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 eenaw)型铜矿中有机质与成矿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德汉 孙永革 +5 位作者 徐世平 朱炳泉 陈广浩 柴平霞 胡耀国 常向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5,i0002-i0003,共11页
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矿中有机质的类型、特征及其与自然铜矿化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比较复杂,有峨眉山玄武岩晚期火山喷发间歇沉积的腐殖型有机质转变的镜质组、丝质组和由腐泥型有机质成因的充... 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矿中有机质的类型、特征及其与自然铜矿化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比较复杂,有峨眉山玄武岩晚期火山喷发间歇沉积的腐殖型有机质转变的镜质组、丝质组和由腐泥型有机质成因的充填状沥青。铜矿区原生沉积有机质经受的热演化程度达到VRo1.6%~1.9%,远比矿区外围VRo1.08%~1.35%高,说明矿区受热程度高。后期进入的充填沥青热演化程度为ERo=1.32%~1.56%,略比原生沉积有机质低。镜质体和炭化木的总碳同位素介于-21.29‰~-22.5‰之间,充填沥青总碳同位素介于-32.2‰~-33.14‰之间,两类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差别很大。充填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表现为:高三环萜化合物、高伽玛蜡烷、C27-C28-C29甾烷均势分布、丰富四甲基甾烷等,反映出低等水生生源输入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初步推测其可能来源于古生代海相沉积有机质(泥盆系或下二叠统源岩)。流体包裹体组成的激光拉曼测定结果表明,流体中CH4含量较高,表明成矿体系富含甲烷,有利于氧化铜还原为自然铜的反应。据矿区蚀变矿物组合与有机的热演化程度,以及矿区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玄武岩中的铜具有早期高温分异富集特征,但是大量自然铜是在晚期温度、压力不太高的流体中受多种有机质还原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铜矿床 固体沥青 镜质体 流体包裹体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中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厚民 毛景文 +3 位作者 张长青 许虹 陈毓川 王登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9-549,共11页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中赋存的自然铜矿化与沥青密切相伴,玄武岩层间含碳沉积岩中的自然铜矿化发育大量碳质。本文采用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定量及饱和烃色-质分析等方法对这两种产状的铜矿石中有机质的族组分含量和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中赋存的自然铜矿化与沥青密切相伴,玄武岩层间含碳沉积岩中的自然铜矿化发育大量碳质。本文采用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定量及饱和烃色-质分析等方法对这两种产状的铜矿石中有机质的族组分含量和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取得如下认识:①含沥青铜矿石和含碳质铜矿石虽然产状明显不同,其有机质成因有明显差异,但其有机质族组分含量及生物标志物特征十分类似,反映它们经历了类似的地质作用;②有机质族组分及其生物标志物提供的来源信息较混乱,这可能是成矿流体循环改造导致的;③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含沥青铜矿石及含碳质铜矿石中有机质经历了类似的较还原的高盐度环境,这可能是高盐度成矿流体及还原的成矿条件的指示;④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氯仿沥青“A”低含量特征表明两类铜矿石中有机质成熟度高,这可能是成矿流体的热力对有机质改造的结果;⑤有机质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两类铜矿石中有机质生物降解作用不强,表明沥青的形成是原油受成矿热液热力影响发生热裂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饱和烃 氯仿沥青“A” 有机质 铜矿 玄武岩 有机质成熟度 地质意义 交界地区 特征表
下载PDF
岩石学方法区分页岩中有机质类型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建华 金之钧 +3 位作者 金振奎 杜伟 温馨 耿一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4-520,527,共8页
有机质孔在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广泛发育,被认为是含气页岩孔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机质孔不仅在干酪根中发育,在固体沥青内部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孔,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内部有机孔的形态和发育程度有所差异。根据有机质的成因,可... 有机质孔在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广泛发育,被认为是含气页岩孔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机质孔不仅在干酪根中发育,在固体沥青内部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孔,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内部有机孔的形态和发育程度有所差异。根据有机质的成因,可将其分为沉积有机质和迁移有机质。沉积有机质为原始的有机质及其蚀变产物,这些有机质未发生过迁移,与陆源矿物紧密结合;迁移有机质存在于矿物孔隙中,由外地迁移过来的沥青或石油,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可演变成固体沥青或焦沥青,其周缘通常可见自生矿物。自生石英对页岩孔隙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充填了孔隙空间,减少了页岩孔隙;另一方面自生石英起到了支撑孔隙的作用,抑制了页岩的压实,为迁移有机质的充填保留了一部分孔隙空间。沉积有机质和迁移有机质中均发育孔隙,迁移有机质充填三维空间相互连通的矿物孔隙,内部形成的有机质孔隙在三维空间上的连通性要比沉积有机质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由下至上呈网络状分布的迁移有机质逐渐减少,相互连通的有机质孔隙网络也相应减少,页岩储层质量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干酪根 沉积有机质 迁移有机质 固体沥青 孔隙网络
下载PDF
粤东北嵩溪银-锑矿有机质中银的异常富集及其矿床勘探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凯 于辰声 +3 位作者 马东升 翟建平 张文兰 肖振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90,共8页
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粤东北嵩溪黑色页岩型 Ag- Sb矿床岩石中海相镜质体和固体沥青两种不同类型有机质中银的含量。矿区有机质中银含量的变化在 1 0 0× 1 0 - 6~ 350×1 0 - 6范围内 ,是原岩石中银含量的几十至上百倍。有机质... 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粤东北嵩溪黑色页岩型 Ag- Sb矿床岩石中海相镜质体和固体沥青两种不同类型有机质中银的含量。矿区有机质中银含量的变化在 1 0 0× 1 0 - 6~ 350×1 0 - 6范围内 ,是原岩石中银含量的几十至上百倍。有机质中银的平均值也高出该矿床工业开采矿石品位的数倍之多 ,具有显著的银异常富集特征。本项研究认为有机质中银的异常值主要来源于嵩溪黑色页岩矿源层的原岩和含矿流体。在沉积成岩和后期热液改造过程中 ,有机质能够通过化学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捕获矿源层中岩石和含银流体中的成矿元素银 ,并使之进一步富集 (或沉淀 )在固体沥青中 ;据此建议矿区中沥青的分布和沥青中银矿化的特征可作为矿床勘探中一种新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固体沥青 异常富集 嵩溪银锑矿
下载PDF
高强度高导电Cu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造技术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锐 商宝禄 +1 位作者 李华伦 周尧和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44,共5页
介绍了近几年颗粒增强高强度高导电Cu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造技术:真空混合铸造法、固-液直接反应法、混合合金法(Mixaloy)、反应喷射成形法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典型性能,同时回顾了内氧化法、机械混合法、共沉淀法等传... 介绍了近几年颗粒增强高强度高导电Cu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造技术:真空混合铸造法、固-液直接反应法、混合合金法(Mixaloy)、反应喷射成形法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典型性能,同时回顾了内氧化法、机械混合法、共沉淀法等传统的制造技术,分析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并指出在进一步完善这些新型制造技术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硬化剂 真空混合铸造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俄歇电子能谱仪系统及其对铜快离子导体的表面研究
6
作者 潘孝仁 朱以华 +1 位作者 赵海波 包于诗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5期589-593,共5页
介绍了一台用于表面分析的饿歇电子能谱仪(AES)系统。用该系统研究了铜快离子导体CuI-Cu_2O-MoO_3-P_2O_5在AES的探针电子诱导下铜沉积的规律;并发现在这种样品表面,部分氧在电子轰击过程中被蒸发而减少,总的二次电子发射电流由于铜沉... 介绍了一台用于表面分析的饿歇电子能谱仪(AES)系统。用该系统研究了铜快离子导体CuI-Cu_2O-MoO_3-P_2O_5在AES的探针电子诱导下铜沉积的规律;并发现在这种样品表面,部分氧在电子轰击过程中被蒸发而减少,总的二次电子发射电流由于铜沉积在样品表面上面随电子轰击时间迅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能谱 快离子导体 表面分析
下载PDF
四川西昌米市盆地砂岩型铜铼矿中沥青特征及与铜、铼富集成矿的关系
7
作者 陈榜巧 梁斌 +3 位作者 郝雪峰 唐屹 潘蒙 彭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8,共8页
四川西昌地区的米市中生代陆相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缘。最近在盆地内下白垩统飞天山组(K_(1)f)中发现了与砂岩型铜矿伴生的铼。铜铼矿体赋存于飞天山组碎裂状、透镜状砂岩中,矿石中见有大量细脉状沥青分布。为探讨米市盆地砂岩型铜铼矿床... 四川西昌地区的米市中生代陆相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缘。最近在盆地内下白垩统飞天山组(K_(1)f)中发现了与砂岩型铜矿伴生的铼。铜铼矿体赋存于飞天山组碎裂状、透镜状砂岩中,矿石中见有大量细脉状沥青分布。为探讨米市盆地砂岩型铜铼矿床(点)中有机质(沥青)对铜铼成矿的作用,对矿床(点)中矿石及沥青进行了矿相学、显微结构、红外光谱及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铜矿物呈它形粒状分布于沥青之中,与之形成交代结构;沥青具有较高的Cu、Re含量;沥青是由下伏三叠系白果湾组中的古油藏发生热裂解形成的,证实了铜铼矿床的形成与古油藏有机质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该类型矿床的发现,为铼等分散元素超常富集成矿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铼矿 稀散金属 有机质 沥青 超常富集 米市盆地
下载PDF
以(Cu–Ce–Zr–O)–ScSZ为阳极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苏蕙 吴也凡 +2 位作者 罗凌虹 程亮 石纪军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1-1306,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掺Cu的Ce–Zr–O固溶体。以掺Cu的Ce–Zr–O固溶体和Sc2O3稳定的ZrO2(scandium oxide-stabilized zirconia,ScSZ)为原料,制备可抗积碳的(Cu–Ce–Zr–O)–ScSZ多孔阳极。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溶体和多孔... 采用浸渍法制备掺Cu的Ce–Zr–O固溶体。以掺Cu的Ce–Zr–O固溶体和Sc2O3稳定的ZrO2(scandium oxide-stabilized zirconia,ScSZ)为原料,制备可抗积碳的(Cu–Ce–Zr–O)–ScSZ多孔阳极。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溶体和多孔阳极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以甲烷为燃料气体对单电池发电性能进行测试,并与Ni–ScSZ阳极电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掺入Cu的Ce–Zr–O固溶体中含有ZrO2的四方相、单斜相和立方相,但以四方相为主。Cu和CeO2能有效提高阳极对抗积碳的催化性能。以湿甲烷为燃料气体在750℃运行时,(Cu–Ce–Zr–O)–ScSZ/ScSZ/LSM(La0.8Sr0.2MnO3)–ScSZ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435 mW/cm2,在50 h内,输出功率密度无明显衰减,输出性能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甲烷 积碳 铜-铈-锆-氧 氧化钪稳定氧化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