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with Coral Reefs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被引量:2
1
作者 ZHOU Liang GAO Shu +4 位作者 GAO Jianhua ZHAO Yangyang HAN Zhuochen YANG Yang JIA Pei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02-414,共13页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Xincun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210) ~Pb activities, grain size parameters,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nitrogen(TN), 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δ^(13)C)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1770–1815, the decreasing water exchange capacity with outer open water, probably caused by the shifting and narrowing of the tidal inlet, not only diminished the currents and fined the sediments in the lagoon, but also reduced the organic matter of marine sources. From 1815 to 1950,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Xincun Lagoon wa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storm events. These extreme events resulted in the high fluctuation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sorting, as well as the great variation in contributions of terrestrial(higher plants, soils) and marine sources(phytoplankton, algae, seagrass). The extremely high content of TIC, compared to TOC before 1950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coverage of coral reefs. However, with the boost of seawater aquaculture activities after 1970, the health growth of coral species was severely threatened, and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an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reduced. The apparent enhance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after 1990 might result from the concomitant carbonate debris produced by seawater aquacultur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local government long-term coas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change carbon burial flux organic matter coral reef human activity coastal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下载PDF
南沙群岛渚碧礁理化环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林兴 王汉奎 +1 位作者 林洪瑛 陈清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93年5月、1994年3月和1999年4月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的考察资料,对渚碧礁理化环境特征作初步分析。渚碧礁海区海水的温度(T)、盐度(S)较礁外海水高,由于礁坪的阻挡,波浪影响大为削弱,珊瑚礁...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93年5月、1994年3月和1999年4月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的考察资料,对渚碧礁理化环境特征作初步分析。渚碧礁海区海水的温度(T)、盐度(S)较礁外海水高,由于礁坪的阻挡,波浪影响大为削弱,珊瑚礁区适宜众多生物种群居住。渚碧礁东北礁坪区溶解氧(DO)含量高,生态环境良好,生物极其丰富;但西南海区DO低,生态环境差。渚碧礁N的变化较大。由于渚碧礁■湖水浅和高温,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易向上覆海水扩散,加速了营养盐在珊瑚礁生态系中的循环。海水T、DO、总二氧化碳(ΣCO2)等理化因子的日变幅在诸碧礁礁坪区较礁外开阔海域大很多,表明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珊瑚礁生态环境就可以提供十分强烈的光合作用,这也可能是珊瑚礁海区高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珊瑚礁 Dao湖 生态学 温度 盐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Ochi-Hubble双峰谱在近岛礁海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文炜 刘小龙 +3 位作者 杭涔 蔡志文 孙泽 丁军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从深水区域传播到近岛礁区域的波浪,由于复杂的珊瑚礁地形地貌,波浪谱的特征与深远海有很大差别。论文以西沙某岛礁泻湖内区域的台风波浪谱实测资料为基础,对常用的Ochi-Hubble谱在近岛礁海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考察近岛礁双峰谱影响参... 从深水区域传播到近岛礁区域的波浪,由于复杂的珊瑚礁地形地貌,波浪谱的特征与深远海有很大差别。论文以西沙某岛礁泻湖内区域的台风波浪谱实测资料为基础,对常用的Ochi-Hubble谱在近岛礁海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考察近岛礁双峰谱影响参数的变化特性,获得混合浪风浪和涌浪成分的参数拟合式,为后续南海近岛礁海域波浪谱特征的准确描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泻湖 波浪谱 双峰
下载PDF
雷州半岛灯楼角海岸地貌演变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丽荣 赵焕庭 +2 位作者 宋朝景 袁家义 于红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关键词 热带海岸地貌 珊瑚礁 红树林潮滩 沙坝-Xie湖体系 岬角 雷州半岛
下载PDF
南沙群岛珊湖礁潟湖垂直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金明 李鹏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59,共8页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研究南沙群岛珊瑚礁湖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垂直通量、垂直转移形态、再循环过程及垂直通量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作为生物化学沉积标志的Ca、Mg具有最高的垂直通量,达1.4和0....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研究南沙群岛珊瑚礁湖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垂直通量、垂直转移形态、再循环过程及垂直通量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作为生物化学沉积标志的Ca、Mg具有最高的垂直通量,达1.4和0.1g/(m2·d)以上,作为生物富集标志的Br、Ⅰ也有较高的垂直转移量;垂直转移形态的研究表明Na、K、Ca、Mg、Sr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向海底转移,其中Ca、Mg、Sr占99%以上,Fe、I、Ba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向海底输送,在垂直沉降颗粒物到达海底后,有相当部分的主要元素可再循环进入水体中,Br、I、K、Al的绝大部分进入再循环,Mg、Na、Cl有一半左右进入再循环,Ca、Sr、Ba、Fe大部分被埋葬;Na等9种元素的垂直转移量随SST呈指数降低响应,对SST的敏感性Fe>Br>Sr>Ca>Na>Cl>Mg>I>Al,这再一次验证了CaCO3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降低、化学沉积量增加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表明在珊瑚礁海水的垂直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是作为珊瑚的重要成分与CaCO3一同被沉积下来的,CaCO3起到稀释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群岛 珊瑚礁 泻湖 沉降颗粒物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沙群岛环境水文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叶锦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9-25,共7页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四周为海洋,由珊瑚堆积而成,并经一次地壳下沉运动后,再经上升运动而形成现代地貌形态.岛屿面积小,水文特征特殊,地表没有较大的贮水体,地表径流一般难形成,深部地下水常与海水相沟通,淡水资源十...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四周为海洋,由珊瑚堆积而成,并经一次地壳下沉运动后,再经上升运动而形成现代地貌形态.岛屿面积小,水文特征特殊,地表没有较大的贮水体,地表径流一般难形成,深部地下水常与海水相沟通,淡水资源十分缺乏.如何改善水文状况,提供淡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贮水体 泻湖 海洋水文
下载PDF
珊瑚礁钙质沉积物液化特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孟庆山 秦月 汪稔 《土工基础》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针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澙湖珊瑚礁沉积物-钙质砂土的多孔隙及颗粒破碎特点,利用现场原位扁铲侧胀试验和室内动静三轴-扭剪试验手段,开展不同条件下钙质砂土的液化特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7度地震烈度下浅海钙质砂土会发生液化;在波浪... 针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澙湖珊瑚礁沉积物-钙质砂土的多孔隙及颗粒破碎特点,利用现场原位扁铲侧胀试验和室内动静三轴-扭剪试验手段,开展不同条件下钙质砂土的液化特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7度地震烈度下浅海钙质砂土会发生液化;在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钙质砂土峰值孔压随振动次数的增加可分为抛物线型增长、线性增长、指数型增长和稳定状态等四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均对应有钙质砂颗粒间孔隙和内孔隙的不断调整和破碎过程;在均压固结条件下其液化机理归结为流滑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澙湖 钙质沉积物 液化
下载PDF
南沙群岛永暑礁澙湖沉积的晚全新世风暴事件记录 被引量:3
8
作者 施祺 余克服 《热带地理》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位于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小澙湖的南永4井岩芯柱中含多层珊瑚枝和珊瑚砾石的堆积,反映了突发性风暴事件造成的珊瑚碎屑快速搬运和堆积。全新世晚期约4 000 aBP以来,澙湖珊瑚砾堆积记录了1 400870BC、660BC390AD、600770AD和940-1992AD 4... 位于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小澙湖的南永4井岩芯柱中含多层珊瑚枝和珊瑚砾石的堆积,反映了突发性风暴事件造成的珊瑚碎屑快速搬运和堆积。全新世晚期约4 000 aBP以来,澙湖珊瑚砾堆积记录了1 400870BC、660BC390AD、600770AD和940-1992AD 4个主要的风暴事件频发时期,并且风暴的强度呈阶段性增强。风暴事件还表现出千年和百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具有1 280 a、370 a、210230 a、140150 a和90 a的准周期,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相对应,很大程度上受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事件 漏湖 永暑礁 珊瑚碎屑沉积 全新世
下载PDF
珊瑚岛礁海岸多尺度波流运动特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郑金海 时健 陈松贵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56,共13页
珊瑚岛礁海岸波流动力复杂、地貌形态特殊、工程响应未知,波浪传播变形和波生环流对建筑物安全、地形地貌演变、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大范围大洋海脊导波与岛礁波浪俘获、中等尺度的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波流特性... 珊瑚岛礁海岸波流动力复杂、地貌形态特殊、工程响应未知,波浪传播变形和波生环流对建筑物安全、地形地貌演变、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大范围大洋海脊导波与岛礁波浪俘获、中等尺度的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波流特性、建筑物前沿的局部波流特性及工程响应等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综述了波流运动特性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深水大范围的海脊波浪引导与岛礁波浪俘获的理论解析、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整体物理模型实验、基于大水槽实验的建筑物影响下波流演化过程及越浪量和波浪力计算方法,并提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波流运动 波浪俘获 礁坪-潟湖-裂口系统 防浪建筑物
下载PDF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永乐环礁和东岛鱼卵种类组成和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金发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石娟 肖雅元 吴鹏 宋晓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分析了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两区域均只采集到鱼卵,共鉴定出27种,隶属于4目16科25属,并均以鲈形目占优势,永乐环礁中占比为95.45%,东岛中占比为85.71%。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差异较大,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25.00%、37.50%、32.00%、33.33%。鱼卵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永乐环礁鱼卵平均密度为0.984ind.·m^(-3),东岛鱼卵平均密度为0.453ind.·m^(-3)。永乐环礁优势种(Y≥0.02)为圆鲹属未定种(Decapterus sp.)、鲣(Katsuwonus pelamis)和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3种;东岛为绿唇鹦嘴鱼(Scarus forsteni)、灰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和多带副绯鲤(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3种,优势种差异明显。并且,本次调查发现了未记录种双边鱼(Ambassis sp.)。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现永乐环礁(2.46)高于东岛(1.87),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永乐环礁(1.08和0.35)低于东岛(1.32和0.50)。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均以礁栖鱼类占优势,而大洋性中上层鱼类相对丰度则呈现永乐环礁(88.02%)明显高于东岛(0.44%)。研究结果表明,永乐环礁和东岛可能均为海洋鱼类的产卵场,而永乐环礁拥有开放性的潟湖,相比东岛更适宜作为大洋性鱼类(尤其是金枪鱼类)的产卵场,并且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方法在鱼卵鉴定方面的不足,可以作为渔业资源调查的补充手段,本研究为永乐环礁和东岛渔业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潟湖 西沙群岛 产卵场 金枪鱼
下载PDF
基于浮标观测的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潮流特征研究
11
作者 朱明权 岑显荣 +6 位作者 鲁远征 郭双喜 屈玲 黄鹏起 方文东 陈举 周生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2,共8页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分析深度平均流和Tpxo7.2模式预测的全日、半日潮流的调和常数,两者均表明全日正压潮流受地形调制,主轴方向为西北-东南向,而半日正压潮流主轴方向为东-西向。两种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流大-小潮存在半个相位(6~7 d)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日正压潮和全日内潮潮龄不同,存在部分相互抵消,且全日内潮大潮发生时间在深度上存在差异,推测由于缺少海表和海底的测量数据,导致深度平均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仍然包含全日内潮信号。调和分析结果表明,全日内潮的动能中相干部分占比高达91%,说明潟湖区的全日内潮是正压潮与局地岛礁地形相互作用产生,而从远场传播而来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潟湖 内潮 相干内潮 正压潮
下载PDF
黄岩岛潟湖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子良 余克服 +2 位作者 王英辉 黄学勇 覃祯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52-1760,共9页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藻密度为(2.36±1.20)×10^6 cells/cm^2,变化于(0.86~4.24)×10^6 cells/cm^2,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即枝状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1.42±0.39)×10~6 cells/cm^2,远低于块状珊瑚(2.90±0.87)×10^6 cells/cm^2;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如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南海北部的三亚湾等,表明相比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处于相对健康状况。但2015年的异常高温导致了全球主要的珊瑚礁区大面积的珊瑚白化,黄岩岛也出现高SST异常,结合NOAA卫星的热区图(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及现场调查的结果,本文推测2015年的高温并没有导致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发生白化。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关于黄岩岛的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为全面评估南海珊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密度 珊瑚白化 种间差异 潟湖 珊瑚礁 黄岩岛
下载PDF
Coastal geomorphic evolution at the Denglou Cape, the Leizhou Peninsula 被引量:1
13
作者 Wang Lirong(王丽荣) +7 位作者 Zhao Huanting(赵焕庭) Song Chaojing(宋朝景) Yuan Jiayi(袁家义) Yu Hongbing(于红兵)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97-611,共15页
The Denglou Cape, southwest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is the most typical tropical coast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The coastal geomorphic development basics of th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environment change are discus... The Denglou Cape, southwest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is the most typical tropical coast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The coastal geomorphic development basics of th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environment change are discussed. Aerial photograph interpretation with fieldwork is applied to draw the outlines of geomorphic typ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ve data, the exogenic forces and marine organism conditions concerning tropical coast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are expounded, and coastal dynamo-deposition geomorphic bodies are analysed, mainly with sea cliff-abrasion platform,barrier-lagoon system, modern beach, coral reef and mangrove tidal flat, an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coastal evolution at this area, as well as coastline changes since middl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oastal geomorphology coral reef mangrove tidal flat barrier-lagoon system CAPE Leizhou Peninsula view of turf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ices system for turf quality is proposed i.e. landscape quality assess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