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
作者 邹锦青 徐静 +2 位作者 房青 李科蕾 江潇潇 《海外英语》 2010年第9X期190-192,共3页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functions in their language,but the basic form and content have a big differenc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functions in their language,but the basic form and content have a big differenc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definition of phatic communion,explains that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tic COMMUNION CULTURE DIFFERENCE contrastive study english chinese
下载PDF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2
作者 戴燕 《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第S3期100-100,共1页
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with an attempt to explore and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the hope of enlightening and g... 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with an attempt to explore and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the hope of enlightening and guiding English learners a bit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translation studi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EUPHEMISM english chinese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3
作者 Hongmei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10期51-53,共3页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sis system.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markup languages are mainly pragmatic, which have procedural meaning and no conceptual meaning. Markednes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ymbols,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social life and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 thu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mark. The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nou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ategory of nouns and the opposite nouns. However, Chinese nouns have no stri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mark phenomenon and analyz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Phenomena of Markednes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xemplifi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
作者 佘波 《科技信息》 2011年第25期175-176,共2页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xemplifi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Language is not only a part of culture but also the carrier and container of culture.As a mirror of culture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xemplifi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Language is not only a part of culture but also the carrier and container of culture.As a mirro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ulture.Language also exerts its influence on culture.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学习 关联 语言与文化 英文与中文
下载PDF
Macroscopic Contrast of English,Chinese and the Shui Languag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ought Patterns
5
作者 常迪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2期230-231,共2页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ought patterns among English,Chinese and the Shui language,discussing this topic from macroscopic,giving a brief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on macroscopic of English,...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ought patterns among English,Chinese and the Shui language,discussing this topic from macroscopic,giving a brief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on macroscopic of English,Chinese and the Shui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english chinese the Shui languag
下载PDF
Contrastive Analysis:A Phonetic Case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冬丽 《海外英语》 2011年第4X期8-10,共3页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arison on Chinese and English sounds under contrastive analysi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at Chinese teachers of English would be better able to foresee their students' difficulty and...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arison on Chinese and English sounds under contrastive analysi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at Chinese teachers of English would be better able to foresee their students' difficulty and consequently be better able to do their teaching plan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analysis chinese and english PHONETIC comparison
下载PDF
英汉对比角度下张九龄诗歌翻译研究——以《赋得自君之出矣》三个英译本为例
7
作者 杨月粉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6-91,共6页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是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时,如何忠实完美地再现和还原原诗,可从英汉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题材,对比分析原诗与许渊冲、翟理斯和弗莱彻三个...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是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时,如何忠实完美地再现和还原原诗,可从英汉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题材,对比分析原诗与许渊冲、翟理斯和弗莱彻三个英译本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的差异,并从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层面对其差异进行解读,揭示英汉差异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语言差异 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差异
下载PDF
中英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以《唐顿庄园》和20版《花木兰》为例
8
作者 吴伟炜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72-174,共3页
英剧《唐顿庄园》以1912年至1927年为背景,剧情展现了英王乔治五世统治时期英国贵族及其仆人等级森严的人情世故,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国电影20版《花木兰》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奋勇杀敌,成为一名巾帼英雄的... 英剧《唐顿庄园》以1912年至1927年为背景,剧情展现了英王乔治五世统治时期英国贵族及其仆人等级森严的人情世故,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国电影20版《花木兰》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奋勇杀敌,成为一名巾帼英雄的故事。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特征,现代服饰的民族风格取其精华与其具象征性元素,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本文以影视作品《唐顿庄园》和《花木兰》中的人物服饰为立足点,剖析中国和英国发展过程中服饰文化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历史缘由,探讨其所体现的价值意义,希望能给我国服饰设计师以及跨文化交流者在全球化交际中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中英文化 对比研究 价值意义
下载PDF
汉英对比研究之我得 被引量:1
9
作者 潘文国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9-28,111,112,共12页
文章回顾了作者从事汉英对比研究数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果,并总结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三点重要启示:(1)对比研究要有汉语主体意识;(2)对比研究要有历史意识,要以哲学精神为指导;(3)对比研究要“上天入地”,既要重视理论体系建... 文章回顾了作者从事汉英对比研究数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果,并总结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三点重要启示:(1)对比研究要有汉语主体意识;(2)对比研究要有历史意识,要以哲学精神为指导;(3)对比研究要“上天入地”,既要重视理论体系建设,也要注重实际应用。理论建设要志存高远,实际应用包括发掘民族语言特色、语言教学和语际翻译三个方面。对中国研究者来说,第一条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语言研究 研究主体性 历史与哲学 理论与应用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许高渝 王之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5,共6页
20世纪 3 0年代至 40年代 ,赵元任等学者已经开始对英汉语音的异同进行研究。自那时起 ,英汉语音对比成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涉及发音语音学、音位系统构成、语流中的音变、音节、音高体系以及重音和节奏等七个方面 ... 20世纪 3 0年代至 40年代 ,赵元任等学者已经开始对英汉语音的异同进行研究。自那时起 ,英汉语音对比成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涉及发音语音学、音位系统构成、语流中的音变、音节、音高体系以及重音和节奏等七个方面 ,其中绝大部分成果为英语和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对比分析 ,但也有一些成果是对英语和汉语主要方言的比较 ,个别成果从历时的角度对英汉语音的异同进行了讨论。尽管我们在英汉语音对比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依靠实验手段的研究十分不够 ,生成音系学的汉英对比也尚无人涉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语音对比 英汉方言比较 英汉语言异同史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菊泉 郑立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共6页
近10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理论建设有所建树;(2)"化入—创生"初见成效;(3)宏观研究进展明显;(4)个性研究不断深入,共性探索得到重视;(5)寻求解释形成风气等方面。然而这一领域要继续发展,还得... 近10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理论建设有所建树;(2)"化入—创生"初见成效;(3)宏观研究进展明显;(4)个性研究不断深入,共性探索得到重视;(5)寻求解释形成风气等方面。然而这一领域要继续发展,还得在中西结合以及改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上狠下功夫,尤其是要加强汉语以及语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研究 进展 回顾
下载PDF
英语学习中母语语音负迁移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阮倩 黄鹢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0-112,共3页
"母语语音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从探讨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入手,揭示英汉语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英汉语音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认知能促使中国学生... "母语语音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从探讨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入手,揭示英汉语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英汉语音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认知能促使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纠音,因此笔者认为在语音教学实践中引入英汉语音对比的相关知识及其研究成果将能有效地降低中国学生母语语音对目的语的干扰作用,从而提高语音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负迁移 英语语音教学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
下载PDF
词汇化拟人和修辞性拟人——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邵志洪 邵惟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拟人可以分为两类:词汇化拟人和修辞性拟人。英汉语法特征与语言心理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词汇化拟人功能的差异:英语动词系统中拟人表现法词化程度高,而汉语指称系统中拟人表现法词化程度高。就词汇化拟人而言,英汉语是不完全对应的。... 拟人可以分为两类:词汇化拟人和修辞性拟人。英汉语法特征与语言心理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词汇化拟人功能的差异:英语动词系统中拟人表现法词化程度高,而汉语指称系统中拟人表现法词化程度高。就词汇化拟人而言,英汉语是不完全对应的。至于修辞性拟人,英汉语则具有共性。汉译英中拟人的转换,要根据语言的习惯,并不一定是从拟人向非拟人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人 英汉对比 词汇化 修辞 翻译
下载PDF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域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桂玲 杨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5,共6页
在概念隐喻观照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的隐喻化具有普遍性,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向抽象域映射的过程中有时发生转类现象,这体现了空间认知的基础性和在抽象认知中的重要性。描述整体维度的词隐喻映射最为广泛,表... 在概念隐喻观照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的隐喻化具有普遍性,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向抽象域映射的过程中有时发生转类现象,这体现了空间认知的基础性和在抽象认知中的重要性。描述整体维度的词隐喻映射最为广泛,表达同一类别空间义的词隐喻映射有共同的偏好,描述凸显维度的词隐喻映射域有比较强的对应关系,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词义趋向主观化。英语中描述整体维度的两对词表现出不同的隐喻映射偏好,描述垂直维度的词在向时间域和年龄域映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差异,"粗、细"在隐喻映射中与其他词对的语义极向不同。不同文化和语言社区中概念化具有普遍性和可变性,自然语言语义系统兼有普遍性和民族性。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映射方面的共性多于差异,这是因为英、汉语使用者基于相似的身体经验和生存环境用空间量度概念概念化抽象概念,而词汇基本义之间的差异导致隐喻义之间差异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量度形容词 英语 汉语 隐喻映射域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以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被动句对比及其认知阐释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志军 杨小茜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27-28,37,共3页
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迥异,从句法上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通过对两者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试找出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结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对这些共同规律进行解释,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英汉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迥异,从句法上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通过对两者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试找出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结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对这些共同规律进行解释,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英汉被动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句 语料 英语 汉语 表达形式 包法 语篇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双关的英汉对比及其理据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真华 马丽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52,共4页
双关作为修辞语格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可视为语言能指与所指,特别是能指自身分裂与重组的过程,音义的指涉功能通过语言变异得以表达。本文力图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双关使用的对比来探究其语言学理据,心理学理据及其美学理据,探求其修... 双关作为修辞语格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可视为语言能指与所指,特别是能指自身分裂与重组的过程,音义的指涉功能通过语言变异得以表达。本文力图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双关使用的对比来探究其语言学理据,心理学理据及其美学理据,探求其修辞发生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 英汉对比研究
下载PDF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建国 张萍萍 吴碧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91-96,共6页
本文对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做了回顾,指出了当前英汉对比研究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篇章、语用、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观点或值得商榷,或没有反映口译的特色;一些领域还值得进... 本文对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做了回顾,指出了当前英汉对比研究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篇章、语用、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观点或值得商榷,或没有反映口译的特色;一些领域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或仍然没有得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 英汉对比 现状
下载PDF
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161-168,共8页
英语的“heart”和汉语的“心”为对等人体词,均为多义词。细致调查这两个词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展示人们借助不同的认知方式所派生的复杂多义网络。两词在认知上均以转喻为主,隐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 英语的“heart”和汉语的“心”为对等人体词,均为多义词。细致调查这两个词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展示人们借助不同的认知方式所派生的复杂多义网络。两词在认知上均以转喻为主,隐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则可以找到其受文化和语言个性影响的理据。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心”比“heart”能产性更高,使用更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隐喻 一词多义 人体词 英语 汉语
下载PDF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司显柱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48,共4页
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语言特征及差异;然后在质疑译学界同仁将这种差异归于诸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对象等见解基础上论证了翻译主体翻译观的差别才是造成两译本语言差异的深层根源;接着对中西译者翻译观的差异、... 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语言特征及差异;然后在质疑译学界同仁将这种差异归于诸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对象等见解基础上论证了翻译主体翻译观的差别才是造成两译本语言差异的深层根源;接着对中西译者翻译观的差异、形成及根源从分析中西文化入手予以阐释;最后,以中西思维方式为视角,论述了中西译学的不同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译本 中西译学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英汉外来语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6,76,共7页
英语和汉语中的外来语在数量、来源、引进方式和同化机制上存在诸多差异。英语以语形为契合点引进借词,而汉语以语音为契合点引进写音外来语;英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音义关系,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形义关系。英汉外... 英语和汉语中的外来语在数量、来源、引进方式和同化机制上存在诸多差异。英语以语形为契合点引进借词,而汉语以语音为契合点引进写音外来语;英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音义关系,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形义关系。英汉外来语吸引机制背后的动因则有共同之处:两者都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对外来语的同化都是语言核心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且核心机制的任意性/理据性和外来语使用频率同为同化作用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语 英汉对比研究 机制 动因 同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