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Newly Developed Vertical Wells 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and the Conventional SAGD Process
1
作者 M. Shirif A. Alarbah +1 位作者 H. Ibrahim E. Shirif 《Engineering(科研)》 2017年第6期575-590,共16页
A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using the CMG-STAR Simulator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process (VWSAGD) utilizing vertical wells to enhance heavy oil recovery during steam assisted 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using the CMG-STAR Simulator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process (VWSAGD) utilizing vertical wells to enhance heavy oil recovery during 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process which utilized horizontal wells (HWSAGD) 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Two identical reservoir models were simulated for the two processes using 3-Dimensional, black heavy oil model (14° API). Each reservoir type consists of 49 × 49 × 20 grid blocks on a 5-acre model, which incorporated a typical heavy oil reservoir rock and fluid properties taken from the SPE case study, stspe001.dat (CMG 2015 release). A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both processes was performed for the grid density, soaking time, steam quality, bottom hole producing pressure, steam injection rate, reservoir thickness, reservoir area, and horizontal to vertical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More preferable reservoir conditions are those such as high horizontal to vertical permeability ratio, thick reservoir oil zones, as well as improved reservoir recovery for the VWSAGD process. Under unfavorable conditions such as thin reservoir oil zones, an improved reservoir recovery response was limited for the VWSAGD process and could be uneconomical in real field cases.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clude cumulative recoveries, Steam oil ratios, produced water-oil ratio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nd production rat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the new VWSAGD process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e conventional HWSAGD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tical WELLS 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conventional SAGD PROCESS
下载PDF
Pediatric T-tube in adult liver transplantation:Technical refinements of insertion and removal
2
作者 Gabriele Spoletini Giuseppe Bianco +9 位作者 Antonio Franco Francesco Frongillo Erida Nure Francesco Giovinazzo Federica Galiandro Andrea Tringali Vincenzo Perri Guido Costamagna Alfonso Wolfango Avolio Salvatore Agne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1年第12期1628-1637,共10页
BACKGROU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extended-criteria donor organs,the interest around Ttube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LT)was restored whilst concerns regarding T-tuberelated complications persist.AIM To describe in... BACKGROU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extended-criteria donor organs,the interest around Ttube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LT)was restored whilst concerns regarding T-tuberelated complications persist.AIM To describe insertion and removal protocols implemented at our institution to safely use pediatric rubber 5-French T-tubes and subsequent outcomes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adult patients.METHODS Data of consecutive adult LT patients from brain-dead donors,treated from March 2017 to December 2019,were collected(i.e.,biliary complications,adverse events,treatment after T-Tube removal).Patients with upfront hepaticojejunostomy,endoscopically removed T-tubes,those who died or received retransplantation before T-tube removal were excluded.RESULTS Seventy-two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tubes were removed 158 d(median;IQR 128-206 d)after LT.In four(5.6%)patients accidental T-tube removal occurred requiring monitoring only;in 68(94.4%)patients Nelaton drain insertion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our protocol,resulting in 18(25%)patients with a biliary output,subsequently removed after 2 d(median;IQR 1-4 d).Three(4%)patients require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due to persistent Nelaton drain output.Three(4%)patients developed suspected biliary peritonitis,requiring ERCP with sphincterotomy and nasobiliary drain insertion(only one revealing contrast extravasation);no patient requir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r emergency surgery.CONCLUSION The use of pediatric rubber 5-French T-tubes in LT proved safe in our series after insertion and removal procedure refin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t-tube Kehr Biliary fistula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Biliary drainage
下载PDF
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应用FLACS和CPCS分别联合引流阀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王斌 林介 +1 位作者 李园 张志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9期2065-2069,共5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FLACS)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CPCS)联合引流阀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92例,根据最终... 目的探讨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FLACS)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CPCS)联合引流阀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92例,根据最终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FLACS组(n=40)和CPCS组(n=5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等差异,并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时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FLACS组和CPCS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CS组术后1 d和1周BCVA分别为(0.22±0.09)、(0.20±0.08)LogMAR,优于CPCS组[(0.45±0.10)、(0.38±0.10)LogMAR](P<0.05);FLACS组和CPCS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CS组和CPCS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CS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102.32±103.34)、(2088.34±101.21)、(2091.12±100.45)、(2101.43±104.45)和(2095.54±101.44)个/mm^(2),均高于CPCS组[(1720.23±100.20)、(1705.54±98.28)、(1743.34±102.23)、(1802.21±103.32)和(1810.23±102.22)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CS组术后6个月的手术效果优于CP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完全成功率达到77.50%。FLAC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明显低于CPCS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PCS,FLACS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伴白内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青光眼 白内障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 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 引流阀植入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绿色建筑技术在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以某会展建筑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吴会中 赵琛琛 《绿色建筑》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绿色建筑是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推出的一种新的建设理念,是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此理念的关键。以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为例,对其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展开细化分析,提出了适... 绿色建筑是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推出的一种新的建设理念,是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此理念的关键。以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为例,对其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展开细化分析,提出了适宜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措施,可为会展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技术 会展建筑 给排水
下载PDF
Primary duct closure versus T-tube drainage after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a meta-analysis 被引量:22
5
作者 Taifeng ZHU Haoming LIN +2 位作者 Jian SUN Chao LIU Rui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985-1001,共17页
Background and aims: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is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removal of bile duct stones.However,the choice of primary duct closure(PDC)or T-tube drainage(TTD)t... Background and aims: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is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removal of bile duct stones.However,the choice of primary duct closure(PDC)or T-tube drainage(TTD)technique after LCBDE is still controversial.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DC and TTD after LCBDE.Methods:Studies published before May 1,2021 in Pub Med,Web of Science,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to screen ou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and cohort studies to compare PDC with TTD.Meta-analyses of fixed effect and random effect models were performed using Rev Man 5.3.Results:A total of 186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six RCTs and ten cohort studies.Regarding RCTs,the PD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TTD group in terms of operation time,tot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all P<0.05).Based on cohort studies of the subgroup,the PDC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shorter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and limited tot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Statisticall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ile leakage,retained stones,stone recurrence,bile duct stricture,postoperative pancreatitis,other complications,or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between the TTD and PDC groups.Conclusions:Based on the available evidence,compared with TTD,PDC is safe and effective,and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after transductal LCBDE in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rimary duct closure t-tube drainage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产水气井排采工艺进展
6
作者 梁已花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1期60-64,共5页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作为治理气井出水的关键措施,对气田的持续稳产、增加产气量和延长生命周期具有关键作用。造成气井井底积液的原因包括完井液返排不足、气藏的开发特点以及气井间开不连续生产等因素。当前治理气井积液的技术有泡沫排...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作为治理气井出水的关键措施,对气田的持续稳产、增加产气量和延长生命周期具有关键作用。造成气井井底积液的原因包括完井液返排不足、气藏的开发特点以及气井间开不连续生产等因素。当前治理气井积液的技术有泡沫排水、柱塞气举、速度管柱、电潜泵、堵水等常规工艺以及高压气举、井间互联、连续油管等停产井复产工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完善配套设备、降低实施成本、研发适应不同气藏条件的工艺技术等方面。需要根据储层地质特征、测井数据、产水规模、产气量、井筒压力损失情况等关键因素,综合考虑工艺原理、适用性、投资成本、优势与局限性,科学地选择排水采气工艺。将复产工艺与常规工艺相结合,可高效地应对实际生产问题。未来,排水采气工艺将向智能化、多学科融合、长效性与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气井 排水采气 井底积液 常规工艺 复产工艺 智能化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在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冰冰 朱芳丽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硬膜下血肿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硬膜下血肿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和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分数均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负面情绪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微创钻孔引流术 常规护理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
下载PDF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8
作者 古瑞航 许耀伟 骆慧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5期517-518,共2页
目的对比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下置管抽吸... 目的对比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血肿完全消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55%、10.91%,低于对照组的80.00%、27.27%(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可明显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血肿完全消散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改进暗管排水结构型式对排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陶园 王少丽 +1 位作者 许迪 瞿兴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118,179,共7页
提出一种占用耕地少、排水流量较常规暗排大且环境友好的改进暗排。基于室内土柱试验,分析改进暗排在地表积水、土体饱和条件下的排水除涝性能及其机理,提出地表积水土体饱和入渗条件下改进暗排排水流量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改进... 提出一种占用耕地少、排水流量较常规暗排大且环境友好的改进暗排。基于室内土柱试验,分析改进暗排在地表积水、土体饱和条件下的排水除涝性能及其机理,提出地表积水土体饱和入渗条件下改进暗排排水流量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改进暗排可以有效提高暗管排水能力,试验条件下,反滤体宽度为2-6 cm的改进暗排在自由出流条件下的排水流量为常规暗排排水流量的2-3倍;积水层深度相同时,改进暗排排水性能随反滤体宽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土体介质和反滤体的渗透系数差别越大,改进暗排的排水作用越明显。理论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证明提出的理论计算公式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暗排 常规暗排 排水流量 反滤体
下载PDF
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何卫华 车伍 +2 位作者 杨正 李世奇 吕放放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2-47,共6页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措施与城市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化过程中水环境退化,产生严重的水涝、径流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水环境和生态问题。道路作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和重要的排水通道,雨水问题十分突出。针对我国传统道...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措施与城市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化过程中水环境退化,产生严重的水涝、径流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水环境和生态问题。道路作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和重要的排水通道,雨水问题十分突出。针对我国传统道路排水的主要问题,总结国内外道路雨洪控制利用新思路——基于LID/GSI的绿色道路,结合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利用策略,并以杭州余杭塘立交为例,分析道路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雨洪控制利用 绿色道路 传统道路排水 LID/GSI 策略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求解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许家峰 程林松 +1 位作者 李春兰 丁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3-57,共5页
利用微观尺度管流模型,结合普通稠油流变特征,提出了在考虑稠油流变性条件下微观启动压力梯度计算方法。对渤海渤中18块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粘度普通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平均渗透... 利用微观尺度管流模型,结合普通稠油流变特征,提出了在考虑稠油流变性条件下微观启动压力梯度计算方法。对渤海渤中18块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粘度普通稠油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平均渗透率关系,并绘制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图版。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给出了利用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极限泄油半径及合理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计算方法 流变性 启动压力梯度 极限泄油半径
下载PDF
常规稠油水驱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牛刚 周体尧 +2 位作者 李秀生 杨柳 马红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0,共4页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开展了不同驱替压差、不同原油黏度条件下的常规稠油水驱实验研究。水驱实验结果表明,较低压差下驱替时表现出驱替时间长、渗流速度低且比较平稳的特点,当出口含水率较高时产液量才会有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其主...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开展了不同驱替压差、不同原油黏度条件下的常规稠油水驱实验研究。水驱实验结果表明,较低压差下驱替时表现出驱替时间长、渗流速度低且比较平稳的特点,当出口含水率较高时产液量才会有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为常规稠油渗流所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根据不同条件下的产油速度实验结果,提出了水驱过程中稠油非达西渗流的分析方法,并运用实验结果得到了常规稠油的启动压力梯度的表达式,并分析了单井生产过程中有效供给半径的简单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稠油 水驱 非达西渗流 实验 供给半径
下载PDF
DRAINMOD-NⅡ模拟暴雨后稻田排水及氮素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宁 俞双恩 叶兴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140,共5页
为探究暴雨后稻田排水与氮素流失规律,在宿迁市运南灌区试验基地开展了常规与控制灌排模式下暴雨后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的观测试验,并利用DRAINMOD-NⅡ模型模拟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实测结果表明:控制模式与常... 为探究暴雨后稻田排水与氮素流失规律,在宿迁市运南灌区试验基地开展了常规与控制灌排模式下暴雨后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的观测试验,并利用DRAINMOD-NⅡ模型模拟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实测结果表明:控制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排水量减少4.2%-54.9%,NO-3-N负荷减少39.9%-62.9%,NH+4-N负荷减少30.0%-63.3%,表现为次降雨量越大,减排量越大。模拟结果表明:2种模式各次暴雨排水量模拟值的误差均在10.0%以内,4次暴雨排水总量模拟值的误差在5.0%以内;4次暴雨排出的NH+4-N与NO-3-N负荷模拟值常规模式最大误差为6.0%左右,控制模式误差均在5.0%以内,2种模式的相关系数R与效率系数NS指标均较好。采用控制灌排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排水量,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减少NO-3-N和NH+4-N流失;DRAINMOD-NⅡ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暴雨后稻田排水及氮素运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灌排模式 氮素运移 DRAINMOD-NⅡ 模拟
下载PDF
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在乳腺癌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安杰 王鹤令 +4 位作者 姚旭 张志深 梁博 周品一 王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2291-2292,共2页
目的:探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进行引流的患者共70例,其中33例患者进行了传统的加压包扎法引流,37例患者采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引... 目的:探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进行引流的患者共70例,其中33例患者进行了传统的加压包扎法引流,37例患者采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引流,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加压包扎引流相比较,双引流管负压吸引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提高患者舒适度。结论: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引流术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双引流管负压吸引 加压包扎引流术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传统换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瑞 杨壮群 +3 位作者 白转丽 葛平 彭慧子 段辉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7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通过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临床传统换药(CDC)两种方法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临床效果对比,为医院及医疗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入院... 目的:通过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临床传统换药(CDC)两种方法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临床效果对比,为医院及医疗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入院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共218例,其中使用VSD治疗的患者108例,使用CDC治疗的患者11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手术前所需的治疗时间、首次植皮存活率、手术次数、并发症、住院时间、创面愈合等级、再次入院率等临床效果指标。结果:VSD与CDC组手术前所需的治疗时间、首次植皮存活率、手术次数、并发症的发生、住院天数、再次入院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SD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DC组。结论:与临床传统换药相比,VSD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炎症反应较轻,并发症少且轻,明显缩短首次植皮时间,植皮存活率较高,减少手术次数,且再次入院率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医疗费用,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传统换药 四肢软组织缺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排水条件对结构性土中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喻葭临 于玉贞 吕禾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8,共3页
利用人工制备结构性土样进行多组常规三轴试验,重点探讨排水条件对结构性土体破损过程和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排水条件会减缓弱胶结结构性土的破损,从而加速强胶结结构性土的破损,进而影响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以及剪切... 利用人工制备结构性土样进行多组常规三轴试验,重点探讨排水条件对结构性土体破损过程和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排水条件会减缓弱胶结结构性土的破损,从而加速强胶结结构性土的破损,进而影响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以及剪切带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制备结构性土 剪切带 常规三轴试验 排水条件
下载PDF
VSD技术及常规护理对难治性压疮创面的护理效果比较 被引量:16
17
作者 于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及常规护理对难治性压疮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难治性压疮创面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VSD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VSD组患者采用VSD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统计治疗后2、4周创...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及常规护理对难治性压疮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难治性压疮创面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VSD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VSD组患者采用VSD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统计治疗后2、4周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VSD组治疗后2、4周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SD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VSD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配合常规护理对难治性压疮创面的护理效果好,能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压疮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常规护理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管路自制负压系统在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永恒 曹伟 +3 位作者 张恩 祝旭龙 田有伏 李林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0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对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管路自制负压系统穿刺与传统脓肿引流术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29),分别行静脉留置... 目的探讨对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管路自制负压系统穿刺与传统脓肿引流术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29),分别行静脉留置针及输液器管路自制负压系统穿刺和传统脓肿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换药频次、疼痛缓解程度、乳房变形情况及回乳情况。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换药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无乳房变形情况出现,对照组患者5例(17.24%)存在乳房变形,观察组乳房变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回乳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4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脓肿引流术比较,自制负压管路系统治疗乳腺脓肿疗效更显著,可加快脓腔愈合,减轻患者痛苦且明显降低回乳率,美容效果佳,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脓肿 静脉留置针 传统脓肿引流术
下载PDF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与常规引流治疗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7期95-96,共2页
目的研究在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治疗中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与常规引流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9例,观察组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对照组接受常规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 目的研究在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治疗中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与常规引流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比较。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9例,观察组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对照组接受常规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66%,高于对照组的5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可促进骨科患者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 常规引流 骨科创伤 创面感染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孝国 乔善海 徐春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5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手术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8...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手术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80例,按照定位方式的不同分为3D-slicer软件定位组(A组)、CT定位组(B组),各40例,另外选取同时期经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40例为C组,观察3组患者手术指标、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6.27±11.29)min、术中出血量为(77.26±11.36)ml、住院时长为(14.30±4.11)d,B组分别为(103.24±16.96)min、(115.45±21.26)ml、(15.70±4.78)d,C组分别为(149.75±10.32)min、(165.88±23.70)ml、(18.66±4.38)d,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穿刺成功率(40/40,100.00%)明显高于B组(35/40,87.50%),P<0.05;3组患者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血肿量为(4.34±0.92)ml、血肿清除率为(90.86±2.35)%,B组分别为(8.57±1.94)ml、(81.36±3.55)%,C组分别为(12.78±1.83)ml、(78.89±2.14)%,3组患者在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组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A组<B组<C组。结论3D-slicer软件定位经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术中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 常规开颅手术 3D-slicer软件定位 手术指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