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泽县退耕还林持续发展研究
1
作者 李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4期6-8,共3页
文章对曲靖市会泽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与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2014—2019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林地范围,了解退耕还林现状。对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25个乡镇、街道摸底调查和走访,了解农民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 文章对曲靖市会泽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与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2014—2019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林地范围,了解退耕还林现状。对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25个乡镇、街道摸底调查和走访,了解农民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以期为会泽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县 退耕还林 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被引量:63
2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2 位作者 田治威 王娟 林德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1,共10页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全面评价工...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全面评价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论文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方面对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 ,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 ,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影响 评价 指标体系 会泽县 清镇市
下载PDF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10
3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1 位作者 王娟 孔繁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共7页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 经济补偿机制 生态建设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林地、草地与农田土壤干燥化效应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军 陈兵 +4 位作者 李小芳 赵玉娟 次仁央金 蒋斌 胡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9,共10页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和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着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和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53类林地、草地和农田深层土壤湿度的观测,分析比较了各类型区各类林地、草地...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和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着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和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53类林地、草地和农田深层土壤湿度的观测,分析比较了各类型区各类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湿度、土壤水分过耗量、土壤干燥化指数、土壤干层厚度等土壤干燥化效应指标。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湿度平均值依次为6.46%~12.57%、6.49%~11.52%和9.32%~16.00%,均以半湿润区最高,半干旱区居中,半干旱偏旱区最低,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水分过耗量平均值分别为521mm、491mm和30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以半干旱区最高,草地以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高,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高;(2)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依次为39%、42%和96%,分别属于严重干燥化、严重干燥化和轻度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燥化程度以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草地以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平均值依次为881cm、836cm和336cm,林地土壤干层厚度以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厚,草地和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地 草地 农田 土壤湿度 土壤干燥化 土壤干层
下载PDF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春梅 刘艳红 +1 位作者 邵彬 赵景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碳,研究长白落叶松第1个轮伐期间土壤碳量和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12年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 Mg/hm^2,然后逐渐恢复;在退耕21年的时候,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农田的水平,即84.28 Mg/hm^2.21年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造林后33年,土壤碳的增加和减少与生物量碳的累积相比是比较小的,而长期来看(250年),土壤碳库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63.4%.这种情况表明,肥沃的土壤退耕还林后,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颗粒态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对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在0-30 cm土层中,长白落叶松林地和原始林粗颗粒态有机质分别是耕地的2.7和3.4倍,颗粒态碳在土壤总碳中的分配比例是增加的,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在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碳汇 矿质土壤 颗粒态有机质 长白落叶松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淑娟 张伟 +1 位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28-5536,共9页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方法能较准确估算研究区碳密度,R2为0.723;2)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地(19.3 g/kg)转变为牧草(23.5 g/kg,退耕近10a)和草地(34.6 g/kg,退耕30a)的SOC含量均有增加,转变为人工林(17.8 g/kg,退耕8a)的SOC含量略有下降;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研究区土壤碳储量提高了23.43%,退耕后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为2938 t C/km^2;4)种植牧草兼顾固碳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退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退耕还林还草 固碳效益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郭建英 李锦荣 +3 位作者 刘铁军 孙保平 梁占岐 赵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益情况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陶燕格 刘艳华 +2 位作者 宋乃平 马忠玉 罗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42,共7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的对比,得出按照国家理论补助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户的总体收益、调整了农户的收益结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但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原州区 农户收益
下载PDF
退耕还草对土壤水分养分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郭胜利 路鹏 党廷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3-1388,共6页
研究了高原沟壑区 1984~ 1998年种植小麦和退耕种植苜蓿期间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演变。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在不施肥的条件下从 1984年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水分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 ,增施氮磷肥或在氮... 研究了高原沟壑区 1984~ 1998年种植小麦和退耕种植苜蓿期间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演变。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在不施肥的条件下从 1984年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水分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 ,增施氮磷肥或在氮磷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土壤 80~ 2 0 0 cm土层水分有降低趋势 ,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分别提高 14 %~ 6 0 %和 12 %~ 5 5 %。地表植被在 1984年由作物改种苜蓿后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土壤水分由 1984年的 2 0 %逐渐降低至 10 % ,耕层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 2 3%~ 77%和 2 0 %~ 6 8%。无论种植小麦还是退耕种植苜蓿耕层以下土层的有机碳氮含量从 1984年到 1998年变化不大。在雨养农业区 ,水分利用效率是制约土壤水分和养分呈现相反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碳氮 小麦 苜蓿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20
11
作者 蔺鹏飞 张晓萍 +2 位作者 刘二佳 张亭亭 张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水沙关系 响应规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退耕还草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文德 牛俊义 +2 位作者 高玉红 杨小舟 赵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数也由0.809提高到1.015。退耕还草对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牧系统耦合度降低了41.74%,应采取措施提高农牧系统耦合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农业生态系统 能值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发珠 韩新辉 +3 位作者 杨改河 佟小刚 康乐 杜约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52,共6页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0,6.87,4.46Mg/hm2;0—20cm土层的全氮密度比20—60cm平均增加0.08,0.02,0.07Mg/hm2。与坡耕地比较,0—20cm土层在退耕30a中固碳速率为侧柏[0.33Mg/(hm2·a)]>刺槐[0.28Mg/(hm2·a)]>柠条[0.17Mg/(hm2·a)],固氮速率则为刺槐[0.03Mg/(hm2·a)]>侧柏[0.02Mg/(hm2·a)]>柠条[0.01Mg/(hm2·a)],且碳氮固定速率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0~30a不同退耕还林地增加的有机碳、氮平均分别有57%和51%来自0—20cm的土层。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综上,退耕还林土壤表现出显著的提升土壤碳氮的效应,且以侧柏林地固碳能力较佳,刺槐林地固氮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宁南山区旱地苜蓿垄沟集水种植生物群体生长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永平 贾志宽 +3 位作者 刘世新 韩青芳 常克勤 上官周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9-201,204,共4页
皆对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严重短期的黄土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草后,以旱地苜蓿草田生物产量实现高效节水增产为目的,以径流农业原理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旱作农田采用垄沟微集水节水增产种植技术,选择不同垄沟比种植带型,构件沟... 皆对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严重短期的黄土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草后,以旱地苜蓿草田生物产量实现高效节水增产为目的,以径流农业原理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旱作农田采用垄沟微集水节水增产种植技术,选择不同垄沟比种植带型,构件沟垄相间的垄面产流区和沟内带状微集水种植区,使牧草作物在全年生长期对有限降雨量实行时间与空间的有效富集,其产生水分叠加效应,对其草田宏观水分生态循环及其提高抗旱调控能力相应水分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提高草田水分生态系统目标性调控能力,并总结出与之配套垄沟集雨种植带型,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旱地苜蓿对水分的满足率和水分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退耕还草 草田水分 水分满足 节水增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案例研究——以宁夏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艳华 宋乃平 王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4,共6页
对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与原州区有关部门座谈、6个村的典型调查、偶遇抽样的农户问卷调查,在对调查记录和取得的7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 对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与原州区有关部门座谈、6个村的典型调查、偶遇抽样的农户问卷调查,在对调查记录和取得的7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模式、工程实施的现状;分析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模式选择带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对新形势下巩固已经取得的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案例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模式 黄土高原 案例
下载PDF
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国斌 田大伦 +1 位作者 方晰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2,共5页
对会同县退耕还林工程5种造林模式(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杜英+乐山含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 对会同县退耕还林工程5种造林模式(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杜英+乐山含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碳储量表现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19.483 t/hm2)>杜英樟树林(104.792 t/hm2)>杜英+乐山含笑林(104.547 t/hm2)>樟树林(97.983 t/hm2)>马尾松林(74.497 t/hm2).混交林模式比单一树种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改善土壤结构,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在增加碳储量、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工程 造林模式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部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支玲 杨明 +2 位作者 王焕良 田治威 卿向阳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7,共7页
在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指标的内涵,对各指标的影响因子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依据据距离函数模型的基本要... 在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智力四大系统的支持能力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指标的内涵,对各指标的影响因子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依据据距离函数模型的基本要求,提出选择参照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退耕还林工程 可持续发展 能力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监测省份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鸿升 敖安强 +3 位作者 李保玉 王兵 牛香 王晓燕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1,共5页
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辽宁、湖北、湖南、云南和甘肃6个重点监测省份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辽宁、湖北、湖南、云南和甘肃6个重点监测省份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监测省份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502.39亿元/年;不同省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侧重点不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量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释氧等功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监测 生态效益 物质量 价值量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西部大开发 植被恢复 中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下载PDF
黄土区退耕草地凋落物-土壤界面水分过程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冬 杨政 +3 位作者 郝红敏 武高林 朱元骏 史志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下垫面层凋落物对土壤蒸发过程和表层土壤保水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凋落物质量为因子,依据野外退耕还草5a,15a,30a的草地凋落物覆盖特征,设3个凋落物处理水平,以裸地为对... 为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下垫面层凋落物对土壤蒸发过程和表层土壤保水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凋落物质量为因子,依据野外退耕还草5a,15a,30a的草地凋落物覆盖特征,设3个凋落物处理水平,以裸地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草地枯落物特征对地表土壤界面的水分过程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凋落物处理能够有效地延缓径流的产生,并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持水量;凋落物持水量与凋落物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降雨后24h内,凋落物层抑制土壤蒸发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凋落物含量的增加,72h后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退耕后凋落物的增加显著改善了地表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草 凋落物 蒸发 保水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