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Prediction of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for the Deep Jurassic in the Eastern Kuqa Depression,Tarim Basin 被引量:15
1
作者 ZOU Caineng JIA Jinhua +1 位作者 TAO Shizhen TAO Xiaow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73-1186,共14页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at present are mainly structure traps in Cretaceous-Tertiary.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ountain distribution an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Jurassic ...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at present are mainly structure traps in Cretaceous-Tertiary.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ountain distribution an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Jurassic in the eastern Kuqa Depression has been in a state of semi-stagnation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Yinan-2 gas reservoir.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reservoirs' and the re-analysis of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Yinan-2 gas reservoir and regional natural gas in the eastern Kuqa Depressio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ep Jurassic has good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s well 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forming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The boundary of the Yinan-2 gas reservoir is not controlled by a structural spillpoint.The downdip part of the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gas,while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is filled by water and forming obvious inverted gas and water.The gas reservoir has the normal temperat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which formed in the near source or inner-source.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Yinan-2 gas reservoir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The deep Jurassic in the eastern Kuqa Depression has multisets of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which comprise interbedd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These assembl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elf-generation,self-preserving and self-coverage model.Reservoir sandstones and coal measure mudstones are interbedded with each other at a large scale.As the source rocks,Triassic-Jurassic coal measure mudstones distribute continuously at a large scale and can generate and expel hydrocarbon.Source rocks contact intimately with the overlying sandstone reservoirs.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natural gas charged continuously and directly into the neighboring reservoirs.Petroleum migrated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over short distances.With ultra-high pressure and strong charging intensity,natural gas accumulated continuously.Reservoirs are dominated by sandstones of braided delta facies.The sand bodies distribute continuously horizontal.With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the reservoirs are featured by strong heterogeneity.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sandstones of the interior depression tend to be relatively tight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structure stress weakness.Thus,it is predicted that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of ultra-high pressure may exist in the deep formations of the eastern and even the whole Kuqa Depression.So,it is worth evaluating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ing condition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 deep Jurassic eastern Kuqa Depression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Zou Caineng Gong Yanjie +1 位作者 Tao Shizhen Liu Shao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cks and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Xul Member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he Xu2 Member are thick (Xul Member: 40 m, Xu2 Member: 120 m) and are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in this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drilled wells show that the widespread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are charged with natural gas. Therefore, th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ar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The accumulation of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an adequate driving force o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this simulation, the natural gas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moves tbrward with no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PMP), and the natural gas saturation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 Xu2Member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gas tightness of continuous annealing furnaces
3
作者 Hu Guangkui Song Ruhua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CAS 2008年第1期41-45,共5页
When a cold rolled strip is being treated in a continuous annealing furnace which is full of protective gas, the gas tightness of the furnace body, the connected facilities and the gas channel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 When a cold rolled strip is being treated in a continuous annealing furnace which is full of protective gas, the gas tightness of the furnace body, the connected facilities and the gas channel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hat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duct's surface quality and shows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design, the manufacture and the installation. By 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of the gas tightness of a vertical annealing furnace in the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this thesis evaluates the gas tightness indicator and gas tightness related level of the furnace body and the circulation duct, while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technologies of negative-pressure leak detection and sea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annealing furnace gas tightness leak detection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展布模式
4
作者 戴金星 董大忠 +7 位作者 倪云燕 龚德瑜 黄士鹏 洪峰 张延玲 刘全有 吴小奇 冯子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678,共12页
在阐述美国和中国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年产量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致密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展布的研究沿革,分析页岩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展布特征及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研究表明:(1)美国致密砂岩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由2008年的... 在阐述美国和中国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年产量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致密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展布的研究沿革,分析页岩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展布特征及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研究表明:(1)美国致密砂岩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由2008年的35%降至2023年的8%左右;美国页岩气2023年产量为8310×10^(8)m^(3),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由2000—2008年的5%~17%升至2023年的70%以上。(2)中国致密砂岩气占天然气总产量比例由2010年的16%升至2023年的28%以上;2012年中国开始生产页岩气,2023年产量达250×10^(8)m^(3),约占天然气全国总产量的11%。(3)页岩气藏展布模式为连续型,根据页岩气藏是否有断层切割及断距与气层厚度的关系,连续型页岩气藏可分为连续式和断续式两种。(4)与以往大部分学者认为致密砂岩气藏展布模式为连续型的认识不同,致密砂岩气藏展布模式不是连续型;根据圈闭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可分为岩性型、背斜型和向斜型3种。(5)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和埃及Obavied次盆的致密砂岩气为煤成气,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和阿曼迦巴盐盆地的致密砂岩气为油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致密砂岩气 气藏特征 连续型成藏 岩性型成藏 背斜型成藏 向斜型成藏 煤成气 油型气
下载PDF
含参量一阶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状态的几个性质
5
作者 陈章红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87,共4页
文章针对含参量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研究其参变量对系统状态的影响,并探求含参变量的微分系统状态的性质。基于参变量集合的特点和点集Hausdorff距离,主要得到以下两方面的结果:其一,在参变量集非空条件下,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状态集是... 文章针对含参量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研究其参变量对系统状态的影响,并探求含参变量的微分系统状态的性质。基于参变量集合的特点和点集Hausdorff距离,主要得到以下两方面的结果:其一,在参变量集非空条件下,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状态集是凸紧的;其二,在Hausdorff距离意义下,含参量时变常微分系统的状态依时间是连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时变常微分系统 含参变量 系统状态 凸紧 连续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正望 张航 +1 位作者 张晓丽 曾令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一直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因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致密气勘探一直未引起重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测试的两口井均获高产... 一直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因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致密气勘探一直未引起重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测试的两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出川东向斜区须家河组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从烃源、储集与构造等地质条件入手,分析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以期揭开川东地区致密气勘探新局面,研究认为:(1)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烃源主要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生烃强度大,具有“双源供烃”的特点,具备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基础;(2)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基质孔隙欠发育,优质储层主要表现为“缝砂体”,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大面积分布的储集砂体与准连续分布的裂缝为形成规模性“缝砂体”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储集条件优越;(3)川东北地区须五段气藏具有“双源供烃、两期成藏、准连续性分布”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因此,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面积“准连续性”气藏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对推动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向斜区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北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致密气 地质特征 双源供烃 准连续性气藏
下载PDF
连续型K-g-框架的一些构造方法
7
作者 余鑫 林丽琼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4,共6页
给出连续型(紧)K-g-框架的若干构造方法.利用正算子给出连续型K_(1)-g-框架与连续型g-Bessel族(连续型K_(1)-g-框架)的算子摄动的和成为连续型K 2-g-框架的充分条件,给出连续型K_(1)-g-框架的算子摄动成为连续型K 2-g-框架的充要条件.... 给出连续型(紧)K-g-框架的若干构造方法.利用正算子给出连续型K_(1)-g-框架与连续型g-Bessel族(连续型K_(1)-g-框架)的算子摄动的和成为连续型K 2-g-框架的充分条件,给出连续型K_(1)-g-框架的算子摄动成为连续型K 2-g-框架的充要条件.也给出两个连续型g-Bessel族的算子摄动的和成为连续型紧K-g-框架的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BERT空间 连续型K-g-框架 连续型紧K-g-框架 连续型g-Bessel族
下载PDF
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 被引量:82
8
作者 赵靖舟 李军 +5 位作者 曹青 白玉彬 耳闯 王晓梅 肖晖 吴伟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3-583,共11页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致密气 致密油
下载PDF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被引量:301
9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0 位作者 陶士振 李伟 吴松涛 侯连华 朱如凯 袁选俊 王岚 高晓辉 贾进华 郭秋麟 白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6,共14页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发育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油气 纳米技术 源储共生致密油气 非常规油气 致密油 致密气 页岩气 页岩油 连续型油气聚集
下载PDF
含油气致密储层纳米级孔喉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智 邹才能 +4 位作者 吴松涛 陶士振 侯连华 朱如凯 袁选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从毫-微米级孔喉圈闭油气,向微-纳米级孔喉连续型油气延伸,是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趋势,加强对非常规油气储层微观表征研究意义重大.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重构等先进技术,在含油气致密泥页岩、砂岩和灰岩储层中发现孔... 从毫-微米级孔喉圈闭油气,向微-纳米级孔喉连续型油气延伸,是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趋势,加强对非常规油气储层微观表征研究意义重大.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纳米计算机断层扫描重构等先进技术,在含油气致密泥页岩、砂岩和灰岩储层中发现孔径小于1μm的纳米级孔喉系统普遍发育.研究发现,在非常规源储共生层系油气储层内,纳米级孔喉是储集空间的主体,占储集空间总体积的70%~80%,微米到毫米级孔隙、裂缝等储集空间仅局部发育.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主体孔径为20~500 nm,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 nm,页岩油储层孔径为30~400 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 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 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 nm.油气水在纳米级孔喉系统中,渗流能力差,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泥页岩烃源层中可能滞留了占总生烃量30%~40%的油气资源,近源致密砂岩、灰岩等储层中可能聚集了20%~30%的油气资源,纳米级孔喉储集空间中很可能聚集了超乎想象的巨量油气资源.非常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系统的发现,改变了对油气储层微观孔隙空间的传统认识,对认识非常规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连续聚集的地质特征,拓展资源潜力有重要战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孔喉 致密储层 致密油 致密气 页岩油 页岩气 连续型油气聚集
下载PDF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被引量:1089
11
作者 邹才能 朱如凯 +9 位作者 吴松涛 杨智 陶士振 袁选俊 侯连华 杨华 徐春春 李登华 白斌 王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3-187,共15页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页岩系统油气 纳米油气 致密油 致密气 页岩气 页岩油 连续型油气聚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 被引量:149
12
作者 赵靖舟 白玉彬 +1 位作者 曹青 耳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1-827,共17页
文中将致密油藏定义为储层致密、只有经过大型压裂改造等特殊措施才可以获得经济产量的烃源岩外油藏,其绝对渗透率约小于2×10-3μm2,孔隙度约小于12%。以往普遍认为,致密油藏属于连续型油气聚集,为非常规油气之一类。研究表明,鄂... 文中将致密油藏定义为储层致密、只有经过大型压裂改造等特殊措施才可以获得经济产量的烃源岩外油藏,其绝对渗透率约小于2×10-3μm2,孔隙度约小于12%。以往普遍认为,致密油藏属于连续型油气聚集,为非常规油气之一类。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三叠系延长组中、下组合主要为致密和近致密砂岩油藏,其成藏模式既非以往认为的典型的常规岩性油藏,又非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油藏,而是介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或连续与不连续型油气聚集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中称之为准连续型油藏或油气聚集。它主要具有以下成藏特征:①油藏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无明确边界;②大面积生烃,高强度充注;③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④圈闭介于常规圈闭与无圈闭之间,为非常规圈闭;⑤油、水分异差,无明显边、底水;⑥油藏压力系统复杂,且多具负压异常;⑦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近距离运移成藏;⑧油藏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和储层控制,构造影响小;⑨保存条件好,油藏变化小;⑩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的提出,预示着这类油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传统的地质研究和勘探思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连续型油藏 致密油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近源运聚的证据剖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曹锋 邹才能 +1 位作者 付金华 杨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7-86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是中国最大的非常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探讨其天然气分布与聚集机制可为非常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区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和储层、古构造背景等方面的间接证据包括: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生气强...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是中国最大的非常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探讨其天然气分布与聚集机制可为非常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区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和储层、古构造背景等方面的间接证据包括: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生气强度高值区,天然气组分未发生明显的混合效应,含气饱和度远离源岩明显减少,天然气碳同位素反映与原地烃源岩来源相同、成熟度一致的特征;储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硅质胶结和钙质胶结3种主要的致密化成岩作用,储层完成致密化过程、形成低孔渗、细孔喉致密储层的时间(Ro小于1.3%,早白垩世早期)要早于天然气大量生成的时间(Ro为1.5%~2.5%,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初期);晚侏罗世到现今古构造坡降都较为平缓,缺乏形成较高垂直连续气柱的条件,综合多方面的证据,论证了现今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分布聚集为近源短距离运聚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近源运聚 非常规连续型致密气 苏里格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田成藏模式 被引量:135
14
作者 赵靖舟 付金华 +6 位作者 姚泾利 刘新社 王宏娥 曹青 王晓梅 马艳萍 凡元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37-52,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主要赋存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中,且广泛分布于上古生界中下组合特别是二叠系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大气田既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气藏,又非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气藏,而是介于常规与非...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主要赋存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中,且广泛分布于上古生界中下组合特别是二叠系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大气田既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气藏,又非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气藏,而是介于常规与非常规或不连续型与连续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称之为准连续型天然气聚集。其主要特点是:天然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无明确气藏边界;圈闭介于常规圈闭与无圈闭之间,主要由非常规岩性圈闭和动力圈闭组成;气水分布复杂,无明显边、底水;天然气运移为非浮力驱动,近距离成藏。这种大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和储层等因素控制,其中优质烃源岩的大面积分布是控制致密砂岩大气田形成和分布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为近距离运移成藏,加之致密储层本身同时可起到一定封盖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大气田形成的生气强度下限可以低至10×108 m3/km2左右。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模式的提出,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准连续型成藏模式的确认,也意味着传统的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及勘探理念在鄂尔多斯盆地并不完全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大气田 致密气 准连续型聚集
下载PDF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 被引量:500
15
作者 邹才能 朱如凯 +5 位作者 白斌 杨智 吴松涛 苏玲 董大忠 李新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7-1864,共8页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次发现了小于1μm的油气纳米孔。其中,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以颗粒内孔、自生矿物晶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喉道呈席状、弯曲片状,孔隙直径范围10~1000nm,主体为300~900nm;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以有机质内孔、颗粒内孔及自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隙直径范围5~300nm,主体为80~200nm。纳米级孔是致密储层连通性储集空间的主体。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现,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为认识常规油气局部富集,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的地质特征、研究连续型油气聚集机理、增加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纳米孔 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 致密油气 纳米油气 连续型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与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2
16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9 位作者 杨智 袁选俊 朱如凯 侯连华 贾进华 王岚 吴松涛 白斌 高晓辉 杨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322,共11页
全球油气勘探目标的转移和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从毫-微米孔喉的圈闭油气,逐渐向纳米孔喉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发展的趋势。近十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致密气、煤层气、重油、沥青砂等已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全球油气勘探目标的转移和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从毫-微米孔喉的圈闭油气,逐渐向纳米孔喉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发展的趋势。近十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致密气、煤层气、重油、沥青砂等已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致密油成为亮点领域,页岩气成为热点领域。中国致密气、页岩气、致密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油页岩、天然气水合物、油砂矿等有重要进展。中国非常规油气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陆相敞流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砂体、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湖相碳酸盐岩等,提供了湖盆中心储集体形成和分布的理论依据;创新发展了连续型油气聚集理念,明晰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10个基本地质特征和2项关键标志,为大面积非常规油气规模勘探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表征了致密油气储层的纳米级微观孔喉结构,首次发现了纳米孔喉中油气的赋存,推动了纳米孔喉中油气流动机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随着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概念,并指出这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油气聚集 非常规油气 纳米级孔喉 湖盆中心储集体 致密气 致密油 页岩气 纳米油气
下载PDF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被引量:240
17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12 位作者 袁选俊 朱如凯 董大忠 李伟 王岚 高晓辉 公言杰 贾进华 侯连华 张光亚 李建忠 徐春春 杨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82,共14页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论述了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油气藏 非常规圈闭油气藏 砂质碎屑流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下载PDF
四川合川—潼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模拟 被引量:30
18
作者 郭秋麟 李建忠 +3 位作者 陈宁生 胡俊文 谢红兵 高晓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9-417,共9页
烃源岩生气产生的超压是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的主要驱动力,提出烃源层生气增压定量计算模型,建立致密砂岩气藏动力平衡方程,制定致密砂岩气成藏模拟流程,并模拟了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须一段生气量及其引起的烃源岩超压史。模拟结果证实... 烃源岩生气产生的超压是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的主要驱动力,提出烃源层生气增压定量计算模型,建立致密砂岩气藏动力平衡方程,制定致密砂岩气成藏模拟流程,并模拟了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须一段生气量及其引起的烃源岩超压史。模拟结果证实:①烃源层生气强度决定生气增压的大小,储集层物性决定气藏的分布,常规气藏与致密砂岩气藏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均具有互补的特点,前者主要分布于孔隙度大于7%的局部构造高点;后者主要分布于孔隙度较低的构造相对低部位且靠近生气量大的烃源层;②从最大埋深(距今65 Ma)到现今的抬升过程中,由于地层水压力降低,气水压差增大,致密砂岩气运移更远,聚集量增大,但常规气基本不发生运移,聚集量也未增大;③须二段致密砂岩气量是常规气量的5.9倍,未发现资源主要为致密砂岩气,分布在合川的东北部、潼南北部和潼南的东南部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成藏模拟 地层压力 连续型气藏 资源评价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连续型致密气形成过程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智 付金华 +4 位作者 刘新社 吴松涛 林森虎 王岚 王怀厂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1-233,共13页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叠置连片分布、多层位普遍含气,是典型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利用生排烃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岩矿观察、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共同约束验证,综合分析相关成藏要素,探索恢复盆地大面积致密砂...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叠置连片分布、多层位普遍含气,是典型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利用生排烃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岩矿观察、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共同约束验证,综合分析相关成藏要素,探索恢复盆地大面积致密砂岩气形成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苏里格气田具有稳定平缓构造面貌(晚侏罗世至今,苏里格地区古构造坡降速一般为3-6 m/km)、高成熟煤系源岩广布式生排烃气和大面积致密砂岩储层叠置分布的成藏地质背景(生气强度大于1 600 kg/m2、砂体厚度大于15m的源储接触面积可达2.35×104km2,占苏里格气田面积的78%);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苏里格气田具有规模充注和连续聚集的成藏特征;早白垩世晚期以后,其成藏特征缓慢调整,最终形成大面积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成岩成藏耦合关系和源储共生紧密接触,共同决定了苏里格气田近源连续聚集的成藏模式.近生气中心区的致密储集砂体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致密储层 生气强度 非常规油气 同位素 煤成气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致密油发现、特征及潜力 被引量:65
20
作者 杨智 付金华 +4 位作者 郭秋麟 林森虎 陈宁生 潘松圻 李士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5,共7页
中国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现全球第一个陆相工业致密油田。不同于北美海相页岩层系液态烃,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层是湖相沉积,致密油主要赋存于湖盆中部延长组7段中上部致密砂岩储层中,具有砂体复合叠置(厚度为20~70m)、储层致... 中国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现全球第一个陆相工业致密油田。不同于北美海相页岩层系液态烃,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层是湖相沉积,致密油主要赋存于湖盆中部延长组7段中上部致密砂岩储层中,具有砂体复合叠置(厚度为20~70m)、储层致密(孔隙度为6%~12%、渗透率小于0.3m D)、脆性矿物含量高(70%~80%)、原油充满程度高(含油饱和度为60%~80%)、原油品质高(地层条件下原油密度约为0.70~0.75g/cm^3)、低压低产(地层压力系数为0.6~0.8、单井日产几吨到十几吨)、大面积连续分布(分布面积为3×10~4km^2)等地质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地质特征与钻探资料,利用致密油"甜点区"分布预测法,评价出长7段原地资源总量为42.3×10~8t,平均资源丰度约为15×10~4t/km^2,分布面积为2.9×10~4km^2。第一个陆相致密油田的发现与整体开发,对于类似陆相坳陷盆地规模利用低品位致密油资源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致密油 连续型石油聚集 甜点区评价 资源潜力 页岩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