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词调三分与词学转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水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152,192,共6页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话语,既表现在对词的体性问题的探讨上,也体现在清初不同词派对于词学主张的阐扬和词史观念的表达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调三分 词学转型 格律谱 体性辨析 南北宋之争
下载PDF
《宋诗钞》与清初宋诗风的兴起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共5页
《宋诗钞》的编选、刊刻及流传是清初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宋诗钞》被广泛赠送京师著名诗人,为宋诗风由京师向全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吴之振、吕留良的宗宋诗论,尤其是对江西诗派的推重,大大促进了宗宋诗风兴起的进程。
关键词 清初 唐宋诗之争 《宋诗钞》 宋诗
下载PDF
吴伟业与清初唐宋诗之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吴伟业 唐宋诗之争 梅村体
下载PDF
明代唐宋诗高下之争的重新考察
4
作者 沙先一 叶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9,共7页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论 唐宋诗之争 尊唐抑宋 异调之音
下载PDF
朝鲜文人申靖夏的诗学理念
5
作者 罗春兰 王超凡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0-28,共9页
“宗唐”还是“宗宋”?这一追问曾一度贯穿东亚汉诗界,朝鲜肃宗年间的知名诗人、诗论家申靖夏参与其中发为议论,并结合当时朝鲜诗坛大为流行的“性情”之说与“真诗”创作,推行“诗本忠厚”的主张,追求“冲和简淡”的诗风,于诸家中特为... “宗唐”还是“宗宋”?这一追问曾一度贯穿东亚汉诗界,朝鲜肃宗年间的知名诗人、诗论家申靖夏参与其中发为议论,并结合当时朝鲜诗坛大为流行的“性情”之说与“真诗”创作,推行“诗本忠厚”的主张,追求“冲和简淡”的诗风,于诸家中特为尊崇陶、杜、韩、苏、陆诸家,偏于宋调,同时其论诗又兼采众家,融通唐宋;其诗学理念表现出对中国诗论的借鉴与新变,既承续中国诗学之长,又内生出朝鲜本国特色,自具一种敢破陈见、标举“我东”的强烈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靖夏 性情说 宋代诗话 朝鲜诗论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诗歌用韵中“上去通押”现象研究——以唐代关中诗歌用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柏雪 杨怀源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自初唐始,诗歌中便已存在不容忽视的"上去通押"现象,学界将其与声调演变"浊上归去"联系起来,杨耐思持反对意见。以唐代关中地区诗歌用韵中的"上去通押"情况为例,探讨了诗歌中"上去通押"的性质... 自初唐始,诗歌中便已存在不容忽视的"上去通押"现象,学界将其与声调演变"浊上归去"联系起来,杨耐思持反对意见。以唐代关中地区诗歌用韵中的"上去通押"情况为例,探讨了诗歌中"上去通押"的性质及出现原因,并得出"上去通押"在唐宋古体诗中是一种被承认的诗歌体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去通押 诗歌用韵 唐宋 关中
下载PDF
从“发蒙”到“情辞”:作为批评方法的日本江户“诗语”
7
作者 何振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4,共11页
日本江户诗语文献与诗坛唐宋诗之争呈现双向互动的态势,不同诗派有意通过“诗语”规范初学者的学诗途径、创作风格,“诗语”从最基础的“发蒙之道”上升到“肩随艺文之选”的高度,诗语文献也由基础的实用性转向明确的诗学导向性。然而,... 日本江户诗语文献与诗坛唐宋诗之争呈现双向互动的态势,不同诗派有意通过“诗语”规范初学者的学诗途径、创作风格,“诗语”从最基础的“发蒙之道”上升到“肩随艺文之选”的高度,诗语文献也由基础的实用性转向明确的诗学导向性。然而,以往研究都未注意“诗语”与诗学批评之间的密切关联。事实上,诗语文献直观地反映了诗坛审美倾向从“词华绮丽”到日常化、世俗化转变的过程,拓展了“诗语”的表现形式,引导了汉诗本土化的进程。此外,诗语文献还具体展示了江户诗坛汉诗学习的文献来源,以及江户诗坛汉诗启蒙的变化过程,并为日本近世汉诗作法书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与以往诗学文献不同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语 唐宋诗之争 审美趣味 本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