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 formation model during pre-roll ploughing of copper 3D outside fin tube 被引量:15
1
作者 汤勇 夏伟 +2 位作者 曾志新 刘树道 叶帮彦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1年第5期712-716,共5页
The mechanism of pre roll ploughing for 3D fins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copper tub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3D fin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ight mathematical mod... The mechanism of pre roll ploughing for 3D fins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copper tub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3D fin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ight mathematical model was also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volume of fin ploughed out is equal to the volume of the metal extruded up by the extruding face of the tool, the relations between fin height, pre roll ploughing feed and pre roll ploughing depth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 roll ploughing depth which must be equal to groove depth, the fin height gradually becomes larger. There are different critical feeds with the various depths of pre roll ploughing. The pre roll ploughing feed is the critical one, the height of fin is largest. And when the feed is above the critical one, the fin height will reduce with the increase of fe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ically accord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 roll ploughing copper 3D outside fin tube heat transfer
下载PDF
Compound forming technology of outside 3D integral fin of copper tubes 被引量:3
2
作者 向建化 汤勇 +3 位作者 叶邦彦 周伟 燕辉 胡志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9年第2期335-340,共6页
Using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methods,a 3D integral-fin structure on outside surface of red copper tube with diameter of 16.0 mm and wall thickness of 1.5 mm was obtained. When both rolling dep... Using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methods,a 3D integral-fin structure on outside surface of red copper tube with diameter of 16.0 mm and wall thickness of 1.5 mm was obtained. When both rolling depth and ploughing-extrusion(P-E) depth were 0.2 mm,rotating speed was 50 r/min,feed speed was 0.16 mm/r,3D fin structures with height of 0.25 mm were gotten. Two different fin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in grooves formed with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forming technology and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One is the compound structure with V-shaped groove and U-shaped groove,and the other is the single structure with V-shaped grooves. Two kinds of groove structures obtained by rolling processing and ploughing extrusion processing are restricted together by groove interval and rolling depth,and pitch and P-E depth,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of rolling and P-E processing,it is found from the result that the outside 3D integral-fin can be achieved by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when single V-shaped groove structures are formed by both rolling and P-E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翅片 挤出复合 成形技术 三维 铜管 扫描电子显微镜 复合结构 挤压工艺
下载PDF
Forming process of cross-connected finned micro-grooves in copper strips 被引量:5
3
作者 池勇 汤勇 +4 位作者 陈锦昌 邓学雄 刘林 万珍平 刘晓晴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7年第2期267-272,共6页
Using ploughing-extrusion method, a cross-connected finned micro-grooves structure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copper strips with thickness of 0.4 mm. The structure was fabricated by making ‘V’-grooves in copper st... Using ploughing-extrusion method, a cross-connected finned micro-grooves structure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copper strips with thickness of 0.4 mm. The structure was fabricated by making ‘V’-grooves in copper strips and perpendicular ‘V’-grooves on the opposite side that intersect the first set of grooves. Micro pores appear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se cross-connected grooves, and micro fins appear on the groove fringes. So it can be defined as ‘pore-groove-fin’ structure. The preferable ‘pore-groove-fin’ structure can b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ool edge inclination angle (χγ) is 45°, both the major extrusion angle (γo) and the minor extrusion angle (γ 0′ ) are 30°, both the major formation angle (β) and the minor formation angle (β′) are 10°, the ploughing-extrusion depth (fd) is 0.32 mm and the groove pitch is 0.4 mm on surfaces A and B. The formed included angle of groove A is 70°, and the groove depth is 0.3 mm, while the included angle of opposite perpendicular groove B is 20° with the groove depth of 0.35 mm. The obtained fin height is 0.15 mm, the elliptical pore length is 0.2 mm and the width is 0.05 mm. Experiments show that fd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micro pores. Bulges appear on the opposite surface B when the ploughing-extrusion depth on surface A (fdA) reaches a critical value. The ploughing-extrusion depth on surface B (fdB)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growth of fi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带 有翅交连微沟结构 成型过程 开槽-挤压
下载PDF
超高速充液旋压时轴向拉力和断管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汤勇 王莉 +3 位作者 周德明 张娟 王威 夏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6,共4页
系统分析了超高速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过程中轴向拉力和断管倾向 .改善入口模区和旋压区管内 (外 )润滑条件 ,优化入口模和挡头结构 ,精确控制旋压量大小是减少轴向拉力及其断管倾向的主要措施 .旋压量增大时轴向拉力增大 ,当旋压量超过... 系统分析了超高速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过程中轴向拉力和断管倾向 .改善入口模区和旋压区管内 (外 )润滑条件 ,优化入口模和挡头结构 ,精确控制旋压量大小是减少轴向拉力及其断管倾向的主要措施 .旋压量增大时轴向拉力增大 ,当旋压量超过临界值时轴向拉力随旋压量增加而急剧增大 .入口模锥角对轴向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入口模锥角13°时 ,轴向拉力最小 ,随着入口模锥角的增大或减少 ,轴向拉力均会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液旋压 超高速 内螺旋翅片铜管 轴向拉力 断管倾向 旋压量 旋压挤压
下载PDF
内螺纹翅片铜管高速旋压拉伸成形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汤勇 陈澄洲 张发英 《工具技术》 E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9-22,共4页
对内螺纹理片铜管的高速旋压拉伸成形加工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加工过程及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齿深量随坯管与内螺纹管壁厚的比值及材料塑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外表面粗糙度随之变差;拉速与旋速的比值增大会导致外表面粗糙度... 对内螺纹理片铜管的高速旋压拉伸成形加工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加工过程及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齿深量随坯管与内螺纹管壁厚的比值及材料塑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外表面粗糙度随之变差;拉速与旋速的比值增大会导致外表面粗糙度变差,但随着旋速提高,其影响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纹翅片铜管 高速旋压 热交换器 拉深
下载PDF
增压条件下充液旋压成形内螺旋翅片铜管 被引量:7
6
作者 汤勇 陈澄洲 +1 位作者 张发英 卢大纲 《锻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38,共4页
对增压条件下充液旋压成形内螺旋翅片铜管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加工过程中形成动压油楔的条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速、润滑油粘度及供油压力提高,流体楔动压作用逐渐明显,此时,被加工管的... 对增压条件下充液旋压成形内螺旋翅片铜管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加工过程中形成动压油楔的条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速、润滑油粘度及供油压力提高,流体楔动压作用逐渐明显,此时,被加工管的拉拔力减小,且加工后管外表面粗糙度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旋翅铜管 流体动压润滑 旋压成形 冲压
下载PDF
盐雾腐蚀对铜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压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浦晖 丁国良 +1 位作者 胡海涛 高屹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6-549,共4页
为了研究盐雾腐蚀对铜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压降特性的影响,对4种不同腐蚀程度的铜翅片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雷诺数下,经过不同盐雾腐蚀程度的换热器和新换热器的压降特性.为了分析翅片亲水性的变化对压降的影响,对铜翅片静态接... 为了研究盐雾腐蚀对铜翅片换热器空气侧压降特性的影响,对4种不同腐蚀程度的铜翅片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雷诺数下,经过不同盐雾腐蚀程度的换热器和新换热器的压降特性.为了分析翅片亲水性的变化对压降的影响,对铜翅片静态接触角和动态接触角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铜翅片的静态和动态接触角逐渐增大;换热器空气侧压降逐渐增大,摩擦因子逐渐减小;当风速在0.5~2.0 m/s时,空气侧压降最大增加17.5%~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雾腐蚀 翅片管 铜翅片 压降
下载PDF
内螺旋翅片铜管充液旋压成形加工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汤勇 陈澄洲 +1 位作者 张发英 卢大纲 《工具技术》 E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内螺旋翅片铜管的充液旋压成形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分析了充液旋压过程中形成动压油膜的条件和特点,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速和润滑油粘度的提高,流体动压润滑作用逐渐明显,被加工管的拉拔力减小,且加工后... 对内螺旋翅片铜管的充液旋压成形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分析了充液旋压过程中形成动压油膜的条件和特点,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速和润滑油粘度的提高,流体动压润滑作用逐渐明显,被加工管的拉拔力减小,且加工后管外表面粗糙度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旋翅片铜管 流体动压润滑 旋压
下载PDF
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钱海雷 沈春琳 +6 位作者 金奇昂 施烨闻 张江华 张莉君 於颖 郭常义 许慧慧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5,39,共4页
目的通过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的比对、分析,初步探索不同金属材料对公交客车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效果,验证铜材料应用在空调上的抑菌性能。方法在公交客车空调使用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5月、7月、9月)对公交客车车厢... 目的通过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的比对、分析,初步探索不同金属材料对公交客车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效果,验证铜材料应用在空调上的抑菌性能。方法在公交客车空调使用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5月、7月、9月)对公交客车车厢内空气及空调散热器翅片进行微生物采样检验,以公交客车停车场大气作为对照。结果空调散热器翅片采用铜材质后其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均显著低于铝翅片(P<0.05)。而随使用时间的增长,与铝翅片散热器空调相比铜翅片散热器空调对空调公交客车车厢空气中细菌的生长可呈现轻微抑制的趋势。结论与铝相比,铜作为表面材料与细菌和真菌接触后能发挥显著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客车空调 铜翅片 铝翅片 抑菌性能
下载PDF
铜翅片换热器开发应用的分析Ⅰ——铜、铝翅片换热器性能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志刚 丁国良 +1 位作者 刘建 高屹峰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4年第4期4-9,共6页
从翅片效率、单个换热单元的传热系数和整个换热器的换热量三个方面对不同翅片结构、不同管子结构和不同工况下的翅片管换热器由铝翅片换为铜翅片前后的换热特性和成本进行了分析比较;详细给出了各个结构和工况参数单独变化对换铜前后... 从翅片效率、单个换热单元的传热系数和整个换热器的换热量三个方面对不同翅片结构、不同管子结构和不同工况下的翅片管换热器由铝翅片换为铜翅片前后的换热特性和成本进行了分析比较;详细给出了各个结构和工况参数单独变化对换铜前后的翅片效率、单位制冷剂侧换热面积上的总传热:系数和换热器换热量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发现,翅片越薄、越高,管外径越小,风速越大时,换铜:后的翅片管的换热能力增强越大,成本增加越小。在所选择的结构和工况范围内,铜管铜片换热器比铜管铝片换热器的翅片效率约提高0.938%-29.86%、总传热系数约提高9.88%-23.23. 276%、总换热量约提高0.112%-22.3%;对于典型的1.1kW空调器的蒸发器,材料成本约增加8-42元,体积可最多缩小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换热器 换热量 制冷剂 换热特性 蒸发器 传热系数 单位制 增强 换热能力 换热面积
下载PDF
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钱海雷 许慧慧 +2 位作者 高屹峰 郑永新 葛国良 《制冷技术》 2012年第3期18-22,共5页
通过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的比对、分析,比较车载空调铜制散热器与传统铝制散热器翅片表面的微生物水平及通过空调系统送风对车厢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公交客车空调未投入使用期及投入使用末期对公交客车送风口、呼吸... 通过公交客车空调铜、铝翅片散热器抑菌性能的比对、分析,比较车载空调铜制散热器与传统铝制散热器翅片表面的微生物水平及通过空调系统送风对车厢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公交客车空调未投入使用期及投入使用末期对公交客车送风口、呼吸带空气及空调散热器翅片进行微生物采样检验,以公交客车停车场大气作为对照。与铝相比,铜作为表面材料能显著降低翅片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空调采用铜翅片散热器可降低呼吸带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水平,具有显著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客车空调 铜翅片 铝翅片 抑菌性能
下载PDF
火墙环境下有机相变材料封装盒体的导热增强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小建 李双欣 连纪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8-142,共5页
为提高火墙环境下有机相变材料宏观封装盒体的吸热效率,通过实验室恒温箱模拟火墙环境条件,研究了添加不同数量导热翅片和填充泡沫铜对有机相变材料宏观封装盒体吸放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热翅片数量增加,不同厚度封装盒体中相... 为提高火墙环境下有机相变材料宏观封装盒体的吸热效率,通过实验室恒温箱模拟火墙环境条件,研究了添加不同数量导热翅片和填充泡沫铜对有机相变材料宏观封装盒体吸放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热翅片数量增加,不同厚度封装盒体中相变材料的完全相变时间明显缩短,而导热翅片数量过多时会显著降低厚度较小封装盒体的有效放热时间;填充泡沫铜使宏观封装盒体中相变材料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可进一步降低厚度较大封装盒体中相变材料的完全相变时间;通过添加15个导热翅片和填充泡沫铜可使45 mm厚封装盒体中相变材料的完全相变时间缩短64.8%,此方法可有效解决火墙环境中大容量宏观封装有机相变材料盒体的吸热缓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相变材料 宏观封装 导热翅片 泡沫铜 吸放热规律
下载PDF
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铜管的表面加工质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勇 周劲松 叶邦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1-74,共4页
对内螺旋翅片铜管的高速充液旋压成形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分析了充液旋压过程中对加工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旋压量及润滑状况.通过金相显微观察,对不同施压量及润滑状况下加工的内螺旋翅片铜管旋压区塑性变形的特点作出了... 对内螺旋翅片铜管的高速充液旋压成形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分析了充液旋压过程中对加工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旋压量及润滑状况.通过金相显微观察,对不同施压量及润滑状况下加工的内螺旋翅片铜管旋压区塑性变形的特点作出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旋翅片铜管 充液旋压 热交换器
下载PDF
铜翅片换热器开发应用的分析Ⅱ——铜翅片换热器对空调器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建 丁国良 +1 位作者 吴志刚 高屹峰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4年第5期11-15,共5页
在Part Ⅰ中对铜翅片效率、铜换热单元传热系数以及整个铜换热器换热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空调换热器采用铜翅片后,换热器单体性能以及空调系统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铜片铜管换热器后(不论是蒸发器,还是冷凝器),制冷系统的... 在Part Ⅰ中对铜翅片效率、铜换热单元传热系数以及整个铜换热器换热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空调换热器采用铜翅片后,换热器单体性能以及空调系统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铜片铜管换热器后(不论是蒸发器,还是冷凝器),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较之铝翅片换热器均有提高。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变化比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要大。当同时采用铜片蒸发器和铜片冷凝器时,传热强化系数按照通常所能达到的1.1计算时,COP随着工况变化而变化的范围可以达到3.0%~10.0%;如果单独设计换热器使换热强化系数达到1.3时,则COP的提高可达4.0%~25.0%。以上对铜翅片换热器开发应用的分析,为空调换热器的高性能化、小型化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 COP 制冷系数 换热器 冷凝器 蒸发器 制冷系统 单体 铜片 高性能化
下载PDF
铜管铝肋片散热器理论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莉莉 于晓明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1,共5页
分析了铜管铝肋片散热器的结构形式及换热机理,得到了对该种散热器进行换热计算的理论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正,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铜管铝肋片散热器的理... 分析了铜管铝肋片散热器的结构形式及换热机理,得到了对该种散热器进行换热计算的理论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正,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铜管铝肋片散热器的理论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管铝肋片散热器 换热机理 理论计算方法
下载PDF
挥发性冲压油的研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国柱 何清玉 曹凯 《合成润滑材料》 CAS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以异构烷烃为基础油研制的挥发性冲压油具有优异的挥发性能、润滑性能和防腐蚀性能,可用于铝翅片和铜管的加工。
关键词 异构烷烃 冲压油 铝翅片 铜管
下载PDF
基于爆炸焊接的铜铝复合散热片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臣 《焊接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37,共3页
基于爆炸焊接工艺的铜铝复合CPU散热片,以炸药为能源,实现了铜和铝间的无介质连接,整合了铜和铝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达到了更好的散热效果,有效地解决了CPU散热问题。在热传导理论和散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热分析技术... 基于爆炸焊接工艺的铜铝复合CPU散热片,以炸药为能源,实现了铜和铝间的无介质连接,整合了铜和铝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达到了更好的散热效果,有效地解决了CPU散热问题。在热传导理论和散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热分析技术对散热片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了散热片底部厚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并对散热片结构进行了优化。合理选择铜层厚度,减轻了散热片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片 铜铝复合 爆炸焊接 有限元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空调铜翅片冲压模工艺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万新 《模具制造》 2005年第9期11-15,共5页
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在进行冲压成形理论探讨和各种冲压工序变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子模分立结构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副适用于铜翅片冲压的专用模具。
关键词 热交换器 铜翅片 级进模 排样 分析与设计 冲压模 翅片 工艺 空调
下载PDF
无霜冰箱能耗改进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冬梅 孙好雷 李永高 《家电科技》 2017年第3期46-49,共4页
本文介绍了风冷冰箱通过采用旋翅冷凝器降低了冰箱的冷凝温度,铜管铝翅片蒸发器提升了蒸发温度,立体循环风提升了冷藏室和冷冻室温度的均匀性,延长了食品的储存时间。对蒸发器进行亲水处理延缓了蒸发器的结霜时间,优化化霜策略,使化霜... 本文介绍了风冷冰箱通过采用旋翅冷凝器降低了冰箱的冷凝温度,铜管铝翅片蒸发器提升了蒸发温度,立体循环风提升了冷藏室和冷冻室温度的均匀性,延长了食品的储存时间。对蒸发器进行亲水处理延缓了蒸发器的结霜时间,优化化霜策略,使化霜时间间隔得以大幅降低,减少了冰箱内温度波动次数,通过多种措施的运用使冰箱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为风冷冰箱的进一步推广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翅冷凝器 铜管铝翅片蒸发器 亲水处理 立体循环风
下载PDF
热挤压法生产紫铜电脑散热片的研究
20
作者 颜建辉 柳瑞清 蔡薇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8,共3页
分析了电脑散热片产品的截面形状特点和该产品在挤压过程中的模具工况,从模具的强度出发,优化设计了一套分流挤压模具,用高温挤压成形技术进行电脑散热片实心型材成形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小悬臂承受的压力和受力面积以及转化悬臂... 分析了电脑散热片产品的截面形状特点和该产品在挤压过程中的模具工况,从模具的强度出发,优化设计了一套分流挤压模具,用高温挤压成形技术进行电脑散热片实心型材成形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小悬臂承受的压力和受力面积以及转化悬臂的受力形式等结构优化设计,可以使悬臂的受力和变形减小,保证和加强了模具的强度,分流挤压模具没有出现任何失效形式,并保证了挤压制品的质量。利用SEM技术对产品焊合部位组织进行分析,产品的分流焊合部位和非分流焊合部位的组织都很致密,焊合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片 电脑 热挤压法 紫铜 结构优化设计 挤压模具 SEM技术 挤压过程 截面形状 成形技术 研究结果 失效形式 挤压制品 产品 分流 焊合 温挤压 受力 悬臂 部位 强度 减小 质量 组织 型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