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area converting degraded farmland into forest: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1
作者 WANG Wu-lin 《Ecological Economy》 2015年第3期251-261,共11页
The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has a signifi cant promoting rol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consolida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Using the sur... The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has a signifi cant promoting rol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consolida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Using the survey data of farmland farme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up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quality is low,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willingness is weak,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ability is poor, and the follow-up industry sustained development is insuffi cient.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lack of funds, technical and system of policy support.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ocusing on improving policy system,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uizho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ting degraded farmland into forest FOLLOW-UP
下载PDF
Soil Erosion Control Degree of the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Mountainous Areas at China's Southwest Border:A Case Study in Mangshi,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Zisheng HAN Huali ZHAO Qiaog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There have been few in-depth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Soil erosion is the first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 particularly in mountainous areas. A major ... There have been few in-depth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Soil erosion is the first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 particularly in mountainous area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is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and 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us to improve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We report results of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soil erosion from converted farmland parcels in city of Mangshi (near the SW frontier of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nine-year (2000-2009)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There was increase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soil erosion. The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of the farmland returning to eco-friendly uses decreased by 5,535.59 t/km2·a and the control degree of soil erosion modulus reached 71.00%. The increased soil erosion after the returning in the typical sample area "did not drop, but increased" as the terraced fields decreased but sloping farmland inereased and yet woodland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rosion Control degree The project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Converted farmland
下载PDF
Multi-scales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China:Taking Farmland Returning to Forest or Grassland as a Case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 Hongjian Huang Shuling +2 位作者 Wang Yuanyuan Wang Jing'ai Jia Huico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7,共7页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 –regional (province) – local (county) – 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returning to forest or grassland(FRFG) driving fo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different scales China
下载PDF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and Grasslands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Xiahui HE Jun +1 位作者 WANG Bo ZHANG Xiao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3期5-8,共4页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t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treat the ecologic...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t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tre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life,and coordinate the management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 and grasslands.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organized a series of pilot projects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 and grasslands,break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depart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elements,and implementing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riented towards the improve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the separat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lements.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 and grasslands.It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 and grasslands by taking th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are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s a cas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various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and grasslan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Ecological elements
下载PDF
基于生态韧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框架
5
作者 李强 吕军骁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基于生态韧性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和风险适应性的创新路径。本文阐述了生态韧性内涵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特征,明确了一体化生态修复同生态韧性内涵关联逻辑,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基于生态韧性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和风险适应性的创新路径。本文阐述了生态韧性内涵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特征,明确了一体化生态修复同生态韧性内涵关联逻辑,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韧性作用机制和“问题识别-要素分析-策略制定”研究框架。以石家庄市为例,识别了其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明确流域单元关键生态要素,并基于石家庄市生态系统地理空间格局以及面临的生态风险,提出调田节水、生境修复、林草保育等保护策略。以期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工作以及增强生态系统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韧性 一体化保护修复 石家庄市
下载PDF
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6
作者 苏敏 虞方伯 方晓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3S技术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①2020年,钱江源区域的淳安县处于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建德市、开化县、常山县生命共同体均为亚健康状态。②2015—2020年4个县(市)生命共同体健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健康指数上升趋势大小依次为:建德市>常山县>淳安县>开化县。③2020年,4县(市)中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常山县,最差的为淳安县;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淳安县,最差的为常山县。④钱江源区域林、田子系统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优化。⑤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对于提升钱江源区域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4县(市)接下来应针对山、水、林、田、湖等子系统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关修复工作,同时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的统筹共治、健康管理与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VOR模型 钱塘江源头 浙江省
下载PDF
对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考
7
作者 吴雪 邓义祥 +3 位作者 何佳 郝晨林 谢坤 付立苹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为探索滇池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前期滇池治理历程与成效,诊断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滇池流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新时期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也为其他城市型重污染湖泊流域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的转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 策略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8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9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0-5158,共19页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行区。以此为研究区,运用正态云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2005—2020年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并依据系统论深入解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除北海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为亚健康外,其他均为健康状态,经济区内陆3市健康指数的基尼系数(0.095)高于沿海3市(0.016),存在时空非均衡性,超变密度(46.71%)和市域间差异(44.93%)是主要原因;(2)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土地利用率(0.4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0.397)>年均降水量(0.377)>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0.333)>建成区绿化覆盖度(0.261);(3)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要素表现为:土地投入程度(0.611)>土地利用程度(0.442)>经济城镇化(-0.393)>自然条件(0.23),各因素均存在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城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环境条件起基础保障、土地集约利用起正向促进、经济城镇化起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度并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海) 健康发展 时空异质性 驱动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10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下载PDF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研究
11
作者 吴虹 《安徽地质》 202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本文通过收集大同河流域的基础地理、环境地质、林业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相关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受损状况,识别出生态系统... 本文通过收集大同河流域的基础地理、环境地质、林业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相关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受损状况,识别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大同河流域的特点,将空间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并针对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目标,提出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布局和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 治理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不同地貌条件下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郭宇星 孙从建 +1 位作者 陈伟 张齐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6-1683,共8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年平均TVPDI值呈不显著上升趋势,TVPDI多年均值为0.708,对应干旱等级为轻旱。②黄河中游2000—2021年TVPDI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呈现“东北、西南部地区旱情较轻,西北、东南部地区旱情较重”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各地貌分区来看,黄土高塬沟壑区旱情较轻,风沙区与河谷平原区旱情较重。③黄河中游TVPD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温、蒸散发和降雨量,且与TVPDI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与蒸散发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河中游 植被干旱 TVPDI
下载PDF
矿山修复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及效益探讨——以大方县煤矿、硫磺矿土地复垦工程安乐F3单元为例
13
作者 欧阳庆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2期176-179,共4页
为进一步探索矿山修复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及其产生的效益,以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大方县煤矿、硫磺矿(东关乡片区)土地复垦工程安乐F3单元为例,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矿山存在的生态... 为进一步探索矿山修复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及其产生的效益,以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大方县煤矿、硫磺矿(东关乡片区)土地复垦工程安乐F3单元为例,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矿山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影响。针对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以矿山生态修复为主的“土地复垦+污水处理+植被绿化”生态修复措施,同时考虑与矿山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矿山生态修复价值最大化,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以期为类似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
下载PDF
科尔沁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应用与研究
14
作者 高阔 《建筑施工》 2024年第4期480-484,共5页
鉴于科尔沁地区干旱少雨、风沙侵扰的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和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特点,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的原则,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突出生态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结合工程规... 鉴于科尔沁地区干旱少雨、风沙侵扰的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和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特点,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的原则,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突出生态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结合工程规模大、管理及协调难度高等特点,探索总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模式、关键工序、应用技术,对未来生态保护工程EPC模式应用、林草机械融合信息技术升级、“星-空-地”一体化空间发展等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后续类似林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地区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 思考与建议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15
作者 段继琪 段青松 +3 位作者 保锐琴 黄广杰 罗鹏彪 王建文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针对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存在问题,寻求适宜的系统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5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与... 针对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存在问题,寻求适宜的系统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5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尚不清晰。从定义及发展、准则、实施方法和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5种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可知,5种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干预等手段,使退化或者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它们在人为干预程度、适用范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农业应用等方面有差异。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同理论与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治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方法,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铁山嶂铁矿为例
16
作者 黄保荣 罗英 熊良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7期229-232,共4页
铁山嶂铁矿开采历史悠久,为兴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阐述铁山嶂铁矿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同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铁山嶂铁矿开采历史悠久,为兴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阐述铁山嶂铁矿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同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提出以官田河小流域为修复单元,全面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土污染修复工程以及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以达到“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水土协同”的系统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 废弃矿山 生态修复 铁山嶂铁矿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评价——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例
17
作者 李武艳 何春榕 +3 位作者 朱从谋 陈莎 陈思竹 徐保根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创建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全面评估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以及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钱塘江源头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水工程”... 创建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全面评估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以及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钱塘江源头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为例,通过分析生态产品保护成效、生态价值转化成效和生态价值转化保障机制三个关键方面,构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及其四个县(市)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山水工程在生态治理力度上存在不均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建议同步推进生态产品的保护和价值转化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方法和相关策略,以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和实现其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生态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18
作者 陈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1期1-5,59,共6页
沂蒙山区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大江大河(黄河、淮河)重要水系骨架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规划范围内,生态主体以水源涵养为主,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 沂蒙山区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大江大河(黄河、淮河)重要水系骨架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规划范围内,生态主体以水源涵养为主,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本文对沂蒙山区域自然概况及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从而保障区域内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山区域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 恢复 措施
下载PDF
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19
作者 秦冠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169-172,176,共5页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017年造林面积最大;二是企业流转土地后纳入其他林业工程营造刺梨,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造林面积最大;三企业流转土地自己出资营造刺梨,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造林面积达到8376亩。刺梨基地营建后普遍存在抚育管理次数少,挂果少问题。2019-2022年,刺梨鲜果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采收区为平浪镇、墨冲镇,销售则以个体户收购后倒卖外县刺梨加工厂为主。指出了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总体种植规模小、缺乏持续资金投入、后续抚育管理未跟上等,应结合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作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刺梨种植规模 刺梨产业 都匀市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