层存在8个区域地震反射波组和6个电性层;T_(10)反射界面对应的是二叠系栖霞组的底界;下志留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局部砂岩层段发育有低渗能力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相地层 大陆架科学钻探 地球物理性质 层位标定
下载PDF
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对碳平衡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文琪 刘诚刚 +6 位作者 蔡昱明 翟红昌 乐凤凤 王斌 寿鹿 陈全震 杜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5,共12页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的变化范围为1.61~834.84mgC/(m^(3)·d),年均为(184.53±154.21)mgC/(m^(3)·d),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黄东海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尤其是在夏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贡献;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硅酸盐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群落呼吸率与初级生产力,得到研究海区水柱总体呈现异养状态;部分站位表层或10 m水层呈现出自养状态。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研究显示,黄东海陆架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碳汇区域。研究提出,黄东海陆架碳平衡总体异养、却为碳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吸收CO_(2)高于呼吸产生CO_(2),常表现为自养和碳汇;但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外源有机碳输入为次表层以下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碳,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产生的CO_(2)高于初级生产吸收的CO_(2),呈现异养。当台风等物理外力破坏水层结构使水体混合时,次表层及以下的CO_(2)将释放到大气中,表现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 陆架海 碳平衡 黄东海
下载PDF
南黄海大陆架科钻CSDP-02井第四系、新近系地层海水冲洗液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宋世杰 李晓东 陈师逊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7年第4期10-13,共4页
针对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第四系、新近系地层,通过室内实验,以多功能剂(MBM)和抗盐共聚物(GTQ)为主要处理剂,选出适合第四系、新近系地层的冲洗液配方,并在CSDP-02井海上施工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钻探施工在第四系、新近... 针对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第四系、新近系地层,通过室内实验,以多功能剂(MBM)和抗盐共聚物(GTQ)为主要处理剂,选出适合第四系、新近系地层的冲洗液配方,并在CSDP-02井海上施工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钻探施工在第四系、新近系地层中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 第四系地层 新近系地层 海水冲洗液 多功能剂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D7岩芯的沉积年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晓霞 逄礴 +3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0-555,561,共7页
南黄海西部陆架的浅表层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年代地层框架的构建是古环境与气候研究的基础,年代地层框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的准确程度。本项研究通过分析沉积岩芯的粒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明确研究区域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处于连续... 南黄海西部陆架的浅表层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年代地层框架的构建是古环境与气候研究的基础,年代地层框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的准确程度。本项研究通过分析沉积岩芯的粒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明确研究区域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处于连续不间断的稳定沉积状态;并根据有孔虫的14C同位素获取本岩芯的沉积速率为0.0 164 cm/a,从而获取岩芯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的沉积年代为(309-5 248)cal.aBP;并进一步根据岩芯沉积物中元素的年代记录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信息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获取的沉积年代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年代学 沉积物物源 古气候变化 AMS14C 南黄海西部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