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erando HERFD-XANES and surface sensitive Δμ analyses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pper(Ⅱ) phthalocyanine for electroreduction of CO_(2) 被引量:5
1
作者 Bingbao Mei Cong Liu +6 位作者 Ji Li Songqi Gu Xianlong Du Siyu Lu Fei Song Weilin Xu Zheng Ji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7,I0001,共8页
The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atomic-level catalyst structural changes affect the reactivit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 is challenging.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catalytic systems,convention... The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atomic-level catalyst structural changes affect the reactivit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 is challenging.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catalytic systems,conventional in situ X-ray spectroscopy plays a limited role in tracing the underlying dynamic structural changes in catalysts active sites.Herein,operando high-energy resolution fluorescence-detected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precisely identify the dynamic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well-defined active sites of a representative model copper(Ⅱ)phthalocyanine catalyst which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single-atom catalysis system.Comprehen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alyses,including surface sensitive△μspectra which isolates the surface changes by subtracting the disturb of bulk base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simulation,were used to discover that Cu species aggregated with increasing applied potential,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evolution of C_(2)H_(4).The approach developed in this work,characterizing the active-site geometry and dynamic structural change,is a novel and powerful technique to elucidate complex catalytic mechanisms and is expected to con tribute to the rational design of highly effective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rando HERFD-XANES △μanalysis Structural evolution copper()phthalocyanine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
下载PDF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with copper(Ⅱ) tetra-methyl substituted phthalocyanine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宗祥 Roy V. A. L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533-536,共4页
Efficient heterojunction organic photovoltaic (OPV) cells are fabricated based on copper tetra-methyl phthalocyanine (CuMePc) as donor and fullerene (C60) as acceptor.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CuMePc/C... Efficient heterojunction organic photovoltaic (OPV) cells are fabricated based on copper tetra-methyl phthalocyanine (CuMePc) as donor and fullerene (C60) as acceptor.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CuMePc/C60 OPV cell (2.52%) is increased by 88%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on-peripheral substitut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CuPc)/C60 OPV cell (1.34%). The introduction of methyl substituent leads to stronger π–π interaction of CuMePc (~ 3.5 ?) than that of CuPc (~ 3.8 ?).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s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carrier mobility of CuMePc thin film (1.1×10-3 cm2/V·s) and better film morphology by introducing methyl groups into the periphery of CuPc molec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copper (ⅱ tetra-methyl substituted phthalocyanine π–π stacking GIXRD
下载PDF
Study on Alternating LB Films of Charge-Transfer Complex of Octadecyl-TCNQ and Copper 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
3
作者 Han Ming DING Li Ying WANG +1 位作者 Ying ZHANG Shi Quan XI(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n. Chinese Acadern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53-454,共2页
Infrared spectra of alternating LB films of octadecyl-TCNQ/CuPc are studied. Charge-transfer complexes are formed in LB films and conductance increases about three orders than that of pure CuPc LB films.
关键词 TCNQ LB Study on Alternating LB Films of Charge-Transfer Complex of Octadecyl-TCNQ and copper 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
下载PDF
Efficient DNA Cleavage by Copper(Ⅱ) Complex Derived from 1, 1′-Dimethyl-2, 2′-biimidazole Ligand
4
作者 Rui Li SANG Pin Y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397-1400,共4页
The cleavage of DNA (pBR322) by [Cu(Dime-biim)2(H2O)](ClO4)2 (Dime-biim=1, 1'- dimethyl-2, 2'-biimidazol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lex could cleave DNA efficiently at pH=8.0 and 3... The cleavage of DNA (pBR322) by [Cu(Dime-biim)2(H2O)](ClO4)2 (Dime-biim=1, 1'- dimethyl-2, 2'-biimidazol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lex could cleave DNA efficiently at pH=8.0 and 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ⅱ) complex DNA efficient cleavage biimidazol derivative.
下载PDF
新型可溶性酞菁铜(Ⅱ)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成膜性 被引量:7
5
作者 金尚德 关景文 +2 位作者 沈琪 陈文启 王新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25,共6页
合成了两个新型取代酞菁铜(Ⅱ)衍生物:四-4-(2-甲氧基乙氧基-羰基)酞菁铜(Ⅱ)(A)和四-4-(2-正丁氧基乙氧基-羰基)酞菁铜(Ⅱ)(B),以元素分析、ESR、~1H NMR和FT-IR进行了表征。UV-vis光谱表明它们在氯仿溶液(10^(-5)~10(-6)mol/L)中主... 合成了两个新型取代酞菁铜(Ⅱ)衍生物:四-4-(2-甲氧基乙氧基-羰基)酞菁铜(Ⅱ)(A)和四-4-(2-正丁氧基乙氧基-羰基)酞菁铜(Ⅱ)(B),以元素分析、ESR、~1H NMR和FT-IR进行了表征。UV-vis光谱表明它们在氯仿溶液(10^(-5)~10(-6)mol/L)中主要以双分子缔合形式存在;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配合物的分子以倾斜的方式相互平行排列;热重分析表明酞菁环引入有机基团后其热稳定性略有下降,且取代基越长,热稳定性越差。两个配合物的氯仿溶液在亚相(水)上的π-A曲线表明,它们均有明显的“气”液”“固”的变化过程,并能形成较好的单分子层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衍生物 合成 π-A曲线 LB膜
下载PDF
酞菁铜(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成膜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引 陈文启 沈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483-1486,共4页
合成了四-4-(8-喹啉氧基)酞菁铜(Ⅱ)等6种新型酞菁铜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顺磁共振、质谱及核磁共振谱加以确认.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它们在氯仿溶液(10^(-5)mol/L)中主要以单分子形式存在,配合物的氯仿溶液在亚相(水)上的π-A... 合成了四-4-(8-喹啉氧基)酞菁铜(Ⅱ)等6种新型酞菁铜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顺磁共振、质谱及核磁共振谱加以确认.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它们在氯仿溶液(10^(-5)mol/L)中主要以单分子形式存在,配合物的氯仿溶液在亚相(水)上的π-A曲线表明,它们均有明显的“气-液-固”变化过程,具有良好的形成LB膜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铜衍生物 LB膜
下载PDF
四-4-(烷氧基-羰基)酞菁铜(Ⅱ)的合成、结构及其成膜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金尚德 关景文 +1 位作者 沈琪 陈文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合成了两种新型取代酞菁铜(Ⅱ)配合物:四-4-(戊氧基-羰基)酞菁铜(Ⅱ)(A)和四-4-(癸氧基-羰基)酞菁铜(Ⅱ)(B),并通过元素分析、ESR、~1H-NMR和FT-IR进行了表征.用可见光谱研究了它们在氯仿溶液中的聚集形式;用X-ray粉末衍射方法研究... 本文合成了两种新型取代酞菁铜(Ⅱ)配合物:四-4-(戊氧基-羰基)酞菁铜(Ⅱ)(A)和四-4-(癸氧基-羰基)酞菁铜(Ⅱ)(B),并通过元素分析、ESR、~1H-NMR和FT-IR进行了表征.用可见光谱研究了它们在氯仿溶液中的聚集形式;用X-ray粉末衍射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固相堆积排列结构.两种配合物的氯仿溶液在亚相(水)上的π-A曲线表明,它们均有明显的“气”“液”“固”变化过程;并能在不同的表面压力区间形成较好的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分子膜 酞菁铜络合物
下载PDF
金属离子与卟啉的嵌入反应动力学研究(Ⅳ)──乳酸缓冲体系中四吡啶基卟啉衍生物与铜(Ⅱ)的配位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潘志权 任建国 秦子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65-569,共5页
研究了在35±0.1℃、离子强度0.5mol/L(KCI)下,乳酸根催化Cu^(2+)离子嵌入溴化间-四(N-乙酸甲酯基-3-吡啶基)卟啉和溴化间-四(N-氰乙基-3-吡啶基)卟啉的反应动力学。根据催化剂浓度、溶... 研究了在35±0.1℃、离子强度0.5mol/L(KCI)下,乳酸根催化Cu^(2+)离子嵌入溴化间-四(N-乙酸甲酯基-3-吡啶基)卟啉和溴化间-四(N-氰乙基-3-吡啶基)卟啉的反应动力学。根据催化剂浓度、溶液的pH值与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得到Cu^(2+)离子嵌入该类卟啉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反应遵循负离子催化卟啉变形机理,变形的卟啉及其与乳酸根离子的缔合物为可能的活性中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吡啶基 嵌入反应 卟啉 铜络合物
下载PDF
吸光度比值-导数光谱法同时测定铜(Ⅱ)和铬(Ⅲ)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淑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538,共4页
提出了运用吸光度比值-导数光谱法同时测定Cr(Ⅲ)与Cu(Ⅱ)含量的新方法。在pH5.7的HAc-NaAc的缓冲溶液中,Cr^3+,Cu^2+与铬天青S(CAS)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可分别形成蓝色三元络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52... 提出了运用吸光度比值-导数光谱法同时测定Cr(Ⅲ)与Cu(Ⅱ)含量的新方法。在pH5.7的HAc-NaAc的缓冲溶液中,Cr^3+,Cu^2+与铬天青S(CAS)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可分别形成蓝色三元络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52×10^5L·mol^-1·cm^-1和1.01×10^5L·mol^-1·cm^-1。Cu^2+和Cr^3+的浓度分别在0.08~1.2μg·mL^-1和0.05~0.52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其检测限分别为0.014和0.013μg·mL^-1。此方法应用于环境水中Cr(Ⅲ),Cu(Ⅱ)的同时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光度比值-导数光谱法 同时测定 铬天青S
下载PDF
8-羟基喹啉衍生物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光荣 曾和平 《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10-14,18,共6页
设计合成了(E)-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N-对甲苯基咔唑8和(E)-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N-对甲氧苯基咔唑9及它们相应金属铜配合物10和11四个新的化合物,用UV-Vis,FT-IR,ESI-MS,FAB-MS,1H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了化合物... 设计合成了(E)-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N-对甲苯基咔唑8和(E)-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N-对甲氧苯基咔唑9及它们相应金属铜配合物10和11四个新的化合物,用UV-Vis,FT-IR,ESI-MS,FAB-MS,1H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热重分析实验表明金属铜配合物10和11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并把这两个金属铜配合物做成有机单层发光器件,都能发出稳定的蓝绿光.这两个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是345 cd/m2,325 cd/m2,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0.68 cd.A-1,1.53 cd.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荧光光谱 8-羟基喹啉衍生物 咔唑衍生物 铜配合物
下载PDF
在含水介质中双核磺化酞菁铜(Ⅱ)催化氧化α-萘酚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桂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63,共5页
报道了在含醇水介质中双核磺化酞菁铜 (Ⅱ )催化氧化α 萘酚生成聚 1 ,4亚萘醚 ,并且详细地研究了温度、底物浓度、催化剂量、乙醇 水体积比、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α 萘酚的影响 .
关键词 含水介质 双核磺化酞菁铜 催化氧气 Α-萘酚 聚-1 4-萘醚 反应机理 催化剂 反应温度
下载PDF
大空间位阻的2,9-双噻吩-1,10-菲咯啉-5,6-二酮铜( Ⅱ)配合物(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超 王银歌 +1 位作者 钱惠芬 黄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3-419,共7页
基于1,10-菲咯啉-5,6-二酮2,9位双噻吩的扩展策略,设计合成了2个化合物1和2。有趣的是,在大位阻双齿螯合配体2的配位化学研究中发现,只有铜( Ⅱ)离子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3·H2O。此外,对2,2·CHCl3和3·H2O的X-射线单晶结构... 基于1,10-菲咯啉-5,6-二酮2,9位双噻吩的扩展策略,设计合成了2个化合物1和2。有趣的是,在大位阻双齿螯合配体2的配位化学研究中发现,只有铜( Ⅱ)离子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3·H2O。此外,对2,2·CHCl3和3·H2O的X-射线单晶结构研究表明,为了克服空间位阻以满足中心铜( Ⅱ)离子的配位构型要求,1,10-菲咯啉-5,6-二酮及其2,9位取代的2个噻吩环之间的二面角分别从自由配体中的1.9(2)°、5.2(6)°和25.3(3)°、34.9(3)°增加到了铜( Ⅱ)配合物中的5.6(2)°、6.5(6)°和27.2(3)°、3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1 10-菲咯啉-5 6-二酮 噻吩衍生物 偶联反应
下载PDF
Schiff碱杯[4]芳烃铜(Ⅱ)与锌(Ⅱ)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加波 蒋海英 +1 位作者 张晓梅 徐国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46-48,54,共4页
以Schiff碱杯[4]芳烃衍生物H4L为配体,合成了两个新的铜(Ⅱ)和锌(Ⅱ)配合物,分别为H2LCu2SO4,H2LZn(OAC)2。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初步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与具有微弱荧光发射... 以Schiff碱杯[4]芳烃衍生物H4L为配体,合成了两个新的铜(Ⅱ)和锌(Ⅱ)配合物,分别为H2LCu2SO4,H2LZn(OAC)2。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初步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与具有微弱荧光发射能力的H4L相比,锌(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铜(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能力有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衍生物 铜()配合物 锌()配合物
下载PDF
两种四氨基铜酞菁异构体的合成及其分子中氨基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丛方地 杜锡光 +2 位作者 赵宝中 刘群 陈彬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6-32,共7页
 经过两步反应,不经色层分离,制得了较纯净的2,9,16,23-四氨基铜酞菁和1,8,15,22-四氨基铜酞菁两种异构体.采用固相熔融催化法合成中间产物,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底物与金属盐的配比为4∶1,加适量尿素做溶剂,提高反应产率;在生成产物的还...  经过两步反应,不经色层分离,制得了较纯净的2,9,16,23-四氨基铜酞菁和1,8,15,22-四氨基铜酞菁两种异构体.采用固相熔融催化法合成中间产物,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底物与金属盐的配比为4∶1,加适量尿素做溶剂,提高反应产率;在生成产物的还原过程中,以DMF代替水做溶剂,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还原效率;对于产物的提纯,采取对中间产物高度提纯,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使还原充分有效,最后采取抽滤的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较纯的产物,而且简化了实验操作.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表征.质谱表征的结果发现,两种异构体在其DMF溶液中都有二聚现象,而没有三聚或多聚现象,其分子上的氨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稳定性;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的结果表明,前者上的氨基动力学稳定性较强,后者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分子上的氨基有由动力学稳定态逐渐向热力学稳定态转化的趋势,最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氨基铜酞菁 异构体 氨基 稳定性 合成 动力学稳定态 热力学稳定态 分子内氢键
下载PDF
具有稳定可见光催化活性TiO_2薄膜的常温制备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申乾宏 杨辉 高基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58-176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钛酸丁酯水解制备了具有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混晶晶粒的TiO2溶胶。以四磺酸酞菁铜(CuTsPc)为敏化剂,经水浴加热后获得具有可见光响应活性的TiO2溶胶。使用该溶胶浸渍-提拉涂膜,在室温下晾干即可得到酞菁敏化的TiO...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钛酸丁酯水解制备了具有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混晶晶粒的TiO2溶胶。以四磺酸酞菁铜(CuTsPc)为敏化剂,经水浴加热后获得具有可见光响应活性的TiO2溶胶。使用该溶胶浸渍-提拉涂膜,在室温下晾干即可得到酞菁敏化的TiO2薄膜(CuTsPc-TiO2)。对敏化溶胶的制备条件及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CuTsPc的负载机理。结果表明:延长水浴时间或提高TiO2溶胶中的CuTsPc浓度有利于增大薄膜中CuTsPc的负载量。随着薄膜中CuTsPc量的增加,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增强,但CuTsPc负载过多又会导致薄膜光催化活性降低。CuTsPc通过静电作用在TiO2胶粒表面发生吸附,从而实现在薄膜中均匀、牢固的负载,保证了CuTsPc-TiO2薄膜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混晶 敏化 四磺酸酞菁铜 可见光 光催化
下载PDF
酞菁敏化混晶TiO_2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催化降解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辉 申乾宏 高基伟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72-1076,共5页
以四磺酸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酞菁敏化的TiO2溶胶,经浸渍提拉成膜并室温晾干,制得CuPcTs-TiO2薄膜.采用XRD,UV-Vis和SEM等测试手段对薄膜样品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罗丹明B的降解考察了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 以四磺酸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酞菁敏化的TiO2溶胶,经浸渍提拉成膜并室温晾干,制得CuPcTs-TiO2薄膜.采用XRD,UV-Vis和SEM等测试手段对薄膜样品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罗丹明B的降解考察了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iO2为锐钛矿-板钛矿-金红石混晶结构,CuPcTs-TiO2薄膜对罗丹明B降解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CuPcTs敏化能有效提高TiO2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但过多的CuPcTs会使催化活性降低.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罗丹明B主要是先脱乙基生成罗丹明,然后再逐步被分解.CuPcTs-TiO2薄膜在经2~3次循环使用后,其光催化活性趋于稳定.CuPcTs可牢固地负载于TiO2薄膜中,从而保证了CuPcTs-TiO2薄膜重复使用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磺酸酞菁铜 敏化 二氧化钛 低温制备 罗丹明B 降解 光催化 可见光
下载PDF
固态和液态溶液中酞菁铜及其衍生物的光谱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效盼 何志群 +2 位作者 张春秀 徐征 王永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9-1112,共4页
研究了三种酞菁铜及其衍生物CuPc,tb-CuPc,oo-CuPc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吸收光谱的变化。讨论了三种被质子化前后在溶液中的吸收光谱Q带的红移机制,并与固体分散样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了酞菁铜衍生物分散在聚合物薄膜样品分子... 研究了三种酞菁铜及其衍生物CuPc,tb-CuPc,oo-CuPc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吸收光谱的变化。讨论了三种被质子化前后在溶液中的吸收光谱Q带的红移机制,并与固体分散样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了酞菁铜衍生物分散在聚合物薄膜样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吸收光谱的改变。同时结合POM,DSC,XRD方法,进一步对薄膜材料的结构和物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酞菁铜衍生物掺杂的固体薄膜中,被分散的酞菁铜衍生物的分子之间仍然处于缔合或凝聚状态,降低酞菁铜衍生物掺杂浓度并不能解除缔合作用或改变固体薄膜样品中的吸收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铜衍生物 液晶 吸收光谱
下载PDF
酞菁敏化纳米TiO2的水热法原位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智宇 高春梅 +4 位作者 毛卫平 赵彬 陈海锋 樊先平 钱国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468-472,共5页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三乙醇胺作络合剂、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水热法原位制备了CuPcTs/Ti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通过XRD、TEM、DR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对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三乙醇胺作络合剂、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水热法原位制备了CuPcTs/Ti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通过XRD、TEM、DR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对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中,TiO2呈锐钛矿晶型。颗粒尺寸在20~30 nm之间,具有较好的分散性;CuPcTs的存在能有效拓展TiO2吸收光谱至可见光区,并与TiO2协同作用,使之在可见光范围具有明显的光催化性能;原位合成的CuPcTs/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明显高于浸溃法制备的CuPcTs/P25光催化剂;敏化剂的含量及热处理温度对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均存在一个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光催化剂 酞菁 染料敏化 原位合成 水热法
下载PDF
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效齐 邵世壮 +2 位作者 王海艳 张恒彬 史克英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9,252,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原位同步合成了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等对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四硝基取代酞菁铜在介孔二氧化硅中以单...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原位同步合成了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等对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四硝基取代酞菁铜在介孔二氧化硅中以单聚体和二聚体两种形式存在,且以二聚为主。XRD检测结果表明:四硝基取代酞菁铜/介孔二氧化硅复合膜仍保持了原来的介孔结构,SEM检测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四硝基取代酞菁铜可以均匀地分散到介孔二氧化硅的基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四硝基取代酞菁铜 介孔二氧化硅
下载PDF
CuPcTs敏化TiO_2光催化剂降解DEHP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卞战强 黄艳 +1 位作者 田向红 张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8,49,共3页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我国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污染物,以其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四磺酸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水热法原位制备了CuPcTs/TiO2复合纳米光...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我国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污染物,以其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四磺酸酞菁铜(CuPcTs)为敏化剂,采用水热法原位制备了CuPcTs/Ti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用制备的CuPcTs/TiO2为催化剂对DEHP溶液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质量浓度为400 mg/L,pH为5,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条件下,DEHP的降解率达到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光催化降解 四磺酸酞菁铜 纳米二氧化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